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十八)以俄为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附解析)

专题突破(十八) 以俄为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8分)
                
一、选择题
1.(2024·怀化二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却日益尖锐,引发了工人阶级的不断斗争,斗争给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现象(  )
A.促进了世界贸易网络的形成
B.推动了思想理论创新
C.加剧了社会结构的日益分裂
D.催生了巴黎公社革命
2.马克思说:“他们还在梦想用实验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空想……为此,他们不得不去央求资产阶级放软心肠,解囊施舍……所以,他们就愤怒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活动。”马克思意在强调(  )
A.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B.资产阶级的冷酷无情
C.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D.空想社会主义的软弱
3.1844年6月,德意志西里西亚的织工们唱着自编的《血腥屠杀》之歌,发动了起义,控诉资本家的剥削,明确反对私有制。马克思认为这场起义“在开始时就具有了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有的东西”。由此可见,马克思(  )
A.肯定了三国工人的联合斗争
B.赞扬了工人已具备阶级意识
C.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
D.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
4.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在1848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中认为,遗产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财产,巨额遗产应当收重税;资本家可以将企业利润按一定的百分比奖励给劳动者,并建议劳动者与资本家合伙经营,或自行建立合作组织。他的这一观点(  )
A.旨在缓和分配不均的矛盾
B.受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影响
C.反映消灭剥削的社会共识
D.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5.(2024·深圳二模)1871年,巴黎公社一致决定拆毁拿破仑凯旋柱,这是“鉴于皇帝圆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穷兵黩武的崇仰和对国际权利的否定,是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这反映了巴黎公社(  )
A.高扬起国际主义精神
B.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争取临时政府的支持
D.旨在推翻法国封建专制
6.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
A.反映了工农联盟政权性质
B.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7.(2024·保定二模)在巴黎公社发行的诸多报刊中,“公社”与“共和国”频繁地关联使用,巴黎公社的官方报刊保留了原《法兰西共和国公报》的名称,公报中的一篇文章在谈及巴黎人民所希冀的共和国样式时,也直接宣称:“共和国就是公社。”这些现象反映了巴黎公社(  )
A.试图为国家奠基的信念
B.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C.具有反专制的民主倾向
D.践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8.19世纪后期,美国工人运动持续高涨,迫使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处理劳资关系,在提高工人工资、赋予工人适当的政治权利的同时,又出台游行、集会法律法规,加强军队建设,以遏制工人运动的发展。这说明美国的工人运动(  )
A.实现了政治经济诉求
B.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影响政府政策的转向
D.受巴黎工人起义的鼓舞
9.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实施了对全体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措施,提倡在工业企业实施“计算和监督”,倡导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等。为了保障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他还主张强化国家政权的力量和强化劳动纪律。据此推断,列宁的这些措施和主张(  )
A.旨在使苏俄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B.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萌芽
C.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温和性
D.意在保留私有制度的优点
10.下表是1914—1917年俄国货币流通情况(注:当时纸卢布的购买力只相当于战前的四分之一)。这表明俄国(  )
年份 流通中的金属货币和纸币总量(亿卢布) 纸币流通量(亿卢布) 纸币在货币流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
1914 27.80 22.89 82.3
1915 50.10 47.06 93.9
1916 79.72 79.72 100.0
1917(上半年) 112.3 112.3 100.0
A.十月革命一触即发 B.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C.货币体系逐渐稳定 D.金本位制逐渐建立
11.1917年4月1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的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
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2.(2024·济宁三模)1926年4月,联共(布)中央向全党发出通知,要求每一个党员,党内外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养成极大的责任感,节约每一个苏维埃卢布和戈比。同时,苏维埃国家尽量设法增加工业和商业的利润,实行严格的节约制度,发行公债,努力吸收居民的游资。这些举措出台的背景是(  )
A.新经济政策开始全面实施
B.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
C.计划经济模式已基本形成
D.来自法西斯德国的威胁日益加剧
13.下图为1937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占比图。其中,②代表的国家工业占比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科技革命的推动
B.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D.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4.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这意在(  )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5.下表是1966—1970年苏联经济发展统计表。这反映出苏联(  )
年份 实行新体制企业数(个) 占全部工业企业(%) 占工业总产值(%) 国民收入年增长率(%) 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1966 704 1.5 12 7.7 8.4 4.2
1967 7 248 15 37
1968 26 850 54 72
1969 36 049 72 84
1970 41 014 83 93
A.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B.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收效明显
C.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D.改革集中于工业生产的领域
16.下表是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单位:%),该表说明苏联(  )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工业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产值 2.2 3.9 2.5 1.7
居民人均实际收入 3.6 5.9 4.4 3.4
A.仍未根本突破传统体制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居民消费需求基本满足
D.经济改革政策持续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国家领导人的公开讲话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
(1)1920年列宁讲话
内容 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
解读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形势严峻。国内战争爆发后,为把有限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里。此举措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是适应战争条件下的特殊政策;战争后的继续推行则造成了危机
(2)1921年列宁讲话
内容 如果他们(农民)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解读 ①
(3)1937年斯大林讲话
内容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
解读 ②
(4)1953年赫鲁晓夫讲话
内容 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能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
解读 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侧重农业方面,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工业管理体制;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使农庄和企业获得一定的自主权。改革推动了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探索,但其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改革收效不大
请参照表中不同时期领导人发言内容的解读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中①、②两个空白处的内容解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为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时间 形式 简介
始于1929年 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 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
始于1935年 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 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始于1941年 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 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
始于1967年 推广“谢基诺工作法” 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结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
——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根据材料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
专题突破评价(十八)解析与答案
1.选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斗争给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是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崭新理论,是理论的创新,故选B项。
2.选A 马克思批评的是19世纪某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做法。他们试图通过实验性的小规模社区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而不是通过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他们甚至向资产阶级寻求资金支持,而不是依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马克思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忽视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根本矛盾,也忽视了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和组织力量,即马克思意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必要性,故选A项。
3.选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克思认为,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在开始时就表现出了法国和英国工人起义在结束时才具备的特点,这意味着西里西亚的工人们在起义之初就展现出了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深刻认识和反对私有制的明确立场。这场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反映了工人阶级对自身处境的认识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是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表现。马克思对此的赞扬,反映了他对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和革命潜力的肯定,故选B项。
4.选A 约翰·穆勒主张对巨额遗产征收重税,资本家给劳动者让利,即主张缓解财富分配不均,背后原因是看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背后存有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及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A项正确;剩余价值论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系统展开,排除B项;消灭剥削不是“社会共识”,排除C项;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排除D项。
5.选A 巴黎公社认为凯旋柱是野蛮行为的纪念物,是武力和虚荣的象征,是对国际权利的否定,以及胜者对败者的长期侮辱。通过拆毁拿破仑凯旋柱,巴黎公社表达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战争的立场,强调了对国际权利与和平的追求。这一行为体现了巴黎公社对武力征服和胜利者霸权的批判,以及对平等和国际主义的崇尚,故选A项。
6.选D 公社委员会通过普遍选举产生,代表和反映了巴黎市民的意志;公社委员会的成员直接对选民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君主或资产阶级政府负责,这在当时是一种激进的政治实验,但体现了对工人阶级和人民主权的肯定,故选D项。
7.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巴黎公社运动期间,出现了“公社”与“共和国”这两个词频繁关联使用的情况,这反映了公社领导人和支持者试图将他们的革命理念与共和制政体的普遍形式结合起来;公社的官方报刊保留了《法兰西共和国公报》的名称,这表明他们希望在继承法国共和国传统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内涵;公报的一篇文章中宣称“共和国就是公社”,这表明巴黎公社的领导人试图将他们的政治试验定义为法国共和国理念的自然发展和实现。总的来说,这些现象反映了巴黎公社试图为国家奠基的信念,故选A项。
8.选C 美国的工人运动迫使政府调整政策,说明美国的工人运动影响政府政策的转向,C项正确;“实现了政治经济诉求”的说法夸大了事实,排除 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9.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倡导实施国家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企业的计算和监督,结合所学可知,列宁的这些措施和主张意图通过渐进的方式促使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故选A项。
10.选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购买力会大幅下降,物价会急剧上涨,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不稳定。此外,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政府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可以推断出俄国在这段时期统治危机日益加剧,故选B项。
11.选C 列宁这一演说中,要求当时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建立公有制的农场,表明当时列宁主张“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项正确;当时革命尚不具备“立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排除A项;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不能表明当时列宁放弃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十月革命之后提出的政策,排除D项。
12.选B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14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那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力争在短期内赶上并超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苏联政府此时积累资本的目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B项。新经济政策全面实施是在1921年,排除A项;计划经济模式基本形成是在1936年,排除C项;此时德国法西斯没有建立,尚未构成威胁,排除D项。
13.选D 由图可得,②代表的国家在世界工业中占比为第二位,所以指的是苏联,结合所学可知,苏联于1937年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最终使得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选D项。
14.选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降低义务交售定额和税率,实际上是减少了农民和工人需要向国家交付的部分,这有助于增加他们的个人收入,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故选C项。
15.选B 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从1966年到1970年,苏联实行新经济体制的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例以及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都逐年增加,同时,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和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也都较高,这反映出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收效明显,故选B项。
16.选A 据材料信息可知,1966—1980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农业产值、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率都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战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可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根本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没有办法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故选A项。
17.①20世纪20年代初,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导致苏俄爆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政府调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策略,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恢复自由贸易,通过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以货币工资取代实物配给制等市场化措施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引进外国资本,发展经济。
政策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市场、商业原则在工农业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政策的实施使国民经济得到稳定与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上台执政,苏联工业基础薄弱,面临西方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为加强国防、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经济上实行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形成了“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为后来的卫国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排斥市场调节,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严重影响了苏联后续的发展。
18.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具有时代性、阶段性特点,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国内外形势紧密相关。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表格中的时间段进行说明。
答案: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推进工业化,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积极性,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20世纪3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确立,倡导技术革新,加快经济发展,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20世纪40年代,苏联进行卫国战争(或苏德战争、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支援前线、保障军需供应的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成为主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苏联经济体制僵化,进行经济改革,加强企业自主权,提高工人积极性,谢基诺工作法推广运动成为主要形式。
2 / 7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十八)以俄为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附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