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三高2024-2025学年度下期第一次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 自1950年10月起,全国各地涌现出了无数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奔赴前线的事例。与此同时,各省人民积极踊跃地捐献物资,甚至有人捐出了积攒几十年的全部积蓄。这反映出当时( )
A. 国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B. 抗美援朝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C. 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加强 D. 民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认同
2.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从东北地区调运大量粮食进入关内,多个大中城市也都调集了大批的粮食、棉花、布匹和油料,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统一行动,大量物资像潮水一样涌入市场。上述举措主要是为了( )
A. 稳定市场物价 B. 实施计划经济 C. 统一物资管理 D. 支持工业建设
3.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香港问题提出的
B. “一国两制”首先在香港问题上成功应用
C. “一国两制”也同样适用于台湾问题
D.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
4. 如下图为我国1953—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示意图,其中DEF两段数据增长的共同原因是(( )
A. 民主法制建设恢复发展 B. 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思想解放助推经济的发展
5. 如图反映的是2016~2020年中国科技成果登记数及其增速情况。由此可知,当今中国( )
A. 科学技术支撑国民收入 B.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C 政府鼓励支持科技创新 D. 科技发展水平领先世界
6. 2023年3月10日,在中国的主持和推动下,沙特和伊朗达成协议决定恢复外交关系。2024年7月23日,在中国的斡旋下,巴勒斯坦14个主要政治派别在北京签署了关于结束分裂、加强巴勒斯坦民族团结的《北京宣言》。中国的这些举措( )
A. 化解了西亚的矛盾冲突 B. 深化了全球的经济联系
C. 践行了协和万邦的理念 D. 构建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7. 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埃及,他自称法老之子。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国正统继承人自居,穿波斯服,任用波斯人为官。他还鼓励马其顿人和波斯人通婚。这些举措意在( )
A. 传承东方政治体制 B. 营造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C. 推广希腊地区文化 D. 拉拢被征服地区高层贵族
8. 1472年,伊凡三世迎娶佩戴着双头鹰徽记的索菲娅公主,她来自拜占庭帝国。伊凡三世认为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当然继承人,便仿照拜占庭帝国国徽,制定了双头鹰国徽。这反映出( )
A. 俄罗斯与拜占庭政治体制相同
B. 拜占庭对俄罗斯有深远影响
C. 俄罗斯与拜占庭宗教信仰一致
D. 俄罗斯完全照搬拜占庭文化
9. 15世纪末,墨西哥中、南部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特诺奇蒂特兰城成为这一大帝国的政治中心。该帝国( )
A. 发明了“浮动园地” B. 地方实行行省制。
C. 采用了20进制 D. 经济基础是商业
10. 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据此可知摩加迪沙( )
A. 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思想文化 B. 农业的发展较快
C.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D. 工商业比较繁荣
11.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沿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材料强调的是( )
A. 古代非洲几乎没有对外贸易 B. 地理环境影响非洲历史进程
C. 非洲未产生古代农业的原因 D. 非洲未受到殖民侵略的原因
12.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 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 B. 直接促成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保存并传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D. 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13. 1299年,英王爱德华一世颁发特许状给拉温塞罗德城,允许该城每年定期举办商业集市。相应地,国王获得该城上缴的年金300英镑,这大大超过了他从当地庄园获得的收入。这表明( )
A. 封君封臣制的强化 B. 庄园经济走向衰败
C. 王权与城市的联合 D. 商业中心发生转移
14. 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这表明( )
A. 历史事实须经考古证实 B. 洪水传说均来源于苏美尔神话
C. 神话传说就是历史真实 D. 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具有相似性
15. 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创造了两河流域最初的文明。他们发明的世界上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是 ( )
A. 腓尼基字母 B. 楔形文字 C. 象形文字 D. 拉丁字母
16. 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当婆罗门做伪证时,只判处流放;而当其他三个种姓的人做伪证时,既要缴付罚金,又要处以流放。这一规定旨在( )
A. 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B. 保护私有财产
C. 稳定既有社会秩序 D. 增加财政收入
17. 《汉谟拉比法典》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 “诸子女均已结婚,仅有一未成年之子未娶妻者,父死亡后分割父家之所有时,诸兄弟除予未成年之弟以应继承部分外,更应以银予之以为聘礼之用,未成年之兄弟应娶妻。”由此可推知,古巴比伦( )
A. 法典注重服务现实生活 B. 律法凸显公平至上原则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家庭成员地位日趋平等
18. 公元前6世纪,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创立的并对种姓制度造成一定程度冲击的思想流派是( )
A. 基督教 B. 伊斯兰教 C. 道教 D. 佛教
19. “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蔗、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是指( )
A. 玛雅人 B. 阿兹特克人 C. 印加人 D. 阿克苏姆人
20. 如图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⑤处应该填写( )
A. 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21.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孪生兄弟。”由此可知( )
A. 阿拉伯人信奉基督教 B. 阿拉伯人依靠迷信向外扩张
C. 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 苏丹是阿拉伯国家和军队主宰
22. 在古埃及,法老把划分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土地分给自由民,土地持有者要交纳租金。如果河水冲泡了某人分得的土地,法老便派人测量损失的面积,其租金就按减少后的土地面积征收。正是有了这样的做法,埃及才有了几何学(量地法),而希腊人又从那里学到了它。以上材料说明( )
①尼罗河对埃及的农业影响较大
②古埃及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
③数学的发展与生产有密切关系
④古埃及数学成就的广泛传播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23. 古西亚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了当地民众生活的内容,包括种植农作物以及驯养家畜。在古西亚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麦和小麦,驯养的狗、绵羊和山羊的骨骼以及定居的农业村落遗址。由此可见( )
A. 文献史料并非都客观可靠 B. 文献与实物可以相互印证
C. 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D. 历史事实时代久远难以考证
24. 世界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各文明( )
①地理环境不同②生产方式存在差异③历史条件不同④出现阶级间的对抗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25. 中世纪的欧洲孕育着近代的曙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流感不像钢刀那样寒光闪闪,但印第安人都躲不开它。……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受鼠疫感染的人都倒地身亡,鼠疫吞噬人的身躯,啮噬人的眼睛,封住人的喉管。一切都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时,许多珍贵的玛雅文字写本被当作“魔鬼的作品”焚毁,祭司遭受掳杀,仅有部分作品传之后世。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分析了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材料三所述原因产生的必然性。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500年的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1年的古代中国文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文明,是世界发源较早的“五大文明”。
——摘编自【美】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汉代中国人开通了中西商道“丝绸之路”;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宣扬的是国威与和平,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往。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对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说:“我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太小了。”成年后的亚历山大将300件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来自亚历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腊人(除了斯巴达人)的奉献,从居住在亚细亚的野蛮人处夺取。”
——摘编自瑞烨《血与火的战争:军事天地》等
材料三希罗多德被西方人士尊为“史学之父”,在希波战争以后居留于雅典,他的传世之一作名为《历史》,是以希波战争为主轴的通史般的巨著。该书约有一半篇幅用来介绍埃及、巴比伦和波斯各东方古国的历史,其眼界之开阔、材料之丰富和文笔之生动都是古代史学中前所未见的。修昔底德的著作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略得体,论述精辟严密,是西方史学的楷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
(1)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涉及的文明进行分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跨区域文明交往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文化成就形成的原因。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在历代统治者的鼓励和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下,创造了光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巴格达为中心,往西经开罗和科尔多瓦传播到北非和整个欧洲;往东传到中亚、印度和东南亚,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產等《世界史》
材料二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气候多样,这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帝国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的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经由这里运往西方,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运到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对外贸易活跃促进了国内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生产专门化的发展。发达的工农业生产和繁荣的国内外贸易给帝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巨额财富,国库充盈,财政富裕。当时帝国的繁荣也恰好在国库的盈余中反映出来。同时,政府还在许多重要的商贸路线上派有重兵,意在保护帝国内的商贸路线,其目的在于增加关税收入。
——摘编自李仲生《世界人口经济史》
材料三 16世纪奥斯曼帝国曾授予一些西方国家以特权,如鼓励外商运来帝国不生产的和无法满足需要的产品,允许外商购买帝国的粮食和原料,但当西欧国家经济技术进一步发展之后,这些特权却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剥削奴役奥斯曼人的工具。帝国政府监督和控制市场,举凡度量衡、价格和利润、进出口贸易、原材料生产以及行会组织都在中央政府的监视和约束之下,遏制了广大农民、工匠和商人的积极性和行会组织的自主权。帝国还严密控制所有国内外贸易路线,封锁陆上边境口岸,严格限制私营企业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竞争。帝国政府即或关注世界动态,也只注意收集和处理有关欧洲政治事务的情报,而很少注意那里知识、科学和技术领域的更深层次的发展。
——摘编自胡光利《试论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概述其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奥斯曼帝国兴衰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项城三高2024-2025学年度下期第一次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A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C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25题答案】
【答案】(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观点:欧洲的中世纪时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阐释:城市:城市自治权的萌发、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大学的发展社会结构:市民阶级壮大;政治势力:专制王权的强大时代: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26题答案】
【答案】(1)疾病瘟疫、殖民者侵略、缺乏文明交往。
(2)首先,美洲大陆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因为大洋的阻隔,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的文明几乎无法交往;其次,印第安文明大多产生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因为交通不便,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也基本没有交流。
【27题答案】
【答案】(1)分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属于大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
(2)特点:依赖国家的财力和政策支持;文明交流方式多样。
(3)原因:城邦林立、政治多元;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繁荣;文化环境宽松;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程度较深;史学家们的努力。
【28题答案】
【答案】(1)地位: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
原因:地理:覆盖了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历史:继承了古代东西方的文化;政治:帝国相对稳定,历代统治者的鼓励;经济: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
(2)启示: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发展经济;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改革生产关系;积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抵御外来经济侵略,捍卫国家权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