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答案)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A卷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采邑原指西欧中世纪早期国王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以前墨洛温王糊时土地都是无条件分赠的,采邑制则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据此可知,采邑制的推行( )
A.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B.加重人民的赋税负担
C.强化了封建统治秩序 D.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2.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仪式,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说明西欧封君封臣( )
A.等级森严,层层分封 B.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
C.具有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D.普遍奉行契约意识
3.12世纪中叶,英国亨利二世出台了“盾牌钱”政策,即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在军事上对骑士的依赖。“盾牌钱”政策的出台( )
A.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 B.标志着英国骑士制度的瓦解
C.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 D.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 )
A.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
5.中世纪早期的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编写史籍,还直接创办学校。据此可知,当时( )
学校类型 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在主教驻节的大教堂兴办的大教堂学校
开设课程 “七艺”(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培养对象 修士、教士和世俗人家的子弟
A.欧洲的科技文化成就显著
B.西欧思想解放运动促使基督教主动革新
C.西欧的社会教育基础广泛
D.基督教对西欧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
6.11世纪以后,西欧各地纷纷建立大学。1500年,全欧洲已有65所大学,大学学习和研究科目已不限于神学,还有法学、医学、文艺等。大学及其学习科目的增加,主要是( )
A.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反对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威 D.加强封建王权的需要
7.拜占庭帝国以希腊语为官方通用语言,从希腊语演化成的西里尔字母则是东方斯拉夫人的通用文字,进而形成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古典希腊的思维模式通过希腊语不仅深入人心,且日益扩大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遗产。这反映拜占庭帝国( )
A.连年征战并完全控制整个东欧世界 B.整合并统一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
C.保留近代思想解放所需的精神养分 D.有力维持了国家统治的长盛不衰
8.查士丁尼即位后,即成立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的罗马法编纂委员会。在随后的三年时间中,整个团队几乎搜罗了罗马史上所有的不自相矛盾的法律条文,经过系统的筛选整理之后,汇编为《罗马民法大全》。由此可见,该法典( )
A.体系完备且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B.集中体现君主的意志
C.协调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的关系 D.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
9.在查士丁尼时代,君士坦丁堡大学有来自阿拉伯、波斯、埃塞俄比亚等地的学生;阿拉伯统治者曾组织学者翻译拜占庭书籍。由此可见( )
A.文化繁荣成就拜占庭帝国的霸权 B.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化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 D.军事扩展成为文明交融的重要途径
10.伊凡四世(1530—1584)实行“特辖领地制”,将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这些措施( )
A.加剧了地方的分裂割据 B.促进了西欧的城市自治
C.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D.有助于反抗蒙古的统治
11.查士丁尼一世在不断发动对外征服战争的同时,还镇压了境内的多次民众起义。查士丁尼一世深刻认识到“威严和光荣不仅依靠兵器”,因此,他组织法学家整理罗马法律,汇编了《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一世组织法典编纂的根本目的是( )
A.维护社会公平 B.协调社会关系 C.巩固帝国统治 D.提高公民素养
12.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以有百余家书商而自豪。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据记载,一位医生谢绝了苏丹的迁居邀请,因为搬运他的藏书需要400只骆驼。这体现阿拉伯帝国( )
A.文化繁荣 B.科技发达 C.国家富强 D.政治稳定
13.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地处欧、亚、非三洲要冲,在沟通东西文化上起着特殊的作用。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该学者旨在强调( )
A.阿拉伯的地理位置优越 B.阿拉伯的文化发展非常迅猛
C.阿拉伯的文化中心地位 D.阿拉伯人汲取与创新的意义
14.下列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中,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
B.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
15.在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时期,田赋的征税对象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农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以现金缴纳赋税。苏丹沙姆斯丁·伊勒图特米什发行标准货币银坦卡,结果整个次大陆卷入货币交换关系之中。这说明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 )
A.发挥了调节物价的功能 B.减轻了对农民的封建剥削
C.促进了区域市场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16.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中国高僧法显西行求法,游历印度各地,称道当地“民人富盛,竞行仁义”。该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孔雀帝国统一印度北部 B.笈多帝国政局稳定
C.佛教成为当地主要宗教 D.德里苏丹政令统一
17.日本大化改新后,律令规定“位田、赐田、及口分田、垦田等类,是为私田”,但又规定它们不许自由买卖。这一规定意在( )
A.模仿唐朝均田制 B.稳定小农经济
C.发展庄园制经济 D.限制幕府势力
18.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主张: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主张全盘吸收中国文化 B.承认本国处于藩属地位
C.注意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D.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
19.公元1世纪的古希腊著作《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中首次提到阿克苏姆王国。阿杜利斯港是阿克苏姆王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来自意大利、埃及和印度的铁器、棉布和酒源源不断地运到此地,同时运出大量的黄金、象牙和香料。据此推断,阿克苏姆王国繁荣得益于( )
A.古希腊的殖民活动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西非农业的发展
20.阿兹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而且他们的生计活动富有创造力,利用浮动园地和水利设施达到了很高的生产效益和生态维护效能,但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据此可知阿兹特克文明( )
A.依然处于原始社会 B.文明演进动力不足
C.无法建立中心城市 D.尚未进入国家阶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0-11世纪,西欧工商业城市兴起,城市市民通过和平谈判、金钱赎买或暴力等途径,迫使封建领主以特许状的方式赋予他们人身自由权、法律上的自由权、财产自由权、城市司法权、城市官员任免权等。同时,封建领主与城市市民之间的封建契约和城市市民之间的平等契约,实现了城市治权的转移。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利用行会或商会,规范工商业经营活动;城市政权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并由其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由于所处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条件不同,中世纪西欧各地的城市在自治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中世纪的自治城市中,实现了统治模式和统治理念从权力在上至权力在民的转变、从以封君封臣关系为核心的封建政治制度向等级制国家的转变,实现了城市与王权的联合,诞生并壮大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最终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冷霞《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自治城市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世纪西欧城市自治的意义。(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历代都比较注重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9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大流士将波斯帝国划分为若干行省,由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在军事上,将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帝国军队,组建的最具战斗力军队是所谓“不死队”。另外规定,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为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下情上达和军队调动,在驿道沿途设驿站。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在客观上也促进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
材料二:印加人在创建帝国的过程中,采用了和亚欧大陆上的古代帝国几乎相同的治理措施。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一方面用于传递帝国政府的命令和情报,调动军队;另一方面用于被征服地区朝贡。印加国王为统一宗教信仰,既强调太阳神印蒂的至高无上,同时敬奉古老神明帕恰卡马克和维拉科恰,对各被征服部族的神明兼容并蓄。利用战争这一特殊形式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最终打造了印加帝国的百年辉煌。
——摘编自林被甸《探访印加——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互动透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流士改革的特点及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简述印加帝国在治理措施上与大流士改革的相似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9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大津巴布韦古城位于哈拉雷东南,是撒哈拉以南最大的,最重要的古代文明纪念馆。它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墟,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后来,人们在它的周围发掘出大量的文物。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
材料二:玛雅文明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它们对玛雅社会的发展,对玛雅文明水平的提高是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但是后来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主要是祭司统治阶级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与平民阶级苦难的根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是促进文化发展与更新的重要条件。玛雅文明长期缺乏对外交流、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其衰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取得的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认识。(9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欧的封君封臣制。选择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这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采邑制度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排除B:采邑制度主要是早期国王与臣属之间关于土地和人民的分封情况,并未涉及人民的赋税情况。排除D:采邑制是有条件的封赏土地,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但不足以说明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可知,“主人”即封君践履协约,善待于封臣,封臣才会以封君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说明封君和封臣具有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层层分封,强调的是封君和封臣的关系,排除A;封君封臣制度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排除B;D项“普遍奉行”的说法绝对,排除。故选:C。
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盾牌钱”政策减少了国王对骑士的依赖,国王通过招募雇佣军提升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有利于推动英国王权的强化,C项正确;“增强了英国政府的财政实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盾牌钱”政策推动了骑士制度的瓦解,但并不是骑士制度瓦解的标志,排除B项;12世纪中叶英国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推动了“以钱代役”的“盾牌钱”政策的出台,该政策也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当时资本主义尚未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11世纪欧洲社会出现很多变化,西欧已经进入到它的青春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城市自治运动开展,B项正确;王权开始加强是在14世纪后,排除A项;民主理想思想盛行于17——18世纪,排除C项;工厂制度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D
解析:选择D:材料中教会“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编写史籍,还直接创办学校”,以培养修士、教士和世俗人家的子弟,说明当时的基督教一定程度上传承了西欧的文化。排除A:材料未涉及欧洲的科技文化成就显著。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基督教自身的改革。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学校教育,而非社会教育。
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全欧洲已有65所大学,大学学习和研究科目已不限于神学,还有法学、医学、文艺等”,可以看出11世纪后,西欧各地大学的建立,到1500年,城市自治和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大学及其学习科目也随之增加,A项正确;启蒙运动的时间是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大学及其学习科目的增加,并未提及对教会的反对,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与封建王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拜占庭帝国以希腊语为官方通用语言,从希腊语演化成的西里尔字母则是东方斯拉夫人的通用文字,进而形成包括整个东欧世界的拜占庭文明圈。古典希腊的思维模式通过希腊语不仅深入人心,且日益扩大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遗产”,可得出,拜占庭帝国以希腊语为官方通用语言,希腊语演化成的西里尔字母是东欧人的通用文字,拜占庭帝国保留了古典希腊的思维模式,这为近代思想解放提供了精神养分,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连年征战并完全控制整个东欧世界,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整合并统一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B项错误;拜占庭帝国最终被奥斯曼帝国所灭,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撰成《罗马民法大全》,该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D项正确;该法典体系完备,但不是百科全书的性质,排除A项;该法典是罗马法的汇编,而不集中体现君主的意志,排除B项;该法典协调罗马一切自由民之间的关系,不包括外邦人,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君士坦丁堡的大学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阿拉伯学者也翻译拜占庭书籍,这些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由此可知,拜占庭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而不是文化繁荣成就拜占庭帝国的霸业,A项倒果为因,排除A项;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的是阿拉伯文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交融的途径,无法说明军事扩展成为文明交融的重要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伊凡四世通过“特辖领地制”,打击了大贵族,扩大了君主的权力,同时笼络了小贵族,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C项正确;“特辖领地制”有助于打击地方分裂,排除A项;“特辖领地制”实行地区在俄罗斯,而非西欧,前者和西欧城市自治无关,排除B项;“特辖领地制”和反抗蒙古并无直接因果联系,而且这一时期的蒙古早已衰落,伊凡四世统治时期,俄罗斯处于扩张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查士丁尼一世深刻认识到‘威严和光荣不仅依靠兵器’,因此他组织法学家整理罗马法律”和所学可知,法律是维护国家统治的暴力机器,因此查士丁尼一世组织法典编纂的根本目的是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C项正确;维护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关系是法律制定的目的之一,非根本目的,排除AB项;罗马法的编纂与提高公民素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盛行藏书,将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未涉及科技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不能说明国家富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未体现政治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之后,经过消化、吸收、发明、创造,又把它贡献给了人类,从而对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知,阿拉伯人在继承了人类文化遗产后又进行了发明与创新,进而影响了东西方文化,故选D项;阿拉伯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其吸收、创新东西方文化提供了便利,排除A项;学者强调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又影响了东西方文化,排除B项;阿拉伯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枢纽,而非文化中心,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建立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成立于公元前27年,拜占庭帝国建立于公元395年,奥斯曼帝国是1299年—1923年,当时疆域最大的帝国,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故选A;B、C、D先后排序错误,排除。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德里苏丹国的赋税体制下农民以现金的形式缴纳赋税,“民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市场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物价可以通过税率进行调节,材料没有涉及税率的变化,因而调节物价功能无法体现,排除A项;农民以现金形式缴纳赋税,需要把实物兑换货币,农民受的剥削没有减轻,排除B项;材料强调以现金形式征收赋税,赋税多少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中国高僧法显西行求法,游历印度各地”及所学可知,笈多帝国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B项正确;公元前4世纪,孔雀帝国崛起于印度北部,一度统一南亚大部分地区,孔雀帝国衰落后,印度再度分裂,排除A项;笈多帝国统治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排除C项;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的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排除D项。故选B项。
1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大化改新期后,土地属于私人所有,但不允许买卖,限制了土地兼并,稳定了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中土地属于私人所有,不属于均田制,均田制属于国有制土地,排除A项;庄园制经济是指封建主凭借土地占有及超经济强制等权力形成的剥削农民实体,与材料中的私田不符,排除C项;大化改新时期还没有幕府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概况可知:大臣崔承老主张对华夏之制,要选择性学习,可以学习华夏的思想文化、礼仪制度革除社会弊端,但是在生活习俗方面可遵循本国传统,说明在学习华夏文化时结合本国情况,注意了选择,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国文化选择性吸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家地位的论述,排除B项;主张习俗遵循自身传统,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还有向中国学习的部分,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B
解析:选择B:《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记载了阿克苏姆王国。阿杜利斯港是阿克苏姆王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物资交流频繁,结合所学可知阿克苏姆王国繁荣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排除A:材料只是说古希腊著作中记载了阿克苏姆王国,不能证明当地存在古希腊的殖民活动。排除C:阿拉伯帝国于8世纪建立。排除D:阿克苏姆王国位于非洲东北部。
2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没有使用金属工具,也不会使用畜力甚至没有发达的陶器制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阿兹特克相对亚欧文明来说,地理位置封闭,没有产生金属等发达的工具,生产力水平较低,文明演进动力不足,故选B项;阿兹特克产生了初级的文字和阶级分化,已进入文明阶段,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A项;由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文明的首府城市在特诺奇蒂特兰城(墨西哥城),排除C项;由所学知识可知,阿兹特克帝国存在于1416世纪的墨西哥,其传承的就是阿兹特克文明,排除D项。
21.答案:(1)建立在城市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之上;市民阶层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自治权;城市市民上层行使城市自治权;各地城市自治程度存在差异性;体现契约精神。
(2)推动了统治模式和统治理念的转变;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和国王统一事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阶级力量,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解析:(1)根据材料“西欧工商业城市兴起”可得出建立在城市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之上;根据材料“城市市民通过和平谈判、金钱赎买或暴力等途径,迫使封建领主以特许状的方式赋予他们人身自由权、法律上的自由权、财产自由权、城市司法权、城市官员任免权等”可得出市民阶层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自治权;根据材料“城市政权由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并由其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可得出城市市民上层行使城市自治权;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各地的城市在自治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异”可得出各地城市自治程度存在差异性;根据材料“封建领主与城市市民之间的封建契约和城市市民之间的平等契约,实现了城市治权的转移”可得出体现契约精神。
(2)根据材料“实现了统治模式和统治理念从权力在上至权力在民的转变、从以封君封臣关系为核心的封建政治制度向等级制国家的转变”可得出推动了统治模式和统治理念的转变;根据材料“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利用行会或商会,规范工商业经营活动”可得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实现了城市与王权的联合”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和国王统一事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诞生并壮大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最终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催生了新的阶级力量,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22.答案:(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综合与创新。
原因:帝国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兼容并蓄、开放性。
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可归纳出重视人才;根据材料“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可归纳出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根据材料“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可归纳出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
(2)特点:根据材料“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归纳出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根据材料“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可归纳出综合与创新。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人民的创造、吸取其他文明及兼收并蓄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3.答案:(1)特点:注重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重视中央政府的权威;扩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尊重各地区的传统。
作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促进帝国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2)措施:划分政区,设官员治理;完善道路系统;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
因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有效治理;地区之间的和平交流;局部战争的客观效果。
解析:(1)特点:根据“将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帝国军队,组建的最具战斗力军队是所谓‘不死队’”得出注重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根据“帝国中央政府铸造金币,行省只能铸造银币、自治市只能铸造铜币”得出重视中央政府的权威;根据“大流士还让一些被征服地区的原统治者参与地方政权,对各地原有宗教不加干涉和排斥,在制定法律时,也参照各地原有法律”得出扩大帝国的统治基础;尊重各地区的传统。作用根据“这些措施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人对各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在客观上也促进帝国内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得出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帝国的统治;促进帝国内部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2)措施:根据“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管辖”得出划分政区,设官员治理;根据“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得出完善道路系统;根据“对各被征服部族的神明兼容并蓄。利用战争这一特殊形式广泛吸取各民族优秀文化”得出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宗教信仰。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有效治理;地区之间的和平交流;局部战争的客观效果。
24.答案:(1)特征:城市建筑水平较高;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农业有了一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玛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认识: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解析:(1)特征:根据“它主体建筑位于山下的平地,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围墙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客、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得出城市建筑水平较高;根据“围墙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可能是一般官员或者黎民百姓的住宅区”得出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根据“其中有奇怪的生产工具、锋利的作战武器和精美的装饰品等”得出农业有了一定发展;根据“还有一些是来自遥远的中国的陶瓷碎片、波斯的彩色瓷器、印度的佛教念珠等。”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发达。
(2)。成就:根据材料“玛雅文明的所谓城市实际上首先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是祭司们进行农业、历法、文字等科学研究的地方,是发展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的活动场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有玛雅人培植了玉米、西红柿、南瓜等许多农作物;使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了“零”的概念;发明了独特的玛雅文字;城市建筑精美繁多,修建了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制造了大量精美的陶器。
认识:根据材料中古代非洲和美洲灿烂的文明可得出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呈现出多元的文明格局;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根据材料“玛雅文明长期缺乏对外交流、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最终导致其衰亡”可知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A卷基础夯实(答案)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