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十四) 以法治理——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8分)
一、选择题
1.公元前390年,罗马遭到高卢人入侵,城市被焚毁。重建城市时由于人口增加,地价高涨,新建房屋多不再遵守留空地的规定,而是毗邻而建。基于此,罗马法完善了有关支撑地役权的法规,如禁止妨碍光线地役权等。这反映了罗马法( )
A.重视维护公共权益 B.蕴含人人平等观念
C.调和帝国社会矛盾 D.呈现灵活务实特征
2.(2024·衡水三模)参与编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时,有法学家写道:如果在大量的法律条文中,偶然出现一些重复情况,没有必要严厉对待;这首先应该归因于人类的弱点,还应该记住,对于一些极其简短的条文来说,重复可以达到良好的目的。这表明该法典的编纂( )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以巩固帝国统治为根本目的
C.解决了法律运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D.使罗马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3.13世纪,从英格兰早期御前会议中分离出的王室法庭,每年都要向各郡派出得到王室委任的巡回法官,前往案件发生地听审案件,然后将陪审团的裁决送回威斯敏斯特以供中央法庭裁决。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法律程序渐趋完善
C.自治城市权力缩小
D.专制王权日益强化
4.德国学者F·科恩指出,在中世纪的欧洲,“法律是首要的,国家是次要的。国王的作用是在实践中实现法律,因此国王受制于法律”;1628年,英国议会议员克里斯托弗·谢尔芝德说道:“我从未承认除了普通法以外的任何国王的特权。”这反映出欧洲国家( )
A.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
B.基本继承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C.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D.政治和法律制度根植于历史传统
5.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法律体系比较完整,一般不承认判例的效力;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法官的作用不太突出。下列法律文件属于大陆法系的是( )
A.《大宪章》 B.《战争与和平法》
C.《法国民法典》 D.《万国公法》
6.近代英国宪法包括为数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没有统一的宪法法典。这些宪法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与普通的法律和政治习惯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区别,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却具有宪法的效力。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
B.英国人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
C.英国宪法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
D.普通法系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7.古罗马文学家西塞罗指出,演说术的目的不是唤醒观众的逻辑思维或求知精神,而是激发他们的情感。“如果你能晓之以情,他们就能按你所想的投票。”“若能左右观众的情绪便能制胜,因为在诸多因素中,这个因素对赢得判决最为关键。”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法律解释缺乏客观标准
B.知名人士左右案件审判
C.司法判决遵循法律程序
D.君主独裁取代寡头政治
8.阅读下表的法案条款,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
法案 条款
《权利法案》 第一条: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第十三条:议会时常召开的目的是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
《王位继承法》 司法官为终身职务,国王对议会弹劾案件无特大赦免权
A.责任内阁制确立 B.奉行法律至上理念
C.政治中心多元化 D.立法与司法权合一
9.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这表明,当时英国( )
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 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
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 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
10.下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这两个城市( )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11.16、17世纪,治安法官掌控了英国地方政府的司法与行政大权,他们主要由乡绅担任,需经国王任命,受枢密院管辖,但不领取国家俸禄。治安法官施政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王国政令,也离不开教区官员和民众的支持。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
A.依托社区进行治理
B.近代自治市制度已经确立
C.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D.依据大陆法加强行政管理
12.1900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市遭到飓风及海啸的破坏,市政议会在城市重建的任务面前束手无策。州议会任命5名有能力的企业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立法与行政合为一体,最终高效地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随后这个委员会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这一调整主要说明了( )
A.制度革新提升治理水平
B.资本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
C.分权制衡体制弊端重重
D.市议会隶属于联邦州议会
13.社会基层治理的变革是对统治的解构和超越。20世纪80年代以后,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多元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新思潮,备受政治家和选民关注。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更加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
B.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C.上层分子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D.社区开始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14.1878年10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对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民主党活动进行打压和限制。自19世纪80年代初,则开始介入雇佣工人的风险保障问题,先后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等防止工人陷入赤贫的法律法规。这一转变说明了( )
A.资产阶级调整统治策略
B.建立福利国家成为主流
C.帝国完成统一实力大增
D.德国代议制的成熟完善
15.下图是1845年发表的绘画《安多弗巴士底狱——捡骨头求生的穷人》,主要描述了当时英国安多弗济贫院院长对该院实行监狱式管理,他克扣济贫院的食物份额,人们饥饿难耐,为啃食腐烂骨头上的残剩物而发生哄抢。作为图像史料,它可用于研究英国( )
A.工业革命的进程 B.工厂制度的弊端
C.社会保障的演变 D.工人运动的发展
16.2007年,德国出台的《法定养老保险退休年龄调整法》规定,2012年到2029年,法定养老保险的退休年龄从65岁逐步延迟到67岁。此外,德国全面引入由国家支持的个人财富积累基础上的自愿养老保险,即“里斯特养老金”。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调动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市场化
D.提高了老年人的工资收入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英国啤酒馆管制
材料 从16世纪开始,英国啤酒馆的数量急剧增加。据估算,1577年全国啤酒馆的数量是24 000个,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中,啤酒馆数量翻番,到17世纪30年代啤酒馆数量增至50 000个。1616年,詹姆斯一世在皇室法庭的演讲中抱怨“啤酒馆泛滥”,危害国家。1624年1月24日,柴郡治安法官理查德·格罗夫纳爵士在给季审法庭陪审团的指令中,批评啤酒馆是“国家的祸根”。
从16世纪末开始,世俗政府逐渐取代教会,成为惩罚酗酒恶行与管制啤酒馆的主要力量。1552年议会法令授权治安法官“根据需要与便利,管理公共啤酒馆出售啤酒”,并且季审法庭或法庭之外的两名治安法官有权为新开张的啤酒馆颁发许可证。1576—1610年,议会共通过35个与酗酒、客栈和啤酒馆相关的法案。
在国家管制啤酒馆的法律规定中,治安法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治安法官主要由乡绅担任,需经国王任命,职权的行使具有合法性。在啤酒馆管制中,治安法官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有权决定啤酒馆许可证的颁发,有权惩罚违法的啤酒馆经营者和顾客,较为灵活地执行国家管制啤酒馆的法令。啤酒馆经营者在获得许可证时,承诺遵守相关经营规定。1624年7月14日,诺丁汉郡一位啤酒馆经营者因其啤酒馆内酗酒引发不良后果,而被罚3先令4便士。作为国家权力的载体,国家管制啤酒馆的法令通过治安法官和教区官员的执行,使得国家权力得以在基层社会弥散。
——摘编自初庆东《近代早期英国的啤酒馆管制与
治安法官的地方实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角度,对近代早期英国的啤酒馆管制进行解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02—1911年,英国、德国政府颁布的部分社会保障法案情况(如下表所示)。
颁布时间 颁布国家 法案名称
1802年 英国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
1844年 英国 《工厂法》
1871年 英国 《工会法》
1878年 德国 《童工法》
1883年 德国 《疾病保险法》
1889年 德国 《老年及残疾保险法》
1911年 德国 《职员保险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英、德两国的社会保障法案”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专题突破评价(十四)解析与答案
1.选D 据材料可知,罗马法中的禁止妨碍光线地役权等法规是为了适应城市重建和人口增加的需求,这反映了罗马法灵活务实的特征,故选D项;“禁止妨碍光线地役权”维护的是公民私人权益,排除A项;罗马是奴隶制国家,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排除C项。
2.选B 法学家认为法律条文的重复现象是因为人类的弱点,这表明他们在编纂法律时考虑到了人的局限性;对于一些简短的条文,重复可以达到良好的目的,这说明他们在编纂法律时注重法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由此可知,该法典的编纂是为了使法律更加人性化、实用和有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帝国的统治,故选B项。
3.选B 13世纪,英国王室法庭每年派巡回法官去各地听审案件,然后将陪审团的裁决送回中央法庭裁决,这表明当时的英国已经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司法机关和司法审理与裁决的程序,是法律程序渐趋完善的表现,故选B项。
4.选A 据材料可知,科恩、谢尔芝德都认为欧洲国家的国王“受制于法律”,这反映出欧洲国家具有限制王权的法律传统,故选A项;“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为1689年后的英国,排除C项;B、D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5.选C 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又称“民法系”,故选C项;A、B、D三项不属于大陆法系,均排除。
6.选A 据材料可知,英国宪法包括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等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发挥宪法的效力,这说明尊重传统是英国政治的突出特点,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英国有宪法、普通法律,不缺乏建立法治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英国宪法是成文法,排除C项;大陆法系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排除D项。
7.选C 题干是西塞罗关于演说对于判决重要性的描述,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法庭在审理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护,而演说是辩护的方式,说明司法判决遵循法律程序,故选C项;题干主旨是演说辩护的重要性,没有涉及法律解释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西塞罗是强调演说术对当事人的重要意义,而非知名人士左右案件审判,且B项本身表述错误,排除;题干反映的是司法审判的相关内容,没有涉及政治体制,排除D项。
8.选B 综合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都以法律的形式禁止王权对法律的干涉,突出强调司法权的独立性及议会对法律的重要性,体现了法律至上的理念,故选B项。
9.选B 中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英国社会基本政治单位的庄园,其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说明了当时英国基层治理趋于规范,故选B项;王权得以持续强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由庄园管理的书面化并不能直接推断出农奴的依附性减弱,排除C项;书面化的管理是庄园管理的制度化体现,与世俗学校的广泛设立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
10.选B 由“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可得,法兰西国王颁发的特许状使得市民自由与安全得到了法律保障,故选B项;“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城市获得自治权的原因,排除C项;题干与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无关,排除D项。
11.选C 治安法官的设置和运作体现了英国地方政府的管理模式。治安法官由地方乡绅担任,虽然需经国王任命和受枢密院管辖,但他们并不领取国家俸禄,这显示了地方自治的特点。他们的施政既遵循王国政令,又需要教区官员和民众的支持,这说明英国的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独立性,同时与中央政府保持联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制度体现了英国在治理上对地方自治传统的尊重和延续,故选C项。
12.选A 据材料可知,市政议会无法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于是州议会设立新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委员会统筹工作,最终取得成功,这是通过制度革新来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故选A项;资本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与分权制衡体制无关,排除C项;美国联邦体制下,市政议会与州议会不存在隶属关系,排除D项。
13.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强调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和多元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新思潮,结合所学西方基层治理的史实可知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故选B项;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政府干预减少,排除A项;社区主要依靠居民的自我管理,并不是上层分子,排除C项;二战后社区开始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
14.选A 据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从打压和限制工人阶级的活动,到采取福利措施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说明资产阶级在不断调整统治策略,以维护统治,故选A项;福利国家的建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实现了统一,而且帝国主要代表的是容克阶级的利益,与工人阶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国家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而且代议制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排除D项。
15.选C 1834年,英国修订了《济贫法》,当时济贫院的目的不是为了拯救,而是为了惩罚穷人,于是出现了材料中哄抢残剩物的现象,因此,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社会保障的演变,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16.选A 德国颁布法令延迟退休年龄,并且全面引入由国家支持的个人财富积累基础上的自愿养老保险,这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故选A项;材料内容为退休年龄调整和养老金改革,与工人劳动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社会保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依然是政府主导的,排除C项;“里斯特养老金”无法提高老年人的工资收入,排除D项。
17.解析:首先,认真审题,题目要求从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次,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从背景、措施、成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进行总结。
答案:解读:近代早期,英国啤酒馆的数量急剧增加,民众饮酒乃至酗酒风气日兴,贫困与犯罪问题愈发严重,这引起国家对啤酒馆引发的社会失序与道德败坏的恐慌。
为加强对啤酒馆的管制,国家出台一系列法令,授权治安法官决断啤酒馆许可证的颁发与惩罚违法的啤酒馆经营者和顾客。治安法官作为中央与地方的连接枢纽,关乎国家管制啤酒馆法令的执行与成效。治安法官管制啤酒馆的地方实践表明,治安法官在综合考虑当地民众对啤酒馆的需求、啤酒馆经营者的财力与品行的基础上颁发啤酒馆许可证,同时严厉惩罚违法的啤酒馆经营者和顾客,基本上遵循国家管制啤酒馆的法令。
近代早期的啤酒馆问题,是英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众多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英国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对啤酒馆的职能与经营者和顾客在啤酒馆内的行为予以规范,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妥协与合作的关系,这些管制活动与治理实践获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从而推动了国家的有序治理和社会的稳定转型。
18.解析:首先写出短文标题。然后再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近代英、德两国的社会保障法案出现的原因、特点、作用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得出社会保障立法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手段,人民群众的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答案:示例:近代英、德两国的社会保障法案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德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随之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养老、医疗、失业、贫富分化严重和雇用童工现象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运动不断高涨,争取经济和政治权益的斗争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英、德政府不断地推出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英、德两国的社会保障法案与时俱进,针对性强,覆盖面广。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推动了英、德两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有利于培育国民的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英、德两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立法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手段,人民群众的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1 / 6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十四)以法治理——西方的法律与教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