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阶段性测试 (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这说明 (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2.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贷出之时,以不足重之秤计银……收取之时;以超重之秤计银”,则“丧失其所贷付之物” 该条款目的是维护商业借贷公平
B 公元2世纪罗马法学教材《法学阶梯》中将契约划分为实物契约、口头契约、文字性契约和协商性契约 罗马帝国垄断了商业贸易
C 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游记中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时唐政府收取茶叶税的情况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D 埃及开罗古城遗址和坦桑尼亚的46处古代遗址都出土了宋代瓷器,还发现了宋代的钱币 宋朝时中国与西非之间有直接贸易往来
3.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跨区域贸易,沟通了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亚地区、安纳托利亚、东地中海沿岸以及埃及和希腊地区。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后,西亚地区的贸易逐渐被纳入沟通东西方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据此可知,西亚地区的贸易发展推动了
A.物质文明的扩展 B.东西文化的碰撞
C.隔绝状态的打破 D.贸易体系的完善
4.下列能够推动农耕文明不断扩大范围和影响力的因素是 ()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管理系统 ④岛屿众多,航运便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波斯国王掌握着帝国官职的任免权:中央官职中的千夫长可能是国王卫队的统帅,此外还有“持杯者”、“持矛者”、“搬运王凳者”、“战车驭手”、“信使”等;行省总督和驻军指挥官大多由国王直接任命,听命于国王。由此可知()
A.所有官职都与国王家事关系密切 B.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C.波斯依靠制度优势最终征服希腊 D.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大权
6.在印度西北部,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精神相结合,奠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础;在中亚的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中国新疆塔里木地区发现的一枚中国人的陶土印章,呈现出希腊化的图案。这表明 ()
A.希腊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 B.希腊化时期的各地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大同
C.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向远东不断转移 D.传播希腊文化是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要原因
7.从公元前2000年始,两河流域先后崛起巴比伦、赫梯、亚述诸帝国,霸权几易其主。与此同时,北非的埃及也多次同西亚各国争夺该地区的霸主地位。这一历史进程()
A.促进了人类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 B.造就了古代文明的多元格局
C.加速了东地中海周边的文化交融 D.推动了班图人的大规模迁徙
8.下列选项中,对左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论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方式向国王效忠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领主与附庸关系D.各阶层相互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9.从12世纪开始,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14世纪,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经济的发展要求 ( )
A.加强王权,统一国家 B.扩大教会的势力范围
C.维护封君封臣关系 D.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
10.中世纪西欧部分城市特许状的内容如下:“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一如其过去,不受任何干扰与迫害。”“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 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这说明,西欧城市特许状 ( )
A.规定了西欧封建社会中封君封臣的权利与义务
B.适用于国王统辖范围内所有自治城市全体臣民
C.明确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市民有一定的自由权利
D.是保障城市臣民政治自由权利的唯一法律文件
11.11—13 世纪欧洲城市市民体育兴起,市民组织成立了诸如“射手协会”“击剑协会”";骑射协会";等,定期组织与本职业相关的身体练习和比赛。市民体育得到了王权的鼓励和保护,国王和贵族直接参与到市民体育中。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城市市民试图通过体育活动获得城市的自治权
B.城市自治开启了中古时期欧洲各地的体育运动
C.城市的体育运动加强了国王与市民之间的联系
D.城市体育运动中国王贵族与市民是比赛的双方
12.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 )
A.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B.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C.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D.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13.“拜占庭文明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一方面它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延续;另一方面它又影响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以下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有 ()
①骑士文学 ②《罗马民法大全》 ③《吉尔伽美什》 ④俄罗斯圆顶多塔建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4.下列关于非洲古代文明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代非洲最早培育出西瓜、棉花等作物 ②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都是东非古国
③班图人原是西非居民,扩展到撒哈拉以南 ④大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A. ①③④ B. ①②④C. ①②③ D. ②③④
15.公元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
A.强化了西欧国家的王权B.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D.冲击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16.某学习小组围绕研究主题“古代美洲文明”进行资料搜集。他们可选择的内容有 (
①班图人的炼铁遗址 ②玛雅波南帕克神庙壁画
③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 ④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7.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 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 (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C.贵重金属大量流入 D.封建经济关系破坏
18.13 世纪中期至 16世纪初,埃及大力推动对外贸易,在沟通欧洲与印度洋沿岸、东南亚、中国等地的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时期 ()
①奥斯曼帝国日渐兴起 ②地中海区域商业活跃
③美洲大西洋沿岸繁荣 ④马尼拉帆船贯穿东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19.有学者统计列出了1600年运入欧洲的部分商品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万~200万磅 300万~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万~65万磅 70万~100万磅
A.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地中海
C.商业革命引发交易商品改变 D.欧洲与亚洲经贸联系更加紧密
20.电视片《公司的力量》中,荷兰东印度公司面向所有市民发行股票,仅阿姆斯特丹股票的认购者就多达1143人,持股者有商人、水手、技工,还有市长的女仆,应运而生的股票交易所和银行,给荷兰人带来了爆炸式的财富增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材料中的东印度公司是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B.材料反映的现象引发了欧洲商业革命
C.爆炸式的财富增长催生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D.材料中的东印度公司具有国家职能,参与殖民扩张,垄断殖民地贸易
21.下面时间轴能够反映16—17世纪中外历史的发展趋势,其中概括正确的是 ()
①宗教改革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西方殖民国家争夺日趋激烈
③新航路开辟加剧了西欧殖民扩张 ④殖民侵略开始威胁中国安全
A. ①②③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2.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率、虚伪和残暴,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这部作品反映出的思想是 ()
A.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现世幸福 B.反对宗教信仰,倡导天赋人权
C.提倡生而平等,主张民主政治 D.强调科学精神,主张分权制衡
23.路德曾说,在他以前的改革者攻击的是教廷的腐朽生活,而他所攻击的是教会赖以存在的学说。这是因为路德的学说 ()
A.主张人因为信仰而得救 B.提出“君权神授”理论
C.否定了基督教神学体系 D.削弱了世俗君主的权威
24.英国当代哲学家约翰·格雷指出:“启蒙理性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它与知识增长和科学实践相一致,而这一发展步伐恰恰是现代理性主义与古代及中世纪理性主义的差异所在。”“启蒙理性”具有突出之处是因为受到 的影响 (
A.宗教改革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科学革命
25.18世纪的欧洲,最畅销的小说是卢梭的《新爱洛漪丝》、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和伏尔泰的《老实人》等。这些哲人小说大受欢迎是因为 ()
A.关注焦点由神转向人,从实际出发,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B.提倡追求自由、享受现实生活,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C.借助于通俗的文学形式,提出改造社会以保证人权的方案
D.采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突出表现自我,反传统和理性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25分)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 (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 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逿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8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6分)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75分)
1-5 D A A A B
6-10 A C C A C
11-15 C D D A C
16-20 D D A A D
21-25 B A A D C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