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2025年中考历史信息必刷卷01(原卷版 解析版)

安徽省2025年中考历史信息必刷卷01
考情速递
中考·新动向:近三年来,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四种题型,总题量19题(15道单项选择,1道辨析改错,2道材料解析,1道活动与探究),总分70分。各种题型的题量及分值保持不变。2025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方式上将和2024年保持一致,突出对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解读史料、合理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等学科能力的考查,同时增加开放性设问,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备考中减少死记硬背。
中考·新考法/新情境:新考法1:近年安徽中考单项选择题均出现一道考查数据图表类题目。本卷第5题通过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考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考法2:安徽中考10年中5次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本卷第7题以历史观点为切入点,辨析洋务运动的特点。
命题·大预测:从2025年安徽中考历史命题趋势来看,考试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思维能力,选择题部分将继续保持基础知识的考查,非选择题部分将更加注重史料分析和论述能力的考查。此外,跨学科融合题目和情境题目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 )
A.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技术 B.已经学会使用火
C.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D.会制作各类工具
2.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经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丝织品、漆器、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石榴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传入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示意图
①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②促进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③有利于我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④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有学者说“鲜卑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前秦的减赋禁奢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隋文帝编订户籍
4.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历史现实。以下反映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惟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 D.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5.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6.“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学习方法。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C.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8.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D.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下表中的史实反映出( )
时间 事件
1936年 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7年 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940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已达到1亿人口,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1940-1941年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A.抗日战争爆发的复杂背景
B.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10.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着装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以西服或长袍马褂为常礼服;所有服饰用料均应使用本国纺织品。对以上规定理解正确的有( )
①反映了平等观念 ②表现出中西兼容的特点
③政府支持本国纺织业 ④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下侧为1953-1957年我国工业交通建设要成就分布示意图,由此可知( )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加紧进行 B.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B.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C.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
D.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13.“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世纪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据此可知,可可树被移植到其他大洲开始于( )
A.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新航路的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4.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中进行的”,钟表成为重要的规训工具,原先以公鸡、太阳为标志的自然时间转化为以钟表为标识的工业时间。以上现象表明( )
A.圈地运动加剧贫富分化 B.工厂制度加速了城市化
C.工业革命增强时间观念 D.技术革新缓和劳资矛盾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保障制度。其实质是( )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B.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彻底消灭贫富差距 D.彻底解决经济危机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音乐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之情,其创作的背景是七七事变的爆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齐白石创作的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起到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资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它诞生于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音乐作曲家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同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创作有《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宋时期农业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4分)
材料二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宋代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外市场的开辟,为当时商业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摘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总结宋朝商业繁盛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宋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时代 报道内容摘编
第一阶段 (1949-1971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panda”(共产主义熊猫)。
第二阶段 (1972-1980年) 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
第三阶段 (1992年至今) 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的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摇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
——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1)据材料,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熊猫外交”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结合所学从多方面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熊猫外交”的意义。(4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对于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伟大人物引领伟大复兴(部分)
伟大人物 人物简介
A.______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与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B.孙中山
C.______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曾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面貌。
D.邓小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C两位伟大人物。(4分)
A: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位,撰写人物简介。(4分)
(3)结合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学习他们怎样的精神?(4分)安徽省2025年中考历史信息必刷卷01
考情速递
中考·新动向:近三年来,安徽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与探究四种题型,总题量19题(15道单项选择,1道辨析改错,2道材料解析,1道活动与探究),总分70分。各种题型的题量及分值保持不变。2025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在考查方式上将和2024年保持一致,突出对学生提取材料信息、解读史料、合理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历史等学科能力的考查,同时增加开放性设问,鼓励学生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备考中减少死记硬背。
中考·新考法/新情境:新考法1:近年安徽中考单项选择题均出现一道考查数据图表类题目。本卷第5题通过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考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考法2:安徽中考10年中5次考查“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本卷第7题以历史观点为切入点,辨析洋务运动的特点。
命题·大预测:从2025年安徽中考历史命题趋势来看,考试将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思维能力,选择题部分将继续保持基础知识的考查,非选择题部分将更加注重史料分析和论述能力的考查。此外,跨学科融合题目和情境题目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由此可以推断,北京人( )
A.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技术 B.已经学会使用火
C.具有最早的天文历法知识 D.会制作各类工具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北京人尚未“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技术”,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未掌握天文历法知识,且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等,也与天文历法知识无关,排除C项;北京人会制作简单的打制石器,但题干并未对北京人的工具制作情况进行叙述,排除D项。故选B项。
2.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当时经这条道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丝织品、漆器、铁器等,铸铁和凿井技术也在这时西传。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石榴等,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也传入中国。这说明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示意图
①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②促进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③有利于我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④加强了我国南北地区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中外交往的通道,与大一统局面无关,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丝绸之路主要通往西域诸国,并不会加强我国南北地区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有学者说“鲜卑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是(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前秦的减赋禁奢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隋文帝编订户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鲜卑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积极推进移风易俗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A项正确;前秦是氐族人建立的,而不是鲜卑族,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开发是由于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与鲜卑族统一北方无关,排除C项;隋文帝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建立统一的隋王朝,与鲜卑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历史现实。以下反映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C.惟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 D.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科举选官制度”,惟爱君家棣华榜,登科记上并龙头描述了科举考试金榜题名的期望,C项正确;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描述的是长安城的布局,排除A项;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描述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排除B项;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描述的是唐末黄巢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
5.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与明清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快速发展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南方政局更加稳定是重要原因,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应出自(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可知是《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所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A项正确;《北京条约》增开了天津为商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马关条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辛丑条约》使清朝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学习方法。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B.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C.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结论是人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做出的一种主观性总结性认识,包括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地位影响等的认识,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对洋务运动性质影响的描述,D项正确;历史史实指的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或作用)定位,即“是什么”的问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初步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海军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都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8.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
A.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D.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意在强调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与题干描述的袁世凯称帝无关,排除B项;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9.下表中的史实反映出( )
时间 事件
1936年 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7年 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1940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已达到1亿人口,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
1940-1941年 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A.抗日战争爆发的复杂背景
B.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历程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答案】D
【详解】根据“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已达到1亿人口,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等信息可得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抗战的过程,而不是背景,排除A项;中共领导的是敌后战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的作用,而不是抗战的世界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
10.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着装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以西服或长袍马褂为常礼服;所有服饰用料均应使用本国纺织品。对以上规定理解正确的有( )
①反映了平等观念 ②表现出中西兼容的特点
③政府支持本国纺织业 ④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官员不分级别,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可知,这种《服制》规定打破了着装的等级界限,体现了平等原则,①正确;根据材料“以西服或长袍马褂为常礼服”可知体现中西兼容的特点,②正确;根据材料“所有服饰用料均应使用本国纺织品”可知政府支持本国纺织业,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1.下侧为1953-1957年我国工业交通建设要成就分布示意图,由此可知( )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加紧进行 B.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1953-1957年我国工业交通建设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武汉长江大桥”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信息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工业交通建设成就,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对外贸易,排除B项;1992年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2.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B.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C.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
D.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是对中国取得经济成就对世界影响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是一种客观描述历史事件,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属于对互联网普及这一现象的客观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3.“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世纪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据此可知,可可树被移植到其他大洲开始于( )
A.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新航路的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世纪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并结合所学可知,美洲被“发现”是在新航路开辟时期,可可树被移植也是在16世纪,这体现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交流,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主要在欧亚大陆扩张,可可树产于美洲,排除A项;西欧经济发展与美洲作物被移植关系不大,排除B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在17世纪,可可树被移植是在16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4.18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中进行的”,钟表成为重要的规训工具,原先以公鸡、太阳为标志的自然时间转化为以钟表为标识的工业时间。以上现象表明( )
A.圈地运动加剧贫富分化 B.工厂制度加速了城市化
C.工业革命增强时间观念 D.技术革新缓和劳资矛盾
【答案】C
【详解】根据“钟表成为重要的规训工具,原先以公鸡、太阳为标志的自然时间转化为以钟表为标识的工业时间。”可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出现 ,不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有时间的规定,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得以增强,C项正确;此时已经过了圈地运动的时间,材料中也没有体现贫富分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及工厂制对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对城市化的影响,比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增加,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保障制度。其实质是( )
A.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B.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彻底消灭贫富差距 D.彻底解决经济危机
【答案】A
【详解】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保障制度”并结合所可知,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保障制度。其实质是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A项正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无法解决的矛盾,排除B项;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存在,贫富差距不可能消灭,排除C项;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就不可能消灭,经济危机就不可能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音乐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之情,其创作的背景是七七事变的爆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齐白石创作的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起到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资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它诞生于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音乐作曲家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同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创作有《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七七事变”改为“九一八事变”;(1分)
(2)【×】(1分);“齐白石”改为“冼星海”;(1分)
(3)【×】(1分);“资产阶级”改为“无产阶级”;(1分)
(4)【√】(2分)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之情,其创作的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七七事变”改为“九一八事变”。
(2)根据所学可知,冼星海创作的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起到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齐白石”改为“冼星海”。
(3)根据所学可知,《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它诞生于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资产阶级”改为“无产阶级”。
(4)根据所学可知,音乐作曲家贝多芬以顽强的毅力同不公的命运进行抗争,创作有《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故题干表述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宋时期农业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4分)
材料二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宋代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国外市场的开辟,为当时商业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代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摘编自涂耀军、张洪春《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总结宋朝商业繁盛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宋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有何启示?(2分)
【答案】
(1)变化: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实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引进旱稻优良品种,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促进了商业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
(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海上交通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
(3)启示:经济发展要有充足的劳动力;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要有比较安定的社会秩序;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2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
(1)变化:根据“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得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实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根据“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得出,引进旱稻优良品种,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根据“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得出,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户,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2)原因:根据“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得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根据“以及人口大幅度增长”得出,人口的增长;根据“宋代商人可以随处开设店铺,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夜市营业时间也允许延长到三更甚至四更”得出,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根据“罗盘的发明和海船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宋代海上交通比前代更为发达,海外贸易更加兴盛。”得出,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3)启示:结合两则材料中的内容,可从经济发展的条件、技术进步、社会稳定等角度概括得出,经济发展要有充足的劳动力;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要有比较安定的社会秩序;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时代 报道内容摘编
第一阶段 (1949-1971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panda”(共产主义熊猫)。
第二阶段 (1972-1980年) 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
第三阶段 (1992年至今) 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的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摇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
——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1)据材料,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熊猫外交”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结合所学从多方面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4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熊猫外交”的意义。(4分)
【答案】
(1)变化:中美关系从敌对到走向正常化。(2分)
(2)原因:中国方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应对来自的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宽松的国际环境。美国方面,在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中呈现守势;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深陷越战;“滞胀”危机的影响等。国际方面:国际格局的变化,多极化力量的发展(或西欧、日本的崛起,在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4分,任答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可)
(3)意义: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传播了中国文化;推动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等。(4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变化:根据第一阶段“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和第二阶段“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并结合中美关系,可知中美关系经历了从敌对到走向正常化。
(2)原因: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变化,从中国、美国、国际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中国方面,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宽松的国际环境。美国方面,在美苏争霸的战略态势中呈现守势;孤立中国政策失败;深陷越战;“滞胀”危机的影响等。国际方面:国际格局的变化,多极化力量的发展(或西欧、日本的崛起,在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3)意义:根据上述材料“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和“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可知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根据上述材料“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可知,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和声誉,传播了中国文化;根据上述材料“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的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摇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可知推动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等。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12分)
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对于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进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伟大人物引领伟大复兴(部分)
伟大人物 人物简介
A.______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与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B.孙中山
C.______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曾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彻底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面貌。
D.邓小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A、C两位伟大人物。(4分)
A: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从B、D中任选一位,撰写人物简介。(4分)
(3)结合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认为应该学习他们怎样的精神?(4分)
【答案】
(1)A:梁启超(2分) C:毛泽东(2分)
(2)选B人物: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他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选D人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中国融入全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4分,B、D任选其一,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3)精神:爱国精神,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等。(4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详解】
(1)填写:根据材料“曾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曾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填梁启超;②处填毛泽东。
(2)选B人物: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他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选D人物: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中国融入全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3)精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新时代的青年身份,围绕材料几位伟人救国救民的事迹所体现的精神去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爱国精神,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2025年中考历史信息必刷卷01(原卷版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