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五)兴国有本——粮安天下商通四海”的古代经济(附解析)

专题突破(五) 兴国有本——“粮安天下、商通四海”的古代经济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8分)
                
一、选择题
1.(2024·长郡中学一模)夏商时期,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木耜,单独的木耜一个人操作,只能刺土,需要多人合作(通常是三人一组)才可以翻起土块,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牛骨刻辞上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字样。这表明当时(  )
A.个体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B.精耕细作已处于成熟阶段
C.耕作方式和生产力相适应
D.土地公有提高了生产效率
2.有研究者对商代中心统治区内77座不同时期贵族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进行总体考察比较,发现以觥和爵为核心的酒器组合方式几乎贯穿了整个商代。而且在殷墟各期墓葬中,虽然铜礼器种类逐渐增多,但觥、爵一直是组合的核心。这一研究成果可用于说明商代(  )
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礼乐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C.酿酒技术日臻成熟
D.“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3.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发现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早期墓葬中女性的随葬品以锥器、装饰品居多,男性则多随葬石斧等生产工具。锥器是从事家庭手工劳动的重要器具,而石斧作为重要的砍砸器则主要用于采集、砍伐、切割肉类等体力劳动。这说明当时(  )
A.妇女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B.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社会劳动中已经出现分工
D.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4.(2024·南昌三模)战国时期,江淮地区有长松、文梓、楩、楠、豫樟,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还有珠玑、犀、玳瑁、果、布等,吸引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虽楚有材,晋实用之”。这反映江淮地区(  )
A.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B.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C.商贸专门市场形成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5.(2024·梅州二模)史书记载:汉文帝时,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汉武帝时,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汉成帝时,陵乡侯刘诉“贷谷息过律,免”。上述记载反映出汉朝(  )
A.高利贷成为严重社会问题
B.朝廷打击地方豪强地主势力
C.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
D.朝廷重视规范社会借贷行为
6.在汉代张掖郡辖区内出土的《居延汉简》记载:“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闰月丙戌,甲渠(县级屯戍机构名)令史董子芳买鄣(要塞)卒□威裘一领,直(值)七百五十,约至春,钱毕已(还清欠款)。旁人(证人):杜君隽。”此简的史料价值是(  )
A.了解西汉管理西域的机构设置
B.提供财物交易契约的实际例证
C.明晰汉代地方官吏的行政职责
D.研究东汉监察制度的具体案例
7.(2024·衡水中学三模)下表是两汉各区域市场面积、人口、商业都市一览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
区域市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 商业都市
关陇市场 969 315 6 661 849 长安、姑臧
巴蜀市场 896 948 4 248 040 成都
关东市场 894 649 31 584 084 陶、洛阳、邯郸、蓟、淮阳、涿、温、荥阳、阳翟、平阳、轵、扬、临淄
楚越市场 1 682 407 14 461 202 宛、江陵、寿春、吴、陈、合肥、番禺
A.丝绸贸易沿线商业都市最先崛起
B.南北方商业市场发展趋向平衡
C.区域经济基础影响商业发展水平
D.关东地区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8.《史记》中描述江南“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中则指出江南“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D.饮食结构渐趋变化
9.(2024·潍坊三模)下表是史书中关于唐朝与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的记载。据此可认定,当时(  )
出处 记载
《全唐文·赐突厥玺书》 国家旧与突厥和好之时,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宜
《新唐书·食货志》 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屈竭,岁负马价
《新唐书·崔从传》 党项互市羊马,类先遣帅守,(崔)从独不取,而厚慰待之,羌不敢盗境
A.丝路通畅便利商品交流
B.国家强化对边疆的治理
C.政府主导开展绢马贸易
D.民间贸易受到严格限制
10.一部古代地理书描述某项大型公共工程“西通河洛,南达江淮”,而中国东南地区“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现代学者引此来论证交通建设对国家之盛衰、地方之开发与民生之调济等,发挥莫大作用。上述公共工程(  )
A.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
B.充实了关中粮食供应
C.推动海外贸易的繁盛
D.体现经济重心已南移
11.下图所示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出土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纸本《马与骆驼图》(9世纪)。该作品可用于研究,唐代后期(  )
A.盛世局面衰败 B.丝路贸易盛况
C.朝贡贸易发达 D.西域交通条件
12.(2024·河池二模)隋唐以前,我国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只能在市中进行,居民区中不允许从事商业活动。隋及唐初也实行这一制度,然而后来这些限制逐渐被冲破。宋代,不管是繁华的大街还是偏僻的小巷,都设满了店铺,居民和一般街道两旁设店摆摊,商业区延伸到坊内。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工商食官格局打破
C.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城市设施功能完善
13.(2024·邵阳一模)宋朝设立非常多的经济部门参与市场管理,包括市舶司、盐井监、酒务(酿酒厂)、造船务、纺织院、染院、磨坊等,具有金融功能的经济部门有榷货务、便钱务、交子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等。这反映出宋代(  )
A.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B.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严重
C.商业环境宽松,监管松弛
D.经济活动中政府角色变化
14.下表是唐、宋“主户”“客户”划分标准,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主户 客户
唐代 土著户 寄居户
宋代 有常产(土地)户 无常产(土地)户
A.商品经济发展 B.人口流动频繁
C.社会控制强化 D.租佃关系发展
15.明代湖州“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负郭东业蔬靛、荻港业藕、湖趺断头业苇、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棉为绸尤工”。这反映明代湖州地区(  )
A.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
C.新的高产农作物逐步推广
D.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16.明代,合伙经营的契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经济活动中,以至于在应用样文书中也提供这类合同范本,如崇祯年间刊行的《尺牍双鱼》,便载有《同本合约》。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
B.经济纠纷激化了社会矛盾
C.政府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狮子国海舶”条称:“南海舶,外国船也。每岁至安南、广州……至则本道(行政区划名称)奏报,郡邑为之喧阗。有蕃(外国)长为主领,市舶使籍(登记)其名物。”
——摘自(唐)李肇《唐国史补》
材料二 “互市舶法”条称:“商人出海外蕃国贩易者,令并诣两浙司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摘自《宋史·食货志下》
材料三 明代画家仇英《南都繁会图》(局部,明代南京市场一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和宋代加强对外贸易管理的共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南都繁会图》中提取明代南京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7分)
18.(2024·江苏扬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西汉前期,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法定重量当为十二铢。但铸造时通常实重不及其额,前后铸造的钱币大小、轻重亦不一致。诸侯、达官、豪富多私造牟利,私铸钱低劣者薄如榆荚,号为“荚钱”。不同时期、来源、质量的货币同时流通于市场,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使重如其文,同时严禁私人盗铸。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统一由朝廷铸造。各种旧币一律销毁,将铜料输至中央铸新币。新币铸造较精,选料严格,式样规范,重量、成色皆有保证,私人铸造难度较大且无利可图,故盗铸之风一时衰息,币制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此后五铢钱大量铸造并长期行用,流通于世700余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原因。(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改铸五铢钱的影响。(10分)
专题突破(五)解析与答案
1.选C 据材料“单独的木耜……才可以翻起土块”“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可知,夏商时期生产力发展有限,使用木耜时需要多人协作,而在耕作中也采用了协田的方式,体现了耕作方式和当时生产力相适应,故选C项;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中国精耕细作处于成熟阶段是在汉朝之后,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
2.选C 材料主要反映了酿酒技术的日臻成熟,因为只有在酿酒技术成熟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大量生产并且需要使用这类酒器,故选C项。
3.选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女性多为家庭劳动器具,男性多为体力劳动工具,这说明此时已经出现以性别为依据的劳动分工,故选C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A、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4.选B 据材料可知,江淮物产丰饶,吸引了全国各地商人前来贩运,说明江淮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故选B项;战国时期,战乱频发、政治动荡,“政治局势相对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贸专门市场是指集中交易某一类商品的场所,材料未体现专门销售,排除C项;区域长途贩运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
5.选D 据材料可知,汉代诸侯欠债逾期不还,借贷利息过高都会受到政府严肃处罚,可以看出汉代政府注重规范借贷行为,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6.选B 据材料可知,在汉代出土的《居延汉简》中记载了当时张掖郡辖区内的一个商品交易买卖并签订契约的事件,可以作为研究汉朝时期财物交易契约的实际例证,价值较高,故选B项;西汉管理西域的机构是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设置的西域都护府,与“张掖郡”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董子芳是县级屯戍机构的官吏,但未表述其行政职责,排除C、D两项。
7.选C 据表格数据可知,在两汉时期,关东市场面积最小,但是其人口数量、商业都市数量却最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其他区域则逊色许多,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出区域经济基础影响当地的商业发展水平,故选C项。
8.选D 据材料可知,江南民众的饮食从“饭稻”“食白饭”到“食麦麸”“皆播麦菽”,这说明江南地区饮食结构渐趋变化,故选D项;江南的农业发展超过北方是在宋元之后,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是在宋元以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市场的联系,排除C项。
9.选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与不同少数民族的绢马贸易是由国家层面进行的,如“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与中国(唐朝)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这表明绢马贸易是由政府主导的,故选C项。
10.选B 据材料“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公共工程是指由隋朝开通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关中地区地狭人稠,而江南地区粮食生产较为发达,大运河是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通道,也是对北方用兵时输送军粮的重要路线,同时政府修建粮仓,有利于将物资运送至关中一带,故选B项。
11.选D 据图可知在当时西域的交通运输中,马和骆驼发挥了一定作用,故选D项;图片仅显示了“马与骆驼”等交通运输工具,与经济的衰败无关,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由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贸易衰落,排除B项;朝贡贸易涉及的是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马与骆驼”等交通运输工具无关,排除C项。
12.选C 据材料可知,隋唐以前我国城市实行坊市制,隋唐时期限制有所突破,宋代大街小巷都可以从事商业活动,体现了商业活动范围扩大,而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反映出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体现了商业活动的范围扩大,并未说明具体交易的商品,无从体现奢靡之风盛行,排除A项;工商食官格局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体现了商业活动范围扩大,未体现设施完善,排除D项。
13.选D 根据材料可知,在宋代有很多经济部门参与了市场管理,这说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宋代政府经济功能的增强,不单单是以政治功能为主,即反映了宋代在经济活动中政府角色发生变化,故选D项;宋代国家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与宋代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关,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4.选D 唐代的主户与客户的划分主要是以居住地为标准,土著户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寄居户暂时居住在一个地方。到了宋代,国家对土地的控制力度增强,土地所有权进一步明晰,主户与客户的划分就变成了有无常产(土地)的划分,有土地的户成为主户,无土地的户成为客户,这反映了宋代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选D项。
15.选A 据材料可知,明代湖州地区的农业已突破传统的范畴,出现了多层次的经济作物种植,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故选A项;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材料并未提及此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更多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高产农作物主要为粮食作物,排除C项;新的生产方式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未涉及此内容,排除D项。
16.选D 据材料可知,明朝时商品经济发展,合伙经营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这类契约出现在应用样文书中,社会上出现这类合同范本,有助于规范合伙经营行为,促进商业进步,故选D项。
17.(1)共同之处:设置市舶司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对外开放;延续并发展了传统的丝路贸易;政府严格管理。
(2)信息:广告众多;城市经济繁荣;中外经济贸易频繁;娱乐多样;服务性行业有所发展。
18.解析:第(1)问,据材料“钱币袭秦形制,文曰‘半两’……大小、轻重亦不一致”得出“半两”钱不足值;据材料“不同时期……折算困难,交易非常不便”得出币制混乱,市场交易困难;据材料“诸侯、达官、豪富……私铸钱……”得出私铸成风,冲击中央权力。第(2)问,据材料“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力,五铢钱……”得出利于中央收回铸币权,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据材料“新币铸造较精……皆有保证”得出提升货币品质;据材料“故盗铸之风一时衰息”得出解决盗铸问题;据材料“币制……保持稳定……流通于世700余年”得出稳定金融秩序,沿用后世;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汉武帝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1)原因:“半两”钱不足值;币制混乱;私铸成风;冲击中央权力;市场交易困难。
(2)影响:利于中央收回铸币权;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巩固统一;提升货币品质;解决盗铸问题;稳定金融秩序;沿用后世(或流通久远);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4 / 7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五)兴国有本——粮安天下商通四海”的古代经济(附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