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永和高级中学、城南永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历史试题

2025届城南永和、永和高中高三一模联考
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1卷(选择颗,共 48分)
一、选择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在答题卡中正确填涂。)
1.1959年,三峡地区的大溪遗址发掘出74座墓葬。每个墓中随葬品数量不一,多者达58件,有的则没有随葬品。每个墓中的随葬品组成情况也不一样,有以石器为主的,有以陶器为主的,还有以骨器为主的。据此可知该遗址所处时代()
A.已经出现阶级差异 B.财产私有广泛存在
C.手工业技术水平高 D.早期国家形态出现
2.战国时期,乡里中原本由中下层贵族主持祭祀的“置社”,逐渐转化为由地方行政长官主持的里社、隧社、乡社。这一变化()
A.反映出宗族社会的崩溃 B.体现政治制度变革影响
C.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传播 D.折射出社祭习俗的变迁
3.有学者认为:江东政治可分两阶段,其中东吴到东晋中期是南北士族共同统治,而东晋中期到南朝末年,则是以南方的晋陵、丹阳、会稽、南川等地新崛起的地主和商人为主的统治。“江东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士族的兴起 B.北方人口的南迁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江南经济的发展
4.淳熙八年(1181)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对岳飞的评价仍有一定的保留,如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只是他犹欲向前厮杀。至嘉定十七年(1224),史学家李填评论岳飞时,却已摆脱了上述评价模式,变为更称其勇与义、才与德兼二长”。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两宋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B.源于士大夫群体对岳飞认知深化
C.体现了士大夫重视理学的教化功能 D.实质是学者对岳飞形象的政治评价
5.明末思想家何心隐曾在家乡创办名为聚合堂”的理想社区,他接纳一切士农工商人士“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会首是“师”也是“君”,君臣平等,相师相友。何心隐这一实践()
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 B.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叛
C.体现工商皆本的时代要求 D.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6.据统计,苏北的沭阳县在晚清时期共建有大小不等的圩寨(寨堡)148个,其中咸同两朝修筑的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6%以上,其中又以咸丰十年(1860年)到同治二年(1863年)的四年为最集中,共建89处,占总数的60%这从侧面反映出该时期()
A.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动 B.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
C.列强军事侵略的深入 D.社会秩序的剧烈动荡
7.有学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促使革命者抓紧革命准备,试图抢在宪法与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前将其推翻,以免爱新觉罗家族成为宪法所规定的“万世一系”的合法统治者。材料表明()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预备立宪助推了革命的发生
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骗性质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袭制
8.如表反映了首届国会的运作时间,该表反映出民国前期()
时间 召开 时间 解散
1913 国会在北京召开 1914 由国会选举的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6 首届国会复会 1917 张勋复辟,再次解散国会
1922 再次恢复首届国会 1924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会正式解散
A.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B.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C.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如表为中国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
年份 全国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 其中: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企业占比(%)
国有企业(亿元 集体企业(亿元)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1953 450 193 17 42.9 3.8
1955 534 273 41 45.1 7.7
1957 704 378 134 53.6 19.0
-根据《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A.优先发展了重工业 B.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0.与西方国家对中国和一些新兴国家戒备森严,不肯转让核心技术不同,中国“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这反映出新时代的中国()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致力于发展大国间战略性合作关系
C.开放合作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利益 D.通过南北对话促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11.下图为公元2世纪亚非欧的主要商路图。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全球贸易网络正逐步形成 B.商业贸易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发展
C.陆上商路和海上商路并重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贸易的桥梁
12.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把欧洲经济力量的重心由意大利和地中海永远移到了大西洋,但其繁荣昙花一现,未能持久;而大西洋沿岸的其他国家如英国、荷兰和法国很快承袭了它们的衣钵,崛起为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这一过程主要反映()
A.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是崛起的基础B.各国的崛起开启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C.新的经济内驱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D.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瓦解封建经济
13.1789年7月,法国制宪议会着手制定宪法,1791年9月宪法生效。该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由此可见,该宪法的特点是()
A.满足了人民群众基本要求 B.完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注重捍卫既有的革命成果 D.推动大革命的深入发展
14.对下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帝国主义将世界瓜分殆尽 B.独立的国家均为欧洲国家
C.英俄因扩张问题矛盾突出 D.占比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当
15.下图所示为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和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据此可知()
A.德国受经济危机打击最严重
B.日本欲冲破华盛顿体系束缚
C.美国与德国的矛盾最为突出
D.意大利由此建立法西斯政权
16.冷战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敌国,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为了营造一个“民主的世界”,美国有义务去推进民主,扩大自由市场。上述对抗思维出现主要是因为()
A.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参照系
B.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具有世界性
C.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恐怖主义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答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 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8分)
18.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然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梁启超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摘编自郭秀云《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认同》
材料二一百多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摘自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材料三最初,邓小平并没有一个总计划。他只有一种务实意识,为了能使改革取得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有中国特色,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这一点上,他与毛泽东不无相似之处,毛泽东早就认识到,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历史把毛泽东的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当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两个最重大的事件。这两个事件都得到适当的认同。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至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提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而五四运动则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做出的努力。(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的革命与邓小平的建设的共同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荷兰地区的风俗画形成于15、16世纪之交,受到人们的喜爱。康坦·马西斯为风俗画的创始人之一,他开创了尼德兰风景画家与人物画穿联合创作的先例。昆丁·马西斯本来也是一位宗教画家,后来才慢慢转向风俗画,而这幅《银钱兑换商夫妇》则被美术史家称誉为“开辟了近代美术猫绘日常生活的先河”。《银钱兑换商夫妇》描绘的是安特卫普出现的金融业务的最早商业形式-钱铺,它是银行的雏形。画中这一对夫妇,男的是钱铺掌柜,他正在用戥子称金银,女人悠闲地翻着画册,眼睛却注意着丈夫的活动,这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桌面上有一面凸镜,镜内照出这个房间长方形的窗子,透过窗户还可以看见街上的房子与树林。
该图有多个版本,最早的版本(左图)是尼德兰杰出的画家马西斯创作于1514年的作品,题为《银线兑换商夫妇》,而另一幅(右图)只是该图的变体画而已,其作者估计是另一位尼德兰画家马林努斯·凡·罗棉斯瓦莱,所谓变体画,是指画家对同一画题,用不同的构图、表现方式加以处理的作品,除最先或最主要的一幅外,具余的都可称作变体画、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变体画的大量涌现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摘编自伊丽达等编著《图说西方绘画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尼德兰风俗画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解读《银钱兑换商夫妇》。(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用图像史料进行史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年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5届城南永和、永和高中高三一模联考
历史试题卷参考答案
1 2 3- A 5 6 へ 8 0 10 11 12 13 14 15 16
A B D C B D B C D C B A C A B A
17.(1)个人素养角度:清廉奉公;宽仁爱民。(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工作政绩角度: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
国家治理角度: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2)特点: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至少两点)
评述:选官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18.(1)事例:社会各界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商人罢市,也参加了爱国斗争;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努力: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的高潮,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开辟革命道路,创建革命根据地,推动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变;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坚持全民族抗战,赢得抗战胜利;尽力争取国内和平,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3)共同点:指导思想相同,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革命或建设道路相同,都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革命或建设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9.(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白银大量流入西欧,引发了价格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群体的壮大;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尼德兰地区近代金融业的发展。
(2)解读:该画作属于图像史料。从画作内容看,该画可用于探究16世纪尼德兰普通市民的世俗生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从绘画题材看,该画反映了从宗教画向风俗画的转变,绘画题材的转变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从该画作大量变体画的涌现,反映出市场需求量很大,风俗画日益流行。
(3)应注意的问题:辨析图像史料的真伪;评定图像史料的含义;与其他类型史料进行多重互证。
20.标准示例:主题新中国与女性形象的塑造;解读新中国成立以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无独立人格,长期遭受压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而对女性的宣传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国家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我国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打击封建包办婚姻,让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掌握了自主权,因此1953年的宣传中以《自由婚姻美满幸福》为题,大力传宣婚姻自由,树立了女性独立自主的形象;过渡时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女性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1956年《提高技术,争取更大的节约》的宣传画凸显了女性在投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积极热情,展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中国女性形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女性占据了重要位置。60年代《志在山村》和《姑嫂选笔》是妇女在农业生产、文化教育领域的精神写照,体现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形象越来越突出,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女性参与,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还可以从生产生活、社会地位、文化教育等角度进行解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永和高级中学、城南永和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联考历史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