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月考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48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2.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和种植
A.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为基础 B.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C.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3.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 )
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 B.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 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
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贵族政治体制+铁犁牛耕+庄园经济 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
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 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
5.有学者认为,距今约3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部分区域,已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且相对成熟的手工业生产体系,并且两区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为这一观点提供多角度佐证的是( )
A.黄河流域遗址出土大量传统石制农具,工艺稳定周边传播,长江流域部分遗址有类似工具但工艺有别。
B.长江流域村落遗址发掘精美繁复漆器,黄河流域少数贵族墓葬有相似粗糙漆器残片,技法部分相同。
C.黄河流域城市遗址出现大规模青铜铸造作坊,出土青铜器种类丰富,长江流域遗址青铜制品种类单一。
D.长江流域贵族墓地出土丝织品残片,工艺成分与黄河流域相似,两地有丝织工具及运输容器出土。
6.如表为1851年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A.法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B.法国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C.英国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法国工业化进程较英国缓慢
7.2022年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送入预定轨道。22颗一起“拼车”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一事件表明我国( )
A.航天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B.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成果显著
C.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D.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
8.18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最终剥夺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从而完成对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性终结,也象征着英国兰开夏棉纺织工业资本家的全面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被终结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为维持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出让步 B.英国需要打开印度的棉纺织业市场
C.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主义成为潮流 D.英国东印度公司威胁自身海外利益
9.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在今四川彭州市一带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僮约》,如“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詈。多作刀矛,持入益州,货易羊牛。”《僮约》的史料价值在于研究汉代
A.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B.区域市场经济交往
C.土地兼并程度加剧 D.农村雇佣关系发展
10.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商帮的逐渐兴起
11.南宋数学著作《数书九章》中记载了一道数学题:四人合资做生意,入股方式有金、银、盐、钞(特许经营执照)、度牒(可用于免税的出家人身份证明)五种,所获利润为沉香、象牙和胡椒。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数学进步促进商业发展 B.民间商贸活动较为活跃
C.合资经营成为普遍现象 D.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12.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15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18世纪后,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在欧洲大行其道,英国社会上下“嗜糖成癖”。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13.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14.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到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对镇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往往带财税衔,如“监进贤镇盐酒税”“和州东关镇监税”,此外,还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说明了北宋( )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
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坊市界限被打破
15.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 )
A.继承了“秦之好兴事”的传统 B.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 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16.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共4道大题,其中17题16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棉花由域外传入,主要集中在三条线:其一公元前3世纪,从越南经海路传到海南岛(黎族)。此后往闽广等地传播,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说“木棉元时乃移至江南”。其二西域线路,公元3世纪前后,棉花从中亚传入新疆地区高昌国(维吾尔族),此后经河西走廊,往关中地区扩散,1273年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中有在黄河流域劝种棉花的诏谕。其三从缅甸进入云南、贵州等地,《后汉书》中有哀牢国(傣族)织布的记载。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花最终取代麻,成为“衣被天下”的代表。明朝植棉已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棉田轮作、管理,棉花增产技术、减产原因等记载较前代更为完整和科学,有很大影响力。
-摘编自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
材料二美国南部有适宜的降雨量、无霜期,以及肥沃的土壤。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以武装夺取外国领土、驱赶美洲印第安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的新土地。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前,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在1950年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对于工业生产的依赖度极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农户生产。然而从1950到1970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棉纱生产国,同时也于1969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布出口国。1971年中国在纺织业中的总锭数跃居世界第一;1981年成为最大的原棉出产国;1988年成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在棉纺织生产上打破的记录,预示了其他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切。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传入种植的特点和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表:
时间 发展阶段 典型特征
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3千年 生存大革命 农业、畜牧业产生;新石器革命
公元前3千年-1600年 交流大革命 文字、数学等科学起源;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文明对外传播交流
1600年至今 效率大革命 机器、科学革命;新能源、新动力;现代信息革命
-摘编自时斗等《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
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在整个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两百倍,其中94%的增长发生在1780年后的20年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2021年6月17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本届会议主题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棉业。”会议指出,当前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因素对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车的发展演变:
古代早期 以牲畜拉车代步;显贵者驾以“驷马”(四匹马同架一车)。
宋代 街市有商户专门出租“长车”,顶上有盖,四周挂幔,可载乘六人,以日计值。
1886年前后 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
20世纪初 近代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图利亚”,因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司机与她平坐而被尘封于宫中。
20世纪50年代 由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汽”下线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
1985-1995年 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旗下生产的“桑塔纳”轿车被乡镇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老板们誉为“轿车小旋风”。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卫星导航、人车交互、主动安全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轿车走进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出现。
-摘编自林平《汽车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王益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模拟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48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答案】B
2.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主要供种植者自己食用。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因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和种植
A.以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为基础 B.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C.主要源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动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答案】D
3.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影响,2020年全世界有多达8.11亿人口面临饥饿威胁,比2019年增加1.61亿;全球23.7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比2019年增加3.2亿人,这是历史上饥饿问题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应( )
A.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中心 B.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C.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市场 D.重视食物物种交流
【答案】C
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A.贵族政治体制+铁犁牛耕+庄园经济 B.官僚政治体制+铁质农具+小农经济
C.垂直管理体制+男耕女织+城市商业 D.分封制度体系+精耕细作+重农抑商
【答案】B
5.有学者认为,距今约3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部分区域,已各自形成了独具特色且相对成熟的手工业生产体系,并且两区域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下列考古发现中,最能为这一观点提供多角度佐证的是( )
A.黄河流域遗址出土大量传统石制农具,工艺稳定周边传播,长江流域部分遗址有类似工具但工艺有别。
B.长江流域村落遗址发掘精美繁复漆器,黄河流域少数贵族墓葬有相似粗糙漆器残片,技法部分相同。
C.黄河流域城市遗址出现大规模青铜铸造作坊,出土青铜器种类丰富,长江流域遗址青铜制品种类单一。
D.长江流域贵族墓地出土丝织品残片,工艺成分与黄河流域相似,两地有丝织工具及运输容器出土。
【答案】D
6.如表为1851年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 约1800 48% 52%
法国 约3600 75% 25%
A.法国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B.法国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C.英国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法国工业化进程较英国缓慢
【答案】D
7.2022年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送入预定轨道。22颗一起“拼车”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一事件表明我国( )
A.航天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B.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成果显著
C.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D.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
【答案】B
8.1858年8月,英国国会通过《印度统治法》,最终剥夺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各地的统治权,从而完成对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性终结,也象征着英国兰开夏棉纺织工业资本家的全面胜利。英国东印度公司被终结的根本原因是
A.英国为维持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作出让步 B.英国需要打开印度的棉纺织业市场
C.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自由主义成为潮流 D.英国东印度公司威胁自身海外利益
【答案】C
9.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在今四川彭州市一带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僮约》,如“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入市不得夷蹲旁卧,恶言丑詈。多作刀矛,持入益州,货易羊牛。”《僮约》的史料价值在于研究汉代
A.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B.区域市场经济交往
C.土地兼并程度加剧 D.农村雇佣关系发展
【答案】B
10.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商帮的逐渐兴起
【答案】B
11.南宋数学著作《数书九章》中记载了一道数学题:四人合资做生意,入股方式有金、银、盐、钞(特许经营执照)、度牒(可用于免税的出家人身份证明)五种,所获利润为沉香、象牙和胡椒。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数学进步促进商业发展 B.民间商贸活动较为活跃
C.合资经营成为普遍现象 D.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答案】B
12.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15世纪晚期西班牙的殖民地圣多明各成为新世界第一片种植甘蔗的土地。18世纪后,果冻、布丁、乳酪等甜食在欧洲大行其道,英国社会上下“嗜糖成癖”。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13.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A
14.镇本为在边境驻兵戍守的地方。到北宋时期,政府专门设监镇官对镇进行管理。这些官员往往带财税衔,如“监进贤镇盐酒税”“和州东关镇监税”,此外,还兼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说明了北宋( )
A.镇的经济功能凸显 B.营商环境较宽松C.推行崇文抑武政策 D.坊市界限被打破
【答案】A
15.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自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 )
A.继承了“秦之好兴事”的传统 B.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 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答案】D
16.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
A.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B.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医特点
C.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D.中国医学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答案】A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共4道大题,其中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棉花由域外传入,主要集中在三条线:其一公元前3世纪,从越南经海路传到海南岛(黎族)。此后往闽广等地传播,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说“木棉元时乃移至江南”。其二西域线路,公元3世纪前后,棉花从中亚传入新疆地区高昌国(维吾尔族),此后经河西走廊,往关中地区扩散,1273年元朝颁布的《农桑辑要》中有在黄河流域劝种棉花的诏谕。其三从缅甸进入云南、贵州等地,《后汉书》中有哀牢国(傣族)织布的记载。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后,棉花最终取代麻,成为“衣被天下”的代表。明朝植棉已普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棉田轮作、管理,棉花增产技术、减产原因等记载较前代更为完整和科学,有很大影响力。
-摘编自刘咸陈渭坤《中国植棉史考略》
材料二美国南部有适宜的降雨量、无霜期,以及肥沃的土壤。1786年,美国的种植园主开始大量种植棉花,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数量迅速增长。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以武装夺取外国领土、驱赶美洲印第安人等方式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的新土地。为了扩大棉花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前,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在1950年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对于工业生产的依赖度极低,绝大部分产品都是由农户生产。然而从1950到1970年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棉纱生产国,同时也于1969年取代日本成为最大的棉布出口国。1971年中国在纺织业中的总锭数跃居世界第一;1981年成为最大的原棉出产国;1988年成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1991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中国在棉纺织生产上打破的记录,预示了其他领域即将发生的一切。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历史上棉花传入种植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棉纺织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小题1】特点:传入早,路线多;种植区域受传入路径影响,由边疆、沿海向内陆扩展,耗时长;
少数民族在其中发挥作用;农书对前代植棉经验总结和推广;政府鼓励、推动。
作用:改善民众的衣被结构;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有利于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推动棉纺织业(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小题2】原因:美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土壤)适合棉花种植;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水平;侵略掠夺新领土;开拓市场;发展奴隶贸易和掠夺奴隶劳动力。
【小题3】意义: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有利于棉纺织产业链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根据人类文明发展水平,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表:
时间 发展阶段 典型特征
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3千年 生存大革命 农业、畜牧业产生;新石器革命
公元前3千年-1600年 交流大革命 文字、数学等科学起源;青铜、冶铁技术发展;文明对外传播交流
1600年至今 效率大革命 机器、科学革命;新能源、新动力;现代信息革命
-摘编自时斗等《用科技改变人类社会的进程为标准划分历史阶段》
请对上述任一阶段的划分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交流大革命的观点。交流大革命应该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
论述:公元前3000年至1500年前后,世界各文明总体处于相对分散独立发展的阶段。欧亚文明对美洲、大洋洲尚无认知,世界各地间交流并不密切。
1500年前后,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加强了世界各地的交流和联系,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文明,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开发,以西欧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人类社会从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物种交流,玉米、土豆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总结:综上,世界各地的密切广泛交流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并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因此交流大革命的观点应该更改为发生于新航路开辟以后。
示例二:
看法:我不赞同作者关于效率大革命的观点。效率大革命应该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以后。
论述:1600~1765年间,人类社会生产仍停留在手工工场阶段,技术虽然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但并未出现生产效率质的飞跃,产生效率大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动力取代人力,近代工厂取代传统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大大提高;19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采用新的能源和动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20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智能化程度提高,极大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
总结:综上,工业革命的开展革新了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因此效率大革命的观点应更改为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在整个18世纪,英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增长了两百倍,其中94%的增长发生在1780年后的20年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兰开郡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2021年6月17日,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在江苏苏州隆重开幕。本届会议主题是:“打造开放、包容、可持续的世界棉业。“会议指出,当前世界环境复杂多变,但中国经济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同时也应该看到,政治因素对国际经贸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话语权体系和企业价值体系进行围追堵截的现象屡见不鲜。西方某些组织、企业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来抹黑新疆棉,其真实意图是利用自身影响力破坏我国棉产业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疆棉产业只要保持信心和定力,不断转变经营观念,并采用有力措施加以应对,就一定能打破某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魔咒”,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编自牛方《新疆棉事件:热搜之后的冷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我国应采取的应对举措。
【答案】【小题1】特点:从无到有(或:从进口仿制到本土化大量生产);工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不平衡;英国领先于世界。
【小题2】主要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各地联系加强;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大陆政治动荡;英国通过殖民扩张获得广阔的殖民地。
【小题3】举措:坚持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态度,加强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棉纺织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区域合作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车的发展演变:
古代早期 以牲畜拉车代步;显贵者驾以“驷马”(四匹马同架一车)。
宋代 街市有商户专门出租“长车”,顶上有盖,四周挂幔,可载乘六人,以日计值。
1886年前后 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
20世纪初 近代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图利亚”,因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司机与她平坐而被尘封于宫中。
20世纪50年代 由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汽”下线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 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
1985-1995年 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旗下生产的“桑塔纳”轿车被乡镇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老板们誉为“轿车小旋风”。
21世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卫星导航、人车交互、主动安全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轿车走进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出现。
-摘编自林平《汽车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主题:车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空下的社会特征。
阐述:在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较于前代更加繁荣,专门供于租用、以日计值的长车,满足了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出行代步的需要,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内燃机、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与发展,为汽车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汽车的发明创造不仅是多项科学技术的共同结晶,也是人类不断改造世界、提升自我价值的体现,促进了人类的生活与交通方式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奠基时期,新中国国产汽车的命名特点,不仅反映出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与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强大祖国的热切愿望,也映出在冷战背景下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综上所述,历史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可以从车的发展演变中找到鲜明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