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下学期3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赋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1919年,李大钊先后发表《劳动教育问题》《青年与农民》《唐山煤矿的工人生活》等文章,提出知识分子与下层民众相结合的观点,引起中国各界人士极大的关注。这些文章的发表()
A.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政治地位C.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D.助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1927年1月召开的湖北全省总工会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发出要求收回汉口英租界的通电,在汉口还举行了30多万市民参加的反英示威大会和游行。在武汉国民政府支持下,中国人民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租界。租界的成功夺回()
A.体现了反帝需要人民与政府联合斗争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D.标志着国民革命目标基本实现
3.五四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五四运动可以上溯到《新青年》被创办的1915年,即囊括了整个新文化运动。做出这一判断的原因不包括()
A.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启蒙和群众基础B.五四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两者均以倡导科学、民主作为核心奋斗目标之一D.两者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推动传统文化反思与革新
4.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打倒列强,除军阀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④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5.1922年共产党人邓中夏撰文指出:实现共产主义的大目标,必须“有步骤、有手段、有方法”。周恩来也说:“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他们的认识()
A.深受新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C.奠定了农村革命的理论基础 D.顺应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6.1919年5月5日至8日,陈溥贤翻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晨报》连载,文章依据《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这一文章()
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思想文化革新 B.奠定了创建工人阶级政党的基础
C.首次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打破了史学领域封建史学的独占
7.针对中国近代史上某个事件,蒋介石日记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此“壮举”是()
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五四运动
8.1920年5月,北京、上海、广州、汕头、武汉、香港等城市的工人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五一”运动史》;陈独秀发表了《劳苦者的觉悟》的演说;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传,散发《五月一日劳工宣言》。这些活动()
A.旨在唤起民众觉悟B.推动新文化的普及C.加速工农联盟构建D.基于民主革命纲领
9.中共三大决议提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此决议意在()
A.实现共产主义 B.提出民主革命纲领C.开展土地革命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0.有学者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工业化时代现代政党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执着强悍,陕甘文化的独立抗争、艰苦自强,晋冀鲁豫文化的地域强性、兼具包容、厚重凝练,也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及实践中渐染风气。这可用于说明()
A.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 B.中共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
C.革命统一战线得到进一步巩固 D.中共在革命中的核心领导地位
11.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各地大力倡用国货。中华国货维持会号召“宣誓服用国货”,得到积极响应;以“五卅”和“国耻”作为商标的商品销路可观,如“五卅面盆”“五卅肥皂”“国耻毛巾”等。这些现象()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表明民众政治立场趋于一致
C.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高涨 D.推动民族工业独立体系形成
12.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便将“到群众中去”视为立党之基,此时的群众主要是指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随着革命重心转向农村,群众则主要指农民;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进一步把人民群众解释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体。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团结各阶层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随形势变化调整方针政策
C.深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 D.重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13.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共中央宣言和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发表,宣告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材料说明两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都()
A.体现两党对内外时局的共识 B.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
C.形成统一战线下的党内合作 D.有双方共同遵循的政治纲领
14.共产党员熊亨瀚和曾三分别担任《湖南通俗日报》报社的馆长和报馆编辑,奉国民党湖南省教育厅命令进行内容革新。该报以“密切联络工农商学群众”为根本办报原则,采用头版版面等形式,通过吴逆部队已完全肃清了”等震撼人心的词汇,反映前线胜利消息,该报报道()
A.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B.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
C.配合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D.促使苏维埃政权力量的壮大
15.《敬告农民》指出,农民受压迫是因为贪官污吏和地主劣绅是社会的寄生虫,也是因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军阀陈炯明等专门吃农民的肉、吸农民的“骨髓”,号召“农民与军队结合起来”“铲除一切贪官污吏地主劣绅”“打倒帝国主义与其走狗军阀”。《敬告农民》极有可能出现在()
A.清朝统治末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6.1926年5月,《工人之路》发行纪念五卅”运动的专刊,其中有“欢迎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各国工会代表来华“庆祝中国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广东第二次全国农民代表会开幕“全世界无产阶级大联合!继续五卅的精神”等标语。这些标语()
A.旨在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B.有利于激发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
C.反映了马列主义得到各界认同 D.表明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52分,请考生按要求回答问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在中国思想界大规模传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当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主要局限于唯物史观。新文化运动前期,以严复为代表的进化史观尽管依然盛行,但已出现了对它的怀疑与反思。陈独秀认为:“欧罗巴旧社会之制度,破坏无余,所存者私有财产制耳。......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李大创对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作了新的阐释,把俄国十月革命称为“庶民的胜利”。
-摘编自张宝明《经典与阐释: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等
材料二 19201921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探讨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基础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陈独秀依据唯物史观,对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进行了探讨,强调“各阶级合作的国民革命,是目前的需要”。李大钊批判了神权历史观,指出“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蔡和森依据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李达的《现代社会学》阐发了唯物史观的丰富内涵,便于唯物史观为更多的中国人所了解和掌握。
-摘编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等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史学的发展;阐述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广东群报》创刊于 1920年10月,创刊之初的宗旨在于张扬人类的“群性”,开启民智。1921年3月陈独秀亲自指导广东建立党组织,《广东群报》的宣传主旨迅速从“群性”向“党性”演变。《广东群报》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党组织的机关报。
自创刊至1922年秋停刊,《广东群报》始终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解读社会现实,关注劳工运动为方向。《广东群报》共刊登理论文章70余篇,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章51篇;刊登工人阶级及工人运动新闻近千条,其中有专题文章40余篇。在对待无政府主义的问题上,《广东群报》刊登了《共产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及议会派之比较》等多篇批判文章。在报刊宣传组织结构上,《广东群报》除以报社作为思想宣传的主阵地以外,还包括宣讲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机器工人夜校以及《劳动与妇女》周刊等,从实践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起到辅助、补充作用。
-摘编自刘佩阳《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地方党组织机关报刊研究-以<广东群报>为考察中心》
(1)根据材料,概括《广东群报》的“党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群报》的社会作用。
19.【思想启蒙与社会革命】
材料一1919年,《晨报》的《劳动节纪念号》刊载多篇文章,第一次系统地介绍劳动节。此后,《晨报》《民国日报》等政治报刊在每年5月1日设立专号纪念。“五四”知识分子汇聚的《晨报》,通过劳动节传递民主与平等的政治观念,以此撬动腐朽、落后的政治。在他们看来,“劳动问题,也是democracy(民主)的表现”,民主就是追求“人类生活上一切福利的机会均等”。原本追求“八小时工作制”与提高经济待遇的劳动节,被知识分子转换为政治问题,成为改造封建与专制传统、普及现代民主与共和观念的契机。
-据《申报》(1920-04-29)、《新闻报》(1921-04-25)等整理
材料二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政党接替知识分子成为宣传劳动节话语的主导性力量。中国国民党积极利用劳动节的资源,将工人的斗争和牺牲指向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相较于早期争取工人权利的思想启蒙与动员,此时国民党话语已明确服务于国民革命的目标;对流血牺牲的追忆,也构成了革命的情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生产更为细腻。《向导》将劳动节由工人的节日扩展为全民动员的象征;“五一”这一天,在中国不但是工人阶级检阅战斗力的日子,也是农民捡阅战斗力的日子,并且是被压迫的学生自由职业者小商人等一切劳苦平民,对工人农民表示同情的日子。”
-摘编自彭志翔《劳动节的媒介话语实践与意义博弈(1919-192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劳动节”引入中国后内涵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纪念劳动节话语主导权转移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D A D A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C B B
17.(1)条件:思想前提-新文化运动中对进化史观的反思;现实基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把唯物史观与中国共产党结合起来,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社会基础-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世界和中国的社会经历了大变局(或者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引发了历史观的变革,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1)“党性”: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思想基础;批判无政府主义;关注工人阶级及工人运动,团结社会力量;构建宣传组织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人才。
(2)社会作用:有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还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广东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进程。
19.(1)变化:从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问题(或:从追求八小时工作制”、提高经济待遇转变为改造封建与专制传统、普及现代民主与共和观念)。原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新文化运动推动的思想文化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知识分子的推动。
(2)使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成为各革命阶级的共识;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劳动节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