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十二) 因国而别——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及西方政治制度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8分)
一、选择题
1.下图为公元前650年某地区使用的文字,下列关于这种文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印度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这种文字
B.多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
C.它是由表音、表意和限定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
D.它是字母文字的源头,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
2.古代两河流域留下了众多法律文书,如《乌尔纳姆法典》(约公元前2100年)、《里皮特 伊什塔尔法典》(约公元前1930年)、《汉谟拉比法典》(约公元前1776年)、《中亚述法典》(约公元前1076年)、“中亚述王家敕令”(约公元前1076年)。据此可知,当时的两河流域( )
A.以法律为重要治理工具
B.依法治国理念源远流长
C.深受西方罗马法的影响
D.封建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3.(2024·德州三模)格里芬是神话中欧亚草原上黄金宝藏的守卫者,其形象主要呈现为:鹰头、鸟翼、狮身。下图是格里芬在欧亚地区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各种形象。这反映出( )
A.欧亚文明传承的连续性
B.区域文化传播的变异性
C.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致性
D.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源性
4.下图是古埃及的彩绘木棺——佘盆梅海特的女性木乃伊内棺,它的制作材料有来自黎巴嫩地区的木材,产自努比亚地区的黄金和来自阿富汗地区的青金石,及出自两河流域的沥青。据此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推动了区域文化的认同
B.革新了民族文化的底色
C.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D.避免了不同文明的冲突
5.雅典上层社会将许多波斯物品视为追求的对象,如孔雀和玻璃杯、金银杯、甜酒等奢侈品。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建造的音乐厅也模仿波斯建筑的风格。据此可知( )
A.波斯文化比希腊发达
B.城邦民主制度名存实亡
C.雅典工商业比较落后
D.文明交流超越政治差异
6.(2024·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模拟)下表是北匈奴西迁后的北方民族迁徙。这些活动都( )
丁零各部 从漠北贝加尔湖地区向南、向西迁徙,一部分进入东汉障塞内,还有一部分进入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
乌桓 从乌桓山经上谷、渔阳等郡,又进一步迁入雁门、太原等障塞内
鲜卑 从乌桓东部南下、西进,占据了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拓跋鲜卑 从大鲜卑山迁到阴山北麓的“匈奴故地”
A.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互动
C.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政权
D.拉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7.(2024·临沂二模)111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明确授予以教授罗马法而名震四方的博洛尼亚大学师生特权,并保护其人身安全与迁徙自由。后来各国国王纷纷效仿,大学在13、14世纪迅速壮大。这说明中世纪大学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基地
C.王权教权争取的重要对象
D.保存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8.(2024·广东名校联盟联考)960年以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加冕礼第一条规定:“皇帝的诺言:我皇帝,在上帝和使徒保罗的面前,以基督之名许诺和发誓,只要上帝支持我,在必要的时候,我是神圣罗马教会的保护者和捍卫者并将尽心尽力。”这一仪式( )
A.导致王权与教权矛盾激化
B.加强了皇权的合法性
C.体现出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D.维护了封君封臣制度
9.(2024·贵阳二模)中世纪后期,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促进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的产生,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11世纪末,意大利首先出现了第一所世俗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3世纪后,巴黎大学、剑桥大学、维也纳大学等相继在欧洲成立。这一现象( )
A.伴随着城市兴起产生
B.有利于欧洲社会转型
C.体现了人文主义复兴
D.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10.(2024·承德二模)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共同走向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他们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这一观点可用于说明( )
A.西方城市的兴起有利于文化发展
B.知识分子的形成促进了城市诞生
C.商业城市出现削弱了教会的实力
D.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世俗化进程
11.在雅典戏剧《请愿妇女》中,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在喜剧《马蜂》中,雅典公民审判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的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这些戏剧共同说明当时( )
A.对民主政治的批判反思
B.雅典妇女政治地位提升
C.人文精神影响文艺创作
D.司法审判存在着随意性
1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认为,“最完美最美丽的国家,就是能够维持人口数目使之不超过一定限度的国家”。为此,他提出了人口发展要适应国家政治管理需要的“适度”思想。这一思想立足于( )
A.巩固城邦体制 B.发展民主政治
C.扩大统治基础 D.提高公民素质
13.长期以来,英国形成了国王在场时议会才能合法召开和运作的传统。1688年12月,詹姆斯二世在“毁掉议会选举令状,将国玺沉入了泰晤士河”后,携带唯一的儿子逃往法国。不久,议会颁布了被称为“革命稳固法”的一系列法律,宣布任何国王如果忽视议会法律都将冒被废黜的风险。据此可知,这些法律旨在( )
A.剥夺君主的行政权力
B.拉拢保皇派势力
C.宣示王在法下的原则
D.废除王位世袭制
14.1978年,西班牙宣布确立君主立宪制。1981年2月23日,军方发动政变,蛮横阻断议会选举新首相的进程。次日凌晨,国王全副戎装地发表电视讲话,呼吁保卫宪法。政变仅持续18小时便宣告破产。该事件最能说明当时的西班牙( )
A.政治民主化是大势所趋
B.国王仍是最高行政首脑
C.宪法制定违背民主程序
D.政治体制全面效仿英国
15.(2023·泰安三模)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逐渐形成的文官制度的传统是“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
B.忽视了官员道德品质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能
D.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16.下面是1854年英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中的部分内容,由此推知( )
①通过建立适当的考试系统,选拔能干的人才从事公共服务。
②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最高奖励,以此鼓励公共服务人员勤勉的工作态度和进取心。
A.选官制度改革具有渐进性
B.官员选拔优胜劣汰
C.政党分肥制度存在弊端
D.事务官地位得到提升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地图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1与图2之间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数据与历史
材料 数据统计与分析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它对历史认知和历史结论的得出有着重要影响。下面是两则通过数据应用进行历史研究的案例。
案例一 美国历史学者菲利普·霍夫曼对近代欧洲国家间关系的处理方式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17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各国统治者因追逐个人“荣耀”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使用下表对自己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例证。下表是在ARTFL数据库中搜索法语单词“gloire”(荣耀)和“guerre”(战争),两个词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的次数和频率。
年份 次数 频率(每万字出现率)
1600—1699年 240 0.11%
1700—1799年 177 0.04%
1800—1899年 142 0.02%
案例二 在研究英美两国实力对比时,通常使用个体指标(如图1)和综合指标进行衡量。综合指标是“将国家能力的多个关键代理变量”整合、计算为单一指标,如图2中的“净资源差距”,它是指“国家的总物质实力扣除统治和运行成本后的可用净额”。
——据[美]菲利普·霍夫曼《欧洲何以征服世界?》等
(1)按照菲利普·霍夫曼的逻辑,指出表中数据所反映的欧洲国家间关系处理方式有何变化,并为其提供史实依据。(10分)
(2)你如何看待图1和图2中数据的运用?(8分)
专题突破评价(十二)解析与答案
1.选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由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千年左右发明,多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故选B项。
2.选A 材料提及古代两河流域有众多法律文书,这说明当时两河流域的统治者以法律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故选A项;当时是奴隶社会,不存在依法治国理念,排除B、D两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3.选B 根据材料可知,格里芬的形象在不同文化中差异明显,反映出区域文化传播的变异性,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4.选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埃及的彩绘木棺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这种跨文明的交流和合作,不仅丰富了古埃及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加深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影响,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故选C项。
5.选D 材料反映了波斯文化的魅力和其对古希腊社会的影响,说明文明交流超越政治差异,故选D项。
6.选B 据材料可知,这些北方民族的迁徙活动使得不同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进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故选B项;材料中北方少数民族生产方式主要是畜牧业,相对于农业生产并不先进,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这些民族进行了迁徙,不一定就建立了政权,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的同时,北方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南北经济差距逐渐变小,排除D项。
7.选C 据所学可知,在中世纪的西欧,大学是王权和教权争取的重要对象,他们都认识到大学的重要性,纷纷授予特权以吸引这些学术机构为自己服务,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8.选B 题干中的仪式要求皇帝在上帝和使徒保罗面前发誓保护神圣罗马教会,这实际上赋予了皇帝一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从而增强了国王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故选B项;题干中没有直接指向王权与教权矛盾激化的信息,与封君封臣制度也无直接关联,排除A、D两项;虽然这一仪式可能间接地加强了皇权,但题干信息更侧重于皇权合法性的加强,而不是直接体现君主权力的增强,排除C项。
9.选B 首先,世俗大学的兴起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自由探讨,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其次,这些大学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领导者和专家。最后,世俗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有助于打破教会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由此可见,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故选B项。大学的兴起是城市发展的产物,并非伴随着城市兴起产生,排除A项。人文主义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排除C项。大学的兴起与欧洲城市自治有关,并不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排除D项。
10.选A 城市、工商业繁荣促使知识分子出现,知识分子在城市中安家落户,有利于文化发展,故选A项,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11.选A 材料中的戏剧都指向了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问题,即民众情绪化和容易受到操纵,这实际上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一种批判和反思,故选A项;题干中并没有提及雅典妇女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C、D两项均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12.选A 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所推崇的国家形式是建立在有限人口基础上的小国寡民,并且强调国家政治管理需要适应小国寡民的需要,表达了他对城邦体制的赞许,故选A项。
13.选C 据材料可知,这些法律旨在宣示王在法下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没有讲述剥夺君主的行政权力,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颁布法律是为了拉拢保皇派势力,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英国实行王位世袭制,君主统而不治,废除王位世袭制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4.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西班牙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成为以宪法为基础的民主政体的坚定捍卫者,企图干涉民主选举的军事政变迅速破产,这在根本上缘于西班牙主要政治力量对民主政体的认同,故选A项;君主立宪制下,国王只是国家元首,首相才是最高行政首脑,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宪法制定的过程,排除C项;“全面效仿”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选A 据材料“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被认可的、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可知,美国文官制度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即强调专才的特殊地位,故选A项;强调官员的才能未必会忽视官员道德品质,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6.选B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其中强调选拔、提拔能力突出的人才,奖励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等,体现官员选拔优胜劣汰,故选B项;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该报告并没有抬高事务官本身地位,而是规定成绩突出的人员可以得到晋升,排除D项。
17.关系:腓尼基地处地中海东岸,埃及和西亚文明交汇点,海外商业贸易比较发达,有利于推动腓尼基字母的对外传播;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当时社会生活特别是海外商业贸易的需要,腓尼基字母不断演进和发展;腓尼基字母的演进和发展,促进了地中海地区各文明交流与融合,对世界文化的传递与保存、传播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18.(1)变化:因君主个人“荣耀”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在减少。
依据:民族国家形成的角度:专制王权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国家利益逐渐高于君主自身荣耀;社会运动对专制王权的冲击角度: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冲击专制王权;国际法发展的角度: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维也纳体系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方式逐渐被认可。
(2)图1中的钢铁产量作为个体指标,在反映工业革命时期英美两国工业实力对比上具有典型性,但无法呈现英美两国实力对比的全貌。图2中的净资源差距属于综合指标,可以全面对比英美实力,但其数据在整合、换算、量化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为判断,主观成分较多。这启示我们,在通过数据运用进行历史研究时,要兼顾典型性与综合性,坚持客观性,避免或减少主观性。
1 / 6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十二)因国而别——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及西方政治制度(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