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一中2023级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涂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形成了城邑规划的“营国制度”,城市规划和建设遵循严格的礼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规模、数量、布局及设施方面都突破礼制,出现僭越现象,城市功能从“卫君”向“盛民”发展。这反映了()
A.时代变革影响城市发展B.城市功能影响政治格局
C.儒需家礼制观念遭到破坏D.城市发展体现民本理念
2.万历年间,盛产濮绸的浙江濮院镇开设机坊的人家会在三月三日举办排场豪华、延续数日的迎神赛会;“远近士女走集,一国若狂”,同时也因鱼龙混杂带来一些治安问题。当地官府因此下令禁止迎神赛会,却令不行禁不止。这说明濮院镇()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B.社会基层治理缺失
C.民间宗教信仰的狂热D.市镇功能发生变化
3.位于吉林长春的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一汽),堪称“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1953年奠基,1956年建成投产,成功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1958年又打造出“东风牌”小轿车与“红旗牌”高级轿车,自此开创新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元。由此可见由邮票中的信息,可以推断出()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
C.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D.党和政府的工业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4.19世纪中叶,英国市政厅的设计遵循公开原则。1848年哈利法克斯市在设计市政厅时决定,其位置应在市中心制高点,须有令人注目的高塔和巨大的钟楼。市政厅竣工剪彩时,威尔士王子到场,6万多名观众参加,还有1万多名学生和大型乐队表演节目。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王室权力得到强化B.城市治理体现民主观念
C.建筑风格发生改变D.人文主义思想开始传播
5.元朝海运的最高管理机构是中书省,由南北两大组织系统承办。南方为“承运”系统,北方为“接运”系统。前者主要负责接纳海道粮,兼及其他各路南来物资,后者将南来粮物运入大都各仓。元朝这一体系是基于()
A.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B.政治经济重心分离的矛盾
C.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D.舶税收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6.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反映了()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7.中国古代某典籍的22位编纂者中包括英国公李勣、太尉长孙无忌、侍中辛茂将、礼部郎中孔志约、尚药奉御许孝崇、尚药局直长蔺复珪、侍御医巢孝俭等。推断该典籍最有可能是
A.《神农本草经》B.《大唐开元礼》C.《唐本草》D.《永乐大典》
8.1926年10月,晏阳初在定县(今河北定州)翟城村进行平民教育实验,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医治“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目标,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这项实验()
A.体现了对民族救亡道路的探索B.说明政府重视乡村基层治理
C.反映了启蒙与救亡的对立统一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农村
9.1965年,全国各大城市医院发动人员组建巡回医疗队,指导农村医务人员开展诊疗,救治身患疑难杂症的农村居民。此外,在巡回医疗中,医疗队还结合爱国卫生运动,进行普及卫生常识、破除封建迷信、改善水井设施、加强粪便管理等工作。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农村医务人员大量涌现B.城市医疗资源出现富余
C.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D.医疗机构服务职能扩大
10.如表为10-14世纪不同民族将汉文书籍翻译成本民族语言的情况,据此可知()
民族 译书情况
契丹人 总体稀少又零碎,有法律、医学著作及《通历》,《旧五代史》,《贞观政要等史书,几乎没有儒家经典。
党项人 翻译了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军事论著《孙子兵法》,政论性史《贞观政要》及医学及兽医学典籍。
女真人 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和《春秋》;史书《史记》、书》、《新唐书》;蒙学读物《千字文》;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等。
蒙古人 没有翻译过军事战略作品;翻译了儒家著作《大学衍义》、《孝经》;政论性书《贞观政要》以及一些医书和药典。
A.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B.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增强
C.中央对边疆地区实现有效管理
D.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讲求实效
11.学者赵圆在《制度·言论·心态》一书中说:“(明清之际)学求有用这一目标意识为接纳新知预做了准备。”“张尔岐以利玛窦所谓耶苏教为荒唐悠谬,言及利氏传播的历象器算,却兴趣盎然。”由此可知()
A.儒家信仰使文人抵制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B.利玛窦通过新技术吸引文人接受基督教
C.西方技术水平在明清之际全面超过中国
D.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推动西学东渐
12.1904年,《女子世界》在发刊词中呼吁:“欲新中国,必新女子;欲强中国,必强女子;欲文明中国,必先文明我女子;欲普救中国,必先普救我女子,无可疑也。”这表明其()
A.对推行选官制度改革的响应B.对女子承担时代重任的呼吁
C.对提高女子政治地位的要求D.对女子摆脱礼教束缚的声援
13.中世纪以来,除了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阿拉伯人给欧洲带来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思想,伊斯兰的文化遗产在现在通行于英语中的许多词汇里也有充分的反映,比如tariff(关税)、bazaar(集市)、sugar(糖)等。材料意在说明,阿拉伯人()
A.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B.引发了物种和商品的区域流动
C.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D.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4.“中世纪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作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达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13-14世纪后,基督教徒不光将绘画作为描述宗教教义的工具,同时也利用绘画的审美功能来感动普通民众。这一转变表明,欧洲绘画()
A.市民是绘画创作主力B.具有世俗化发展趋向
C.打破宗教神学的控制D.注重精神意境的表达
15.英国作家乔叟(1340-1400年),以一批去朝圣的香客为线索,写成短篇故事集。这批香客中有侍从、地主、自耕农、贫苦农民、僧侣、市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等。乔叟以伦敦方言生动地描写了他们的外表、举止和精神面貌,是14世纪英国社会的画卷。该故事集()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
C.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D.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
16.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古代某一地区文明,利用网络查阅了羽蛇神金字塔和“图画文字”的资料,了解到他们在时间的计算方面创造了一种数学体系,知道“零”的概念:他们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并且在天文历法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该文明0
A.因殖民者的入侵而毁灭殆尽B.有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C.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D.已建立起近代科学体系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3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
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中古时期,位于亚欧大陆交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拜占庭文明,曾在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拜占庭文明在君士坦丁时代已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形成。拜占庭帝国在行政统治机构与原则、传统法制观念及应用上完全延续罗马帝国的传统。文明地区相当近,甚至在帝国初期还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等人类最初的辉煌文明所在之处,所以可以相当便利地接受古代东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君士坦丁利用其对基督教的宽容政策以达到其争取民心,巩固统治,扩大势力,完成罗马帝国统一、建立自身专制的目的。到后来,拜占庭文学、艺术逐渐渗入基督教精神,该宗教哲学也逐渐替代以前起主导作用的世俗哲学,成为拜占庭的正统哲学。基督教教义等与古典文化的修辞学、哲学完美地结合,使基督教文化系统化、理性化,可以被大众所接受。
-摘编自杨龙《浅析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萄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客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史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前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地一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三则史料的历史价值。(7分)
18.儒医,指具有儒学素养且从事治病救人职业的医者。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西汉已有儒医,主要通过拜师学艺掌握医术,讲究“非其人勿教”。魏晋至隋朝,儒医多出身于“门阀医家”诊疗对象多为皇族和贵族,世家大族以医术作为晋升路径,“医优而仕”。汉至唐代,医者属于“执技以事上者”,人多讥讽为“好利”,不少儒士虽通晓医学却不以治病为业。
-摘编自孙明《古代儒医群体的历史变化及其社会背景分析》
材料二宋代是儒医群体发展的分水岭,名家辈出,出身多为下层士人。宋徽宗在国子监设立“医学”,州县也建立“医学”的分支机构,一些精英家庭将儿子送去学医,“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兴起。宋儒认为“医为仁术”,不少儒士自习医书,王安石以医学为博学穷理之内容,“《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摘编自卜正民《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材料三宋元以来,医学流派增多,医家多囿于一家之言,以专为胜,不究会通。明代儒医比附儒学传统,编纂以“医宗”为名的医学典籍,呈现出探究经典和由博返约的两个倾向,即对中医之基础脉象经络、病因学说予以总结,亦通过医案对临床应用知识加以阐释。至清乾隆时期,以朝廷名义由御医编纂的《医宗金鉴》被称为“集诸贤之大成,开后人之心法”“诚万世遵行之盛典也”,此书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教材一直使用到清末。
-摘编自冯玉荣《明清之际的儒医与“医宗”》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前后儒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明清“医宗”编纂的特点进行解释。(8分)
19.【旅店与社会发展】(11分)
材料一据统计,1577年英格兰共有3600家旅店,此时旅店的住宿群体包括为国家政事出行的国王、政府官员等。16、17世纪英国旅店以庭院式的空间结构为主,院子通常用来接待客人及马匹、马车,庭院中还设有一些商业店铺,如铁匠铺子、药店、酒馆等。院子周围,还有谷仓、厨房、服务室、客房。为了在1695年的选举中顺利当选,候选人之一托马斯卡特赖特在55家旅店和酒馆中花了1216英镑来拉拢议员。
-摘编自鲍云梦《近代早期英国旅店的演变及其功能研究》
材料二18-19世纪旅店发展至黄金期,一方面旅店数达到最高峰,另一方面旅店不仅要满足商贩自身的住宿需求,还要为需要流转的商品与货物提供空间。这一阶段,旅店的功能还扩大到新领域,18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在乔治旅店召开了关于扩大内恩河航行的会议。一些大型旅店的店主还会举办舞会、展览、讲座、音乐会、戏剧是主等活动,以此扩大声誉。
-摘编自J.A.Chartres《十八世纪英国旅馆:一个短暂的黄金时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至16、17世纪英国旅店变化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英国旅店的新功能,分析其影响。(7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晚清铁路建设示意图
依据材料和所学,围绕“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进行论述。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论述全面,逻辑清晰。
通辽一中2023级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B B D C A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B A A
17.(13分)(1)特点: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融汇东西方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密切联系。(三点6分)
(2)史料一、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西亚的以下情形:政治上,史料二的《汉谟拉比法典》及其相关规定,可以用来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历史,比如其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等等。经济与社会生活上,三则史料相互印证,葡萄酒的成熟的制作工艺,以及葡萄酒在古代西亚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因此受到法律的规范。文化上,史料一的《吉尔伽美什》及其相关描述,可以用来研究古代西亚辉煌的文化成就,以及楔形文字的使用情况,等等。(7分,其中史料类型3分)
18.(16分)(1)变化:人数增多;出身由“门阀医家”扩大到“下层士人”诊疗对象逐渐平民化大众化;学医方式由民间拜师学艺到官方医学教育机构学习。(答出2点4分)原因:市民社会形成,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尚医观念形成;科举制发展,士大夫阶层壮大,崇文兴教的社会风尚;理学的发展,“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答出2点4分)
(2)解释:理学探究经典的精神和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医宗编纂注重实践与总结,承古萌新,有利于对传统医学知识传承与发展;商业的繁荣、印刷技术的普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医宗编纂的大众化,重视对临床应用知识的阐述,有利于医学知识的普及,促进明清公共医疗卫生的整体提升;明清大一统的巩固,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府重视,推动医宗编纂呈现正典化,推动明清医药学总结性巨著的产生,推动医学教育的发展,扩大了中医学的世界影响。(8分)
19.(13分)(1)原因:欧洲城市商品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英格兰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两点4分)
(2)功能:商品流转中心;政治活动中心;社交娱乐场所。影响:促进了英国跨地区商品流动,推动英国经济专业化发展;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议政范围扩大,推动英国民主政治转型;促使英国社会阶层的流动,削弱了英国社会等级。(7分,其中功能3分,影响两点4分)
20.(12分)示例
论题: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鲜明的时代风貌。
论述:晚清铁路建设反映了列强侵略和人民斗争。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借修筑铁路掠夺沿线利权,划分势力范围,扩大经济侵略,使民族危机加剧;人民抗争不断,典型事件是四川民众的保路运动,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晚清铁路建设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政府利用西方铁路技术,建成多条铁路干线,促进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便利了中部、东部地区经济的开发和沿线城市的发展;为解决资金困难,运用了公司、股票等近代商业经营形式;铁路发展促进了邮政通讯的进步,还推动了人们观念的改变,民众逐渐接受并积极参与修筑铁路。
晚清铁路建设暴露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困境。列强大量攫取筑路权,中国的铁路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铁路集中在中部、东部地区,进一步加剧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清政府软弱无力,出卖路权;民众观念落后,一度反对修建铁路。
总之,晚清铁路建设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凸显了新旧并呈、曲折发展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