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吉林省长春东师附中青华学校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答案)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
2024级高一下学期历史阶段性验收考试
时间:60分钟分数: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开始了农耕,之后产生了畜牧业。从这个时期起,人类开始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在生产工具方面,金属工具的使用也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升。此后才真正开始了复杂社会的历史。这说明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B.社会分工和金属工具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文明的产生和进步
D.农牧业的产生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出现
2.尼罗河在埃及被称为“水的原始颂歌”;印度河和恒河打开了古印度文明之门,被称为“永恒的涅槃”;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被誉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A.世界文明呈现出交融特征 B.自然环境决定文明特征
C.人类文明产生具有相似性 D.农耕文明拥有扩张潜能
3.下列图1、图2、图3中的文字分别是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经学者破译,发现三者构造方式都采用了会意、象形、表音等原则。这表明在古代
A.各地文明之间相互借鉴明显 B.文字的产生都源于字母文字
C.各地文明的表现具有相似性 D.文字的书写材料都是相同的
4.据考证,在公元前24世纪早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记录了很多有关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买卖。稍晚时期,各种契约、债务条款以及相关争讼的文书也频频问世。这表明当时
A.私有经济有所发展 B.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C.国际贸易非常发达 D.诚信观念较为流行
5.早期的印度佛教不承认有世界创造之神,而把人置于整个宇宙之上,这为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基督教早期是穷人的宗教,其所谓的“博爱”观念在理论上突破了家庭、地域、身份、种族、国家的界限。据此可知,两者
A.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人的关注 B.最终都成为当地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
C.一定程度起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 D.都构筑起后世人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6.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爆发。为了应对战争,雅典五百人议事会的会议从每个任期召开一次改为召开四次,在军事问题的决策权上,公民中的重装步兵阶级不再统揽大局,建造船只的木匠和招来划桨的雇工阶级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变化说明
A.民主政治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B.雅典民主权利开始向奴隶开放
C.战争客观上推动了雅典民主进步 D.雅典工商业发展推动公民参政
7.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描述希波战争时曾说:“亚细亚的哪个民族不曾给薛西斯(波斯大王)率领去打希腊呢?除去那些巨川大河之外,哪一条河的水不是给他的人喝得不够用了呢?有人把船只供应给他,有人参加了他的陆军,有人提供了骑兵,有人提供了随军运送马匹的船只。”这可用于说明
A.战争增进了区域联系 B.古希腊民主走向衰亡
C.波斯帝国交通的发达 D.西亚地区的赋税沉重
8.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
C.中央集权程度有限 D.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9.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参照波斯的仪式,要求属下将领跪拜自己。这些将领认为依照马其顿风俗,只有在敬神时才用跪拜礼,因此拒绝跪拜亚历山大。最终,亚历山大作出让步,马其顿的将士可以不跪拜自己。这一事件可以说明
A.东西方文明有优劣之分 B.长期征战激化君臣矛盾
C.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D.亚历山大统治岌岌可危
10罗马共和国文化象征的西塞罗,曾经去希腊斯多葛学派开创者芝诺的学校学习;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也曾做过罗马皇帝尼禄的老师和顾问;罗马著名的皇帝哈德良和马可·奥勒留,都一度在斯多葛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创办的学校学习。这表明古罗马文化
A.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B.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
C.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D.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11.西哥特人攻占罗马城后,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强烈要求消除罗马这一名字,希望用哥特的替代罗马的。但因为桀骜不驯的哥特人从不遵守法律,没有法律的国家将国不成国。最终他希望通过哥特的力量来恢复、增强罗马之荣光。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帝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B.日耳曼文明落后于罗马文明
C.人口迁徙带来了文化认同 D.罗马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12.随着罗马帝国失去北非、伊比利亚等地区,拉丁语的实际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罗马皇帝希拉克略(610-641年在位)正式将民间广泛使用的希腊语定为行政语言,希腊语逐渐取代拉丁语成为官方的主要用语。这表明
A.希腊民主传统得以传承 B.罗马帝国文化中心东移
C.拉丁语系退出历史舞台 D.文明融合趋势由此中断
13.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 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
A.创新历史编繁体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
14.在罗马,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在案件裁决中起重要作用,因为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法学家可以有多种形式表达他们的主张,有时是回答具体的法律问题,有时写成法学教材或专著。这些私人见解被国家法官所引用采纳,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还被收入《民法大全》。据此推断
A.罗马法诉讼程序不断优化 B.私人法学家主导司法裁决
C.法官不具备专业司法能力 D.罗马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5.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作理提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16.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有一个专用词汇谓之“撤回忠诚”。这说明当时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C.具有双向契约性特征 D.属于行政管理关系
17.10世纪前后,威尼斯城邦共和国凭借垄断“威尼斯-黎凡特(今约旦河西岸地区)商道快速崛起,后又通过支持十字军东征以打击地中海东部及黑海的商业对手拜占庭,国力逐渐达到全盛。据此可知,影响当时威尼斯共和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频繁的国际战争 B.教会力量的支持 C.共和政体的优势 D.东西方传统贸易
18.1108年,法国拉昂市民曾经用金钱从城市领主-拉昂主教手里买得自治权。不久,主教出尔反尔,撤销城市自治的权力。拉昂市民发动武装起义,处死主教,迫使法国国王再次颁发了城市自治特许状。以上现象说明
A.城市依靠教会和封建主支持才得以发展
B.自治城市形成是与封建主不断斗争的结果
C.武装斗争才是赢得城市自治的唯一途径
D.商品经济发展为自由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中古西欧特殊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塑造了一种所谓的“骑士精神”,其核心是效忠主人、勇敢顽强、注重荣誉、保护弱者、护卫基督教、尊崇女性。“特殊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
①男女平等的婚姻观②封君封臣制度
③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④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尼翁。该事件
A.为欧洲宗教改革奠定政治基础 B.有利于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C.展现中世纪世俗权力高于神权 D.推动法国专制王权到达顶峰
21.有学者指出,第一个千禧年之末(988年),基辅罗斯的大公和拜占庭帝国联姻,而且接受了基督教,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第二个千禧年之初(1210年),成吉思汗的部队征服了俄罗斯,把亚洲腹地军事专制主义的传统带到了俄罗斯。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俄罗斯文化
A.蕴含着欧亚非多元文化风格 B.是古罗马文化的正统继承者
C.使西方基督教文化发生变异 D.具有东西方文化二重性色彩
22在12世纪的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诺曼王族保留并新建了许多希腊式修道院,它们提供希腊式教育,且储存、制作并流通大量希腊语书籍,多种古典希腊文学、哲学、医学与自然科学作品开始被抄写、传播以及翻译为拉丁语。这一现象
A.体现了欧洲文明的历史传承性 B.源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反映希腊化时代文明相互影响 D.推动“科学革命”的兴起
23.有学者指出,古代菲律宾使用过一种名为“巴伊巴音”的文字,和东南亚多种文字一样,是由南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化而来的;越南北部发现了改编后的《罗摩衍那》的口头文本把安南(今越南)变成了十车王的阿逾陀国(中印度古国)。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东南亚难以创造出独特的文明形态 B.古印度文明体现出开放包容的特性
C.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具有重要的影响 D.古印度文明推动东南亚的人口迁移
24.9世纪末以后,日本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
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
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
25.下面是13世纪朝鲜出现的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老乞大》片段。这说明当时
A.汉文化受到朝鲜青年的抵制 B.汉文化在朝鲜传播有群众基础
C.高丽王朝大力发展汉语教育 D.汉语成为朝鲜民间的通用语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26分。第27题24分,共计50分。
26.(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诸国常向汉朝进贡的狮子、犀牛、大象等,这些动物被视为祥瑞之兆,用以彰显汉天子“德被四海”的天命合法性。张骞凿空西域后通,过河西走廊与中亚的贸易网络,进一步强化了对异域珍兽的获取渠道。这些动物不仅被用于宫廷观赏,还频繁出现在祭祀仪式中,如武帝曾以白麟、神马等祥瑞动物作为封禅泰山的祭品,以强化君权神授的政治叙事。
-摘编自《后汉书·西域传》等
材料二 罗马人的凯旋式中常将新征服地区捕获的珍奇野兽作为战利品游行,如恺撒在高卢战争后展示的北欧麋鹿。罗马人还通过贸易购买的方式,从北非、西亚等地获取狮子、猎豹、大象等猛兽。例如,庞培曾为庆祝军事胜利,一次性提供600头狮子参加角斗表演以供公民观赏,这极大的满足了公民们的感官刺激需求。
-摘编自老普林尼《自然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帝国和罗马共和国搜集和使用珍奇野兽的方式。(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汉帝国和罗马共和国珍奇野兽使用方式不同的原因。(14分)
27.(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伊斯兰教于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兴起时,该地区的好勇斗狠的阿拉伯人正处于部落混战不休的“蒙昧时期”。麦加商业贵族垄断财富而贝都因人(沙漠中的阿拉伯牧民)却食不果腹,而各部落的多神崇拜使阿拉伯人陷入分裂和认同危机。先知穆罕默德用自己的教义重塑了阿拉伯社会:他以礼拜规范和朝圣等行为培养社群平等和友爱邻人的习惯;用天课制度要求富人按比率缴税以施舍贫困者;要求除安拉外绝无应受崇拜的“认主独一”思想来统一认同感;还通过“有知识的人与无知识的人相等吗?”的质问,强调知识的神圣性......这使伊斯兰教打破了血缘与地域界限,推动阿拉伯帝国在百年内将整个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北非甚至伊比利亚都置于穆斯林的控制之下。伊斯兰教又融入了商旅与学术网络,成为中世纪文明交流的枢纽,哈里发成为了学术的赞助人。伊斯兰教还在后世反殖民斗争中持续发挥凝聚力深刻影响着中东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摘编自威廉·麦克尼尔《世界简史》
材料二 拜占庭帝国长期有力地控制着南意大利、巴尔干、小亚西亚、叙利亚。9世纪初到11世纪初,拜占庭帝国臻于全盛。帝国将各省土地分给农民,作为他们服兵役的报酬。整个拜占庭经济建立在自由农民的村社基础上。工匠技能水平很高,手工艺品尤其是玻璃器、圣像等奢侈品精美绝伦。这里汇集了很多来自欧亚各地的货物,有黑海地区的盐,印度的调味品、香料和宝石,埃及的莎草纸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欧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在这里,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东方文化融合成一个典雅的整体。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伊斯兰教的历史影响。(12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的共同点。(12分)
2024级高一下学期历史阶段性验收考试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C C C A A C A C C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B C D A C D B C B
21 22 23 24 25
D A C A B
26.(1)汉帝国依赖朝贡和贸易的方式获取,主要用于宫廷观赏和皇家祭祀。(6分)罗马共和国通过自身捕获和贸易购买,主要用于军事游行和公共角斗表演。(6分)
(2)汉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需要彰显“君权神授”的儒家天命思想来强化君主专制。用万国来朝的宫廷展示来彰显边疆治理的成效以巩固中央集权。以此维持社会秩序与统治合法性。罗马共和国晚期军事实力迅速扩张,需要野兽来展示罗马军团的军事力量和征服业绩。也通过娱乐活动来讨好对国家重要的公民群体。动物成为武力的延伸与民心的工具。(14分)
27.(1)社会上整合部落冲突,构建统一社会伦理;政治上推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经济上促进商业贸易的繁荣并缓和了贫富差距;文化上促进了希腊罗马波斯等文化的保存。在后世还推动了中东国家的反殖民斗争。(12分)
(2)共同点:政治上维持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疆域;经济上跨区域贸易繁荣;文化上都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宗教上都推崇单一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吉林省长春东师附中青华学校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验收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