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4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第4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广州二模)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线路仅是微调,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大运河的主线,但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却得到极大提升。这主要是因为(  )
A.运河周边商业城市崛起
B.政治格局变动
C.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
2.(2024·湖南长沙三模)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所标识的a、b、c应为(  )
A.尚书省、参知政事、文教
B.台谏、参知政事、军政
C.南书房、门下侍郎、军政
D.台谏、门下侍郎、司法
3.(2024·广东茂名二模)南宋末年,徽州乡绅向皇帝请求通过立社组织乡约,对乡民行为进行“臧否”,移风易俗,襄助朝廷圣治,得到皇帝亲自批准。这有利于(  )
A.完善基层行政机构
B.壮大徽商势力
C.增强乡约的约束力
D.强化君主专制
4.(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宋太祖曾指出“(养兵)可以利百代者”“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是以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养兵之策遂成宋代历朝之圭臬。这一举措旨在(  )
A.缓解财政危机      B.稳定社会秩序
C.增强军事实力 D.保障赋役征收
5.(2024·山东青岛三模)北宋初年“进士益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浸失浑淳”,欧阳修“知贡举,尤以为患,痛裁抑之……既而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然自是文体亦少变”。据此可知,科举取士(  )
A.文体明显固定化 B.过程日趋严密化
C.结果体现公平性 D.录取具有导向性
6.(2024·河北保定联考)宋代,上至皇室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 673斤。这说明宋代(  )
A.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
B.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
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
7.(2024·河南洛阳二模)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
A.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
B.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
D.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8.(2024·山东潍坊二模)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秫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源于宋朝城市(  )
A.经济职能增强 B.布局趋于优化
C.管理更加严格 D.交通更加便捷
10.(2024·吉林联考)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表明(  )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
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
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
11.(2024·江西联考)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
A.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B.极力反对商品经济发展
C.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
D.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
12.(2024·山东济南三模)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民族交融的加强
13.(2024·福建福州三模)下图为倪瓒(1301—1374)创作的《竹枝图》(局部)。图中左侧题有“老懒无悰,笔老手倦,画止乎此,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之语。该画作体现了(  )
A.个性鲜明的文人意趣
B.归隐山林的避世思想
C.市民阶层的审美诉求
D.工笔写真的创作风格
14.(2024·福建漳州三模)下图为宋太祖至宋哲宗时期御史中丞出身情况统计图。这反映了当时(  )
A.进士出身深受推崇
B.中央权力分配渐趋合理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监察官员素质得到重视
15.(2024·河南商丘二模)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澉浦杨氏、泉州蒲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
B.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
C.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
16.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梁启超等人积极研究并大力赞扬王安石变法。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该材料最能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是(  )
A.个人情感 B.时代需求
C.阶级立场 D.研究方法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南郑州二模)有学者提出中唐至宋“社会变化之巨,并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变”的观点。某历史研究小组尝试通过研究,探寻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12分)
步骤一 搜集中唐之前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
史料一 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宋]郑樵《通志》
史料三 诗人之赋丽(言辞华美、内容雅正)以则。
——[汉]扬雄《法言·吾子》
步骤二 搜集中唐至宋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
史料四 (宋太祖)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南宋]王明清《挥麈录·余话》
史料五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史料六 词自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步骤三 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1)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该学者的观点。(8分)
(2)研究小组若要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试举两例说明。(2分)
(3)上述活动涉及哪些历史探究的方法? (2分)
18.(2024·湖北智学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与制度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唐、宋长江中下游政区示意图
材料二 宋帝国自诞生之日起,在制度设计方面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目的性国家对工具性国家的要求,即动员内部力量以应对国家间生存竞争;另一个是纠正汉唐帝国的政治制度缺陷,完善工具性国家。就前者而言,主要是壮大经济资源问题,并着力于提高资源的汲取能力等。就后者而言,主要是在制度上解决基本制度中的缺陷。
——摘编自刘守刚编著《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代到宋代行政区划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年在“制度设计”方面的举措及意义。(6分)
19.(2024·湖南常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汉人的习俗。
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饰、发式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二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摘编自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这一特征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大中国”做出历史解释。(8分)
20.(2024·河北邢台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辽史·百官志三》载:“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今北京)、代(今属山西)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辽史·义宗传》载:“时(918年)太祖(耶律阿保机)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太子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摘编自王文光、江也川
《辽夏金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的国家治理举措。(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与材料类似的国家治理举措,并简析它们的共同影响。(8分)第4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广州二模)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线路仅是微调,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大运河的主线,但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却得到极大提升。这主要是因为(  )
A.运河周边商业城市崛起
B.政治格局变动
C.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主要是因为大运河北段的终点是元朝都城大都,而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故选B项;运河周边商业城市崛起是河北段大运河商业地位提升的表现,而非其主要原因,排除A项;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只是次要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会冲击北方的商业地位,排除D项。
2.(2024·湖南长沙三模)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图中所标识的a、b、c应为(  )
A.尚书省、参知政事、文教
B.台谏、参知政事、军政
C.南书房、门下侍郎、军政
D.台谏、门下侍郎、司法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因此a是台谏,宋朝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因此b是参知政事,c是军政,故选B项。
3.(2024·广东茂名二模)南宋末年,徽州乡绅向皇帝请求通过立社组织乡约,对乡民行为进行“臧否”,移风易俗,襄助朝廷圣治,得到皇帝亲自批准。这有利于(  )
A.完善基层行政机构
B.壮大徽商势力
C.增强乡约的约束力
D.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乡绅向皇帝请求通过立社组织乡约”“得到皇帝亲自批准”可知,乡绅向皇帝的请求得到了批准,使乡约得到政府支持,增强了乡约的约束力,故选C项;乡约不是基层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强调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4.(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宋太祖曾指出“(养兵)可以利百代者”“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是以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养兵之策遂成宋代历朝之圭臬。这一举措旨在(  )
A.缓解财政危机      B.稳定社会秩序
C.增强军事实力 D.保障赋役征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有叛民而无叛兵”“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可知,宋朝在灾害之年进行募兵,目的是通过募兵收编流民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故选B项;宋朝实行募兵制,需要国家付给士兵军饷,因此,养兵之策会加剧财政危机,排除A项;军事实力的强大体现在士兵和将领的作战能力上,招募流民当兵能够增加士兵的人数,但不一定能增强军事实力,甚至反而会使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宋朝的兵制,募兵制下的军人是职业军人,不从事农耕,无法得出保障赋役征收的结论,排除D项。
5.(2024·山东青岛三模)北宋初年“进士益相习为奇僻,钩章棘句,浸失浑淳”,欧阳修“知贡举,尤以为患,痛裁抑之……既而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然自是文体亦少变”。据此可知,科举取士(  )
A.文体明显固定化 B.过程日趋严密化
C.结果体现公平性 D.录取具有导向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既而试榜出,时所推誉,皆不在选”“然自是文体亦少变”及所学可知,宋初,很多进士喜欢用怪僻的词句,追求文辞华丽,对此,欧阳修大力打击,勇于革新,这类文风的考生不予录取,科举文风因此发生了变化,反映出科举取士录取具有导向性,故选D项;材料“自是文体亦少变”说明科举文体发生了变化,不是固定的,排除A项;材料是科举文体的变化,不涉及科举的流程和过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取士的文体,没有录取的过程及结果,未体现结果是否公平,排除C项。
6.(2024·河北保定联考)宋代,上至皇室权贵、文化精英,下到地方士绅、市井小民,都流行用香为药、和香为食,更在日常诸事中与香为友。熙宁十年(1077),仅广州市舶司购买并运至京师的乳香就达348 673斤。这说明宋代(  )
A.社会需求推动丝路贸易
B.民众生活趋向世俗化
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市民群体受理学影响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宋代各阶层从上到下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香料,体现了香料的社会需求量大。结合所学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知识可知,巨大的社会需求所带来的利益刺激,推动了丝路香料贸易的兴盛,故选A项。
7.(2024·河南洛阳二模)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少数民族一旦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这种做法主要是基于北京(  )
A.具有独特优越的战略价值
B.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C.是南北漕运海运的集成端
D.是中原农耕文明的代表地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的发源地都位于中国边疆地区,一旦它们占据广大中原农耕区甚或入主全国,便会立刻将都城迁至北京,或将北京作为陪都,说明北京的战略地位比较重要,故选A项。
8.(2024·山东潍坊二模)中国古代酿酒以谷物发酵的黄酒为主,黍、粟、秫等谷物在酿酒原料中占主要地位,直到宋代以后,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当时(  )
A.稻麦复种制的推广 B.酿酒技术的提升
C.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酿酒的原料方面,稻米和小麦成为酿酒最重要的原料品种,这说明作为人们粮食来源的稻米和小麦有了大量的剩余,稻米和小麦用于酿酒之后不会产生粮食危机,这得益于宋代稻麦复种制的推广,故选A项;酿酒技术的提升对于原料的主要来源不会产生影响,排除B项;我国是水稻和黍、粟、秫等农作物的原产地,小麦早在汉代已经普遍种植,因此,宋代并未出现农作物品种的增加,排除C项;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酿酒主要原料的选择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9.唐都长安的街道多为严整的方格网状,而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这一变化源于宋朝城市(  )
A.经济职能增强 B.布局趋于优化
C.管理更加严格 D.交通更加便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都汴京街道大都成……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可知,宋朝时期,为适应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状况,宋都汴京街道出现不规则的变化,说明宋朝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故选A项;汴京街道大都成“丁”字形、“井”字形或“之”字形布局,还有不工整的所谓的“斜街”,对于都城来讲这并非布局优化的表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管理相对更宽松,排除C项;古代交通便捷与道路的开辟、水上交通的发展、桥梁的建设、交通工具的创新有关,排除D项。
学生用书?第212页
10.(2024·吉林联考)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这表明(  )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
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
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契丹东寨”是一个有许多不同国家的人居住的地方,由于他们的语言不相通,所以他们会使用汉语来进行交流,这表明汉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可以促进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材料中少数民族以汉语为通用语言交流,没有语言融合,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语言问题,不是主流文化,排除C项;民族杂居不是民族团结,1125年是北宋末期,民族政权并立,排除D项。
11.(2024·江西联考)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
A.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B.极力反对商品经济发展
C.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
D.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士人作为文化精英,不仅以“雅俗的尺子”规范自己的言行,还引领时代风气,引领社会文化向高雅发展,故选A项;宋代士人商品经济意识较浓,排除B项;“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宋代士人崇尚高雅相悖,排除C项;“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实,宋代人们不再关心祖先名望、门第观念,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排除D项。
12.(2024·山东济南三模)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面临着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挑战,民族矛盾较为尖锐,这种外在的压力使文人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而这种民族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体现,这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强调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等是紧密相关的,故选A项;民族意识的强烈往往与民族危机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民族意识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不是所有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不是文学作品具有民族意识的原因,排除C项;民族交融的加强反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民族意识,排除D项。
13.(2024·福建福州三模)下图为倪瓒(1301—1374)创作的《竹枝图》(局部)。图中左侧题有“老懒无悰,笔老手倦,画止乎此,倘不合意,千万勿罪。懒瓒”之语。该画作体现了(  )
A.个性鲜明的文人意趣
B.归隐山林的避世思想
C.市民阶层的审美诉求
D.工笔写真的创作风格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竹枝图》主图是一枝干细而挺的新竹,别出心裁,题诗则体现了作者“倘不合意,千万勿罪”的无奈,说明作者追求笔墨情趣,即使不被看好也按自己的心意作画,抒发了个人情感,体现了个性鲜明的文人意趣,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作者追求自己的心意作画,未体现避世,排除B项;材料属于文人画,以描摹市井风情为内容的风俗画体现市民阶层的审美诉求,排除C项;工笔画强调细节,注重写实,有很强的描写性,材料则用寥寥几笔体现作者个性,不是工笔画,排除D项。
14.(2024·福建漳州三模)下图为宋太祖至宋哲宗时期御史中丞出身情况统计图。这反映了当时(  )
A.进士出身深受推崇
B.中央权力分配渐趋合理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监察官员素质得到重视
答案:D
解析:御史中丞是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职位。据统计图数据可知,北宋御史中丞大部分是进士出身,即通过科举制当官,体现御史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能够反映政府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故选D项;推崇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可和尊重,表达的是对某个人、某个事物、某个观点等所持有的高度赞赏,而统计图仅体现了御史中丞的出身情况,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统计图是御史中丞的出身情况,不涉及中央不同部门的权力分配,排除B项;社会阶层流动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从一个社会阶层到另一个社会阶层,材料中没有具体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社会阶层流动加强的结论,排除C项。
15.(2024·河南商丘二模)元代,舶商、海商成为从事海外贸易商人的专称,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有沙不丁、澉浦杨氏、泉州蒲氏等。至元二十三年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体现了(  )
A.统治者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
B.私人海外贸易有了较快发展
C.外贸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
D.朝贡贸易是海外贸易的主流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代出现了舶商、海商等专门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出现了经营海外贸易的显赫家族,并且政府制定的“市舶则法二十三条”中涉及舶商、海商的条款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私人海外贸易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政府对此进行了规范和管理,故选B项;元朝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和管理海外贸易,并没有对海外贸易进行严格限制,排除A项;民间舶商、海商的外贸收入不能直接成为政府的财源,材料中也没有明确指出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元朝的重要财源,排除C项;朝贡贸易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政治性贸易,主要特点是厚往薄来,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16.从南宋到清末的700多年间,学术界和政界对王安石变法大多持否定态度,甚至把北宋亡国归罪于王安石变法。到清末民国时期,梁启超等人积极研究并大力赞扬王安石变法。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受到王安石“新法”的影响。该材料最能说明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是(  )
A.个人情感 B.时代需求
C.阶级立场 D.研究方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时代需求的变化,即不同时期对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不同,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河南郑州二模)有学者提出中唐至宋“社会变化之巨,并不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变”的观点。某历史研究小组尝试通过研究,探寻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12分)
步骤一 搜集中唐之前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
史料一 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
——《汉书·食货志》
史料二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
——[宋]郑樵《通志》
史料三 诗人之赋丽(言辞华美、内容雅正)以则。
——[汉]扬雄《法言·吾子》
步骤二 搜集中唐至宋社会发展状况的材料
史料四 (宋太祖)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南宋]王明清《挥麈录·余话》
史料五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史料六 词自南唐以来,但有小令。慢曲当起于仁宗朝,中原息兵,汴京繁庶……耆卿失意市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步骤三 讨论总结,得出结论
(1)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该学者的观点。(8分)
(2)研究小组若要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还可以补充哪些材料?试举两例说明。(2分)
(3)上述活动涉及哪些历史探究的方法? (2分)
答案:(1)中唐以前土地制度严格,政府实行均田或限田以打击豪强,保护自耕农;中唐后,均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发展,推动赋役制度变革。中唐前重门第、等级森严;中唐后士族门阀制度衰落,科举制日益发展,社会流动性增强。中唐前文学艺术重典雅、优美;中唐后世俗化趋势加强。
(2)坊市界限被打破;货币经济发展,纸币出现;儒学发展到理学的高度等。
(3)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等。
学生用书?第213页
18.(2024·湖北智学联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与制度
材料一 下图分别是唐、宋长江中下游政区示意图
材料二 宋帝国自诞生之日起,在制度设计方面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目的性国家对工具性国家的要求,即动员内部力量以应对国家间生存竞争;另一个是纠正汉唐帝国的政治制度缺陷,完善工具性国家。就前者而言,主要是壮大经济资源问题,并着力于提高资源的汲取能力等。就后者而言,主要是在制度上解决基本制度中的缺陷。
——摘编自刘守刚编著《中国财政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代到宋代行政区划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年在“制度设计”方面的举措及意义。(6分)
答案:(1)变化: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单位由“道”改为“路”;长江中下游地区地位上升,行政区划的设置更为密集。
原因:吸取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代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分割地方权力;唐中期以后,南方的经济实力增长迅速。
(2)举措: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派文官出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增强禁军力量;完善科举制;商业突破坊市限制;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推广租佃制。
意义: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海外贸易繁荣;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学生用书?第214页
19.(2024·湖南常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蒙古人取名的时候,有采用汉人的字、号等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也接受了汉人的习俗。
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在使用蒙古名字、婚姻、服饰、发式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显著。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材料二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摘编自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蒙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对这一特征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学者的“大中国”做出历史解释。(8分)
答案:(1)基本特征:双向互动、民族交融。
分析:政治上,元代国家的大一统,将各民族纳于统一的管理中,促进了民族交融;在管理体制上,行省制度突破了民族间自然疆界形成的地域限制,加速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元统治者重农的经济政策,促进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深度交融,有利于突破共同经济生活的民族“疆界”。
文化上,元朝开放多元的文化政策,有利于打破原有民族文化中相对孤立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民族间的深度交融。
总之,元的统一与国家治理打破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地域、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化体系,推动了民族间的深度交融。
(2)从唐到元,在辽、夏、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推动下,中国的疆域已经从长城以南拓展到包括今天东北、西北、西藏、云南等在内的几乎整个中国。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的人民从汉族延伸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中国这一名称已经从区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标记变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共有的政治符号,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所以,“大中国”是“中国”从内涵到外延的转变。(可从疆域、政权、民族、思想观念的变化四个方面作答)
20.(2024·河北邢台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辽史·百官志三》载:“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今北京)、代(今属山西)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志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辽史·义宗传》载:“时(918年)太祖(耶律阿保机)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太子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摘编自王文光、江也川
《辽夏金的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根据材料,概括辽朝的国家治理举措。(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与材料类似的国家治理举措,并简析它们的共同影响。(8分)
答案:(1)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或吸收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管理燕云十六州);吸纳汉人为官;尊孔崇儒。
(2)举措: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利用猛安谋克制管理女真族(或西夏基本模仿北宋政治制度,但保留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影响:巩固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促进了民族交融(或增强了华夏文化认同);加快了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治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4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宋元时期 (学生版+答案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