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4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流域某些地区的村落分布已从自然分散状态向集聚的聚落群发展,村落之间出现了等级分化,每个聚落群一般有一个大型的中心聚落,其居主导地位。这可用于说明()
A.原始人群防御外敌的安全需求B.先民农耕生产格局的初步形成
C.早期城市演进过程的多元并进D.农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2.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人的爱国主义()
A.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B.体现家国一体的理念
C.推动大一战思想形成D.与华夏认同相伴再生
3.公文的钤印流程在唐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钤印由勾检部门负责,具体流程包括曹司将待钤印的公文逐条登记,制成以印目为主体的请印文书,并将两者同时递送至勾检部门。勾检系统的负责人先对请印公文行判,之后由所属官府的长官完成终判。由此可见,唐代()
A.地方权力有所扩大B.监察机构相互制约
C.官僚体系日益完善D.行政运行较为规范
4.宋朝地方设路如图,每路设四司,分管路内事务;四司互不统属,在不同州独立办公,分别隶属于不同中央部门。宋代路的设置()
A.吸取外重内轻历史教训B.以山川形便为划分原则
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兼具中央和地方双重性
5.明代《大诰》规定: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均可对地方官员测评,“列姓名具状”递送朝廷,并各级官员都不得阻拦。这些举措()
A.意图借助社会力量维护统治B.有效地规范了官员从政行为
C.推动民主评议朝政之风盛行D.体现了监察体系的逐步完善
6.19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对美国建国史的叙述主要分为两大类:“集体建国”和“华盛顿建国”。19世纪中后期,“华盛顿建国”逐渐成为中国知识界的主流叙事。到19世纪末,更将其纳入到汤武革命的故事框架,华盛顿甚至被视作“汤武”。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思想的深入人心B.世界视野的不断开阔
C.救亡图存的迫切希望D.史学观念的与时俱进
7.1920年底,针对新民学会中盛行罗素的教育救国理论,毛泽东认为其救国理论“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并将其主张总结为“提倡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这反映出毛泽东已认识到()
A.马克思主义对改造社会的重要性B.劳农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C.思想解放必须与工农运动相结合D.团结工农是革命当务之忽
8.蒋介石在1929年的一次讲话中表示“三民主义没有实现以前,如果允许各种主义、各个党派在国家里面,我们真正的革命党-国民党就一定要失败!···不能够允许第二个党起来攻击国民党,使国民党失败。”材料表明国民党C
A.真正践行孙中山三民主义B.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党派
C.实施以党治国的独裁统治D.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党
9.下表为1954-1956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表(单位:元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全年纯收入 88.04 115.45 86.25
从集体得到的收入 1.08 12.49 49.63
家庭副业纯收入 74.26 88.48 19.80
其他非借贷性收入 12.70 14.48 16.82
导致表格中农民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社会主义改造改变农村生产关系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积极性D.八字方针贯彻落实取得良好效果
10.2009年7月,胡锦涛在出席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时指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说明当代中国外交()
A.注重公平正义B.坚持独立自主
C.重视国家形象 D.强调和平理念
11.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就全国普查出台如下规定:居民在申报房舍时,要说明房舍的坐落、结构、格局、所有权及来源等。在申报土地时,则要说明土地位置、类型、面积、四至以及土地上的农作物及植株数量、从事农业劳作的奴隶、租种者、土地上饲养的牲畜等情况。据此推断,当时罗马()
A.将商品买卖纳入政府管理B.以财产为征税重要依据
C.尽力防止社会阶层的分化D.重视对个体利益的保护
12.从13世纪开始,一些大封建主不是要求臣下服军役以征集骑士,而是用订立协定付款的办法征集军队:对他们不再分给土地,而是各自订立条约,规定服役条件,付以报酬,原来的封君封臣名义还保留,但土地封受的关系没有了,而代之以支付货币报酬的合同制。这种办法的推行()
A.助推封君封臣制度衰落B.导致农奴制的渐趋瓦解
C.加速了骑士阶层的衰落D.直接提高了军事战斗力
13.1495年通过的神圣罗马帝国《公共芬尼条例》,规定年满15周岁的帝国臣民,无论男女老幼,均需缴纳为期四年的普遍性赋税。然而,公共芬尼(税收项目)的征收因为要依靠教会的地方组织并未得到完全的实施,甚至引起了瑞士一些邦的反对和抵抗。哈布斯堡王室被迫取消对瑞士各邦征收帝国赋税。征税失败缘于()
A.社会各界普遍抵制B.帝国制度性缺陷
C.民族国家观念淡薄D.封建教会的禁锢
14、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
A.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B.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
C.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D.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15.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全球化的规则,跨国资本挤压着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主权,致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高度依附于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内在的不稳定性又借此机制转嫁到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许多“失败国家”。这一状况()
A.为逆全球化的出现埋下隐患B.反映出全球化加剧了阶级矛盾
C.说明全球化阻碍了经济发展D.颠覆了国际政治经济现有秩序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瓷器贸易与对外交流】(14分)
材料一
南宋海上贸易示意图
-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2022年3月,“南海一号”发掘阶段结束,自1987年发现至今历经35个年头。
逾18万件(套)文物出水亮相,其中陶瓷器约17万件(套),汇集了超过30个品种的瓷器,包括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福建的德化窑、磁灶窑、闽清义窑、罗东窑及陕西耀州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以及极具异域风情的瓷器和少量颇具特色的墨书瓷器。
-摘编自张晓琴《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以“南海一号”为中心》材料三宋元时期,陶瓷大量运销东南亚。“初用蕉叶为食器,后与华人市渐用瓷器。”“其习俗极重视我国之陶瓮及瓷瓮;其家中之财富,皆视其所藏之陶究、瓷瓮之多少以为衡。其最大之需要乃应用于埋葬,以为妆仓。”“倘土人财用缺乏时,每携家中所藏之古瓮为抵押品与华侨商店借款便利议,明月息几何,限期若干年月,当依期持款来赎,如过期债主可自行卖出。”
在瓷器的出口过程中,也伴随着制瓷技艺的外传和外国对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模仿。南宋嘉定年间,被尊为日本“陶祖”的藤田三郎在福建潜心钻研陶瓷技艺,归国后成功烧制出被称为“濑户天目”的黑釉陶瓷。瓷器传入欧洲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建立瓷厂,竞相仿制中国瓷器,例如,德国迈森瓷器工厂生产的白瓷精美多样,风靡全欧。同时,中国瓷器的园林图案中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等装饰元素,给欧洲带来了全新的文化的理念,引发了18世纪自然式园林景观在欧洲的出现。
-摘编自黄晓宏《浅谈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等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海上丝绸之路上瓷器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繁盛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外传的影响。(6分)
17.【中国的装备制造业】(14分)
材料一“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起一些原来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汽车、重型机器、新式车床等。此后,机械制造业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东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机械工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十年间创新成果丰硕,机械产品自给率超过85%,国产“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三代核电机组等成套装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机械工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徐念沙《十年辉煌挺起装备制造的脊梁》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18.【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根源于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从天国回到世俗的人间追求人的解放,从而发现自身的价值及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并对共同体的成员产生一种亲近感。民族感情的逐渐增长,拉开了民族主义的序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在政治上他们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和阶级特权。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人们将对国王的忠诚转向对民族共同体(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原生形态。
材料二法国《新观察家》周刊曾不无感慨地写道:“民族主义是一种非常富有弹性、甚至空洞无物的意识形态,因此它能为极其矛盾的客观目标服务:它既可以用于肢解国家,又可以用于建立国家;既可以用于建立一种普救学说,又可以用于激发地方主义······它仿佛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瓶。”的确,对民族主义是无法作出抽象的善恶判断的。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背景下,它的作用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摘编自齐涛《世界历史通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内涵。(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8分)
19.【甲午战争与中国社会心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日人本短小若侏儒,从无高至四尺以上者,不似华人之身材高大体态昂藏(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样子)。”“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
-摘自《申报》(1894年7月20、28日载文)
材料二夫华夏夷狄者,内外(居住地理位置有内外之别)之词也,居乎内,即不得不谓外此者为夷。苟平心论之,实我夷而彼犹不失为夏。中国尝笑西人冠服简陋,西人即诘我之发辫有何用处,亦无以答也。无怪西人谓中国不虚心,不自反,不自愧,不好学,不耻不若人,至目为不痛不痒顽钝无耻之国。
-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1895年)
材料三日本之步武泰西至速也。故自维新至今三十年,而治艺已成。大地之中,变法而骤强者,惟俄与日也,俄远而治效不著,文字不同也。吾今取之至近之日本,察其变法之条理先后,则吾之治效,可三年而成,尤为捷疾也。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1897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一、选择题
1-15DBDAABCABCBABCA
二、非选择题
16.(1)特点:以海上贸易为主:范围广,东至朝鲜日本,西及西亚、东北非沿海地区;沿海港口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设专门管理机构-市舶司,政府鼓励和支持海外贸易。瓷器品种丰富;根据市场需求定制瓷器。
原因: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国家力量的支持: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制瓷技术高超
首先,中国先进的制瓷技术外传,促进了世界各地制瓷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制瓷的技术水平。
其次,中国瓷器作为商品大量外流,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此外,瓷器极大的改善和丰富了东南亚人民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文化习惯。最后,中国瓷器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元素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7.(1)发展:“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建立了许多新的工业制造部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机械制造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后,装备制造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重大装备研制开发能力大幅提高,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中共十八大以来,装备制造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创新成果丰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这些变化使得中国装备制造业稳居世界第一。(每点2分,三点6分)
(2)因素: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机械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丰硕,自主研发能力增强;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升级的推进;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每点2分,四点8分)
18.(1)内涵:①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等级特权(或反对等级制度和阶级特权),追求民主、自由、平等;②反对殖民压迫,要求摆脱外族奴役,追求民族独立(或反对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第①②点反对1分,追求1分)③要求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维护民族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国家民族利益至上(或要求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或强调民族认同,忠诚于国家民族,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有类似表述即可)。(每点2分,3点6分,有其他表述酌情给分)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2)积极:①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②有利于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建设与发展。③激发民族解放运动。④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倾向。(任意2点6分)
消极:①极端民族主义导致种族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②有时国家利用民族主义压制民主主义。③民族主义具有排他性,可能限制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任意2点2分)
19.示例:甲午战争推动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嬗变(2分)。
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心理由战前虚骄心理逐渐转变为重新思考华夷观念、虚心向日本学习(2分)。
甲午战争之前,受天朝上国传统观念以及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的影响,加之此时中国人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的变化缺乏了解,中国民众轻视日本,认为日本是蛮夷小邦,如果中日开战,日本不堪一击,中国必胜(2分)。但是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谭嗣同、梁启超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的束缚,重新审视日本,承认日本的强盛并提出向日本学习的新思想(2分)。梁启超等知识分子社会心理变化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化,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2分)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前后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嬗变,记录了那个时代逸出旧轨的阵痛与努力,折射出民族意识的不屈与觉醒(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4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