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6分)
1.关于文明起源,国际考古学界通常以城市、金属、文字三要素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准;随着良渚古城等本土考古证据的不断发现,中国学者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据此可知,中国学者更强调()
A.社会关系的变革 B.物质生活的发展
C.城市形态的演化 D.出土文物的鉴别
2.《摩奴法典》是婆罗门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和古来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是古代印度法律制度的集大成者。法典中规定,对高等种姓和低等种姓收取不同的法定利息,对婆罗门收取的月息是2%,刹帝利为3%,吠舍4%,而首陀罗为5%。据此可知,古印度法律()
A.重视债权人的利益 B.是婆罗门教教义的直接体现
C.维护种姓制度 D.阻碍不同等级间的垂直流动
3.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城邦将无法存在。这一事件说明()
A.雅典人都遵循法律的判决 B.雅典的民主法制有待完善
C.雅典城邦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雅典的道德已经完全沦陷
4.表4所示为欧亚大陆文明与美洲古代文明关键性节点发展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表4
欧亚大陆 美洲
两河流域 中国 安第斯山区 中美洲
驯化动物 公元前 8300年 公元前7500年 公元前3000年 公元前3000年
广泛使用金属 公元前 4000年 公元前2000年 公元1000年 -
文字 公元前 3000年 不晚于公元前 1500年 - -
A.地理环境决定区域文明 B.世界文明发展有差异性
C.经济水平影响文明程度 D.欧亚文明优于美洲文明
5.波斯帝国统治时期,内部各个地区仍保持着自己的法律、制度、语言和风俗。各省总督听命于国王,但总督世袭和反叛是家常便饭。据此可推知,在当时波斯帝国()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中央集权仍需加强
C.系统官僚体系尚未建立 D.统治策略较为灵活
6.亚历山大发行过一系列带有希腊神祇的纪念币,其继承者们也模仿并打造了大量的相似钱币。这些钱币在中亚与印度的流传,直接或间接地唤起这些地区的人们对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的回忆。据此可知,亚历山大()
A.推广了希腊文化 B.传播了基督教义
C.统一了货币形制 D.加强了中央集权
7.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在葬礼上安排家奴进行并不致命的搏击表演,以纪念死者生前的勇敢、坚毅,并激励观礼者。到公元前3世纪,罗马将来自不同民族的战俘押至本土,搏击表演变得残酷致命,角斗的形式和规模不断扩大。角斗的发展()
A.折射了罗马扩张的需求 B.导致了罗马的迅速灭亡
C.推动了商业经济的繁荣 D.促进罗马文化对外传播
8.下图是公元2世纪的亚非欧主要商路图。由此可知
A.经贸往来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B.商路有利于古代文明多元一体
C.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碰撞激烈
D.海洋文明具有较大的扩张潜能
9.中世纪欧洲的国王是土地分封的终极来源,对贵族有管辖权。每一个封建主只效忠给他土地的人,也就是他的直接封主,他可以不听国王或者其他任何人的话;他可以拿起武器和国王打仗,或者和其他任何人打仗。这可以用来说明欧洲中世纪()
A.贵族权力得到提升 B.世俗王权形同虚设
C.王权软弱权力分散 D.封君封臣关系稳定
10.13世纪,西欧部分庄园领主变庄园制的直接经营为租地制的间接经营,将土地出租获取地租,并将农奴的劳役折合为货币,从中获利。这一转变()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形成了多种经营模式
C.削弱了封建割据势力 D.变革了土地的所有制
11.有学者说:“中世纪的自治城市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作为封建社会外的异己力量而出现的······正是在与封建力量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一批城市的理论家们致力于挖掘传统、开拓创新,从而实现了民主、限权等宪政思想的薪火传承。”这说明城市自治运动()
A.维护了罗马教皇的统治 B.解决了封建社会的矛盾
C.促进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冲击了西欧的封建制度
12.“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罗马民法大全》
C.《法国民法典》 D.《宅地法》
13.拜占庭皇帝通过发动征服战争,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帝国汇集了来自各地的货物,如黑海的盐,印度的调味品、香料和宝石,埃及的莎草纸和粮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及西欧的银、熟铁产品、亚麻布、棉花和毛织品等。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A.疆域的拓展推动经济发展 B.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枢纽
C.积极扶持和发展对外贸易 D.推动欧亚非文化的统一
14.自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建立,就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的各种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史称百年翻译运动。来自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的阿拉伯学者在翻译典籍的同时,还作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注释,并通过消化、改造和创新,撰写了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这些活动( )
A.为伊斯兰教的诞生创造条件 B.维系了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繁荣
C.旨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D.反映阿拉伯文化多元综合的特点
15.20世纪6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窑头村的一座晚唐墓葬中,出土了3枚阿拉伯金币,其年代为公元702年、718年和746年。这可以印证( )
A.唐朝丝绸之路繁荣 B.阿拉伯人善于经商
C.东西经济差距明显 D.中阿存在交通往来
16.传统观点解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主要有东西方商路受阻、寻求黄金、宗教扩张等说法。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当时欧洲的落后和衰落促使欧洲阶级矛盾激化,导致欧洲力量被挤向地中海西部和大西洋,新航路开辟因此展开。据此可知,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认识( )
A.缺少对当时其他视角的观察 B.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近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7.观察下面“大航海时代前的世界贸易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A.欧洲商人已经直接同亚洲建立了商业联系
B.阿拉伯商人在亚、欧间从事中介贸易活动
C.奥斯曼帝国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快速发展
D.逐渐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18.西欧人制造出新型的航海图,这种航海图布满航海用的放射状罗盘方位线。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有关季风和洋流等地理知识日益丰富。这( )
A.说明了人们普遍接受地圆说 B.成为推动新航路开辟的根源
C.引起西欧各国对东方的向往 D.提供了远洋航行必备的条件
19.16世纪初,达·伽马的船队在航行中俘获了一艘阿拉伯商船,将船上的人都当作异教徒烧死;到达印度后,为了获得贸易权,命令卡利卡特城统治者驱逐阿拉伯商人,并大肆杀戮当地民众;次年船队返回葡萄牙,所获利润竟超过航行成本60倍以上。这些说明了()
A.传播宗教是远洋航行的主要动因 B.地理大发现使葡萄牙成工业帝国
C.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殖民掠夺与新航路开辟一路相随
20.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在东方实现“黄金梦” B.途径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开辟了到美洲的航路 D.到达了印度的卡里库特
21.图4为16-17世纪从美洲运往西班牙的金银流量变化趋势图。导致图中金银流量大幅下滑的原因在于西班牙()
A.受到价格革命的冲击
B.面临殖民地广泛反抗
C.遭受商业革命的打击
D.殖民扩张的优势减弱
22.14~16世纪,西方绘画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
的转变”,“去除烦琐的装饰,强调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笔触上抛弃了传统的呆板,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热情奔放”。这一转变反映出()
A.宗教改革动摇了教会统治
B.理性判断推动了自由平等
C.人性复苏冲击了神学观念
D.科学发展摧毁了宗教迷信
23.小明百度查阅某文明,输入了“玉米发源地”“浮动园地”“特诺奇蒂特兰”等关键词。该文明位于如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 ④
24.15世纪约翰内斯·古登堡进一步完善金属活字多次印刷技术,使得新的印刷方法扩展到整个欧洲,并对社会生活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此推知,当时活字印刷术()
A.引发了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使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的引领者
C.标志欧洲出现“科学革命” D.刺激了世俗读物的大量发行
25.如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
印度产地 亚历山大里亚 威尼斯 欧洲消费国
1-2 10-14 14-18 20-30
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D.世界市场的形成
26.下图为16世纪至17世纪《西欧小麦价格指数变化曲线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这一变化原因的是
A.早期殖民扩张白银流入西欧
B.西欧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三角贸易导致黑奴涌入欧洲
D.新航路开辟促进了食物交流
27.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这些家族控制了政治、商业和手工业。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这说明()
A.文艺复兴理念得到各阶层认可 B.先进文化的兴起取决于城市发展
C.意大利的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文化的进步
28.下表所示为中世纪欧洲教皇大事记。据此可知()
时间 事件
1075年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颁布《教皇敕令》,取缔皇帝和国王任命主教的资格,并宣称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各国君主当吻其足等。
1076年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公开谴责格里高利,但他随即被后者革除教籍。
1077年 亨利身穿忏悔服,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在严寒风雪中站立了三天三夜,获得教皇原谅。
1084年 返回德国的亨利励精图治、挥师南下成功占领罗马,格里高利出逃。......亨利被伪教皇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A.教皇已经控制世俗权力 B.民族利益高于宗教信仰
C.教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D.王权与教权竞争且共存
29.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经建造了原始的城市和神庙,居民的住房基本上由泥砖建造或芦苇建造两类构成,在埃利都发掘出土的陶制男像,右手执一棍棒上附泥丸,表明军事首领的权势。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两河流域()
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B.农业文明高度发达
C.社会分工逐渐细化 D.阶级分化趋势明显
30.印加人培植了40多种植物,他们以玉米和土豆为主食;为了获得耕地,他们在气候干燥的山区坡地上筑起了层层梯田,并建立了庞大的灌溉系统,他们还使用鸟粪作为肥料,以提高农业产量。这反映了印加文明()
A.农业生产技术较高 B.水利灌溉系统发达
C.浮动园地模式科学 D.行政管理制度完善
31.下表为某同学对13世纪以来世界重要城市的分类笔记,其中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可以归入()
编号 类型 城市举例
① 新航路开辟前的欧洲贸易或金融中心 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
② 新航路开辟后的国际贸易中心 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
③ 受益于运河的港口城市或商贸中心 纽约、曼彻斯特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32.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4-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图中①②③④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人文主义②德意志③英国④理性主义
B. ①理性主义②瑞士③英国④马克思主义
C.①人文主义②德意志③法国④理性主义
D.①理性主义②瑞士③法国④马克思主义
33.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各种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一种“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A.国家认同引发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二、非选择题(共3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签订《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化,基督教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世俗君主多借助教会为自己的“君权神授”正名。教会的财富与田产日益增多,并执着于形形色色的朝圣教堂、圣物与图像,以期获得更多资助;人们也欲通过朝圣、购买赎罪券等方式追求拯救。在世俗社会越来越虔诚的同时,神圣领域却越来越世俗。10~12世纪,克吕尼改革和西多会改革开始清除教会中出现的鬻卖圣职、教士结婚等腐化现象,扭转由其导致的不良社会风气;西方修院制也开始从“避世”转向“入世”。至11~12世纪,精通法学的诸位教宗在政教冲突中把持了发言权,教会逐渐从对一套精神秩序的要求转变成为对法律权限的要求,西欧开始朝向一个由教宗领导的“基督教国家联合体”的方向前进。
-摘编自杨华明《试析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世界的内在张力》
材料二
在中世纪晚期,教会的腐败和道德问题引发了人们对教会权威的怀疑。神学家们认为出售赎罪券背离了真正的基督宗教信仰,并强调“罪”只能通过正确的意志才能得到赦免。与此同时,神学家也越来越强调王权源自社会共同体和民族共同体。国王推行相同的语言、文化和法律来加强国家的统一,逐渐使国王成为人民的象征和领导者。但是,由于教会的长期存在和强大,直接遏制了西欧专制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兴起,逐渐形成神圣和世俗相分离而不可互相干涉的局面。
-摘编自黄志鹏《欧洲中世纪教权与王权关系的演变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权力扩张的原因及其弊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后期西欧政教之争的影响。(4分)
35.文明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世界各区域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公元8世纪和9世纪,世界贸易的中心在伊斯兰教世界已毋庸置疑。当时一位中国旅行家杜环对此地的繁华和富裕颇感震惊:“郛郭之内,里闬之中,土地所生,无物不有。四方辐辏,万货丰贱;锦绣珠贝,满于市肆;驼马驴骡,充于街巷。”-另外,富贵阶层的投资还掀起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令人难忘的学术研究热潮。
-摘编自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材料三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强调: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习近平: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世界贸易的中心”所在的帝国(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帝国在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并说明理由。(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和图2文明交流的不同。(6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明交流认识。(4分)
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B A A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D D C B D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A D A A D D D A
题号 31 32 33
答案 B C B
34.
【答案】
(1)原因:世俗政权的支持或世俗君主借助教会加强权威;中世纪西欧长期分裂,王权衰落;教会占有大量财富,掌握西欧的精神世界和文教事业;基督教自身的改革;教会组织的发展或教会建立了一套等级制度和组织体系。(6分,任答两点即可)
弊端:干扰世俗行政;经济剥削严重;教会内部腐败;思想禁锢。(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影响:为近代宗教改革奠基;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形成了政教分离的政治传统。(4分,任答两点即可)
35.
(1)帝国:阿拉伯帝国。(2分)
地位: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分)
理由:
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的广大地区(地理角度,2分)
帝国经济繁荣,阿拉伯人在东亚、西欧、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经济角度,2分);
阿拉伯人继承和传播了东西方地区的文化(文化角度,答到具体史实即可,如:翻译了大量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典籍,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任意1点,2分)
(2)范围:图1区域性文明交流;图2全球的文明交流
线路:图1以陆路为主,路线少;图2以海路为主,路线多;
内容:图1以奢侈品交易和文化交流为主;图2还包括动植物物种的大交流、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的传播、以及疾病的传播等;
方式:图1以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图2伴随了武力征服与殖民扩张。
进程:图1的文明交流过程较为缓慢,图2的交流更为直接和频繁(任答3个角度,共6分)
(3)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破坏文明的进程、和平更有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不同的文明应持尊重、包容的态度。(任答2点,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