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九) 外交风云——“邦域相异、休戚与共”的中国外交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8分)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的一段时间内,清政府对中外条约的认识是“照会该夷,申以盟誓”,且认为只有在两国连年构兵导致相互失信,为停战议和、避免猜疑,须“立条约以坚其信”。至于本属和好之国,则勿庸以缔约来讲信修睦,隐有“大信不约”之意。材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
A.摒弃传统的华夷观念
B.创建近代的外交体制
C.萌发近代的主权意识
D.承袭传统的盟约观念
2.1864年,普鲁士扣押了在中国渤海湾的丹麦船只,造成“战船纠纷”事件。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奕?尝试运用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准则,向普鲁士施加压力,最终丹麦船只得以释放,解决了棘手的外交难题。由此看出( )
A.清政府成功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B.中国近代外交中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C.渤海湾已正式成为普鲁士的租借地
D.中国出现的严重边疆危机得到解决
3.1875年11月,恭亲王奕?上奏指出:“诚以古巴、秘鲁,于华工多方虐待,若不派员驻扎,随时设法拯救,不独无以对中国被虐人民,且令各国见之,亦将谓中国漠视人命,未免启其轻视之心。”清廷遂于1877年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细化了对古巴华工的保护措施。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近代外交意识发展 B.国际地位逐步提升
C.抛弃了传统夷夏观 D.重视改善民众生活
4.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在与德、奥断绝外交关系后单方面采取行动,终止向德、奥支付庚子赔款,同时采取外交攻势,赢得了暂停支付对荷兰、西班牙、挪威、瑞典等国庚子赔款五年期限的权利。这些举动( )
A.冲击了西方列强的在华特权
B.结束了中华民族屈辱历史
C.反映出协约国对华政策调整
D.旨在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5.两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从外交的制度架构上开始向西方趋同。1868年,清廷主动派出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使团赴美修约,蒲安臣未咨请总理衙门核准即擅自越权签署续增条约,清廷予以承认并交换批准。这表明( )
A.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的尝试与偏离
B.西方国家对国际法运用持双重标准
C.美国在列强侵华格局中居主导地位
D.清朝外交活动中崇洋媚外现象严重
6.19世纪70年代,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指出,西洋各国与历史上的“夷狄”不可同日而语,“洋人之与吾民,亦类也”。他认为与西洋诸国交往,“朝廷为之瞻顾避就,以为迫不得已与之交接”,但“与西洋交涉已成终古不易之局”。其主张反映出他( )
A.有了初步的反清意识
B.秉持新的世界审视视角
C.力主改变中国的体制
D.全盘否定中国文化传统
7.(2024·秦皇岛二模)1892年,薛福成专门写作《论中国在公法外之害》一文,文载:“然所以用公法之柄,仍隐隐以强弱为衡,颇有名实之不同……(强国)虽稍自克以俯循乎公法,其取盈于公法之外者已不少矣……(弱国)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据此可知,薛福成认识到( )
A.与国际社会接轨具有紧迫性
B.国际法在外交中形同虚设
C.自强是实现平等外交的关键
D.救亡图存应首先挽回利权
8.(2024·烟台二模)1953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就当时的“技术一边倒”口号发出指示:“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领导者应当于找出正确的定型的言语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这一指示在当时( )
A.体现了“一边倒”政策落实
B.扩大了对外交流空间
C.适应了恢复国民经济的需要
D.彰显了独立自主意识
9.(2024·南平三模)1949年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强调,为“使我们在外交上立于主动地位,不受过去任何屈辱的外交传统所束缚”,故将外国政府派在中国的代表作为外国侨民而非正式的外交人员对待。这一规定( )
A.承继了三民主义提出的反帝主张
B.表明了中共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C.适应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需要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自主性
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提出了外交干部总体布局的“三三制”原则,即1/3在国内,1/3在国外,1/3储备培训,三者之间按国家部署进行流动。该举措( )
A.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印证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建立了完备的干部人事制度
D.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务实统筹
11.日内瓦会议后,周恩来对外交工作指示,“区别不同国家的标准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前几年我们说‘先打扫干净房子再请客’,现在经过初步整理,房子已经基本打扫干净了,因此可以请一些客人来”。这项外交方针的调整主要基于( )
A.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B.世界政治版图发生了积极变化
C.美苏“冷战”波及亚太地区
D.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12.(2024·济宁三模)毛泽东在中法建交前夕对法国议会代表团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做个朋友,做个好朋友;你们不是共产党,我们也不是你们的党,但我们可以合作。”中国与法国“合作”是为了( )
A.突破美国的经济封锁 B.扩展新的战略空间
C.支援第三世界的斗争 D.赢得和平周边环境
13.下表是1971—1972年美国关于“台湾独立运动”问题对中国的承诺,这反映了( )
时间 主要内容
1971年7月基辛格来华期间 美国政府不鼓励、不支持、不参与“台湾独立运动”
1971年10月基辛格访华期间 不仅是美国政府人员,而且包括美国非官方人员均不鼓励、不支持、不参与“台湾独立运动”,并且将尽力影响日本放弃支持“台湾独立”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 将对“台湾独立运动”的“不鼓励、不支持、不参与”变更为抵制力度更强的“阻止”;在军事力量全部撤出台湾前,美国在台湾对“台湾独立运动”的抵制使用比“阻止”更为强烈的“不允许其发展”一词
A.美国有效制止“台独”运动
B.中美双方的矛盾已经消除
C.新中国国际战略地位的提升
D.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剧增
14.(2024·重庆三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亚非拉史研究力量雄厚,建立了深厚的学术积累。1979年以后,非洲、拉美以及日本以外的亚洲史研究开始萎缩。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亚非拉史研究重新兴起热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与亚非拉关系的变化
B.外交政策方针的调整
C.第三世界地位的变化
D.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15.下表是1949—2008年中国签订的多边条约分类表。由此可知,中国( )
年份 政治 经济 航运与海事 国际邮政/通讯 知识产权保护 科教文卫 人权 劳工保护 环境保护 法律
1949—1978 7 1 4 3 0 6 4 0 0 1
1979—2008 48 48 35 21 15 29 21 18 30 9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C.构建了均衡发展的大国外交框架
D.坚决反对霸权主义
16.近年来,为维护海外同胞安全和正当权益,领事保护机制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以安哥拉为例,在当地中国领事馆的支持下,2013年初,七家中国企业联合成立安防协会,共同出资购置车辆并雇请保安,24小时不间断对七家企业开展点对点巡逻,一年间抢劫案下降了90%以上。这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外交( )
A.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
B.致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C.注重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D.对区域集团化深度参与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美国国内要求政府救回侨民与战俘的民众很多,他们对政府的不作为政策非常不满。为此,美国请求当时在日内瓦开会的英国驻华代办杜维廉向中国代表团说明,美方准备在中国留美学生、学者出境问题上作出相当程度的让步,以换取美国侨民的遣返。于是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双方进行了四次大使级会谈、两次领事级会谈。双方会谈的具体成果,除双方互换已知侨民和战俘名单,请求查找下落之外,中国方面允许6名美国侨民出境,而美方答应交出15名可以离境的中国留学生名单。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美双方“在没有正式外交途径的情况下打开了一条表达意见的通道”。尽管美国一再强调此类接触不涉及外交承认,但美国首先向中国发出外交谈判的讯息就表明它的对华政策并非如其宣称的那样坚如磐石,在双方存在重叠利益,需要双方谈判并作出一定的妥协的情况下,美国与中国一样不会放弃这种已建立起来的接触渠道。对中国来说,日内瓦会议除了展示新中国的外交力量之外,也增长了与西方国家尤其是与美国打交道的外交经验。
——摘编自王娟娟《接触与对话: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关系
的现实选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接触与对话的特点。(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接触与对话的意义。(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尤其是对法国的政策表现得灵活、务实。毛主席称赞戴高乐总统“有勇气同美国闹独立性”,而戴高乐对美苏都在打“中国牌”。1963年底,周总理接见戴高乐特使富尔,谈到中法之间的共同点时说:“莫斯科三国(苏、美、英)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1964年,中法建交,不久后,台湾撤退“驻法使馆”。
——摘编自王惠等《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被称为“一次突如其来的外交核爆炸”。戴高乐曾预言,法国同中国建交,“只不过是如实地承认世界。法国认为,目前还在等待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而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承认,“戴高乐在我实现对承认人民中国的问题的政策转变上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张锡昌《中法建交40年再回首》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法建交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建交对中国的积极影响。(8分)
专题突破评价(九)解析与答案
1.选D 据材料“照会该夷,申以盟誓”可知,当时的清政府仅将条约狭隘地视为传统意义之“要盟”,承袭春秋战国时期的盟约观念,故选D项;华夷观念指把华夏与夷狄区别看待的传统观念,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选B 由“奕?尝试运用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准则”“向普鲁士施加压力,最终丹麦船只得以释放”可得,清政府官员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所以中国在近代外交中成功解决外交难题,故选B项;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实现的,排除A项;渤海湾并不是普鲁士的租借地,排除C项;题干所述事件不属于边疆危机,而属于外交纠纷,排除D项。
3.选A 清廷于1877年与西班牙签订《会订古巴华工条款》,细化了对古巴华工的保护措施,说明已经意识到维护海外华人权益的重要性,而且通过签订条约,细化规则,这是近代外交意识发展的表现,故选A项;当时的中国仍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没有提升,排除B项;材料与夷夏观无关,且当时的清政府并未完全抛弃传统的夷夏观,排除C项;题干所述是对在外国的华工加以保护的信息,与改善国内民众生活无关,排除D项。
4.选A 据材料可知,当时北洋政府通过外交行动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特征,冲击了西方列强的在华特权,故选A项;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华民族屈辱历史,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动是北洋政府的主动行为,并非协约国的政策调整,排除C项;这些举措旨在维护国家利益,而非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排除D项。
5.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效仿近代西方的外交制度。但对于蒲安臣擅自越权签署条约的行为清政府却予以承认,这又体现了清政府在近代外交上的不成熟。由此表明了清政府对近代国际法的尝试与偏离,故选A项。
6.选B 据材料可知,郭嵩焘认识到西洋各国与历史上的“夷狄”不同,清廷与西洋诸国交往已成为“终古不易之局”,清廷须转变外交观念,抛弃传统的华夷外交体系,融入国际社会,故选B项;“反清意识”不符合史实,郭嵩焘为总理衙门官员,旨在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C、D两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7.选C 薛福成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强国和弱国在应用国际公法时存在着不平等。强国虽然表面上遵守国际公法,但实际上仍然能够在公法之外获取利益;而弱国即使努力遵守国际公法,也往往会在公法之外受到损害。这表明薛福成认识到,国际公法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完全保障弱国的权益,弱国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平等外交。因此,薛福成认识到自强是实现平等外交的关键,故选C项。
8.选D 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认识到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制度服务的,对“一边倒”政策有所调整,彰显了独立自主意识,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一边倒”政策在技术方面的调整而非落实,排除A项;材料只是就“技术一边倒”进行的调整,不能扩大对外交流的空间,排除B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排除C项。
9.选C 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样的规定有利于摆脱过去屈辱外交的影响,适应了中华民族即将实现独立解放、要以全新姿态开展外交的需要,故选C项;这一规定体现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与三民主义并无直接承继关系,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是在主动地采取外交策略,确保自己在外交上的主动权,与国际支持无关,排除B项;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D项。
10.选D 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提出外交干部总体布局的“三三制”原则,三者之间按国家部署进行流动,这体现出我国外交干部储备和使用方面的务实统筹原则,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发展,故选D项。
11.选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得以调整,说明当时我国已经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且随着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加,我国可以同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意味着世界政治版图发生了积极变化,故选B项。
12.选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与法国的合作有助于打破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开辟新的战略空间,故选B项;突破美国的经济封锁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项;法国不是第三世界国家,“支援第三世界的斗争”不是中法建交的主要考量,排除C项;法国并非中国周边国家,排除D项。
13.选C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美国政府从过去的模糊态度转向了明确反对台湾独立;1971年10月基辛格再次访华期间,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更加谨慎,同时也显示出美国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可;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的承诺,反映了美国在处理台湾问题上的严肃态度,以及对新中国国际战略地位的进一步尊重。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高,新中国国际战略地位提升,美国为拉拢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柔和的政策,故选C项。
14.选B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亚非拉史研究力量雄厚;1979年以后,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非洲、拉美以及日本以外的亚洲史研究开始萎缩;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亚非拉史研究重新兴起热潮。这说明我国外交政策方针的调整影响亚非拉史研究力量的变化,故选B项。
15.选B 由表中信息可以看出,与1949—1978年相比,1979—2008年我国签订的多边条约在各个类别上都大幅增加或者从无到有,这说明我国在积极与其他国家合作,参与全球治理,故选B项;题干所述的条约分类并未涉及签约国家,也未体现出联合国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6.选A 领事馆为保护中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外交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故选A项。
17.(1)特点:突发性;非正式性;务实性;对等性;美国主动提出,中国积极配合;影响深远;等等。
(2)意义:对美国:满足了国内民众的要求,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
对中国:打破了中美之间外交断绝的状况,增长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与美国打交道的外交经验。
对中美双方:开辟了中美直接沟通的渠道,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18.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对法国的政策表现得灵活、务实”可知,中国对法国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据材料一“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两国都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要维护本国独立和主权;据材料一“台湾撤退‘驻法使馆’”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中法妥善解决台湾问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现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突破、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利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1)原因:中国对法国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或反对美苏超级大国垄断世界事务);中法妥善解决台湾问题。
(2)积极影响: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苏联想控制中国的阴谋;为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的到来打下基础;有利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或打破了美国长期孤立中国、制造“一中一台”的图谋。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