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提分精准练
专题5: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江苏宿迁)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自由报考之惟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对材料中唐代选官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选官标准仅限于门第 B.自由报考无任何限制
C.有利于扩大选官范围 D.这一制度是唐朝首创
2.(2024·江苏徐州)“军爵制度打开了让孔武之人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到了隋唐时期,政府又发明出科举制度,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打通了另外一个通道。”材料意在说明
A.军爵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B.孔武之人和底层知识分子从此仕途顺畅
C.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D.军爵制和科举制都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3.(2024·江苏南通)图1和图2分别是三国时期和唐朝的生产工具。这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A.利用运河发展经济 B.学习北方畜牧经验
C.重视农田水利灌溉 D.善于推广犁耕技术
4.(2024·江苏南通)隋唐时期大书法家共15位,其中南方占11位,并集中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两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地区得到了持续开发 B.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C.书法开始成为专门的艺术 D.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频繁
5.(2024·江苏苏州)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6.(2024·江苏连云港)如图所示的运河
A.旨在开发珠江流域 B.以都城长安为中心
C.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7.(2024·江苏扬州)《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8.(2024·江苏扬州)某学生通过研学,了解了中国古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等知识。他研学的地点应该是
A.扬州八怪纪念馆 B.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C.马可·波罗纪念馆 D.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9.(2022·江苏无锡)隋唐时期创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曾经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官队伍的建设和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开放性”与“严密化”是它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趋势。这一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2023·江苏泰州)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1.(2023·江苏泰州)(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12.(2023·江苏苏州)下图书法作品中,“世”和“民”二字各缺一笔,这最有可能是
唐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局部)
A.作者柳公权出现笔误 B.为体现书法艺术特色
C.为了避唐太宗的名讳 D.地方对文物保护不力
13.(2023·江苏扬州)“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出自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该作品是
A.《纵游淮南》 B.《春江花月夜》
C.《题扬州禅智寺》 D.《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4.(2024·江苏扬州广陵区二模)《春江花月夜》被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的作者是
A.张若虚 B.欧阳修 C.苏轼 D.秦观
15.(2024·江苏盐城大丰实验一模)有学者评论说:“科举制的推行,克服了社会流动的堵塞,让民间精英往体制内去流动,给中国带来一种良性的社会治理。”这反映了科举制度
A.扩大统治基础 B.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技术创新
16.(2023·江苏南京三模)“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述的是
A.唐蕃和亲的意义 B.宋夏议和的影响
C.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
17.(2023·江苏扬州)从605年起,为连通全国南北的大河,建立庞大水路交通网,隋炀帝陆续开凿了
A.都江堰 B.大运河 C.灵渠 D.珠江
18.(2023·江苏盐城亭湖区二模)汪洙《神童诗》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其天子堂前立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该诗的情境最初始于
A.先秦世袭制 B.汉朝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隋朝科举制
19.(2023·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一模)唐朝宰相薛元超当初凭借祖辈的功劳入仕为官,曾经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土擢第”;章孝标得中进士后咏诗述怀道:“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B.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
C.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 D.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
20.(2023·江苏徐州一模)下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公元626年 公元630年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二、非选择题
21.(2023·江苏无锡·22)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曾经出现过一些“盛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一
汉代文景时期,统治者特别注重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
材料二
唐太宗在政治上有两个方面十分突出:一是用人,二是纳谏。在用人上,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的道理,多次下诏求贤。在纳谏上,唐太宗重视听取不同意见,处处鼓励大臣进谏。
材料三
唐代贞观年间,在各项制度上都有较大建树,开元时期的制度建设更是洋洋大观,达到了唐代的最高成就。
材料四
从封建社会的历史整体来看,治世少而乱世多。每个盛世的后期,都会积聚起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统治集团日益腐化,民生日趋艰难,从而引起新一轮的乱世。而且越到封建社会的后期,这种由治到乱的转化速度越快。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1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位唐太宗时有名的贤臣。(1分)
(3)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封建“盛世”局面形成的条件有哪些。(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盛世”不能长期保持的原因。(1分)
22.(2023·江苏盐城一模·21)选择怎样的治国方略,确立怎样的政治体制对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影响深远。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我们的先人已经有了较好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自秦朝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以来,地方主要官员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为防止地方权力坐大,汉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地方政权的划界,就演变趋势而言,也越来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区地形过于险峻,易守难攻,易形成割据势力。
——摘编自丁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两大基本关系的剖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为“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采用了什么制度?“汉武帝”的哪一措施“使诸侯失去了地方治权”?元朝的哪一制度最能体现“淡化山川形便”的地方政权划界?(3分)
材料二
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文章:一是相权与皇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宋、明最高统治者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第一个问题?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3分)
材料三
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3)唐太宗能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得益于什么制度?并指出该政策确立的标志。(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专题5: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江苏省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提分精准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