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美丽富饶的赣东北大地,矗立着一座人类早期文明的丰碑-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烧火堆、人头骨、股骨、大量动物骨骼、灰坑等,还发现了栽培稻植硅体。由此可知,该遗址
A.已具有早期国家的特征 B.仍然属于仰韶文化文明
C.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 D.可确定出现原始畜牧业
2.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北宋与南宋交替之际.北人纷纷南迁,这两次人口迁移的共同影响是
A.改变中国经济文化格局 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平衡
C.孕育了华夏文明新高峰 D.激化矛盾加深文化隔阂
3.对于两税三分法、唐元稹曾有言:“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日上供,二曰留使.三日留州,皆量出为入,定额以给资。”且采用“以支定收”的原则.严格核定州、使两级的分配额。由此可见,两税法
A.削弱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
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税收名目
D.保障了封建经济的良性运转
4.明代自成化、弘治以后、以南京、苏州及江南地区为主要发源地,思想家、文学家、在野“清流”派官员、以及小说、戏曲、歌谣等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策动者和表现形式,这推动了明朝中后期
A.文化观念的交融 B.主流思想的异变
C.社会思潮的多元 D.世俗文化的兴起
5.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不少士大夫认为“义庄可以画一之规,以剂则之”,创设苏州陈氏义庄的陈仁锡,设“向善、力学、守节”三规,“不孝不悌父兄自首者虽贫不给:侵损墓木得罪祖宗者虽贫不给:失身下贱眙玷族属者虽贫不给:倘若有冒取外姓为己于或在外不简生子者不给”由此可见,陈氏义庄
A.重视对族人的道德教化 B.强调族人的社会义务
C.注重家礼的仪式化建设 D.兼具报国宜家的功能
6.1865年,在安庆内军械所.徐寿和华蘅芳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轮船所用材料除了“用于主轴、锅炉及汽缸配件之铁”购自外洋.其他一切器材,包括“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由徐氏父于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由此可知.“黄鹄号”的发明
A.促进中国近代航运业迅速发展
B.打破西方列强高新技术的垄断
C.体现时人积极进取的爱国精神
D.开启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7.甲午战争前,郑观应提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这一主张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
B.深受美国民主制度影响
C.反映出革命思潮成为主流
D.唤醒了国人的救亡意识
8.国民大革命时期,全国掀起了工农运动的高潮,仅在湖南,1926年下半年就有二十多万人参加罢工斗争。几乎同时,湖南、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等许多省份都掀起农运浪潮。这说明
A.国民大革命摧毁封建统治的根基
B.北伐战争期间革命中心逐渐转移
C.国民政府尤为重视工农群众革命
D.中共发动工农运动配合北伐战争
9.1935年12月,上海文化界马相伯、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陶行知等283人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指出:“尽量的组织民众,一心一德的拿铁和血与敌人作殊死战。”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1936年5月通过了《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等文件,并申明此会是“一个全国统一的联合救国阵线。”上述现象反映了
A.全面抗战路线得到广泛拥护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基础扩大
C.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D.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10.张卓元先生荣获2024年“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1984年他从理论上论证“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1987年他提出“稳中求进”的改革大思路,1991年底他参与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他参与勾画出国有企业改革新方向,2000年后他又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径。他的这些理论
A.成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书
B.契合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C.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奠定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11.公元四到六世纪,原先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中部的日耳曼人大规模地向罗马帝国境内迁徙。军事首领号召青年跟随他参加战斗,组成亲兵队。官兵之间不仅有宗法、伦理上的主从关系,还有“战利品共同分配”。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之初,国王按照“战利品共同分配”的传统将土地分赠给他的亲兵们,强化了二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说明
A.民族大迁徙推动欧洲社会变迁
B.封君封臣制度渗透了契约理念
C.民族交融决定欧洲的历史走向
D.日耳曼移民强化封建等级制度
12.12、13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这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之间达成了各种双边条约,这些条约常常规定对方的公民享有在己方境内定居、拥有财产和从事工业、贸易的自由;设立商人法庭,依据商法裁决条约双方公民之间的商事纠纷。据此可知
近代国际法体系初步形成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成为主流
C.意大利统一的条件已成熟
D.城市自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13.黑奴贸易开始于15世纪,1889-189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阶段 时间 历史现象
① 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 兴起并发展
②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 高潮
③ 1807-1808年 英美两国通过禁止奴隶贸易法案
④ 1890年 奴隶贸易正式终止
A.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主导第一阶段黑奴贸易
B.黑奴贸易的兴衰折射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C.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宣言
D.黑奴贸易的高潮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14.法国工人运动领导者德萨米1842年出版其主要著作《公有法典》,强调把革命的工人团体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人民党”以领导人民的革命。革命胜利后.“应把一切财富和产品集中起来进行公正分配,这样人民就会逐渐拥护公社事业”。这从侧面反映了
A.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
B.资本主义制度遭到挑战
C.巴黎公社革命得到民众的拥护
D.法国政党政治十分活跃
1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下列能佐证“亚洲本身都变了”的是
A.一战导致亚洲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翻君主专制
C.亚洲资产阶级主导民族解放运动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
16.2024年3月,针对中国科技巨头字节跳动旗下的流行社交媒体平台TikTok的国家安全担忧,美国众议院以此为由通过法案,强制中国字节跳动公司出售旗下短视频应用程序TikTok,否则将会封禁这款全美最受欢迎的APP。这清晰地表明美国
A.滥用国家权力具有破坏性
B.奉行丛林法则具有歧视性
C.维护国家安全具有紧迫性
D.国家政权体制具有虚伪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各国的大学先后设立历史学讲座,延请名师讲学,西方史学开始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时期。意大利历史学家布鲁尼认为历史应当记载“人事”,用意大利方言为但丁和彼特拉克撰写传记。德意志史学领域中的斗争极为激烈,新教的历史学家称罗马教廷为“魔鬼的巢穴”,而天主教的历史学家则称马丁·路德为离经叛道的“狂僧”。西班牙卡萨斯写的《西印度群岛的毁灭》记述了西班牙对西印度群岛的征服。法国波丹发表的《理解历史的方法》,是西欧第一部比较详备的史学方法论。英国培根写下《亨利七世在位时期的英国史》,并说“历史使人明智”。
材料二-摘编自郭圣铭《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史学》
一百多年来,中国近代史的解释体系在变与不变中不断演化前行。1940年前后,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把中国近代史解释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过程与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1988年,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认为“近百年来为振兴中国而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运动,都可统称之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运动”,“马克思的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正是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在短短20余年时间内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学界普遍运用的解释体系。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史被史学界推上了历史现场,其研究的社会生活及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都是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领域的具体史学流派。
-摘编自陈廷湘《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的演变与趋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西欧史学发展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解释体系主要演变趋向中的“变”与“不变”,并评述这种趋向。(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追孝”“孝享”“孝祀”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本,而“孝”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具有三重内涵,即“事亲”“事君”“立身”,三者层层递进,逐渐深化“孝”的内涵。“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作为“孝”的起点得以实现。“保身”之后便是“事亲”。“事亲”则源于人所具有的“亲亲”之性。孟子认为“亲亲,仁也”。“事亲”的深化即是“事君”。通过“事君”,个体能够对国家与人民做出贡献,贡献越大,人民越拥戴他,其所获得的荣誉就越大。这种荣誉是通过其身体力行的实践获得的,出于身体所具有的血脉的延续性,这种荣誉可以加诸父母,父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尊严,也可以视为子女关爱父母的一种方式。在此含义下,“保身”即是“保国”,“保国”即是“保身”,故而“保身”是孝,“保国”也是“孝”,个体之“身”与全体之“国”变得不再有区分,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身国一体”。
-摘编自李哲奇《“孝”的三重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材料二
董仲舒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三纲”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汉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同时,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使得孝道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例与行孝的“楷模”,如“卧冰求鲤”等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这种对孝文化的异化表现在“孝感”和“孝义”的提出。所谓“孝感”,是说人之大孝,可以感动上天,降福于身;不孝,则会受到鬼神的惩罚。从《魏书·孝感传》开始,人为地编造出大量“孝感”一类的故事被载入“正史”,并广为流传。也出现了诸如《白话百孝图》里关于舜的“鸟耘兽耕”感人故事、孟宗为母“哭竹生笋”的愚昧行为。
-摘编自张宏书《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孝”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后中国古
代孝文化嬗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维也纳“奥国万国商品陈列公会”的邀请。1873年,日漆器、纺织物等传统工艺品,以及纸质镰仓大佛、巨型太幕末时期签订的《友好通商条约》,以期收回丧失的主权,但遭到 拒 绝。
材料二摘编自董强《世博会上的中国与日本(上)》
1965年9月,日本成功争取到了1970年大阪世博花形状,“形象地展示了日本的国家形象,五朵花瓣也象征五大洲,即整个世界携手参加日本世博会”。大阪世博会中日本民间企业出展情况(部分)
参展单位 馆名 主题 参展单位 馆名 主题
日本专 卖公社 虹之塔 心的和谐 日本电信电话 公社、国际电信 电话株式会社 电器 通信馆 人类与交流
日本瓦 斯协会 瓦斯馆 欢笑世界 华科尔、 立科机械 科尔、立科 机械馆 爱
电气事业 联合会 电气馆 人类与 能源 住友集团 住友 童话馆 美·爱·希望
宝集团 宝美馆 美丽生活 的快乐 日本钢铁联盟 钢铁馆 铁之歌
富士集团 富士 集团馆 给21世 纪的信 日本纤维馆协会 纤维馆 好人类生活
百事集团 百事 可乐馆 畅通世界 世博会古河馆 推进委员会 古河馆 古代之梦与 现代之梦
日立集团 目立馆 追求- 面向未来 绿会 绿馆 广城-多 次元的世界
—摘编自牟伦海《战后曰本高速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形象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3年日本参加维也纳世博会的“意图”遭到“拒绝”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在世博会
中扮演角色的嬗变。(9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报刊媒体流行语如下表所示:
时间 流行语
1949年至 1952年 “新中国”“人民政府”“毛主席”“土地改革”“旧社会”“翻身”“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统一财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卫世界和平”“捐
1953年至 1956年 “抗美援朝胜利”“宪法”“人民代表”“总路线”节约”“积极分子”“劳动模范”“进入社会主义”
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流行语,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C A C A D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B B C A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
(1)(4分)特征:大学推动史学发展;关注人事,用本国语言撰写历史;史学领域存在宗教斗争;出现史学方法论著作;历史作用受重视。
(2)(8分)变”:从以革命史观解释中国近代史到以现代化史观、社会文化史观等多元视角解释中国近代史。“不变”:都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都旨在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评述:这种演变趋向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史学研究的影响。不同史观从不同角度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反映了中国史学界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探索和进步,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多种解释体系并存,丰富了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的认识,也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18.(14分)
(1)(6分)背景:原始社会末期,血缘关系明确和私有制产生;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以“仁”为本的理念影响。内涵:“事亲”,源于人“亲亲”之性,感恩父母长辈“事君”,通过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使父母获得社会尊严“立身”,从“保身”出发,实现“身国一体”。
(2)(8分)趋势:逐渐成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强化对人的思想控制;出现异化,宣扬迷信和愚孝。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稳定;消极方面,压抑人性,束缚人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一些愚孝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19.(14分)
(1)(5分)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渴望提升国际地位;西方列强主导国际事务,日本试图通过参与国际活动打破西方对国际事务的垄断;世博会是展示国家实力和文化的重要平台,日本希望借此机会展示自身成就。
(2)(9分)嬗变:从19世纪末在世博会中争取权益被拒,到20世纪70年代积极参与并通过民间企业展示多领域成果。表现:从被动争取权益到主动展示国家形象;展示内容从单一到多元,涉及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示主题体现对人类发展的关注,从注重物质展示到强调精神层面和未来发展。
20.(12分)示例:
主题: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论述:19491952 年,“新中国”“人民政府”“翻身”等流行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和对新社会的期待。“土地改革”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展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等流行语反映了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宪法”的颁布为国家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公私合营”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些流行语是时代的见证,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与发展,展现了中国人民积极建设国家的热情和决心。
评分标准:主题明确2分;能合理运用材料,史论结合4分;论述逻辑清晰、条理清楚4分;语言表达流畅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