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创建新中国 B.捍卫新中国安全
C.和平解放西藏 D.恢复国民经济
2.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C.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3.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4.下图红铜质纪念章表面镏金涂漆,上方是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正中是天安门和华表,外圈镌刻繁体汉字。此章蕴意丰富,制作精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这枚工艺精美的纪念章是为了纪念(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1951年4月22日,阿沛·阿旺晋美率领的西藏代表团抵达北京,和平谈判终于开启。对立、僵持、相互退让、再度出现僵持,谈判可谓一波三折。懂大局、善理解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最终签订了《十七条协议》,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
A.祖国大陆实现了和平统一 B.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西藏和平解放的艰难性
6.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适用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第一手史料是( )
A.亲历者的回忆记录 B.文学艺术作品
C.有关历史新闻评论 D.开国大典现场照片相
7.“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基于这一考虑,中国政府决定( )
A.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向西藏进军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8.某同学在抗美援朝纪念公园,准备向市民讲述志愿军故事,最适合在此地宣讲的是( )
A.飞夺泸定桥 B.血战台儿庄 C.挺进大别山 D.坚守上甘岭
9.以下能够在“抗美援朝”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作为第一手史料采用的是 ( )
A.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B.电影《上甘岭》
C.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物 D.书籍《抗美援朝战争史》
10.2022年4月3日至5日,昆明市西山区书林第二小学书林、西苑、福海三校区共同开展了“云祭扫,祭英烈”清明线上祭英烈活动。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被称为“最可爱的人”;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灼烧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确保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里的“他”是( )
A.陈化成 B.聂士成 C.邱少云 D.黄继光
11.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B.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C.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D.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12.“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材料论述的是抗美援朝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性质
13.漫画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反映,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下图所示漫画反映的史实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14.“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材料中的“它”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5.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产44.8%,棉花增长193%,油料增长64%。这可以佐证( )
A.土地改革的成效 B.土地改革的条件
C.土地改革的原因 D.土地改革的局限
16.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单元知识结构图,据此可知该单元主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
C.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17.据表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部分)
历史时期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全面抗战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A.随着社会矛盾变化不断调整 B.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需求
C.消除了国共双方的矛盾分歧 D.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18.下图是《人民画报》1957年的年度封面照片。它反映了( )
鞍钢之夜
A.国民经济成功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发展
C.“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D.向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迈进
19.下图所示建设成就,反映我国( )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C.开启了国企改革的新历程
D.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20.1954年6月底,陈云就编制五年计划提出“按比例发展”和“综合平衡”原则。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他提到“样样宽裕的平衡是不会有的,齐头并进是进不快的。但紧张决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这体现了“一五”计划(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C.以改善民生为主 D.作风急躁急于求成
21.“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暑期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配备。配备的重点是基本建设的施工、设计方面和高校的助教、研究生。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2.下图是1954年山东胶县(今胶州市)一位二十岁女性选民的选民证。推测该文物当时是为了迎接(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23.1953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基层人大代表普选拉开帷幕。有亲历者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被分配到北京丰台区长辛店镇普选委员会第一组工作。在历经了宣传选举法、审查选民资格、酝酿候选人、投票选举等程序后,选区内全体选民选出了他们自己的代表。”这反映出第一届人大( )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代表文化素质普遍较高
C.取代了政协会议的地位 D.基层普选流程有序规范
24.下图内容反映了我国( )
A.改革开放的深化 B.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C.民族团结新气象 D.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25.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下图是创作于1954年的漫画《幻想变成现实》。该漫画表明( )
A.农业生产合作社促进了农业发展 B.人民公社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
C.土地改革后实行土地公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见成效
26.你能够从下图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三大改造的原因 B.三大改造的途径 C.三大改造的实质 D.三大改造的结果
27.从下面三张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大跃进”改变经济落后状况
C.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确立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巨大
28.下侧照片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一个村子里的村民一起吃大食堂的场景。墙上的标语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该照片可以直接印证( )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如下图,是1953-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图(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其中导致AB段呈下降趋势、BC段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土地改革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多快好省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八字方针调整恢复国民经济
C.“文化大革命”重创了经济全面拨乱反正工作胜利完成
D.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转变一五计划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30.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今天回首那段岁月,你认为如果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关键是要( )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要防止教条主义 D.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31.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3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 )
A.保家卫国、英雄主义的精神 B.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C.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 D.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33.开展史料研习,应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研究雷锋精神的首选史料是( )
A.《雷锋精神读本》 B.《雷锋日记》
C.电影《雷锋》 D.《伟大战士》
二、材料题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国内建设和国际环境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新的转机。抗美援朝决策,使中国获得的战略利益是巨大的,甚至超过了决策者原先的预料。
——李捷《毛主席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指出抗美援朝的目的。
(2)你是否同意“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三、综合题
35.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开国大典受阅机群威武阵势照片 ②演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影像 ③开国大典受闭式上的坦克
④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⑤开国大典上升起的第一面国旗 ⑥《人民日报》报道内容
材料二 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将材料一中史料进行分类。(填序号)属于文献史料: ;属于实物史料: ;属于图像史料: 。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一五”计划实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简述事件之间的关系。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是八年级同学们围绕“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主题制作的展板
1960年,他参加大庆石油大会战,发出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被誉为为“铁人”。
1962年,他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他是解放军好战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和孜孜以求的“钉子精神”在社会上广泛弘扬,他的精神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1)根据材料,简述具有“钉子精神”称号的模范人物。
(2)阅读展板上模范人物材料确定观点,根据模范人物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2.A
3.B
4.B
5.D
6.D
7.C
8.D
9.C
10.C
11.A
12.C
13.A
14.B
15.A
16.A
17.A
18.B
19.B
20.B
21.B
22.B
23.D
24.D
25.A
26.B
27.C
28.C
29.B
30.B
31.A
32.B
33.B
34.(1)目的:保家卫国。
(2)观点及理由:
(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抗美援朝抵御了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所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获取了最大的利益。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的胜利,更大程度地维护了朝鲜人民的利益和国家安全。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所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获得最大的利益,朝鲜和亚洲人民和世界和平都获益。
35.(1) ④⑥ ③⑤ ①②
(2)特点:以苏联援助为核心,突出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尖端科技起步;民生改善。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苏联的支持;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
(3)关系:国家统一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国家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36.(1)人物:雷锋。。雷锋是解放军战士,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始终秉持着乐于助人的品质,无私地帮助他人。同时,他对待工作和学习就像钉子一样,具有钻劲和挤劲,不放过任何提升自己的机会,这种精神被称为 “钉子精神” 。在他的影响下,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在全国广泛弘扬,他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其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2)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模范人物推动了时代的发展。
论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模范人物。王进喜在大庆石油大会战中,发出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誓言,展现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着石油工人为国家开采石油,改变了我国石油依赖进口的局面。焦裕禄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时,面对兰考的严重自然灾害,他带领群众治理风沙、水涝和盐碱地。即使身患癌症,仍顽强坚持工作,推动了当地的发展。雷锋作为解放军好战士,他的 “钉子精神” 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总之,这些模范人物在不同领域以自己的行动和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2024-2025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