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月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北朝时期,洛阳与建康作为南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均兴建了大规模的佛寺和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与建康的鸡鸣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艺术成就斐然,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和信徒前往。这反映出( )
A.仿修外来建筑之风盛行 B.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C.统治者重视思想的控制 D.经济繁荣推动文化兴盛
2.唐代将刘备视为与曹操齐名的政治家;而宋代“尊刘抑曹”“帝蜀寇魏”成为时代潮流,曹操沦为欺世盗名的窃国“汉贼”。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统治者强化封建正统意识
C.社会动荡需要正统精神支撑 D.文人社会地位提高影响舆论
3.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表明( )
A.官方的儒学教育产生于唐朝 B.价值认同是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
C.文庙大量修建源于理学兴起 D.历代王朝非常注重对边疆的治理
4.新文化运动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对中医“以科学的名义”进行批判。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开始关注中医的重要作用,强调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紧密关联。与上述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A.各种新思潮传入 B.新型政党的建立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十月革命的冲击
5.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出版主要是引进国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类书籍,后逐步发展到引进关于企业发展、金融危机等反映经济学新观点新理论的书籍。进入新时代,在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 )
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B.国企改革的推进
C.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D.经济实力的增强
6.首个国产3A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火爆全球。游戏中呈现的建筑、道具、服饰等都有出处,其中27个实景来自山西,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等文化遗产。由此可知( )
A.中国网络数字技术已经全面领先于世界 B.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已成为全民行动自觉
C.网络娱乐精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 D.山西是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份
7.波斯帝国的王宫有亚述阶梯式的建筑风格,垂花饰是埃及风格,墙面装饰有巴比伦琉璃砖和亚述、希腊样式的浮雕。这可用来说明,波斯帝国()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推动了古代文明融汇
C.统一了西亚北非地区 D.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
8.托勒密一世命埃及祭司曼托尼和雅典的狄摩修斯创立了一个新神--萨拉皮斯,作为亚历山大城的保护神。他融合了埃及和希腊许多神的特质,将哈迪斯、奥赛里斯、宙斯等神的特点集于一身。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罗马不断对外扩张 B.地中海贸易的繁荣
C.希腊化时代的影响 D.尼罗河的长期泛滥
9.洪水传说产生于苏美尔,通过希伯来人保存下来,并传到古希腊。在苏美尔人的史诗中,只有吉乌苏德拉一家和动物幸存;在希伯来人的传说中,则是诺亚一家留存,并补充了诺亚放鸽子试探洪水情况的内容;在古希腊人的传说中,则只留下了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二人重新创造了世界。由此可知,洪水传说()
A.经考古证实才具有史料价值 B.推动了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
C.在流传中呈现多元文化特征 D.客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起源
10.当中世纪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时,阿拉伯人广泛翻译了大量的西欧古典哲学、文学等文献。在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A.为近代欧洲文化复兴奠定一定基础 B.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地位
C.深受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11.1683年,阿拉伯人出售的咖啡每磅要价18先令。1774年,英国商人买卖的海地咖啡每磅9先令。美国从独立到19世纪中叶,其咖啡有三分之二产自巴西境内,每磅只要1先令,咖啡开始成为更多人喝得起的大众饮料。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的进展 D.垄断组织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12.学者分析阿根廷主流媒体1999-2005年期间发表的有关移民问题的报道,发现只有拉美人和华人被称为“移民”,而欧洲人和美国人被称为“执行官”“专业人士”“企业家”。这( )
A.表明精英移民更受欢迎 B.导致国家内部文化冲突严重
C.折射出殖民统治的印迹 D.凸显外来移民存在阶层差异
13.法国革命军和拿破仑在反击“反法联军”的进军中占领了莱茵河左岸,这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封建贡赋被取消了,《民法典》得到了实行,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公民自由平等的口号深入人心。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A.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承认民族自决原则
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确立了维也纳体系
14.英国记者吉普林曾在1899年创作的《白人的负担》中写道:“挑起白人的负担,送去你最精壮的队伍,那里的臣民需要他们的服务······你的统治换来了抗议,你的保护换来了仇恨,你的幽默换来了怒吼,(哦,慢慢地)向着光明你问:“为什么带给我们如此的劳役?””作者旨在( )
A.强调英国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认为英国应该尊重殖民地文化
C.为英国殖民扩张的行为进行辩护 D.缓和英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15.2017年,一位流亡比利时的叙利亚画家在布鲁塞尔展出个人作品。他将各国政要绘制成难民形象,称作品“以自己的战争经历为驱动力,探索身份与权力的转移”。以下是部分展览作品,对展览主题解读不正确的是()
A.难民人权亟待保障 B.力促国际合作
C.难民问题任重道远 D.加强集体安全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024年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报告显示,自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以来,全球仍有超2.5亿学龄人口失学,失学人口较2015年仅减少1%。失学问题在低收入国家尤为严重。这一报告意在揭示()
A.教育理念进一步失衡 B.殖民侵略是失学根源
C.教育与发展相互依存 D.全球教育治理的缺失
第II卷(材料题 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使》
“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庄子·则阳》
“举公义,辟私怨。” -《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程朱理学把“公”视为自然天理,“私”视为人之私欲。程颢《定性书》中认为人被自私蒙蔽了心性,就不能适应天道,如果能用“廓然大公”的天地自然之心来取代自己的私心,就能“物来而顺”。对此,朱熹进一步说:“胜私欲而复礼”“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后不可胜用矣。”“克去己欲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稍有私欲,便是不仁。”
-摘编自苑秀丽《论儒家公私观的基本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公私观”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话题被关注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后,对英国来说,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具有极大的诱惑力。1852年,英国驻华领事们在关于中国苦力“使用价值”的调查汇报中指出: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人们,很适合在热带地方工作。中国人体格结实,有耐力,足以应付一般的田间劳作。美国也得出相同结论。当殖民主义者看到中国苦力有巨利可图时,便开始大肆招募起来。从1848年到1882年,运至太平洋沿岸地方的华人达30多万。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法两国经过多次洽谈磋商,最终中国同意法国在中国招募华工。法国驻华使馆武官认为:中国北方的劳工,朴实、强壮、耐劳、听话,可适应我们的气候。他们可以干重活,做苦力,挖土方。截至1918年10月,法国招募华工人数为36963人。
材料三
晚清时期前往美国参与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华工,通过源源不断地输入财富和新鲜的思想影响着家乡。他们在家乡参股修公路,建工厂,兴教育,办医院,同时还传入了现代企业管理的观念、办法和工业文明。他们新建的楼房,洋气十足,成为新的侨乡景观和标志性建筑。有些侨乡的语言也发生变化,见面喊“哈啰”,分手说“拜拜”。
-均摘编自董丛林《华工史话》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两则材料中欧美国家招募华工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个时段欧美国家招募华工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华工在推动家乡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判定“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是探究中华文明“为什么转型”、“怎样转型”以及“转向何处”等重要问题的初始命题。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应是多维聚合的历史时段(见表2):
表2
历史时空之维 民族危机加剧、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现代化潮流涌动
具象文化之维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联结
现实主体之维 无产阶级的历史出场及中国共产党对其文化使命的确证
-摘编自陈殿林、刘鸣《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析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是 (填写历史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795年,俄、普、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之久。一战接近尾声之时,波兰复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1918年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则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1月11日,波兰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
-摘编自刘祖熙《波兰通史》等
材料二
经济功利主义的盛行引发了新加坡1970年代后期的价值危机。为纠正过度西化对国民精神文化的侵蚀,新加坡发起了一场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化再生”运动,总理李光耀更是将“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美德定为政府的“治国纲要”。
-据胡林生《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塑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兰复国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新加坡“文化再生”运动后形成的新文化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移民社会的特质。(6分)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第一次月测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D C B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C C D C
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洛阳和建康作为南北方的文化中心,通过兴建佛寺和石窟等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各自的文化特色,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符合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的逻辑,故选B项;题干中虽然提到了洛阳的龙门石窟与建康的鸡鸣寺,但并未明确指出这些建筑是仿照外来样式修建的,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而是强调了文化活动的兴盛和吸引力,排除C项;虽然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题干中的重点是文化活动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这些活动对文人墨客和信徒的吸引力,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宋代统治者为了强化自身统治的正统性,强调“尊王攘夷”等观念,在这种背景下,蜀汉以汉室后裔自居,被视为正统,而曹魏篡汉被视为非正统,所以出现“尊刘抑曹”“帝蜀寇魏”的时代潮流,这主要是统治者强化封建正统意识在历史评价上的反映,故选B项;商品经济发展虽改变宋代社会诸多方面,但主要集中于经济与市民生活,对基于封建正统观念的人物评价影响有限,无法解释“尊刘抑曹”现象,排除A项;宋代虽然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和边境争端,但并非处于极度动荡不安的状态,排除C项;文人地位提高会影响文化舆论,但根本上是受宋代主流的封建正统观念左右,而非自身地位决定“尊刘抑曹”评价,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可知,文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认同,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是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推广儒家思想来加强统治者的权威和合法性,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手段,文庙的广泛修建,特别是在边疆地区的扩展,显示了统治者对儒家价值认同的推广,以加强统治,故选B项;儒学教育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早在汉代就已开始,排除A项;虽然理学在宋代兴起并对儒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文庙的大量修建并不能直接归因于理学的兴起,文庙的修建更多体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和统治者的价值认同,而非单一学派的兴起,排除C项;虽然文庙修建到了边疆地区,但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历代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整体策略,而只是文化传播和价值认同的一部分,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秉持“要救国,只有学外国”观念,在“科学”的名义下批判中医。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包括中医,故选C项;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新思想传入,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不符,排除A项;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政党,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不符,排除B项;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冲击的侧重于政治思想和革命道方面,对中医在文化、民族观念层面被重新重视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据材料“重点引进出版数智化等前沿类图书的同时”“本土经管类图书大量出版并被国外引进”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改革开放至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大幅增长,这种强大的经济基础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使得中国有能力在经济管理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本土经管类图书的大量出版,同时中国在科技、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种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为经济管理类图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还实现了从引进到输出的转变,故选D项;虽然对外开放推动了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引进,但它更多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企改革主要集中在企业层面,虽然对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有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图书得以被国外引进的客观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其自身也在不断进步,但出版业发展是经济实力增强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
6.【答案】C【解析】游戏中呈现的建筑、道具、服饰等都有出处,其中27个实景来自山西,如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必然随着游戏在全球的火爆而不断提升知名度、游览量和吸引力,由此可知网络娱乐精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故选C项;中国网络数字技术已经全面领先于世界,“全面领先”说法有夸大之嫌,排除A项;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已成为全民行动自觉,“全面行动自觉”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无法判断山西是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且D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波斯帝国的王宫建筑融合了亚述阶梯式风格、埃及垂花饰、巴比伦琉璃砖以及亚述和希腊样式的浮雕,这些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出现在同一建筑中,说明波斯帝国在其统治过程中推动了古代文明的融汇,故选B项;题干主要围绕波斯帝国王宫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特点展开,与强化君主专制制度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虽然波斯帝国疆域广阔,但题干中关于王宫建筑的信息无法直接得出其统一了西亚北非地区的结论,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波斯帝国王宫装饰中有希腊样式的浮雕,但不能就此说明其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且其建筑风格是多种文化融合,并非单一强调希腊文化,致力于推广希腊文化的是拜占庭帝国,而不是波斯帝国,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托勒密一世在位时期创造了一个融合了埃及和希腊许多神特质的新神,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文化传播的结果,即希腊化时代的影响,故选C 项;托勒密一世在位时期融合埃及和希腊文化的原因是受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而不是罗马扩张,排除A项;材料强调埃及文化与希腊文化的融合,与地中海贸易繁荣情况并无直接联系,这是希腊化时代的产物,排除B项;尼罗河长期泛滥的影响是形成埃及文化,与埃及文化与希腊文化融合无关,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材料明确指出洪水传说在苏美尔、希伯来、古希腊这三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细节,这充分体现了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传说呈现出了多元的文化特征,故选C项;史料价值的判断依据是多方面的,一些传说、神话等虽然可能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但在研究古代文化、思想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洪水传说从苏美尔传到希伯来再到古希腊,这只是传说的传播路径,并没有体现出这个传播过程中多元文明之间的交流,比如文化的相互影响、经济的交流、技术的传播等具体内容,排除B项;传说往往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经过了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加工,并非对历史事实的客观、准确记录,仅仅依靠传说远远不能达到客观反映人类文明起源的程度,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时期翻译了大量的西欧古典哲学、文学文献,并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之后又将这些文化传播回西欧,推动了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复苏,为近代欧洲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化复兴的贡献,而非简单的桥梁作用,排除B项;“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与材料中描述的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帝国的文化贡献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尽管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但并未直接体现材料中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化复兴的影响,排除D项。
11.【答案】C【解析】阿拉伯人垄断咖啡贸易时,产量少,成本高,所以昂贵。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国家在殖民地广建种植园,咖啡产量增加,成本下降。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机械化种植导致咖啡成本进一步下降。由此可见,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使得咖啡逐渐成为大众饮料,故选C项;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壮大咖啡饮用群体,但只有咖啡产量增加才会降低饮用成本,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但只有增加咖啡产量才能够真正使咖啡成为大众饮料,排除B项;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阿根廷曾受西班牙等国殖民统治,殖民时期欧洲殖民者地位高,这使阿根廷社会对欧美人群存特殊认知。媒体将欧美人称“执行官”等,将拉美人和华人称“移民”,这种区别称呼折射殖民统治印迹,故选C项;材料仅呈现了媒体对不同人群的称呼,未提及对不同人群的欢迎程度,无法得出精英移民更受欢迎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有称呼差异,没有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材料中对不同人群的称呼更多是基于地域来源进行区分,没有具体体现出这些移民在职业、财富、社会地位等真正能反映阶层的实质性内容上的差异,不能仅仅根据这些称呼就简单地认为凸显了外来移民存在阶层差异,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法国革命军和拿破仑在占领莱茵河左岸后,废除当地封建剥削的经济制度,落实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律,实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使公民自由平等的口号深入人心,这说明拿破仑战争冲击了欧洲封建政治秩序,推动了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的发展,是重构欧洲政治文化的见证,故选C项;拿破仑战争冲击欧洲封建制度,但没有达到“瓦解了”的程度,排除A项;拿破仑对外战争冲击欧洲封建政治秩序,这不是强调民族能够自主决定本民族事务的民族自决的体现,排除B 项;拿破仑战争后由反法同盟建立维也纳体系,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从“挑起白人的负担,送去你最精壮的队伍”“那里的臣民需要他们的服务”可以看出,作者将英国的殖民扩张行为美化成是白人去给殖民地的臣民提供服务,是在承担一种“负担”,是一种为英国殖民扩张行为进行辩护的姿态,试图将殖民扩张行为合理化,故选C项;1899年英国工业实力依旧强劲,殖民地贸易网络庞大,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稳固,在国际贸易各关键领域都占据主导,远未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排除A项;吉普林在文中自始至终都围绕白人对殖民地的所谓“责任”展开,字里行间充斥着白人至上的傲慢,没有对殖民地文化尊重的考量与表述,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在为英国的殖民扩张行为找借口、做辩护,而不是为了缓和英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5.【答案】D【解析】画家主要是围绕难民身份和政要的关系进行创作,目的是唤起各国政要加强合作以反对战争,从而促进解决难民问题,集体安全是指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在这一机制下,各个国家都认同攻击其中任何一个国家就是对全体国家的攻击,因此所有国家都有义务采取集体行动来应对这种威胁,在21世纪之初并不具备加强集体安全的可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画家把政要绘成难民形象,意在反映难民群体的困境,呼吁保障难民人权,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这种将各国政要绘制成难民形象的艺术形式,可能希望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关注,进而促进国际间在解决难民问题上的合作,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画家以战争经历为创作驱动,展示难民形象,反映出难民问题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问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6.【答案】C【解析】报告指出全球仍有大量学龄人口失学,尤其是低收入国家问题严重,这说明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教育是推动发展的关键,而发展不足又导致教育投入不够,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故选C项;“教育理念进一步失衡”通常指的是不同地区或群体之间在教育方法、资源分配、教育重点等方面的不平等或差异,而报告中并未特别指出这种理念层面的不平衡是导致高失学率的主要原因,其焦点在于资源分配和资金投入,排除A项;报告讨论的是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以来的失学问题现状,而殖民侵略主要发生在20世纪中叶之前,与当前的失学问题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报告虽指出资金不足等问题,但更多地是呼吁各国和国际社会加大教育投入、弥合教育差距,而不是直接指出治理机制的缺失,排除D项。
二、材料题
17.【答案】(14分)
(1)共同之处:先公后私(立公灭私)。(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公私关系引发关注;分封制逐渐崩溃,政治权力逐渐集中,诸子借助公私观表达不同的治国理念;百家争鸣局面形成,诸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公私观提出各自的道德观。(6分)
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公私观,认为应该立公灭私,并将公私与天理、私欲联系起来。(2分)这种公私观充分发挥了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大公无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舍利取义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2分)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分)
18.【答案】(14分)
(1)不同: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后,主要从中国南方沿海招募,到太平洋沿岸地区进行田间劳作。(2分)材料二:一战期间,主要从中国北方招募,到欧洲服务战争。(2分)
原因:
19世纪中期以后:废止黑奴贸易,劳动力短缺;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合法化。(2分)
一战期间:一战爆发,法国缺乏劳工;北洋政府“以工代兵”参加一战。(2分)
(2)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促成思想解放;改变生活习俗;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改变了家乡面貌(促进现代化)。(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19.【答案】(12分)
判定:历史起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年)。
阐述:从历史时空之维来看: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如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霸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等等。同时,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迎来“短暂的春天”,新的生产方式快速发展。从文化之维来看,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从具象文化之维来看: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旧文化,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等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积极要素相联结,从主体之维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五四运动中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新民主义革命,中国革命走向光明。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时期符合多维因素聚合,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
【解析】
首先据题干可知,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应是多维聚合的历史时段,需要符合表2的各项条件,分别有相关史实历史时空:民族危机加深(二十一条、巴黎和会),民族工业发展,现代化思潮兴起。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传入并与传统文化碰撞(如李大钊宣传唯物史观)。主体维度:无产阶级壮大(五四运动中登上舞台),中共成立,并确立革命使命。结合所学可以判定该时段为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年)。
其次进行阐述,依据表2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历史时空、文化维度、现实主体三个角度进行即可。历史时空--民族危机加深(可从二十一条、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入手),民族工业发展(可从“短暂的春天”着手);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传入并与传统文化碰撞(围绕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如李大钊发起马克思研究会、李达等人翻译相关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联结,如中国传统也强调躬身实践、与时俱进,以及朴素辩证法思想等);主体维度--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共成立,并在中共二大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并明确我国将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中国革命前途光明。
最后进行小结,新文化运动时期多维因素聚合,是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
20.【答案】(12分)
(1)背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巴黎和会的召开;民族解放运动潮流的发展;民族自决呼声的高涨。(任答3点得6分)
(2)新文化的内涵:以儒家文化的精华为基础,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一种现代东方文化。突出表现为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竞争意识强,有较强的效率意识等等(4分)
特质: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