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综合练习
历 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七年级某学习小组以“我国境内的人类起源”为主题进行研讨,下列选项中史料研究价值最高的是
A.女娲造人的传说 B.《史记》等史书的记载
C.北京人头骨化石 D.《物种起源》等科普读物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献描述的发明是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3.下列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这一地区是
A.新疆 B.内蒙古 C.西藏 D.台湾
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主要错误在于他们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长期存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阻止两者相互勾结反对自己。可见,该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 B.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 D.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5.“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通过这句歌谣,可以分析出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A.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B.反帝爱国运动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维新变法运动
6.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新中国成立
7.歌谣“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武昌起义 C.护国战争 D.二次革命
8.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这说明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是
A.革命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
C.依据中国国情进行探索 D.引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9.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共商和平大计。另一方面,他又借用美国的军用飞机空运大量国民党军队抢占各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这反映出蒋介石的真实意图是
A.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B.攘外必先安内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D.假和平真内战
10.下列选项中呈现的学习资源与人民解放战争主题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A.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B.护国战争、渡江战役
C.遵义会议、西安事变 D.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
C.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2.中国人实现载人出舱、开始举步量天的标志是
A.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B.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D.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13.查士丁尼认为:“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要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说明他制定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东罗马法律 B.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巩固其自身统治 D.遏制贵族对法律曲解
14.章西女王宣言:“我绝不会放弃我的章西,谁敢占领章西,绝对没有好下场!”该史料用于研究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印度民族大起义 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
15.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巩固工农联盟。这次调整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6.识别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图是二战某战役示意图,该战役的影响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C.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使德国被迫东西两个战场作战
17.“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它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从此,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这一“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
18.1990年,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最后一块殖民地”是
A.埃及 B.利比亚 C.纳米比亚 D.阿尔及利亚
19.2024年,世界经济持续复苏,但同时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贸易发展失衡和不确定性增加等风险因素也更加突出,面临的挑战增多。在应对全球贸易面临的风险、解决贸易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联合国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20.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新科技,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政治格局→科技革命→经济实力 B.科技革命→经济实力→政治格局
C.经济实力→科技革命→政治格局 D.科技革命→政治格局→经济实力
二、组合列举题(每小题1分,共8分)
21.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4分)
(1)领导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 。
(2)被誉为“铁人”的大庆石油工人是 。
(3)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是 。
(4)打破“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的生物学家是 。
22.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4分)
(1)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
(2)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 。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
三、史料解析题(23题8分,24题8分,25题8分,26题8分,共32分)
23.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摘自《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1688年,(英国)议会两党密谋,共同支持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的执政威廉来英国夺取王位,从而实现了权力的交接。这是一次妥协的事变。从表面上看,原有的政治制度一点都没有改变,但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的。
——摘自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英国的范例》
材料三:二十世纪俄国革命首先发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结出硕果,之后马克思主义几有风靡世界的势头。
——摘编自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1)写出与材料一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分)
(2)材料二中“妥协的事变”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英国政治制度“实质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大”这一观点 (2分)
(3)材料三中“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俄国革命”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结出硕果”指的是什么 (3分)
24.“不独立,毋宁死!”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与英国殖民统治分离,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分离。从1776年宣布独立到1789年华盛顿就任总统,美国经过艰难的历史探索和实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一个新型国家——美利坚合众国正式诞生了。
——摘自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材料二: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几乎席卷整个亚洲;在非洲大陆,到处掀起了反帝斗争的风暴;在拉丁美洲,工人罢工、武装起义连续不断。从1918至 1935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从未间断。民族解放运动在较多国家发展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而在一些国家则表现为资产阶级群众运动,少数国家发展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分离”表明美国独立战争具有怎样的性质 美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与哪部法律有关 写出此法律的重要历史地位。(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列举一例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的战役。(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在亚洲和非洲的具体表现。(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世界各国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取得的共同经验。(1分)
25.危机是险境也是机遇。如何应对危机,做出正确的抉择,考验着人类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一项改革计划……使俄国社会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摘自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如果我能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一部分奴隶而保留另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
——摘自1862年8月林肯总统给《纽约论坛报》编辑的信
材料三:我们最重大的首要任务,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们聪明而勇敢地予以对待,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政府本身直接募工,可以部分地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对待这项任务就像对待战争的紧急状态一样。
——摘自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就职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 哪位沙皇为首的“政府着手开始一项改革计划”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林肯政府的最高目标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林肯选择了材料中的哪一种做法 并写出相应的法律文献名称。(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政府为了“使人民有工作可做”采取了哪一具体措施 由此可见,罗斯福新政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分)
(4)上述应对危机的做法有何共同作用 (1分)
26.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的核心是中国问题,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公约。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美国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竞争对手被削弱的时机,其资本已渗透到世界的许多国家,加强了在世界的经济地位。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摘自刘子奎《二十世纪东西方关系》
材料三: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何方,将取决于各国在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等重大问题上能否做出正确的抉择。……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面对国际秩序存在的各种混乱现象,面对人类的各种问题和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必然会提供自己的方案和智慧。
——摘编自《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是什么 协约国同德国签订的“和约”及中国问题的“公约”分别指什么 (3分)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对苏联实行的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运用“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的具体表现分别是什么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认为决定“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例中国提供的“方案和智慧”。(2分)
四、活动探究题(27题10分,28题10分,共20分)
27.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某校学生以“多样的文明”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10分)
【文明多样共存】
(1)结合所学知识,将上面的图片分成两类,并写出分类标准。(3分)
【文明交流传播】
汉代时,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现在,中国正在努力通过互联网穼设国际交流桥梁、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
(2)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谁 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 (2分)
【文明互鉴共融】
材料一:唐朝的对外开放具有“大出大进”的特点,“大进”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广泛影响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在朝鲜和日本的变化。
——摘编自《开放与兴盛的唐朝》
材料二: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自1868年起,又出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日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摘自《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史实,说明唐朝文化“大进”和“大出”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一个中国的日本”和又“一个非常成功的日本”出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2分)
(5)综合上述内容,谈谈在当今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怎样做才能使中华文明更放异彩 (1分)
28.人口迁移见证了社会的变迁。老师以“人口大迁移”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10分)
任务一【阅读材料——知悉迁移历史】
材料一:这一时期气候严寒,游牧民族可能会因为水草枯竭而逐渐南下中原,致使中原汉民也逐渐南下。西晋末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引起一系列战乱,造成中原农业生产的破坏。东晋政权南迁后,中原人民为了追求物质保障,也随之南迁。当然,江南广阔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吸引北方人民南下的又一重要因素。
——摘编自柳君君《东晋时期北民南移与江南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表现。(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人口迁徙产生的积极影响。(1分)
任务二【观察图片——分析迁移原因】
(2)根据图一,指出当时人口迁出的主要区域有哪些 任选一个迁出区域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其影响。(3分)
(3)根据图二,指出1750—1870年英国人口的流向。(1分)并简要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1分)
任务三【归纳提升——认识人口迁移】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综合练习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 案 C B A C B B A C D D
题 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 案 B D C C B D D C A B
二、组合列举题(每小题1分,共8分)
21.(4分)
(1)林则徐 (2)王进喜 (3)袁隆平 (4)达尔文
22.(4分)
(1)萨拉托加大捷
(2)(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3)萨拉热窝事件
(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三、史料解析题(23题8分,24题8分,25 题8分,26题8分,共32分)
23.(8分)
(1)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1分)直接原因:被征发戍边的农民途中遇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死。(意思相近即可,1分)根本原因:秦的暴政。(1分)
(2)光荣革命;(1分)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1分)
(3)《共产党宣言》发表;(1分)十月革命;(1分)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1分)
24.(8分)
(1)资产阶级革命;(1分)1787年美国宪法;(1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分)
(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分)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宝山保卫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万家岭战役、(第一、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或长沙会战)等。(一例即可,1分)
(3)亚洲: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分)非洲:埃及的华夫脱运动。(1分)
(4)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先进思想的指导、先进政党的领导、全民族的团结一致、杰出人物的领导、人民的英勇斗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引领、民族意识的觉醒等。(言之有理、一点即可,1分)
25.(8分)
(1)农奴制;(1分)亚历山大二世。(1分)
(2)拯救联邦(或维护国家统一);(1分)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奴隶;(1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分)
(3)以工代赈;(1分)国家干预经济(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1分)
(4)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促进国家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26.(8分)
(1)凡尔赛体系;(1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2分)
(2)冷战政策;(1分)资本:实行马歇尔计划(或欧洲复兴计划);军事:建立北约(或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分)
(3)各国在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等重大问题上能否做出正确的抉择。(1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立亚投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符合题意、一点即可,1分)
四、活动探究题(27题10分,28题10分,共20分)
27.(10分)
(1)图一和图二属于大河文明、图三和图四属于海洋文明。(分类正确得1分,标准正确得2分)
(2)张骞;(1分)信息时代。(1分)
(3)“大进”: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1分)“大出”: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一点即可,1分)
(4)大化改新、明治维新。(2分)
(5)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守民族文化特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使之代代相传;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28.(10分)
(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或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2分)影响:中原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等。(意思相近、一点即可,1分)
(2)欧洲和非洲;(1分)欧洲人口迁移主要原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开始殖民掠夺与扩张。影响:加速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扩展;给北美带来奴役与灾难;非洲人口迁移主要原因:因为三角贸易,非洲人口被贩卖到美洲。影响:非洲丧失大量人口,造成非洲长期的贫穷与落后;增加了美洲的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原因、影响各一点即可,共2分)
(3)由农村流向城市;(1分)工业革命。(1分)
(4)战乱、经济发展需求、自然条件、生活环境等。(符合题意、两点即可,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4~2025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