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陕西省高考适应性检测(二)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体现礼乐制度的鼓、磬等打击乐器组合,肇始于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遗址,至夏商周三代逐渐成熟并长期延续;作为核心礼器的青铜鼎,贯穿夏商周三代,之后逐演化为鼎形祭器香炉。这表明早期中华文明
A.呈现多源属性 B.发展程度较高 C.以中原为核心 D.在延续中发展
2.先秦时期的“华夏”是指黄河中下游被蛮狄戎夷交错环绕的“中国”;而秦汉隋唐时期“华夏”则指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所有疆土,与“塞外”相对称。这源于
A.构建统一的政治实践 B.推崇儒学的文化方针
C.江南经济的持续发展 D.华夷分立的思想观念
3.隋唐时期,《法华经》在印度已很难被人理解,但在中国佛教徒的研究、释证下,改造过《法华经》又流回印度;宣扬中国禅宗的《证道歌》也在此时传回印度,为人“亲仰”。这说明
A.中国佛教影响力大增 B.中外交流助推文化更新
C.佛教中国化趋势显著 D.印度文化逐渐走向没落
4.史料记载:辽朝田赋“计亩出粟以赋公上”,宋朝视“亩税一斗者,天下之通法”,西夏田赋征收实行“一顷五十亩税一石八斗”,金朝田赋征收也有类似做法。这反映出
A.各地政权财政收入得到保证 B.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南北方的经济形态趋于一致 D.依据资产征税成为主要趋势
5.明清时期,不少商人积极参与到修攥族谱以及修建宗祠、书院、寺庙、道路、桥梁和赈灾等社会活动中,而商人的话也被士大夫大量引用于作品之中。这从侧面体现出当时
A.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B.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功能减弱
C.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观念变化
6.清顺治帝亲政后,曾公开表达对孔孟之道的崇奉,并明确提出“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为此还多次谕令停止圈地等行为。该做法
A.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旨在继承中华礼乐文明
C.推动了对清朝的社会认同 D.出于强化边疆管理需要
7.魏源于1842年初刊五十卷本《海国图志》,1852年将其扩充为百卷本刊行。1858年兵部左侍郎王茂荫向咸丰帝推荐《海国图志》:“臣所见有《海国图志》一书,计五十卷······未审曾否得邀御览。如或未曾,乞饬左右购以进呈。”这反映出该时期
A.该书传播范围有限 B.海防形势日渐严峻
C.政治氛围保守陈腐 D.民族危机推动变革
8.1918年北洋政府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中原、陇蜀、回藏、长白、昆仑等五个时区,并以东经120°为标准经线,以“世界标准时间”为题编入191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历书》。该做法
A.体现了中国接轨世界的努力 B.满足了西方殖民中国的需求
C.造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D.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
9.抗战期间,包含有“中华民族”或“中华”一词的抗战歌曲大约占抗战歌曲总数的1/6,这些歌曲在抗战期间为广大汉族同胞和少数民族所喜爱和传唱。这些抗战歌曲的传唱表明
A.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加强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落实
C.民众爱国意识开始觉醒 D.抗日战争推动了文艺创作的繁荣
10.如图是1954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该邮票可以用来证明新中国
A.女性已经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B.女性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社会主义制度完全建立
11.希腊神话中有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国王曾修建一座神秘的迷宫的传说。20世纪初,深信这一传说的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发掘出了迷宫和王宫的遗址,不仅证实了传说,也证实了米斯文明的存在。这说明
A.神话传说是希腊文明的突出特点 B.神话传说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C.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唯一方式 D.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12.有研究发现,在欧洲罗亚尔河与莱茵河之间的地区,封建领主权根深蒂固;而莱茵河以东的德意志弗里西亚、萨克森地区甚至都没有形成封建制度;英格兰的封建制度则显示出王主导的政治特色。上述现象说明欧洲
A.各地区发展不存在统一模式 B.封建制度下君主权力强大
C.各地封建制度适合自身发展 D.封建社会的发展程度较低
13.天花随着殖民者来到美洲后,给当地人口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不少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的庇护,转而开始信仰“欧洲上帝”。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加速了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 B.推动了人文地理格局发生改变
C.是美洲传统社会解体的根源 D.客观促进了殖民地文化的进步
14.下表是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注:德国1870年为1872年数据。
A.世界贸易格局呈现转变倾向 B.先发国家走向没落
C.美德两国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D.美国霸权逐渐膨胀
15.波兰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6-1960)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匈牙利在1968-1973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民主德国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据此推知,这一期时期上述国家
A.改革突破了原有体制 B.经济结构趋于完善
C.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 D.摆脱苏联模式束缚
16.美国的波特兰市从二战起长期饱受污染。但近年来,曾经废弃的工业和仓储建筑摇身一变成了高档的公寓、展览馆、艺术工作室、酒吧和餐馆,公园与工业遗存一并出现。这说明
A.经济发展根治环境污染问题 B.城市化过程中污染不可避免
C.世界大战导致城市环境破坏 D.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人居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先驱之一。青年时期,孙中山在粤学习西医,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取得行医执照。在澳门行医“不及数月,求医者众”,危难患者“报明危急,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至,设法施救”。他还努力融汇中西医学,服务患者。1897年孙中山译出《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推动了中国的红十字会运动。1923年广州革命时期,他指导大元帅府制定《管理医生暂行规则》和《管理药品营业规则》,加强对医师和药品的管理。在此前后,他还亲切会见来华传教士医师,并为他们颁发纪念勋章。
——摘编自华伟《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医学》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即着手在农村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员从工农子弟、小学教师、旧式产婆、高小毕业女生等群体中选拔,以不脱离生产为原则接训。经过努力,乡村医生群体人数一度达150多万人。下表是一份乡村卫生员训练班课程
1.新民主主义论 48小时
2.急救处置及实习 48小时
3.传染病地方病及其预防 48小时
4.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48小时
5.种痘,预防注射及实习 32小时
6.传染与消毒 10小时
7.生命统计大意 24小时
8.填表须知 6小时
以上共264小时,每周平均33小时。
——摘编自李德成《合作医疗与赤脚医生研究(1955-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医学情怀。(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乡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历史贡献。(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周代的食品交易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唐律疏议》对故意将有毒食品给其食用,以尊长为毒害对象的,以谋杀罪论,处斩。宋朝对食品安全犯罪者重罚外,还通过行业协会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问题的自我管理。清朝茶叶贸易繁荣,政府为此任命官员专门负责抽查茶叶。清朝后期,主管部门还制定了茶叶质量标准,全方位监管茶叶质量。
——摘编自李天颖、贾周《我国古代食品安全监管探究》
材料二:19世纪初英国政府通过实施食品安全法规,减少了伦敦牛奶市场的掺假行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制定《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形成了包含政策工具种类更多、作用范围更广、有效程度更高的食品监管法律体系。20世纪70年代,瑞典政府引导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达成供求协议,生产者直接将农产品送货上门,政府监督生产者履行协议。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引导私人机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并探索包括信息和劝诫、内部市场、税收和使用费、补贴与完善的可追溯体系、召回机制等信息化工具。
——摘编自吴林海《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政策工具的演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的发展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食品安全治理不断发展的背景及意义。(1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近年来,“走向‘活’的制度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制度面对的现实总是多变的、流动的。为应付多变的环境,制度需要一些灵活的处置方式。由此,一些非正式的制度随之出现,或者是正式制度会采取一些非正式的运作形式。这既是对当时多变环境的应对,也可能是对正式制度的一种补充。它既会给制度带来扭曲,也可能成为一种润滑剂。
——摘编自邓小南等著《多面的制度-跨学科视野下的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活”的制度出现的因素,并在中外古代史或近代史中选择一个“活”的制度,就其运作方式简要说明。(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活”的制度的认识。(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一书中指出,面对现代文明在中造成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在互谅互信中,彼此扶助,相摛相将,完成人类文明另的重大突破。两千余年前的文明突破,几个主要文明先行的圣哲,为人类界定了存在的价这一次突破,在大崩溃、大破坏的危机之下,不仅要挽救人类濒于灭绝的大劫,也是为了具实那些圣哲界定的价值,使人类主宰了千万年的世界上,真的有了人类长久憧憬的新天新所的伊甸,真正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仑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5年陕西省高考适应性检测(二)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B D D C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A B A C D
1.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为中国上古时期产生的礼器和乐器在此后的历史中得以延续发展。故D正确。A、B、C三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答案:A
解析:从先秦到秦汉隋唐,“华夏”的概念范围从中原地区扩展至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秦汉隋唐不断开疆拓土、采取合适的统治措施以建立和巩固大一统密切相关,故A正确。秦朝并未推崇儒学,B错误。江南经济不断发展和“华夏”范围的不断扩展并无因果关系,C错误。华夷分立的思想观念并不利于“华夏”范围的扩展,故D错误。
3.答案:B
解析:从印度传到中国的佛教,其中部分佛学思想被中国人研究发展之后又回流到印度,说明中国和外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了彼此文化的发展更新,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显现中国佛教影响力大增,只是此时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部分佛学思想回流到印度而已,故A错误。佛教中国化并非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至多说明印度佛教此时有所衰落,而不能说明印度文化走向没落,D错误。
4.答案:D
解析:辽宋夏金各政权皆形成了依田亩为标准的田赋制度,反映出当时依照财产征税成为主要趋势,故D正确。材料只涉及田赋征收标准,未能反映财政收入得到保证,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错误;南北方经济形态趋于一致不符合史实,C错误。
5.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商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商人思想也日益受到重视。追溯其源,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经济实力增强,商人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并导致其社会地位提升、影响力增强,故D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商人政治地位的提升,故A排除。材料体现商人社会功能扩展,但无法得出士大夫社会功能弱化,B排除。材料无法得出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增强,故C排除。
6.答案:C
解析:顺治亲政后采取儒家为主的治理方式并废止部分贵族特权,这些做法,能够缓和社会矛盾,减少民族隔阂,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对清朝的社会认同,故C正确。顺治帝的这些做法并不能化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A错误。顺治帝这样做其主要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以巩固统治,也并非只是为了强化边疆管理,B、D错误。
7.答案:C
解析:《海国图志》扩充至百卷本多年后,朝廷官员为皇帝推荐的版本竟然还是十几年前的五十卷本,说明该时期朝廷官员思想陈旧保守,对先进思想的吸收不及时,可见政治氛围保守陈腐,故C正确。A项“传播范围有限”属于表象并非本质,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海防形势日渐严峻,故B错误:材料也并未涉及任何变革,故D错误。
8.答案:A
解析:北洋政府根据国际标准时区来制定全国时区,制定标准经线,这是北洋政府主动融入世界、努力适应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体现,故A正确。北洋政府的做法是为了便利时间管理和协调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西方殖民中国的需求无关,B错误。时区的划分和融入世界时间不是造成军阀混战的原因,也不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C、D错误。
9.答案:A
解析:带有“中华民族”、“中华”一词的抗战歌曲在抗战期间大量出现并得到各族同胞传唱,表明抗战期间广大同胞民族认同意识加强,故A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B错误;民众爱国意识开始觉醒说法绝对,C错误;材料未涉及文艺创作的繁荣,故D错误。
10.答案:B
解析:图中邮票显示的是1954年一女性工人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的场景,显现出女性政治权利得到了保障,故B正确。材料只是女性工人投票的场景,不能得出女性已经成为经济建设主力军的结论,也不能得出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结论,故A、C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故D错误。
11.答案:B
解析:希腊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得到了考古证明,由此可以说明,神话传说具有历史研究价值,B正确。A、D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可以排除。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但并唯一方式,故C错误。
12.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欧洲不同地区发展存在明显差异,不存在统一的模式。故A正确。从题干中看不出封建制下君主权力强大,故B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发展的差异性,并不能得出适应自身发展和发展程度较低的价值判断,故C、D错误。
13.答案:B
解析:天花在美洲造成大量人口消亡后,印第安人逐渐转信基督教,说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人文地理格局的改变,故B正确。A、C与题干主旨无关。基督教传播并不代表殖民地文化的进步,D排除。
14.答案:A
解析:材料显示英国、法国两国贸易占比略有下降,德国保持不变,美国、俄国贸易占比有所增长,可见世界贸易格局呈现转变倾向,故A正确。材料只是涉及贸易占比,从中不能得出先发国家走向没落,故B错误。贸易占比与贸易是否顺差、逆差不一定正相关,故C错误。美国贸易占比有所增长,但不能得出美国霸权逐渐膨胀,且与史实不符,故D错误。
15.答案:C
解析:二战后,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东欧国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了经济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故C正确。改革突破原有体制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东欧国家在发展中照搬苏联模式,经济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始终存在,B项错误。这些国家在这一时期没有摆脱苏联模式,故D错误。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主旨为美国波特兰市近年来改变了二战以来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环境随之优化。由此可知,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人居环境,故D正确。经济发展若不能科学应对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则不可根除,故A排除。材料显示该市积极转变产业结构,环境得以改善,说明城市化过程中污染并非完全不可避免,B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美国本土并未遭受世界大战战火摧残,C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4分)
答案:
(1)医学情怀:生命至上,心系患者;努力专研,服务病患;关注社会救治力量,重视人道主义;崇尚医德与医疗安全;尊重医学人才。(三点6分)
(2)贡献:推进了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提升了农村百姓的健康水平和卫生意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健康保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经验积累。(四点8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1)从“危难患者‘报明危急,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至,设法施救’”可知孙中山先生坚持生命至上、心系患者的情怀;从“他还努力融汇中西医学,服务患者”可知其有努力钻研、服务病患的情怀;从“1897年孙中山译出《红十字会救伤第一法》,推动了中国的红十字会运动”可知其关注社会救治力量,重视人道主义的情怀;从“1923年广州革命时期,他指导大元帅府制定《管理医生暂行规则》和《管理药品营业规则》,加强对医师和药品的管理”可知其崇尚医德和医疗安全的情怀。从“他还亲切会见来华传教士医师,并为他们颁发纪念勋章”可知其尊重医学人才的情怀。
(2)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即着手在农村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及课程表相关内容来看,可推知他们推进了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提升了农村百姓的健康水平和卫生意识;从“医疗卫生员从工农子弟、小学教师、旧式产婆、高小毕业女生等群体中选拔,以不脱离生产为原则接受培训”,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他们为百姓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健康的保障;结合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及近代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实,可知他们的实践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积累,有助于城乡医疗资源的平衡发展。
18.(14分)
答案:
(1)趋势:食品安全监管种类不断扩展;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处罚日益严厉;监管逐渐走向专门化、专业化;日渐重视发挥社会监管力量。(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2)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二战后政府职能得到进一步扩展;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各类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大量兴起(任意三点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意义: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质量,保障民众生命健康;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为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借鉴。(任意两点4分)
解析:(1)从周代的食品交易规定到汉代的肉类监管等,到清代的茶叶交易质量标准可见食品监管种类不断增多;从周代“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嵩于市”到“《唐律疏议》对故意将有毒食品给其食用,以尊长为毒害对象的,以谋杀罪论,处斩”可知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处罚日益严厉;从“宋朝对食品安全犯罪者重罚外,还通过行业协会实现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问题的自我管理”,结合前代的官方处罚为主可知日渐重视发挥社会监管力量;从“清朝茶叶贸易繁荣,政府为此任命官员专门负责抽查茶叶。清朝后期,主管部门还制定了茶叶质量标准,全方位监管茶叶质量”可知监管逐渐走向专门化、专业化。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的逐利性让部分商家键而走险导致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根据20世纪40年代美国制定《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美国受罗斯福新政影响政府职能有所扩展;随着人民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各类非政府组织的大量兴起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食品安全治理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质量,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而西方完善细密的食品监管体系也能为其他国家的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借鉴。
19.(12分)
答案:
(1)因素:社会现实的多变性;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制度设计者及执行者的各种诉求。(两点4分)
制度:奏折制度(2分);清朝前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阅后返回,不经其他中转收发,由此形成奏折制度。(2分)(其他答案如明朝的内阁制度出现、清朝的军机处等也可)
(2)认识:活的制度是应对各种现实需求而生,是正式制度的补充;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度运行效率;但对“活”制度依赖过多,容易扭曲正式制度,威胁政治生态。(两点4分)
解析:(1)第一小问,由“制度面对的现实总是多变的、流动的。为应付多变的环境,制度需要一些灵活的处置方式”可知社会现实的多变性是导致出现“活”的制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由此推知任何制度也并未完美,而是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结合所学可知,制度运行归根到底需要人来执行,如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其设计者和执行者在此期间的诉求也不可忽视。第二小问,明朝时期的内阁制度、清朝的奏折制度、军机处等制度,都属此列。具体运行根据所学可知,不一一赘述。
(2)对活的制度的认识,可以根据其性质、产生的根源、历史评价、经验启示等方面作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活的制度是应对各种现实需求而生,是正式制度的补充;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制度运行效率;但对“活”制度依赖过多,容易扭曲正式制度,威胁政治生态。
20.(12分)
参考示例
论题:文明先哲的思想对化解现代文明危机富有启示。(2分)
论证:面对与现代文明相伴而生的生态危机、政治冲突、文化纷争等问题,两千多年前文明先哲的思想依旧富有时代价值。
中国儒家提出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仁政”等思想,能够为调节人际关系、缓和国际纷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供思想指南,有利于促进国际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等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等思想,关注人、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可为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提供重要启示,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印度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思想,敬畏生命,崇尚社会公平,能够为各种人道主义危机提供基本的价值底线。(8分)
综上所述,与现代文明相伴而生的种种问题,先哲的思想智慧依旧富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开放包容的气度下,继承发展先哲的伟大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2分)(该示例仅供参考,不作唯一标准)
解析:从“这一次突破,在大崩溃、大破坏的危机之下,不仅要挽救人类濒于灭绝的大劫,也是为了具体落实那些圣哲界定的价值,使人类主宰了千万年的世界上,真的有了人类长久憧憬的新天新地,新的伊甸,真正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等表达可以看出,文明先哲的思想对化解现代文明危机富有启示。从“我们必须学会在互谅互信中,彼此扶助,相摛相将,完成人类文明另一次的重大突破”可以得出:面对全球文明危机需要人类共同携手应对。从“两千余年前的文明突破,几个主要文明先行的圣哲,为人类界定了存在的价值”可以得出:文明先哲为人类确定了基本的存在价值。学生结合所学,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检测(二)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