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度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高二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春季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0题)
1.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提出基于云计算、社交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让城市更加智能、科技、环保、低碳;2012年6月,中国有320多个城市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信息技术工具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这说明( )
A.世界各大洲城市化发展十分均衡B.欧盟的城市发展理念凸显地域特色
C.欧盟和中国主导智慧城市的发展D.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城市发展方向
2.清末民初,在开明人士的呼吁下,政府逐渐允许通商口岸之外的城市自开商埠。如1898年的秦皇岛、岳州、南宁,1905年的海州、湘潭、常德等。截至1914年,共有29个城市自开商埠。这一现象的出现0
A.表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内地B.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C.导致了国家主权的加速沦丧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3.帝国时期的罗马住宅开始向高处发展,出现了多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被称为“复合式公寓”,一层为店面,二层以上租给百姓或外来人员。这类住宅( )
A.适应了人口剧增的住房需要B.普遍采用木构抬梁结构
C.标志着富人的居住形式变化D.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4.《中国古代建筑十论》中写道:“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建筑( )
A.受到佛教文化艺术的深刻影响B.兼具行政、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C.布局和装饰严格遵循礼仪制度D.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5.南北朝时期,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这说明( )
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信仰空间
C.官府实行宗教专制加强统治D.城隍崇拜扩大了地方行政职能
6.1830年,英国采矿工程师斯蒂芬森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英里的速度行驶31英里,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由此可知( )
A.铁路成为英国主要交通方式B.人类活动区域得到极大扩展
C.工业革命推动了运输业发展D.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得到加强
7.并海道是秦汉时期与东部海岸线大致平行的重要陆路交通线,沟通了南北18个郡国、十多个港口,并与其他东西向道路相连。沿线人口约占全国的20%,铁官和盐官数量占全国30%以上。并海道的形成和发展( )
A.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东移B.得益于盐铁官营的实施
C.促进了国家一体化进程D.保证了东部海疆的安宁
8.日本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电车,日本铁路公司的电车只要晚1分钟,车内必定播放道歉的广播,而新干线的到达和出发时刻则是以15秒为单位设定的。这反映出日本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
A.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B.完善了城市交通规划体系
C.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D.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时尚化
9.1902年6月21日,晚清大臣盛宣怀反对对外开放中国内河航运,提出“各国内港行船,均本国人办理,外人不得侵越,中国何独不然。如各国民人欲行小轮,只能与华人议立合股公司”“该公司(合股公司)归中国注册,填发关牌,张挂中国旗号”。这些提议( )
A.助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B.确保了内河航运主权的完整
C.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的权利D.遏制了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
10.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关注公众号天津考生获取最新试卷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11.“欧洲人对这场死亡(14世纪欧洲黑死病)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欧洲“这场死亡”( )
A.使人第一次成为世界的中心B.一定程度促进了思想解放
C.直接推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12.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13.“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属于知识的范畴。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这一命题( )
A.捍卫思想自由的原则B.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想
C.有极端个人主义色彩D.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
14.《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儿子打他的父亲,应砍掉他的手。父亲无力偿还债务时,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奴隶,也可以将自己的家庭成员送给债主抵债,父亲有权力但没有义务去赎回这些家人。由此可见,古代两河流域地区
A.家庭父权拥有绝对的权威B.债务奴隶是奴隶的主要来源
C.法律的审判相对公平公正D.通过法典保护成年男子的权益
15.莎草纸起源于古代埃及,大约在公元前650年左右传入希腊并很快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书写材料。罗马帝国时代,对埃及的占领使莎草纸很快遍及帝国境内,从不列颠到两河流域的广袤疆域里都使用莎草纸。据此可知,莎草纸( )
A.提升了古埃及国际地位B.是古埃及重要的经济来源
C.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传播D.是最早的成熟的造纸技术
16.中世纪的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
A.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B.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D.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17.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都取法于《唐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
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18.古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因为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所有的东西,他不占有主人不能夺取的任何所有物。”这表明( )
A.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B.财产多寡是划分种姓的依据
C.法律注重维护私有财产D.婆罗门掌握古印度经济大权
19.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20.这一文明没有统一的帝国,全盛期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他们所建造的宗教性建筑,最早由一些简单的土坟组成,后来演化为金字塔。他们的农业以玉米为主,没有牛马猪羊,也没有出现畜牧业的痕迹。这一文明是( )
A.古希腊文明B.古埃及文明C.玛雅文明D.印加文明
21.中世纪早期,许多欧洲城市是围绕着城堡建立的,代表权力机构的宫殿、城堡处在城市地势最高或者最中央的位置,例如法国的阿尔勒城大主教城堡、尼斯城普罗旺斯伯爵城堡。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A.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B.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C.获得一定程度自治权D.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
22.在世界各地的众多古城中,受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城市之间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据此可知( )
A.世界各地同时进入文明时代B.世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同
C.古代城市文明发展呈现多元特征D.古代城市之间处于完全隔绝状态
23.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之一。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古代集镇和城市课题时,找到如下史料,哪一项是最为可信的( )
A.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原始村落遗址想象图B.中国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C.《宋史》关于宋代商业市镇的记载D.亚马孙雨林印第安人的居所遗存
24.9世纪开始,日本形成的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17世纪开始兴起的浮世绘则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B.文明开化的社会变迁
C.唐朝文化的深远影响D.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2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
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禅让制
26.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27.近代以来,有9个国家在中国12个城市开辟了30多处租界,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上海地方官员曾广泛借鉴租界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来制定上海的管理方略,在天津推行新政的袁世凯也学习租界建立了第一个巡警队伍和工程局及卫生局。这说明( )
A.租界对中国社会具有双重影响B.民族工业发展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
C.地方官维护国家主权意识增强D.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存在隐蔽特征
28.日耳曼统治西欧之后,创造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古希腊,罗马文化被视为“异教”训以抛弃。在公元8~10世纪的百余年中,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场有组织的翻译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的运动,大量相关典籍以阿拉伯语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据此可知,该运动( )
A.表明阿拉伯与西方文化同根同源B.体现了中古阿拉伯文化领先世界
C.对欧洲文明的存续产生深远影响D.加速了对被征服地区文化的吸收
29.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到2:3。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民涌入城市B.城市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C.“日不落帝国”建立D.工业革命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30.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出现了环境恶劣、住房奇缺、公共空间匮乏等“城市病”。.19世纪30年代的霍乱疫情最终使英国政府逐渐放弃自由放任的城市治理政策,以1848年《公共卫生法》的颁布为标志,英国开始干预城市发展,进入以公共卫生为中心的城市规划阶段。这说明当时英国( )
A.疫病流行阻碍了工业化进程B.“城市病”催生城市治理新模式
C.以干预主义应对城市化问题D.开始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
材料二毗湿摩说:婆罗门可以娶三个妻子。刹帝利可以娶两个妻子。吠舍只可以从本种姓内娶一个妻子。无论几个妻子,她们生下的儿子地位都是平等的。在婆罗门家庭中,出生于婆罗门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在刹帝利家庭中,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妻子地位是最高的。首陀罗女为前三个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有道行的人是鄙视的。一个婆罗门让首陀罗女为他生了孩子,这个婆罗门应该为此赎罪。-摘自史诗《摩诃婆罗多》
(1)以下是世界伟大的史诗作品,请指出以下史诗分别是哪些古代文化的成就?(4分)
史诗作品 代表的古代文化
《罗摩衍那》 ①
《吉尔伽美什》 ②
《荷马史诗》 ③
《伊戈尔远征记》 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摩诃婆罗多》对研究印度历史的史料价值。(6分)
32.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英国城市社会展现出一系列城市工人的住宅问题,,终于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特别是几次大的疫病的发生,终于使政府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逐渐改变了不干预政策。第一步是调查研究;第二步通过立法解决问题;第三步是通过立法规范处理大杂院建筑,变院子为街道;最后是由政府规划解决各城市的贫民窟问题关注公众号天津考生获取最新
-摘自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摘编自方创琳等《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化特征。(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33.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的历史发展,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易》提出:“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称:“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赛助。”先秦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经史子集各门学问,多为治国安邦的国家安全之学,国家安全始终是统治阶级的基本追求。历代统治者多遵守“划疆自守,不事远图”“尚武而不黩武”的理念,坚持“守内制外”,强调“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
-摘编自刘江永《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安全思想与经验教训》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思想。(6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分)
历史检测参考答案
1-5DBACB6-10CCACD11-15BCDAC16-20ACAAC
21-25ACDDC26-30BACDB
31.
(1)①印度文化②两河流域文化③古希腊文化④古代俄罗斯文化。
(2)史料价值:史诗《摩诃婆罗多》是研究印度社会状况的一手史料。史诗描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按规定娶不同数量的妻子以及同一家庭不同种姓的妻子地位高低,显示了不同种姓的社会权利是不平等的。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印度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摩诃婆罗多》作为文学作品,掺杂着神话传说,带有艺术的虚构和夸张。因此,在作为史料应用时,需仔细辨别,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32.(1)问题:工人住房拥挤;公共卫生防疫体系薄弱(疾病传播);贫民窟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犯罪率上升;失业率增加等。(3点)
(2)阶段化特征: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增长较快,水平较低;20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末几乎停滞,甚至下降;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快速增长,水平提高;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飞速发展。
(3)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发展中要加强政府的干预(政府应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关注民生问题);各国的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应结合本国国情;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发展道路等。解析(3)本题是认识题。时空近现代世界。认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加强政府的干预、结合本国国情及走可持续发展发展道路等角度进行分析。
33.(1)重视人心向背,以民为本;强调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以德治国,先礼后兵;重视富国强兵,亲人善邻;强调治内先于安外,注重自身建设。(任答2点)
(2)变化:从“内防”为主到“外防”为主;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强调富国强兵到关注思想解放。(2点)
原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天朝上国”观念的动摇;洋务运动的开展;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2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度天津市武清区城关中学高二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