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级年级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题(共60分,30道选蝇题,每题2分)
1.“夏人自西而东,商人自东而西,周人复自西而东,他们后先相交错,相覆叠,相同化,同时各把势力
所及地方的土族同化,在一千数百年间,这参伍综错的同化作用抟结成一个大民族,他们对于异族,
自觉为一整体,自称为‘诸夏',有时也被称并自称为‘华’。”材料意在说明()
A,夏商周的更迭和疆域扩展
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
C.民族认同意识的逐渐形成
D.华夏族与异族的对立
2.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
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B.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C.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独尊儒术
D.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3.南北朝时期,南方荆楚地区的腊、傩、寒食、端午、斋等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
礼遥相呼应。虽然岁时节庆存在南北差异,但无论南北,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运行节奏安排各种
节日的传统。这反映出当时()
A,大一统文化的发展B,基层教化的强化C,社会风俗的地域性D.多元文化的发展
4.文化是时代的反映,如表是宋朝文化的相关描述。下表中的宋代文化()
人物
观,点或者活动
政治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哲学家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科学家沈括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书法家米莆
其行书字态奇异超近,神韵自然,神采飞扬,形式感更具意趣
画作题材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画面中所刻画的物象无不真实生动,画法
画家张择端
合理的远近透视、丰富的笔墨语言、情节的虚实对比等
A.
渗透着浓厚的理性色彩
B,得益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C.推动着士阶层走向衰落
D,体现科技文化的总结性
5.图1为《明史·海瑞传》中的相关记载。海瑞的事迹反映出明代(
)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历官南京右金都
御史等,以刚直著称,敢于直言上谏,人称“海青天”
图1
历史试题20250319
第1页共8页
A.监察制度的完备有效
B.士人的风骨与责任感
C.君主专制的高度发展
D,儒学基层渗透的增强
6.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人大力协作,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著
作。与此同时,传教士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华文明视为
非宗教的高度理性文明的典范,成为他们推进反封建神学蒙味主义的强大动力。下列项中,最契合上
述材料的主旨的是()
A.改革风起云涌B.民主思想启蒙C.社会全面转型D.中西文明互鉴
7.中国古代修筑长城大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吻合,但明朝收缩到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南侧。图1是
明长城主要修筑时期与气温变化对比图,据此判断()
0.5
比较基准线
-0.5
1.5
-2
-2.5
13501380141014401470150015301560159016201650168017101740(年份)
大规模修建明长城的时间范围
图1
A.明朝对蒙古防御能力不断增强
B.自然灾害刺激了明长城的修建
C.明长城是王朝国力衰弱的产物
D.气候变化与农牧战争密切相关
8.1629年,徐光启聘请耶稣会士罗亚谷、汤若望等人编译《崇祯历书》,详细介绍了第谷、托勒密、哥白
尼、开普勒等人的天文学知识。清初,《崇祯历书》由汤若望删改,以《西洋新历法》为题,颁行于世。
由此可知,明清时期()
A,西方近代科学得到了国人的广泛认可
B,中国与西欧之间科技文化交流频繁
C.中国传统历法呈现出近代化发展趋势
D,西学东渐使中国在文化上融入世界
9.明治维新后,中日文化交流由以中华文化输入日本为主,转变为经日本移植吸收后的西方文化回流中
国为主。19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专著在中国问世。这一转变的发生()
A.得益于日本政府的推动
B.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历史试题20250319
第2页共8页答案高二级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20250319
1-5CBAAB 6-10DDCBB 11-15DDDDC 16-20DDBAA 21-25BCCAB
26-30BCCAA
31.(1)古希腊:由城镇构成:存在自然噩界、人为疆界和悬置地带;体现城邦的空间秩序和政治秩序:
包含核心疆域和城外疆域。(任意答出三点得9分)
古代中国:以平原为中心:不追求疆域的无限扩张,形成“差序疆域”:直接控制区和间接控制
区相结合:形成直接控制区、羁摩区和藩属国的层级结构。(任意答出三点得9分)
(2)意义:拓展并巩固疆域,维护大一统局面;有助于创造辉煌的农耕文明;促进不同地区文明互相
借鉴,丰富中华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任意答三点得9分)
32.示例一:江河互济促进中华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江河之间的互济关系,在古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共同孕有了灿烂
的中华文明。
长江与黄河流经的地区,因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如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与黄河流域的麦作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稻麦文化在交流中不图断碰撞、融合、
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由于南北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成就,在长期的交融互鉴中,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多元包容的文化
格局,如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北方的齐鲁文化、秦羌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
多元一体格局。
总之,江河互济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与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示例二:文化交融推动中华文明发展
“胡焕庸线”和西域一一东南线两条对角线,深刻影响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在“胡焕
庸线”和西域一一东南线两侧,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之间不断进行若物质和文化层面的交往互动。
如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进藏等和亲故事,搭建了汉匈、汉藏文化交流的桥梁:宋代的榷场则是边境地
带专门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经济的互通和一体化。
同时,“胡焕庸线”和西域一一东南线两条对角线交叉还带来了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中华文明发展。
如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
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建筑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大约4世纪以后,佛教又经中
国传入朝鲜、日本,使其佛教文化也得到发展。
总之,中华文化在交融中不断发展、升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
都有重大影响。
历史试题20250319
第1页共1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