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下历史第2单元测试05
范围:第2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D)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2.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顾内则不能无以
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材料可用于了解王安石变法的(A)
A.背景B.内容C.性质D.影响
3.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D)
A.政权对峙争锋B.教育文化繁荣
C.商业贸易发达D.民族交融加强
4.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B)
A.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
B.金太祖改革,加强了女真势力
C.宋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5.两宋时期众多民族政权并立,无论是北方的辽、西夏、金,还是西南的大理,大都使用或者仿用汉字,还效仿宋朝的官制,推崇儒学,实行科举。虽然与宋朝常爆发战争,但贸易往来十分紧密。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时(D)
A.宋朝政治制度优越B.宋朝具有文化魅力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D.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6.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述的是(C)
A.西湖的美景B.北宋的积弱
C.南宋的偏安D.杭州的繁荣
7.元朝统一全国后,南方的书籍成船成车地运到北方。北方士人到南方访友问学,南方士人则终于有机会游历中原诸多的名山大川或孔孟故里等人文胜地。材料所述现象(A)
A.推动了文化交流B.扩大了元朝疆域
C.消除了民族隔阂D.加强了边疆管辖
8.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恩施并清江入州,属四川行省。据此可以考证元朝(B)
A.设枢密院管军事B.在地方建立行省
C.设御史台管监察D.在中央设宣政院
9.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下面两种农具的使用(D)
A.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10.元朝建立后,废铜钱,改“交子”“会子”,发行至元宝钞。至元宝钞当时通行全国各地,包括漠北、畏兀儿和西藏,也曾流通于高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材料表明元朝(B)
A.出现了最早的纸币B.商业经济繁荣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海陆交通发达
11.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中国,他记载:泉州港是世界大港之一,停泊大船百艘,小船无数。在这里装船的瓷器可以销售到印度,甚至远到西亚、北非等地。该记载反映出元朝(B)
A.疆域十分辽阔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造船技术先进D.社会环境开放包容
12.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灵活、通俗易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D.科举制度的推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变法改革·增强国力】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他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他推行的措施是保甲法
14.【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15.【边疆管理·行政机构】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
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16.【经济发展·商贸繁荣】下图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7.【文化繁荣·史学经典】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与西汉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
18.(10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宋元时期产生了众多科技与文学成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技术创新】
材料一:
人物名片 材料
姓名: 朝代:北宋 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又为活板。”到宋代,不仅有大部头典籍印行,而且有通俗启蒙性读物广泛流传。不仅中央机构(国子监等)刻书,各路官府、州县学校都刻书,也有坊肆、家刻。出现了以刻书著称的商业性中心区域,书籍普及速度大大加快。 ——摘编自阎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优秀文化】
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到文学、史学、农学、医学……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外交流】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编自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人物名片。分析促使印刷术普及的因素。(2分)
姓名:毕昇(1分)因素:政府支持和民间参与;技术传承和革新;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任答一点,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史学、农
学、医学方面的优秀著作。(各举一例)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相比较唐朝发生了巨变,该变化源于哪一群体的需求 (4分)
史学:《史记》《资治通鉴》;农学:《齐民要术》;医学:《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3分,各列举一例即可)群体:市民阶层。(1分)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两项发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
世界文明的贡献。(不得照抄材料原文,2分)
【示例】火药和火器: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2分,任选两项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2分)
启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灿烂,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为科技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任答两点,2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
11分,共21分。
19.(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西晋一南宋)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北宋 南宋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48.11% 44.24% 63.42% 53.98%
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裂刀",谓之“开荒裂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衣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
势。(2分)
总体趋势:南方地区人口占比总体上不断上升;南方人口占比逐渐超过北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任选一个项目,
说明其是“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5分)
【示例】选择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南方开荒垦地,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耕作技术得到提高,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示例】选择种植技术。(1分)说明:宋代时,耕作技术得到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实行稻麦复种技术,稻麦轮流耕种实现了一年两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3分)
其他因素:南方政治局面较为安定;政府支持经济发展;南方地理环境优越。(3分)
20.(11分)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李老师以“多元一体”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时空整合】
【任务二材料研读】
朝代 内容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营造与工技著作等
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宋朝 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元朝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任务三解释历史】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战争是支流;“和”是民心所向,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繁荣昌盛的保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内容。概括隋唐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5分)
A:辽;B:北宋;C:元。(3分)隋唐时期特征:繁荣与开放。(1分)辽宋夏金元时期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分)
(2)根据任务二中的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4分)
方式:和亲(或联姻);政治改革;经济交往(或贸易往来);边疆各族内迁。(4分)
(3)综合上述的任务学习,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交
融”的认识。(2分)
认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
()(共37张PPT)
统编2024七下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统编2024版七下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下历史第2单元测试05
范围:第2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 满分:60分)
谢谢
()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recruitment/home/admin
21世纪载言
www.21cny.com
己1总纪教肩
2世有
W,27GG⊙
21世纪载言
山山山.
:
1总纪教肩
2他有
W,27GG⊙
版权声明
www.21c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
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一、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
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二、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
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
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三、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
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
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并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一12小题,每小题2分,共
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
意的答案
1.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
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
说明北宋
(D
A.与辽保特长期的和平
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下历史第2单元测试05
范围:第2单元
(建议用时:6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D)
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升
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2.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写道:“顾内则不能无以
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材料可用于了解王安石变法的(A)
A.背景B.内容C.性质D.影响
3.西夏始终奉行宋朝历法,夏人“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宋朝“许夏国用汉衣冠”,每年十月派人“押时服赐夏国”。由此可见,这一时期(D)
A.政权对峙争锋B.教育文化繁荣
C.商业贸易发达D.民族交融加强
4.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B)
A.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
B.金太祖改革,加强了女真势力
C.宋夏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D.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
5.两宋时期众多民族政权并立,无论是北方的辽、西夏、金,还是西南的大理,大都使用或者仿用汉字,还效仿宋朝的官制,推崇儒学,实行科举。虽然与宋朝常爆发战争,但贸易往来十分紧密。这些现象说明了当时(D)
A.宋朝政治制度优越B.宋朝具有文化魅力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D.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6.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描述的是(C)
A.西湖的美景B.北宋的积弱
C.南宋的偏安D.杭州的繁荣
7.元朝统一全国后,南方的书籍成船成车地运到北方。北方士人到南方访友问学,南方士人则终于有机会游历中原诸多的名山大川或孔孟故里等人文胜地。材料所述现象(A)
A.推动了文化交流B.扩大了元朝疆域
C.消除了民族隔阂D.加强了边疆管辖
8.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恩施并清江入州,属四川行省。据此可以考证元朝(B)
A.设枢密院管军事B.在地方建立行省
C.设御史台管监察D.在中央设宣政院
9.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下面两种农具的使用(D)
A.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10.元朝建立后,废铜钱,改“交子”“会子”,发行至元宝钞。至元宝钞当时通行全国各地,包括漠北、畏兀儿和西藏,也曾流通于高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材料表明元朝(B)
A.出现了最早的纸币B.商业经济繁荣
C.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海陆交通发达
11.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到中国,他记载:泉州港是世界大港之一,停泊大船百艘,小船无数。在这里装船的瓷器可以销售到印度,甚至远到西亚、北非等地。该记载反映出元朝(B)
A.疆域十分辽阔B.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造船技术先进D.社会环境开放包容
12.从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灵活、通俗易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逐渐平民化。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C)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农业经济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日益活跃D.科举制度的推动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6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
13.【变法改革·增强国力】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他认为:“先王以农为兵,今欲公私财用不匮,为宗社长久计,当罢募兵,用民兵。”为此,他推行的措施是保甲法
14.【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15.【边疆管理·行政机构】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
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统治。东南地区,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16.【经济发展·商贸繁荣】下图是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17.【文化繁荣·史学经典】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与西汉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二人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
18.(10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宋元时期产生了众多科技与文学成就。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技术创新】
材料一:
人物名片 材料
姓名: 朝代:北宋 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又为活板。”到宋代,不仅有大部头典籍印行,而且有通俗启蒙性读物广泛流传。不仅中央机构(国子监等)刻书,各路官府、州县学校都刻书,也有坊肆、家刻。出现了以刻书著称的商业性中心区域,书籍普及速度大大加快。 ——摘编自阎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优秀文化】
材料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到文学、史学、农学、医学……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外交流】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摘编自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人物名片。分析促使印刷术普及的因素。(2分)
姓名:毕昇(1分)因素:政府支持和民间参与;技术传承和革新;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任答一点,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古代史学、农
学、医学方面的优秀著作。(各举一例)宋元时期的文学形式相比较唐朝发生了巨变,该变化源于哪一群体的需求 (4分)
史学:《史记》《资治通鉴》;农学:《齐民要术》;医学:《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唐本草》。(3分,各列举一例即可)群体:市民阶层。(1分)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两项发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
世界文明的贡献。(不得照抄材料原文,2分)
【示例】火药和火器: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南针: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2分,任选两项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2分)
启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灿烂,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政府应为科技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任答两点,2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
11分,共21分。
19.(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西晋一南宋)人口分布变化。
时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北宋 南宋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48.11% 44.24% 63.42% 53.98%
料二:
宋代南方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改进情况(部分):宋代两浙路使用的曲辕犁非常先进,而且有的还加装了钢刃农具“裂刀",谓之“开荒裂刀”,用来垦辟荒田;铁搭,是另一种重要农具,“南方衣家或乏牛犁,举此斫地,以代耕垦”。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宋人在江南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在两浙及江东地区,高地采用设置堰闸等方法引水,低田则采取浚治河渠等手段解决其积水等问题。 ——摘编自方健《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之一:农业篇》
唐以前,江南实行土地轮耕。约唐中期开始,水稻插秧技术推广,土地实现连作。宋代实行稻麦复种技术,即水稻收获后复种冬小麦,农作物实现了一年两熟。 ——摘编自韩茂莉《论北方移民所携农业技术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
势。(2分)
总体趋势:南方地区人口占比总体上不断上升;南方人口占比逐渐超过北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任选一个项目,
说明其是“如何促进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5分)
【示例】选择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改进。由于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南方开荒垦地,农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耕作技术得到提高,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示例】选择种植技术。(1分)说明:宋代时,耕作技术得到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实行稻麦复种技术,稻麦轮流耕种实现了一年两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其他因素。(3分)
其他因素:南方政治局面较为安定;政府支持经济发展;南方地理环境优越。(3分)
20.(11分)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多民族统一国家成长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李老师以“多元一体”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时空整合】
【任务二材料研读】
朝代 内容
唐朝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营造与工技著作等
西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宋朝 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境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元朝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任务三解释历史】
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战争是支流;“和”是民心所向,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繁荣昌盛的保证;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内容。概括隋唐时期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5分)
A:辽;B:北宋;C:元。(3分)隋唐时期特征:繁荣与开放。(1分)辽宋夏金元时期特征: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分)
(2)根据任务二中的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4分)
方式:和亲(或联姻);政治改革;经济交往(或贸易往来);边疆各族内迁。(4分)
(3)综合上述的任务学习,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交
融”的认识。(2分)
认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春统编七下历史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测试卷05【七下历史阶段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