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项城三高2024——2025学年度下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先秦时期,儒家把音乐分为“德音”和“溺音”,认为“德音”可以“正纪纲,定天下”,“溺音”则消磨人的意志,损害德行。墨家提出“乐逾繁者,其治逾寡”的观点,批判贵族统治者沉迷声乐的行为。这说明儒墨两家( )
A. 关于音乐的认知截然不同 B. 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C. 探寻礼崩乐坏问题的根源 D. 关注音乐对政治的影响
2. 汉武帝采纳谋士建议设置河西四郡,并移民屯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等地推广代田法。这些措施( )
A. 解决了腹地人地矛盾尖锐问题 B. 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 加强了对匈奴部落的有效管理 D.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3. 有学者认为,九品中正制矫正了察举制高扬德行而引发的弊端,同时继承了察举制对违德行为的规约作用,即以清议干预仕途。德行上取“中”可以使大多数人做到遵循儒家的伦理规范,清议则更多地约束了不受规范的行为,一反一正的合力更为强烈。该学者认为,九品中正制( )
A. 忽视了对才能的考察
B. 有效地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C. 缺乏周密的选拔程序
D. 为维护政治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唐朝五代时曾编纂颁行简便易用方书,并录于木版石条上,在村坊要路晓示。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编辑医书,向各州县加以推广,向老百姓传播预防、医治疫病的知识。上述做法( )
A. 有效地控制了疫病的快速传播
B. 以雕版印刷术为基础
C. 表明古代中国重视疫病的防治
D. 切断了疫病的传染源
5. 宋元“说三分”、话本小说《三国志平话》都流露出了一种强烈的爱憎情绪,即“尊刘贬曹抑孙”,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三国故事中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在宋元时期得到大大强化则是明显的事实。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 商业发展推动世俗文学繁荣
B.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 封建正统观念影响文学创作
D. 社会环境宽松提升艺术内涵
6. 明清时期,除了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和棉布生产基本脱节。 作为全国最大的棉布生产地区,江南每年都要从华北、湖广等地区购入大量棉花。而作为植棉区的山东、河南等地,因不善织布,每年则从江南大量购进棉布。据此可知当时( )
A. 植棉织布形成完整产销体系 B. 北方生产技术严重落后
C. 区域联系带动长途贩运发展 D. 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7.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洋务派在敷设电报线路之初,实施了一些防范措施,如在奏请敷设津沪线时,李鸿章恳请朝廷下旨命令沿线地方官员“一体照料保护,勿使损坏”,在奏请敷设苏、浙、闽、粤线时,李鸿章恳请朝廷下令由沿线地方官员“妥为劝谕”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 社会生活近代化在曲折中发展
B. 抵制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较迅速
D.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8. 下表所示为西瓜、辣椒、花生等作物引种至中国后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 )
“瓜,种类不一、而郡属独无西瓜,贩自会城(南昌),直恒数倍,近亦有种者” 《广信府志》
“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蜀游闻见录》
“(花生)近日种者颇多,为出产之大宗,榨为油,民间日用,大率皆是” 《全椒县志》
A 农业结构变化源于商品经济发展
B. 经济效益是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C. 传统经营模式影响外来物种传播
D. 人地矛盾尖锐促进多种农作物种植
9. 下图是特种邮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圆共生”;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敦煌407窟“莲花三兔藻井”,表达出“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的吉祥寓意,背景衬以晋代傅玄《拟天问》中“玉兔捣药”的纹饰,表达“战胜疫情、国泰民安”的愿望。该作品主要体现了( )
A. 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 B.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C.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0. 下表中的时间与世界各文明区域的商业领域发展相关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 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古埃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
B 公元前22—前21世纪 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
C 公元前8—前7世纪 古希腊出现了金属铸币
D 明朝中后期 我国资本性借贷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本票性质的庄票
A. A B. B C. C D. D
11. 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规定“商人或富人预付穷人的奴隶或家人一年的租金或工资可以看作是给穷人的一年免利息借贷,奴隶或家人给借贷人或债权人每天的劳动算作每天的小额还款。如果抵债的劳动发生中断,借贷方就要向借贷人支付本金的利息。”据此可知,当时( )
A. 货币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换和流通
B. 借贷凸显了一定救济性质
C. 两河流域是借贷和契约形式发源地
D. 商业交换形式是以物易物
12. 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 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 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13. 重商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在16至18世纪成为西欧国家的主流政策。西欧各国除了通过立法和政策手段来保护和促进贸易,还通过战争和殖民扩张来获取资源和市场,这一时期海洋成为各国新的竞争领域。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的西欧( )
A. 殖民贸易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B. 机器化生产亟需开拓海外市场
C. 民间参与海外殖民热情高涨 D. 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稳定
14. 1885年,日本颁布《官吏纲要》,规定录用官员必须通过考试,考试分为学术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强调官员要有能力、办事快等。但《官吏纲要》也规定“凡官吏有悖离忠顺 依其情节之轻重予以告诫、谴责或惩罚”。据此可知,当时日本官僚制度( )
A. 确保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B. 防止了政党政治带来的弊端
C. 具有进步与保守的双重性质 D. 移植了西欧文官的选拔要求
15. 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童工现象日益常态化,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极其糟糕的。这些在现实中备受折磨的童工,构成了作家笔下一个个令人揪心的故事,引发了社会普遍的对儿童的关注。随着工厂法的颁布和初等教育的普及,众多儿童从工厂解放出来。由此可知( )
A. 工厂制度催生了新式文学 B. 工业文明加剧了儿童问题
C. 技术突破推进了民主政治 D. 经济变迁影响了社会生活
16. 2022年美联储在6月、7月以及9月连续3次加息75个基点,利率由1.75%达到了3.25%,加剧跨境资本流动,导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国;欧元、英镑、日元等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加大,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债务危机,甚至将重蹈上世纪滞胀的覆辙。这主要反映了( )
A. 世界金融体系亟需调整 B. 新兴经济体经济基础薄弱
C. 世界经济危机周而复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18分,18题12分,19题10分,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城方五里,爵城方三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丧失主权。近代中国先后开辟的70多个通商口岸既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桥头堡,又是输入近代文明的主要降地和前哨。西方一些先进工业文明的涌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的结构与功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近代城市的崛起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因商而兴,由工而盛”。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材料三 1978年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人的食物结构中肉、奶的含量较高,而中国人的食物则以植物性的饭菜为主,这种差异是由于畜牧业在中西方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形成的。此外,穿不仅是农业结构差异最终结果之一,而且也是差异(包括食物上的差异)发生的最初原因。衣着原料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在中国为养蚕,在英国则为养羊,但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两者都不能单独存在,而必须与谷物种植相结合,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结构。
——摘编自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一种来自工业生产线的食品而非厨房的方便食品出现了。1810年,罐装食品实验成功并开始为人们提供食品;1880年,法国西海岸的食物罐装工厂每年产出5亿罐沙丁鱼罐头。1833年,蒸汽动力机器被运用到面包生产中,强有力的机器使面包轻而易举地被大批量生产;19世纪30年代末,乔纳森·迪克森·卡尔发明了饼干塑形机,将大量饼干从一条面团上切下来,以最便捷的方式制成大小一致的几何图形,这些都是独立工匠用手工难以完成的;1874年,浓缩牛肉汁被大量生产和销售。食物生产和食物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摘编自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西方农业结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对食品加工业产生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
材料二16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中国与欧洲有了直接的交往和交流。来华传教士把他们发现的儒家思想文化传播到欧洲。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将孔子与儒家思想理性化和理想化,作为批判基督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论证新文化理想的根据和证明。教士们把西方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西学东渐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近代科学在中国逐步传播与发展。中国知识界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新式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改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周振鹤《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阿拉伯文化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西思想文化交流。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增加了自己的资本……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国家的一切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根据材料,围绕“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项城三高2024——2025学年度下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的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A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17题18分,18题12分,19题10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追求对称与秩序;强调整体观念;遵循礼制;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任答3点)
(2)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通;工业文明的传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3)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城市规划,加强公用设施建设;控制人口密度,建设郊区新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任答4点)
【18题答案】
【答案】(1)差异:西方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高于中国;西方农牧并举,中国农桑结合(或西方棉毛并举,中国棉麻结合)。
(2)影响: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提高了食品加工的效率;推动食品的规模化生产;促进了食品加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满足广大居民对食品的大规模需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健康风险。
【19题答案】
【答案】(1)影响: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突出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中世纪失传的古代希腊文化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2)评析: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转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儒家思想传入西欧,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西学东渐促进了近代科学向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民近代意识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市场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由此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来自美洲的玉米、甘薯等物种传入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经营方式出现新的贸易公司等。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方式的革新,新的交通工具火车、汽船的出现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英国等国发动鸦片战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为了更好地利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市场、劳动力和原料,西方国家相继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开矿、筑路、设厂、设立银行,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商业贸易。
综上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巩固并活跃了世界市场。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