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签订“澶渊之盟”的宋朝皇帝是( )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太宗 D.辽太宗
2.建立西夏政权的民族是( )
A.女真 B.蒙古 C.契丹 D.党项
3.他是党项族的杰出首领,他建立了大夏国。他是( )
A.阿保机 B.元昊 C.寇准 D.赵匡胤
4.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
A.党项族 B.契丹族 C.鲜卑族 D.汉族
5.北宋与辽的盟约被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客观上起到的重要作用是( )
A.消除了民族矛盾 B.加速了北宋灭亡
C.增强了契丹势力 D.带来了和平局面
6.宋代规定:在宋辽或宋夏战争中曾经英勇抗敌者、上书言边事或边事有功者,其应举人可免除解试而直接参加省试。该规定旨在( )
A.发展边境贸易 B.实现科举公平 C.增强边防力量 D.加强中央集权
7.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 )
A.后梁 B.吴越 C.辽 D.西夏
8.据如图所示,宋真宗亲征后,宋军打退辽军。宋辽议和达成的盟约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唐蕃会盟 D.宋金和议
9.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榷场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种现象( )
A.加强了北宋中央集权 B.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10.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中的货币样式,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民族政权对立冲突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对外贸易非常活跃 D.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
11.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12.下列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3.为了写一篇论文,某同学阅读了《辽史》《陈桥驿兵变》和《西夏史》等书籍,对此你认为他论文的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4.有文字记载,耶律阿保机“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材料描述的是( )
A.南宋的建立 B.辽政权的建立 C.西夏的建立 D.金政权的建立
15.辽圣宗时,萧太后倚重的汉族官吏韩德让,“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这突出地说明了( )
A.辽统治者采用汉人官制 B.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
C.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 D.辽与北宋关系逐渐缓和
16.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17.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秦半两钱 唐开元通宝 契丹货币 西夏货币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18.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材料体现了( )
A.农牧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战争的延续 D.对外交往的频繁
19.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中原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中原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B.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C.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20.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
A.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B.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C.边境战争促进了边境贸易 D.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二、填空题
21.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宋夏多年互战后议和:元昊向 称臣,宋给西夏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22.契丹族与党项族
(1)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或者辽),定都 ,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阿保机建国后,发展 ,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原属 的一支。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 (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 。
23.宋太祖晚期:北宋与 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24.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 城下,威胁都城 。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最终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辽宋盟约称“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材料题
25.认真阅读下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图
请回答
(1)图中A是西夏政权,建立者是谁?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2)图中B是辽政权,建立者是谁?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3)北宋政权建立于哪一年?建立者是谁?
(4)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是有战有和。在宋真宗时期,宋辽之间有一次宋辽盟约叫什么
26.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B、C是北宋、西夏的都城,当时分别称什么?宋辽议和的名称叫什么?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依据图二,写出该生产工具名称及其作用。
27.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图一人物是谁?写出他的事迹.
(2)图二是《北宋时期形势图》,写出C处城市名称。
(3)宋辽在图二的D处签订了什么盟约?它的签订有何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A D C D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A B D C A A C D
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兵临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主抵抗,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取得了澶州之战的胜利。1005年,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B项正确;宋太祖、宋太宗是北宋前两位皇帝,没有签订“澶渊之盟”,排除AC两项;辽太宗是辽国第二任皇帝,不是宋朝皇帝,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题干“建立西夏政权的民族”和所学知识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D项正确;建立金政权的民族是女真族,排除A项;建立元朝政权的民族是蒙古族,排除B项;建立辽政权的民族是契丹族,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昊是党项族的杰出首领,他建立了西夏国。B项正确;阿保机是辽国的建立者,排除A项;寇准是北宋的宰相,排除C项;赵匡胤是北宋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A项正确;契丹族建立的是辽政权,排除B项;鲜卑族没有与北宋并立,排除C项;汉族建立的是北宋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5.D
【详解】北宋与辽的盟约被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者和平局面。根据题意,D项正确;消除了民族矛盾、 加速了北宋灭亡,都不符合史实,说法都不正确,排除AB项;“澶渊之盟”增强了契丹的经济势力,但不是客观上的主要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据题干“宋代规定:在宋辽或宋夏战争中曾经英勇抗敌者、上书言边事或边事有功者,其应举人可免除解试而直接参加省试。”可知,该规定旨在奖励在边防战争中有军功的人,目的是增强边防力量,鼓励士兵英勇抗敌,C项正确;发展边境贸易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边防贸易的信息,反映的是通过奖励军功,增强边防力量,排除A项;实现科举公平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科举制的公平性问题,反映的是采取措施增强边防力量,排除B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有削弱相权,分化事权,设置通判、转运使等,题干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党项族首领元昊称皇帝,定都兴庆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D项正确; 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其建立者是汉人,与题干中的民族信息不符,排除A项; 吴越指春秋时建立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勾吴、于越二国,与题干中的地域信息不符,排除B项; 辽又称辽国、契丹,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宋真宗亲征后,宋军打退辽军。宋辽议和达成的盟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议和达成的盟约是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秋,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A项正确;宋夏和约是宋与西夏之间的盟约,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唐蕃会盟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盟约,排除C项;宋金和议是南宋与金之间的盟约,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并结合所学可知,“榷场”是专门负责宋、辽之间贸易的特设机构,宋、辽交界的榷场贸易促进了宋辽经济交流,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B项正确;榷场的设立处在边界,会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而不能改变加强北宋中央集权,排除A项;宋代积贫积弱局面并未因榷场而改变,排除C项;榷场的设立属于经济交流,与增加军事上实力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北宋钱币沿用秦汉时期的圆形方孔铜币,后两枚货币都是圆形方孔币,模仿的是中原钱币的样式,币中文字各异。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体现各个民族政权之间交流互鉴,D项正确;北宋与辽、西夏民族政权并立,但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民族政权对立冲突,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且材料还有西夏和辽的货币,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对外贸易非常活跃,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略
1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是960—1127年,西夏是1038年—1227年,辽是916—1125年,辽在北宋的东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D项正确;北宋在西夏和辽的南方,排除A项;金在北宋的东北方,1125年,辽被金所灭,排除B项;金在北宋的东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史》是关于辽国的历史;《陈桥驿兵变》是关于北宋的历史;《西夏史》是关于西夏的历史。这三个政权在历史上处于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A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在秦汉时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未涉及民族政权的繁荣,排除C项;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B项正确;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排除A项;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排除C项;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据材料“为相以来结欢宋朝,岁时修睦,无少间隙”可知,辽朝官吏与宋朝交好,这体现了宋辽之间存在友好往来,且关系逐渐缓和,D项正确;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并非只采用汉人官制,排除A项;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维持长时期和平局面,北宋对辽构成重大威胁说法错误,排除B项;“辽与北宋之间已无矛盾”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选项,注意当时各政权的方位即可。北宋在南,而辽在东北方,西夏在西北方,C项正确;由此可知,ABD项政权方位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择C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秦朝的货币和唐朝的货币,在货币制造方面结合中国“天圆地方”的文化进行创制。而契丹和西夏的货币形态与中原王朝货币有一定的相似性,体现了其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反映了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都是货币,不能看出冶铸技术的进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是货币的形制,不能反映抑商政策,征税方式的变化,排除CD项。故选A项。
18.A
【详解】由材料“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可知,这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即农牧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不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没有反映战争,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间的交融,没有涉及对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详解】《天龙八部》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根据材料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中原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中原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结合所学知识,辽太宗时,辽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可以得出,材料中“丐帮帮主乔峰与中原群雄相斗”的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C项正确;乔峰欺骗了大家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没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出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根据题干“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宋朝停止榷场互市”、“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可以看出,宋代通过榷场互市的经济手段处理民族间的关系,利用榷场贸易联合或者打压其他民族,处理民族间的问题,D项正确;榷场贸易是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排除A项;“停止榷场互市”不是软弱性,排除B项;题干没有提及边境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1. 北宋 岁币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元昊是西夏皇帝,元昊多次率军队进攻北宋。宋夏多年互战后议和,元昊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
22. 10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生产 羌族 11 元昊 兴庆府 文字
【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或者辽),定都上京临潢府,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据所学知识可知,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23.辽
【详解】宋太祖晚期,北宋出于统一割据政权的需要,与辽保持友好的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24. 澶州 开封 寇准 澶渊之盟
【详解】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5.(1)元昊,党项族。
(2)阿保机,契丹族。
(3)960年,赵匡胤。
(4)澶渊之盟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2)结合所学知识,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
(3)结合所学知识,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4)结合所学知识,宋真宗时,宋辽爆发澶渊之战,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宋军获胜,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26.(1)东京、兴庆;澶渊之盟。
(2)曲辕犁;耕作工具。
【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北宋、西夏的都城分别是东京、兴庆,B、C分别是东京、兴庆;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根据图二及文字信息“轻便灵巧,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可知,该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根据所学可知,曲辕犁耕作工具,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
27.(1)鉴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2)东京(汴京、开封)。
(3)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详解】(1)根据材料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鉴真,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处是北宋的都城东京。
(3)根据材料“《北宋时期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