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策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浙江下汤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壕沟、人工土台和高等级墓葬。在壕沟环

绕的中心台地上,还发现了多座分布着数量可观的石磨盘、石磨棒与陶器的器物坑。据此判
识的
断,下汤遗址

A已迈人奴隶制社会阶段
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
C.定居村落呈高度组织化
D.农业与手工业实现初步分离

2.据考古研究分析,东南亚地区出土的汉代陶器多为航海储存水和食物的容器,而非贸易品。
其中风格最鲜明的一类是几何印纹的“岭南类型”,该器型在华南省份可见尤其以两广最为集

中,另一类是绿、褐釉和方格状席纹的“江东类型”,主要发现于环太湖地区的汉墓中。这些发
现表明,汉代

A海上丝路进人鼎盛时期
B.远洋航海渗透非经济动因
C.对外交流注重双向互动
D.从事海外贸易的区域广泛
3.下面为吐鲁番出土的契约文书《北凉神玺三年(399年)仓曹贷粮文书》(部分)。这说明,当时
该地区
主者趙恭、孫殷:今贷柒石
拾斛,秋熟通等斛,督入本
慰给。明案奉行,
神履三年五月七日起含回
(注:“仓曹”为主管谷事的官吏:无息而借者称“贷”:“秋熟还等斛”意为秋天成
熟收获要还与贷粮相等的斛数:“魁”意为约定时向)
【高三4月质量检测卷·历史第1页(共6页)】
25-X-537C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百零
A.统治者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政府救济凸显务实性
C.市场的经营管理趋于规范
D.信贷货币化趋向成熟
4.唐代节度使李德裕(787一850年)对河朔地区作出军情判断:“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借
朝廷官爵威名以安军情。”840年,节度使张仲武击退回鹘后请求立碑,武宗许之:“仲武由是
威加北狄,表请于蓟北立《纪圣功铭》,敕李德裕为之文。”这反映出
A.地方节度使威胁中央集权
B.皇权统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C.中央和地方之间相互依存
D.藩镇割据产生源于多种因素
5.下面是被元代皇帝奉为“天妃”的东南沿海守护神妈祖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元代以
后“天妃”信仰兴盛的重要原因是
出处
记载
“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美毕,喜气满宫袍”(使
(元)张翁《蜕庵集》
臣代表朝廷为漕运答谢妈祖)
《天津卫志》
“先有天妃宫,后有大直沾。先有大直沾,后有天津卫”
A.南北经济差距拉大
B.民族政策开放包容
C.海上交通方式发展
D.儒家文化兼收并蓄
6.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太仓向内府岁入白银367万两供“买办”之用,成为惯
例,皇室开支数额远超洪武时期。万历后期,地方在正赋外成倍加派的现象屡屡发生,蜀王以
一省之税银“不输天储”。这说明当时
A.国家对商业管控力削弱
B.白银货币为专制剥削提供便利
C.赋役制度推行倍受阻碍
D.地方政府拥有绝对财政自主权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塞防的
核心是确保陆权,海防的核心是发展海权。争论以“筹饷”为导火线,在大臣之间激烈展开,争
论的结果也使得国家战略发生了转移。两者之争的实质是
A.国家统治危机的复杂性
B.国家军事体制的落后性
C.近代外交思维的多样性
D.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性
8.1919年10月,《星期评论针对上海香烟厂女工因“情愿勤作夜工,可以多得工资”反对厂方增招
女工而罢工一事发表社论《为甚么罢工?》,下面是该社论的部分内容。这体现出,当时中国
和文明工人最低的要求一生产方面的要求—“最低限的工资“和“最高限的
时间”等要求比起来,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在世界各国同盟罢工风潮最激烈的时
期,我们看见了这一种“非文明”“不自觉”的罢工事件,真要痛哭流涕了
A.民族资本家超经济剥削深重
B.未能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相接轨
C.工人主体意识觉醒水平有限
D.民众对罢工认知局限在暴力层面
9.20世纪20年代末,《国货陈列条例》颁布,规定每个省和城市建一座“国货陈列馆”,地方性、
地区性、全国性的国货展览会陆续出现。时人对此评述道:“来自以‘中国'这个名称为人所知
的地理实体的不同地区的所有产品,创建了一个由边界的和自然的整体帮助制造‘中国’。”据
此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此举
A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和声誉
B.纾解了国家的财政困难
C.利于强化国家内在凝聚力
D.意在配合实业救国运动
【高三4月质量检测卷·历史第2页(共6页)】
25-X-537C
Q夸克扫描王

极速扫描,就是高效百部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质量检测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知识定位】史前文明。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下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壕沟、人工土台和高等级墓葬,均需集体协作完成,体现了
资源集中与社会组织能力,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描述了墓葬和城址情况,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迈入了奴隶制
社会阶段,奴求制社会的确定需要更多如奴求与奴隶主阶级关系、奴求制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证据,故排除A
项:材料所述的“壕沟环绕的中心台地”和器物坑更侧重整体布局特征,而非明确的功能划分。且“高度组织
化”需更复杂的管理体系(如行政规划、分工制度),根据现有材料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排除:材料强调的是
石磨盘(农业工具)与陶器(手工业产品)共存,而非“分离”,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B
2.【知识定位】汉代对外交流。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东南亚出土的汉代陶器是航海储存容器,且来自不同的地区,这意味着有不同的
出发地或不同的航海团体,比如岭南类型属于两广地区,江东类型属于环太湖地区,表明汉代从事航海活动
的区域广泛,故D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在元代才进入鼎盛期,故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这些陶器不是用
于海外贸易的商品,用途指向实际航海需求,无法说明对东南亚的航海活动有宗教、政治等非经济动机,故排
除B项:材料中的陶器是中国输出到东南亚的,没有提到东南亚的物品传入中国,不足以证明“双向互动”,故
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3.【知识定位】占代社会救济与契约。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该文书记录了政府通过仓曹(负责粮食仓储和分配的机构)向民间贷放粮食的情况,政府在面对
粮食短缺或灾害时,并非简单的无偿发放救济物资,而是采取了“贷粮”的形式。这意味着政府在救济过程中
考虑了财政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消耗国库储备:同时,贷粮形式也为民众提供了在一定期限内偿还粮食的
可能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无息”“还等斛”彰显了鲜明的救济与务实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契约
文书签订的目的是推动政府社会救济行为的推行,而非保护私有财产,故排除A项:政府对民间贷放粮食的
契约双方是政府和借贷者,尽管是以借贷的形势,但实质仍是一种救济行为,不涉及市场经营,故排除C项:
根据该文书可知,民众向政府借贷的粮食,在“秋熟还等斛”,仍以实物即粮食偿还,因此无法说明信贷货币化
趋向成熟,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B
4.【知识定位】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李德裕对河朔地区军情的判断,认为河朔兵力虽强,但仍需借助朝廷的官
爵威名来安定军情:节度使张仲武击退回鹊后,请求在蓟北立碑,得到了武宗的批准,并由李德裕撰写碑文。
这明确指出了地方节度使需要借助中央的权威来安定军情,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节度使功绩的认可和表彰。
这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在权力和威名上的共生依存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地方节度使对中
央集权的威胁,反而强调了地方需要借助中央的权威来安定军情,故排除A项:李德裕对河朔地区的军事判
断与民族关系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重点阐明了当时藩镇与中央的依存关系,而非讨论藩镇割据的产生,故
排除D项。
【参考答案】C
5.【知识定位】元代思想与谱运发展。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第一则材料描绘了元代使臣代表朝廷为海上漕运答谢海神妈祖的庄严情景,这表明元代统治者
对妈祖信仰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海上漕运的发展;第二则材料反映出妈祖信仰对天津城市发展的影响,天
津作为重要的海上港口城市,其兴盛反映出当时海运影响力日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漕运从内河转向
【高三4月质量检测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25-X-537C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西省晋中市2024-2025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