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提分精准练
专题1: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江苏苏州)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2024·江苏连云港)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3.(2024·江苏扬州)在扬州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
A.古邗沟遗址 B.龙虬庄遗址 C.唐城遗址 D.瓜洲古渡
4.(2023·江苏连云港)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万—20万年、保存火种、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5.(2022·江苏无锡)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是稻、粟、黍等作物的发源地。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一代表性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6.(2022·江苏徐州)图1文物可用于研究
图1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A.人类的起源 B.禅让的形成 C.农业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
7.(2022·江苏盐城)为河姆渡人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
A.粟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8.(2022·江苏扬州)考古专家在一处遗址中发现了4000多粒距今7000—5500年之间的碳化稻米,这是我国首次发现人工优化水稻品种的珍贵实物史料。该遗址位于
A.高邮 B.江都 C.邗江 D.仪征
9.(2022·江苏苏州)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日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10.(2022·江苏连云港)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历史,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当地传说 B.地区风俗 C.经典文献 D.出土文物
11.(2024·南京二模)在对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考古发掘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12000年前的古栽培稻稻谷。据此可知
A.中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B.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出现 D.曲辕犁发明并推广
12.(2023·江苏南京二模)北京人的发现证明了人类演化史上直立人阶段的存在,在科学界引起轰动。这一发现
A.为人类起源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B.说明我国是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C.表明中华大地从此进入新石器时代 D.指明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13.(2023·江苏盐城亭湖区二模)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掘 B.民间传说 C.史书资料 D.想象推理
14.(2023·江苏南京一模)下列史料用来考证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最可信的是
A.北京人遗址发现的灰烬 B.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
C.炎帝教民耕种的传说 D.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15.(2023·江苏徐州沛县一模)“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2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些考古发现
A.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新起源 B.动摇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
C.印证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6.(2023·江苏苏州相城一模)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下列是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图片及其发掘地,由此可以说明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甘肃泰安出土的彩陶盆 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 河南郑州出土的彩陶盆
A.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
B.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
C.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
D.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
17.(2023·江苏苏州相城一模)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4000年)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内有宏伟的宫殿建筑、世界最早的观象台、随葬品多寡不等的墓葬、象征地位身份的礼器、独立的仓储区和手工业区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B.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我国已出现了文明的初始形态
18.(2023·江苏泰州一模)在发掘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半坡遗址时,考古人员发现一个存储粟和芥菜种子的罐子。这个罐子可能是
A.彩陶 B.铁器 C.黑陶 D.青铜器皿
19.(2022·江苏徐州二模)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先后发现了有被火烧过的鹿角和很厚的灰烬层,还发现了6个头盖骨大量牙齿和肢骨碎块,分属于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
A.过群居生活 B.使用打制石器
C.会钻木取火 D.是我国最早的古人类
20.(2022·江苏南京一模卷)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以上材料证明
A.距今约5000年前华夏文明出现 B.河姆渡人处在旧石器时代
C.半坡人会制造精美的陶器 D.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流域
二、非选择题
21.(2024·江苏常州)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秦汉以来就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一体意识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开创了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摘编自杨清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理路研究》
(1)结合所学,写出华夏民族所尊崇的人文初祖。据材料一归纳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维护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历史表现,并列举中国共产党开创民族团结新局面的具体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青年应如何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2023·江苏淮安一模)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又容纳多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内涵丰富,有大片的木结构建筑遗迹,大量的石器、骨(角)器、木器、陶器、装饰品和小玩具等文化遗物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第四层上部普遍夹有一层至数层谷壳、稻杆和稻叶等的混合堆积物,中间也有烧成炭的稻谷。
——《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材料二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壹明之。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
材料三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与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他们同一时期的还有哪些远古居民?试举一例。(2分)
(2)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材料二反映了他采取了哪一措施来巩固统治?(2分)
(3)材料三中,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成熟办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他被各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2分)
(4)材料四是哪一王朝的疆域图?该王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在其统治时期,各民族不断交融形成了哪一新的民族?(3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专题1: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江苏省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提分精准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