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时间:75分钟 分值: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将所选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加入红巾起义军,1364年称吴王,1368年正月称帝,年号洪武,国号大明,定都 ( )
A.西安 B.洛阳 C.应天府 D.北京
2.朱元璋以“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为名废相,认为丞相既废,“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记载,废除丞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书多达1 160件,平均每天要处理145件。材料说明 ( )
A.皇权在不断削弱,相权在不断加强
B.废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增加
C.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设置了丞相
D.废除丞相后,决策的正确性提高
3.明朝初期与蒙古部落冲突频繁,但“隆庆和议”后,双方通过马市进行贸易,蒙古用马匹交换布匹、绸缎等物资,这种交换还允许蒙古用物资换白银购买生活用品。明朝的这些做法有助于 ( )
A.海外贸易的发展
B.蒙古社会的转型
C.政治认同的增强
D.北部边防的稳定
4.北京大学与非洲肯尼亚国立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肯尼亚曼布鲁伊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地层遗物中发现图1所示中国“永乐(明成祖年号)通宝”和永乐年间的青花瓷片。这些文物遗存可以印证 ( )
图1
A.张骞通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郑和下西洋 D.鉴真东渡日本
5.有人指出,这场战争是由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的,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这场战争 ( )
A.以中朝取得最终胜利结束
B.使日本统治朝鲜目的实现
C.密切了中国与越南的关系
D.加剧了日本与越南的紧张
6.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其中,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租住权的殖民者是 ( )
A.葡萄牙 B.英国 C.西班牙 D.荷兰
7.有学者指出,“人亡政息”是对张居正改革的最好描述。张居正去世后,除一条鞭法外,改革措施均被废除,甚至张居正本人也遭到了政治上的清算。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无一不对张居正表现出巨大的仇恨。这说明 ( )
A.张居正改革不得民心
B.张居正改革触犯了官僚利益
C.张居正改革没有取得成效
D.张居正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8.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明熹宗时,大宦官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云南耕地的1/3。李自成针对以上现象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
A.严明军纪,不许妄杀
B.“均田免粮”,发放钱粮
C.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D.攻占北京,北拒满洲
9.满洲族(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北方民族。该民族曾建立过的中原王朝是 ( )
A.辽朝 清朝 B.金朝 元朝
C.辽朝 元朝 D.金朝 清朝
10.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图2所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
图2
A.驻藏办事大臣 B.伊犁将军
C.北庭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11.乾隆年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俄国向清政府提出追索并发出战争威胁,乾隆回应,决不允许在我国界内追索,否则必战,并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妥善安置。乾隆的做法 ( )
A.改变了清廷的外交理念 B.开拓了中华帝国版图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阻滞了俄国对外扩张
12.对图3所示机构解读正确的是 ( )
图3
A.设立于清朝康熙皇帝时期
B.标志中国古代皇权达到顶峰
C.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机构
D.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13.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全国图书都要进行检查,不利于清朝的文献要被禁毁,就连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辽、金、元的文字都要进行篡改。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
A.否定其他民族的文化,保留女真的文化
B.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C.树立乾隆帝的绝对权威
D.弘扬儒家传统思想
14.嘉庆皇帝继位后,和珅家产被查抄,其家产价值2.2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收入的5倍。当时社会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和珅能贪污巨额财富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朝官僚体制日益腐败 B.清朝疆域幅员辽阔
C.清朝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D.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5.清朝前期,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人们大量开垦荒地,种植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这 (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B.彻底解决了温饱的问题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6.明末清初,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华。这表明当时 ( )
A.水陆交通发达 B.工商业市镇得到发展
C.商帮资本雄厚 D.南方市场商业网形成
17.图4所示为明代一部科技名著的插图。该著作是 ( )
图4 化铜和淘净铜砂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本草纲目》
D.《梦溪笔谈》
18.明北京城的宫城在中央,是皇帝的居住地;皇城在宫城的外面,拱卫皇宫并为皇室服务;内城在皇城的外面,设中央官署等;外城在内城的南面。此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 (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19.明清时期出现了进步思潮。有位思想家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主张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这位思想家是 ( )
A.王夫之 B.李贽 C.吴承恩 D.黄宗羲
20.道光年间,汉调传到北京后,与徽调逐渐融合,徽调又吸收许多曲调的剧目、唱腔和表演方法,从而形成一种新剧种——京剧。材料意在说明京剧艺术 ( )
A.雅俗共赏 B.流派众多 C.兼收并蓄 D.脱离现实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8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为主题展开活动,探究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与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的历史,制作了宣传网页,共有四大栏目。浏览栏目内容,回答问题。
栏目一 戚继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 ① (性质)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栏目二 郑成功 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栏目三 康熙皇帝 罗刹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 栏目四 维护国家统一 2024年11月9日,全国台湾研究会2024学术年会在江苏常州成功举办。与会的近50位专家学者围绕“两岸关系发展新形势·新挑战·新应策”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1)浏览栏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①处内容。(2分)
(2)浏览栏目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一例我国明清时期收复并管理台湾的具体史实。(2分)
(3)浏览栏目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翦除”栏目三中“罗刹”的危害,康熙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4)浏览栏目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为青少年,我们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应该怎么做 (2分)
2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书于元成宗时期所发生的《南海志》记录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元朝主要出口丝织品、瓷器、金银器、铁器、漆器等,进口象牙、珍珠、犀角、钻石、香料等商品。元朝在泉州、广州等城市设有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元代的泉州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港之一。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对外贸易的特点。(2分)
材料二 明朝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农业发展呈现出的新气象。(2分)
材料三 乾隆时经济很繁荣,从纵向比较,超过汉唐。汉代人口峰值五千万,唐代人口峰值八千万,而乾隆时人口达三亿,显然清朝的农业养活了几倍于汉唐时的人口。从横向比较,十八世纪全世界人口为九亿,清朝养活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
——摘编自戴逸《清史三百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人口相较于汉唐时期所发生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引发的问题。(2分)
23.(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地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考试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在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的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来说,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宋大川等《中国教育通史5:隋唐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立科举制的朝代。(1分)与以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2分)
材料二
表1
时期 科举次数/次 录取进士总数/人 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
宋太祖 15 188 13
宋太宗 8 1 487 186
宋真宗 12 1 760 147
宋仁宗 13 4 561 351
——摘编自李兵、刘海峰《科举:不只是考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2分)
材料三 明朝以八股文取士,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考试。考生对题目的解释要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之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科举制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分)这些变化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2分)
(4)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古代的科举制度 (2分)
24.(13分)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科技、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的骄傲】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摘编自《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民间自相往来、平等互利的民族互市贸易兴起,结束了明代中前期长城内外的抗争,带来了长城地带经济的飞跃发展,为农、牧民族大交融和农、牧文化二元一体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长城文化带发展并发挥过渡功能,将中原文化过渡到塞北。……正是由于这样深入的民族交融,才有了清代“内边疆”(中国范围内各个政权的边疆)的最终消失。
——摘编自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出从秦至明后期长城的主要功能的变化。(2分)指出清代“内边疆”消失的原因。(1分)
【农耕国度的根本】
材料三
表2
时间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 493 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 078 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 837 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 414 495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发生的变化。(2分)
【帝国黄昏的呈现】
材料四
图5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蕴含的史实,(2分)并对这一史实进行简要评价。(4分)
【阶段特征的总结】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明清时期的时代发展特征。(2分)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A 6.A 7.B 8.B 9.D 10.A 11.C 12.B 13.B 14.A 15.C 16.B 17.B 18.C 19.D 20.C
21.(1)①:反侵略。(2分)
(2)具体史实: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2分,答出一例即可)
(3)措施:派清军进攻雅克萨(发动雅克萨之战)。(2分)
(4)做法:要加强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概念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在日常生活中,坚决同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言行作斗争;等等。(2分,答出一点且符合题意即可)
22.(1)特点: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进出口货物种类丰富;设有专门的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港口贸易繁荣。(2分,答出两点即可)
(2)新气象: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方式得到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传入中国;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2分,答出两点即可)
(3)变化:人口大大增加。(2分)问题:粮食危机;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植被遭到破坏;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23.(1)朝代:隋朝。(1分)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考文化知识,且有具体的和标准的衡量尺度;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2)发展情况: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2分)
(3)变化:考试内容固定、文体格式僵化。(2分)消极影响: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的发展。(2分,任答一点即可)
(4)认识: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地认识科举制(既要看到科举制实施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明清时期科举制产生的消极影响)。(2分,言之有理即可)
24.(1)变化:由军事防御设施变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2分,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功能各1分)原因:民族交融。(1分)
(2)变化:耕地面积大幅增加。(2分)
(3)史实:清朝实行闭关政策。(2分)评价: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清朝的闭关政策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发展的潮流。(4分,积极和消极方面各2分)
(4)发展特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测试卷(答案) 2024-2025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