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历更(省命题)
(四十八)
九年·历史(省帝题)(四十八)
学
第一次月考
九年历史
13.它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它指的是
()
A.《荷马史诗》B.《查士丁尼法典》C.《天方夜谭》D.《医学集成》
02
14.学会抓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关键词“英国”“近代自然科学”相吻合
题号
二
总分
的历史人物是
得分
A.牛颜
B.巴尔扎克
C.贝多芬
D.梵高
名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非洲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民族独立浪潮。标
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费的是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核心思想
A.纳米比亚独立
B.埃及独立
是
C.利比亚独立
D.埃塞尔比亚独立
A.仁
B.义
C.礼
D.信
班
级
二、非选择题(本题5小题,共45分)
2.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玻“今诸候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的困局,
16.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与诺多因素有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封
采取的措施是
问题,
A.“推恩”
B.实行盐铁专卖
材料一:如下图
线
C.罢避百家,尊崇儒术
D.设置西域都护
号
3.了解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隋唐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不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u卧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他)把明朝的铁锚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整邻’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种类丰富
图二:曲辕型
图三:简车
之福'的重任”。“他”的事迹是
(
材料二:它是中国水利史上传统治水与水利科技相结合的缩影与典范。建成后,不断
A.出使西域
B.西行天竺
C.东渡日本
D.七下西洋
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扩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组成部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
5.康熙时,清朝设置台湾府,派兵八千人驻防。这一举指
用自然规律巧妙控制和调动起来,为我们所用。
题
A.荡平了倭寇势力
B.平定了回部叛乱
材料三: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利用黄河等天然河道和古诺河开齿,纵贯南
C,巩固了东南海防
D.强化了君主专制
北,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联系。有诗赞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
6.第二次璃片战争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法国作家雨果怒斥其
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校多,”
密
发动者是“强盗”,“强盗”指的是
()
材料四: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摇弹赋,使社
A.八国联军
B.美英联军
C.英法联军
D.法俄联军
会经济紫荣起来。明初,朱元率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严,还乡着曾免税三年,量力
封
7.甲午中日战争期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领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及开澈战的悲壮场
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祝农业生产,大力推
景,应该出现在下列哪场战役中
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线
A.武汉会战
B.黄海海战
C.台儿庄战役
D.威海卫战役
(1)材料一中图一的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有何积极影响?(写出一点)图二和图三是
外
8.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某项法律文
哪个朝代发明并推广的?(2分)
件,该文件是
()
不
A.《资政新篇》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天朝田亩制度》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材料二是战国时期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请写出它的名称,它是谁主持修建的?
写
9.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的是(
它的修建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写出一点)(3分)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的完成
考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制定出第一部宪法
(3)材料三中“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指的是什么?写出它的南北端点。(3分)
号
10.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
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A.实行对内改革B.设立经济特区C.开放沿海城市D.加人世贸组织
(4)材料四中的历代统治者们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做法?(1分》
11.有一首诗中是这样称颂尼罗河的:“万岁,尼罗河…无论何时,当人们饮水,一切眼晴
都充满谢意,因他的赐予。”尼罗河流域诞生了
名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C,古希腊文明D.古印度文明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1分)
12.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同样具有这一特点的古代国家是()
A.5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B.2世纪的罗马帝国
生
C.7世纪的日本
D,8世纪的中国唐朝
座位序号
历史试卷第1页(共4页)
历史试卷第2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