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贯洞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4月质量监测
九年级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文明成果出自古代不同文明地区,突出体现了古代文明的( )
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刻有文字的甲骨
A.传承性 B.多元性 C.交互性 D.同一性
2.“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该法典是( )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C.《拿破仑法典》 D.《罗马民法大全》
3.中世纪西欧庄园内有冶铁等作坊,奶酪、衣服等也自己制作;黄梅戏《天仙配》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二者体现的经济特征,相同的是( )
A.实行土地公有 B.都是自由农民 C.都具有司法权 D.经济自给自足
4.花剌子模是阿拉伯杰出数学家,他第一个使用包括“0”在内的数码代替阿拉伯原来的字母计数法。这套数码也凭借其著作传入欧洲,后为世界所采用,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大大促进了计算科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阿拉伯人( )
A.发明了这套数码 B.为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C.创立了伊斯兰教 D.传播了光辉灿烂的西方文化
5.读“1570年前后墨西哥和秘鲁地区人口变动图”,推知该地区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批土著居民被卖为奴隶 B.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
C.殖民屠杀以及传染病致死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
6.“它不仅惊醒了欧洲,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而且为拉丁美洲争取殖民地独立的斗争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有力地推动了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C.工业革命 D.美国内战
7.“1789—1791年的特征在于废弃‘旧制度’和确立新的社会规则,以及建造国家的新的政治框架。”据此判断,材料评述的事件是( )
A.美国内战 B.法国大革命 C.日本明治维新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8.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许多历史信息,分析柱状图数据,英国原棉需求量增长主要因为( )
A.珍妮机的发明 B.蒸汽机的应用 C.内燃机的推广 D.电动机的普及
9.亚历山大二世突破了阻碍俄国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使19世纪后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加速。这个“最大瓶颈”指的是( )
A.国家分裂 B.封建农奴制 C.武器装备落后 D.外族入侵
10.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 )
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
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
11.下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和美国政策调整的部分内容,二者的共同点包括( )
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实行粮食税,与之前相比,税额降低了近一半;向农民提供种子、农具和技术等;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救济工作,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①改善人民生活 ②恢复发展经济 ③实施“以工代赈” ④减少政府干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下列能体现各个国家相互合作的是( )
①波茨坦会议 ②诺曼底登陆 ③雅尔塔会议 ④莫斯科保卫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这说明“调控”的影响是( )
A.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B.根除了资本主义制度弊端
C.揭开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序幕D.使资本主义继续获得发展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赛尔发动起义,推翻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成立埃及共和国
B.尼赫鲁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1961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D.1999年,巴拿马正式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
15.“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以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
A.国际联盟 B.欧洲联盟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6.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要求。
(1)创立逻辑学等新的学科的是 。(1分)
(2)现代炸药的发明者是 。(1分)
(3)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1分)
(4)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是 。(1分)
三、综合问答题(共1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伟大的技术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1789年瓦特得到了万能蒸汽机的专利权。这种机器很快就在全国广泛应用。除用在纱厂之外,还应用到冶金厂、面粉厂,并在后来应用到运输业中,导致了运输工具的改造。有了蒸汽机作动力,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到河流的限制。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二版)等
材料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第二版)
材料三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说说蒸汽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作用。(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列举两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4分)
(3)关于“科技发展改变人类社会”,同学们持有以下观点:第一种,科技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第二种,科技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个小题,共14分)
18.(7分)实证是研究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文献记载、对古代文明的认识存在重大局限。以古希腊史为例,那时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算起,但19世纪后期以来,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西欧在地球的广大地域上不断进行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近代世界文明。西欧一方面通过航海、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中南非洲沿岸、美洲大陆、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岛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另一方面,也发动了对亚洲和东方文明的攻击。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展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新的文化使命》,《吉林日报》(2023.06.05)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古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哪一地区。依据材料一判断,古希腊文明史起源于哪个时间更具有可信度。说明理由。(3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以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为时间节点,结合材料中“两个方面”,各选两例史实进行论述,从而证明观点。(3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80字左右)
(3)针对材料三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谈谈你的实际做法。(1分)
19.(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13—1937年俄国[苏俄(联)]工业产值增减情况折线图
材料二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俄国[苏俄(联)]工业产值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其主要特点。(2分)
(3)从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起伏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分)答案:
1.(B)
2.(D)
3.(D)
4.(B)
5.(C)
6.(B)
7.(B)
8.(B)
9.(B)
10.(D)
11.(A)
12.(C)
13.(D)
14.(A)
15.(D)
16.(1) 亚里士多德 。(1分) (2) 诺贝尔 。(1分)
(3) 萨拉托加大捷 。(1分) (4) 军部 。(1分)
17.(1)答案: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主要的动力来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打破了建立工厂的限制,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应用在运输领域,导致了蒸汽机车的发明,改进了运输工具,开启了铁路时代。(3分)
(2)答案: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分)发明:发电机、内燃机(飞机、汽车等发明也可)。(2分)
(3)答案:同意第二种观点,科技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2分)
理由:虽然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革命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加剧了贫富分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它们,还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让科技发展更好地造福人类。(3分,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18.(1)答案:爱琴海地区。(1分)公元前2000年以前。(1分)理由:考古学家发现了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局限。(1分)
(2)答案:(示例)观点:西欧势力不断向全世界进行扩张。(1分)“三角贸易”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西班牙凭借“无敌舰队”,在美洲建立起一个殖民大帝国,强迫印第安人无偿开采金银矿,强迫印第安人和黑人作为奴隶在种植园里劳作。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并以殖民据点为基地在当地进行劫掠式的贸易。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3)答案:阅读、学习多种素材,如文献、书籍等,获取中华文明丰富的信息;利用、保护红色资源,如革命遗址、遗迹等,观察、感受中华文明真实的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形成关于中华文明的调查报告,与同学进行交流;等等。(符合题意,写出一点即可,1分)
19.(1)答案:①趋势:1913—1920年,俄国(苏俄)工业产值下降。(1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俄国内战争的影响。(1分)②趋势:1920—1937年,苏俄(联)工业产值逐年增加。(1分)原因:苏俄国内战争结束;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928—1937年实行两个五年计划,工业发展迅速。(1分)
(2)答案: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1分)主要特点:国家干预经济。(1分)
(3)答案:调整经济体制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中学2024-2025度九年级下学期4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