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末试卷-初中历史
1.(2024七下·宁海期末)文物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下列文物能够直接反映出唐朝( )
A.繁荣的社会经济 B.发达的农业生产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广泛的中外交流
2.(2024七下·宁海期末)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
A.武将跋扈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农民起义
3.(2024七下·宁海期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有其灿烂的成就。以下人物及其成就对应正确的有( )
①毕昇——活字印刷术 ②司马迁———《资治通鉴》
③关汉卿———《窦娥冤》 ④李时珍———《本草纲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24七下·宁海期末)《元史》评价忽必烈:“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D.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5.(2024七下·宁海期末)张时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示意图,据此判断空缺处应该填写( )
A.重文轻武 B.丞相制度 C.厂卫制度 D.八股取士
6.(2024七下·宁海期末)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论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史论
① 隋文帝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② 安史之乱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 王安石变法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达到顶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七下·宁海期末)“清朝前期,中国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国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文中的“国策”(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基本上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根本上杜绝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8.(2024七下·宁海期末)探经济发展,谋国力强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起,以延伸水上交通线,使帝国内部南北东西的交通都大为增进,以便南方人可以从余杭北行直达涿郡进行贸易。
——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凿“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目的。
材料二:见曲辕犁和古诗《忆昔》。
(2)材料二中的诗句描绘了开元时期怎样的景象?探寻曲辕犁的发明与该景象出现的关系。
材料三:南宋发行了多种纸币,最主要的一种是会子。直到元朝,马可·波罗才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传到日本、高丽。南宋共发行“会子”近14亿贯,相当于发行了1600多吨黄金,纸币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见。
(3)结合所学,说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根据材料三,概括纸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推断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9.(2024七下·宁海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元朝建立后,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民族的碰撞与交融】
材料二:见下图。
(2)写出A代表的政权名称以及B代表的民族名称。请选用相关史实,佐证该时期是一个民族碰撞与交融的时代。
【版图的奠定与巩固】
材料三:
(3)通过材料三的学习,同学们认为清王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第二种,中央设置管理机构;第三种,与民族分裂势力坚决斗争。请任选一种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0.(2024七下·宁海期末)某同学围绕“对外交往”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项目任务一:【赏“邮”学史】
(1)两张邮票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哪种方式?
项目任务二:【看“图”识史】
(2)读图,说说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和元代交通的特点。
项目任务三:【读“文”析史】
1405-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郑和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以此展示大国风度。每次出海都满载瓷器、茶叶等,当船队靠近当地时,居民纷纷跑来交易,郑和也换回奇珍异宝、药材等。据统计,明成祖在位期间,亚非使节共来华318次。
——摘编自朱桂香《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3)阅读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弈棋仕女图》(局部)”“带为毛女子骑马雕塑”“《打马球图》(局部)”“吹排箫乐伎壁画”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些妇女受文学、音乐等教育,可参加娱乐活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A. 繁荣的社会经济 ,繁荣的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B. 发达的农业生产 ,题干信息未涉及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D. 广泛的中外交流 ,题干反映的是社会风气,与中外交流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图片的含义,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开放的社会风气。
2.【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材料“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的积弊,提出“稍夺其权”即逐渐剥夺藩镇的权力,制其钱粮即控制藩镇的经济命脉,收其精兵即收取藩镇的精兵良将,这三大方针成为宋朝解决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基本国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积贫积弱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产生是因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B项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外族入侵,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是针对宋初方镇太重,武将专权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外族入侵,不符合题意;
D.农民起义,宋初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文言文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关汉卿的杂剧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是《窦娥冤》;《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学著作;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不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迁写作的是《史记》,故②错误,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信用儒术”“一代之制”“规模宏远”等信息可知,忽必烈主动学习汉族文化,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全国实行了有效统治,C项正确;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统治政策,没有涉及元朝统一中国,排除B项;
题干中“以夏变夷”意思是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因此,并非是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之后被沿用和完善,到了明朝采取八股取士方式选拔人才,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故选项D符合题意;A.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不是明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丞相制度,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不符合题意;
C.厂卫制度,厂卫制度属于监察机构,不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八股取士。
6.【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①史论与史实对应正确;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②史论与史实对应正确,①②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在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时几乎全部被废除,没有实现“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③史论与史实不匹配;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强化了皇权,但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设立军机处,④史论与史实不匹配,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③或④的选项,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识记这些事件的影响或意义。
7.【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清朝前期,中国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国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经商活动,使中国与世隔绝,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
B. 基本上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不符合题意;
D. 根本上杜绝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完全杜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闭关锁国政策,再结合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识记回答。
8.【答案】(1)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地区经济交流,巩固统治。
(2) 景象:①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开元盛世;②民众生活安定;③农业发达,经济繁荣;④国库充盈。关系: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为盛世景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交子。作用:①便于携带,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向外传播,促进中外贸易往来,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等。
(4) 主要因素①政策得当,政局稳定;②交通的发展;③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④货币的发展。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1)目的:根据材料一“使帝国内部南北东西的交通都大为增进,以便南方人可以从余杭北行直达涿郡进行贸易。”可知,材料一中“这条古代最长的运河”即隋朝大运河,开凿“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地区经济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景象:根据材料二“曲辕犁和古诗《忆昔》”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被后世称为“开元盛世”;在盛世之下,社会秩序良好,百姓安居乐业;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经济的繁荣和税收的增加,使得国家财政状况良好,国库充盈;关系:曲辕犁作为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这种技术革新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说曲辕犁的发明是开元盛世景象出现的重要推手之一;
(3)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作用:根据材料三“南宋发行了多种纸币,最主要的一种是会子”“南宋共发行‘会子’近14亿贯,相当于发行了1600多吨黄金”可知,与沉重的金属货币相比,纸币更容易携带和交易,这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繁荣;根据材料三“直到元朝,马可·波罗才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传到日本、高丽”可知,纸币的向外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往来,还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主要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可以推断出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得当,政局稳定,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能够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就能为经济繁荣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交通的发展,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不仅加强了南北之间的交通联系,还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材料二中提到的曲辕犁,作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样,手工业和商业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推动了这些行业的繁荣;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商品流通的广度和深度,材料三中提到的南宋发行的纸币——会子,不仅方便了商品交易,还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故答案为: (1)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地区经济交流,巩固统治。
(2) 景象:①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开元盛世;②民众生活安定;③农业发达,经济繁荣;④国库充盈。关系: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为盛世景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交子。作用:①便于携带,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向外传播,促进中外贸易往来,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等。
(4) 主要因素①政策得当,政局稳定;②交通的发展;③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④货币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看出两者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上述材料,看看这些材料信息从哪些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回答。
9.【答案】(1)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行省制度。
(2) A:金。B:回族
佐证:①北宋与辽澶州之战,辽战败,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经济交流,民族交融。②西夏多次进攻北宋,后西夏和北宋议和,促进贸易往来。③南宋时期,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④辽、西夏、金和元统治者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⑤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等。
(3) 赞同第一种观点;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
赞同第二种观点;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赞同第三种观点;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知为中央集权制度。
政策:根据材料“元朝建立后,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为建立行省制度;
(2)A:根据中A的起始时间为1115-1234年,南宋对峙,可知为金;B:根据材料中B是由波斯、蒙古人、汉人、阿拉伯人、畏兀儿人融合而成的可知为回族;
佐证: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议和、南宋与金对峙及元朝的建立相关史实可知①北宋与辽澶州之战,辽战败,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经济交流,民族交融。②西夏多次进攻北宋,后西夏和北宋议和,促进贸易往来。③南宋时期,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④辽、西夏、金和元统治者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⑤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等;
(3)观点及理由: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表明观点,如赞同第一种观点;然后根据观点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结合清朝对西藏等地首领的册封可知,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
如赞同第二种观点;然后根据观点“中央设置管理机构”并结合所学清朝在西藏设置的主张大臣和在新疆设置的伊犁将军等史实加以说明: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如赞同第三种观点;然后结合清朝通过武力巩固统一的史实可知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1)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行省制度。
(2) A:金。B:回族佐证:①北宋与辽澶州之战,辽战败,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经济交流,民族交融。②西夏多次进攻北宋,后西夏和北宋议和,促进贸易往来。③南宋时期,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④辽、西夏、金和元统治者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⑤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等。
(3) 赞同第一种观点;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赞同第二种观点;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赞同第三种观点;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要注意理解识记;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先理解题干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自己的掌握情况,任意选取一种观点,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注意做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0.【答案】(1) 和平交往;武力抗争。
(2) 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1、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2、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加以管理,3、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代交通的特点: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陆上交通四通八达,海上交通线路和范围比宋代有更大的拓展。陆上交通以元大都为中心。
(3)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以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
意义: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
(1)方式:根据材料“《鉴真东渡》邮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六次尝试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并在那里传播佛教,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属于文化与宗教交流的范畴,没有涉及军事冲突或政治斗争,这种行为体现了和平交往的精神,即通过非暴力手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故《鉴真东渡》邮票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和平交往方式;根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邮票”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保护了中国的海岸线不受侵犯,戚继光的抗倭行动是军事性质的,涉及武装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种行为体现了武力抗争,即使用军事手段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故《戚继光抗倭》邮票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武力抗争方式;
(2)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读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有: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如图中“宋代海外贸易图”所示,多个标记为“海”的点分布在地图的多个方位,表明宋代已经建立起了广泛的海上交通网络,这些海上通道不仅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使得宋代的海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宋代政府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和推动这一经济活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这是一个专门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负责监管海外贸易活动,保障其顺利进行;海路形成多条航线,通达广泛,从图中可以看出,宋代的海上贸易航线四通八达,可通往日本、高丽(今朝鲜半岛)、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甚至远达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代交通的特点:读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有: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如图“元朝交通路线图”所示,元代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不仅海上交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加强,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这种海陆交通的畅通无阻为元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海上交通线路和范围比宋代有更大的拓展,相比宋代,元代的海上交通线路更加广泛和深入,这得益于元代强大的海军实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元代的商船能够远航至更远的地区进行贸易活动;陆上交通以元大都为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元代的陆上交通网络以元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元大都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也说明了元代在陆路交通建设上的重视和成就;
(3)目的:根据材料“所到之处,郑和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以此展示大国风度。每次出海都满载瓷器、茶叶等,当船队靠近当地时,居民纷纷跑来交易,郑和也换回奇珍异宝、药材等”和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以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展示明朝的强大和繁荣,通过访问各国、赠送物品等方式,彰显中国作为大国的风采和实力,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所携带的货物丰富多样,这些都是明朝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的直接体现,通过这些展示,郑和向世界宣告了明朝的富强和昌盛;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郑和下西洋还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他利用中国的瓷器、茶叶等优质商品,与沿途各国进行贸易,换回他们的奇珍异宝、药材等珍贵物品,这种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明朝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也丰富了明朝的物资储备;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规模宏大,历时长久,涉及国家和地区众多,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郑和的船队在航行过程中,与沿途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加深了明朝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郑和的航海活动开辟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不仅成为明朝与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条交通线的开辟对于促进亚非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篇章,他的航海技术和经验为后来的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于推动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答案为:(1)和平交往;武力抗争。
(2) 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1、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2、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加以管理,3、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代交通的特点: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陆上交通四通八达,海上交通线路和范围比宋代有更大的拓展。陆上交通以元大都为中心。
(3)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以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意义: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历史事件,再结合对事件所属的对外交往的方式的理解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就是要理解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2023—2024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末试卷-初中历史
1.(2024七下·宁海期末)文物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下列文物能够直接反映出唐朝( )
A.繁荣的社会经济 B.发达的农业生产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广泛的中外交流
【答案】C
【知识点】盛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弈棋仕女图》(局部)”“带为毛女子骑马雕塑”“《打马球图》(局部)”“吹排箫乐伎壁画”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些妇女受文学、音乐等教育,可参加娱乐活动,故选项C符合题意;A. 繁荣的社会经济 ,繁荣的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与题干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
B. 发达的农业生产 ,题干信息未涉及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
D. 广泛的中外交流 ,题干反映的是社会风气,与中外交流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这些图片的含义,再紧贴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开放的社会风气。
2.(2024七下·宁海期末)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 )
A.武将跋扈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农民起义
【答案】A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分析】据材料“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的积弊,提出“稍夺其权”即逐渐剥夺藩镇的权力,制其钱粮即控制藩镇的经济命脉,收其精兵即收取藩镇的精兵良将,这三大方针成为宋朝解决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基本国策,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积贫积弱 ,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产生是因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B项与材料不符,不符合题意;
C.外族入侵,材料“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是针对宋初方镇太重,武将专权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外族入侵,不符合题意;
D.农民起义,宋初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文言文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2024七下·宁海期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时代都有其灿烂的成就。以下人物及其成就对应正确的有( )
①毕昇——活字印刷术 ②司马迁———《资治通鉴》
③关汉卿———《窦娥冤》 ④李时珍———《本草纲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关汉卿的杂剧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代表作是《窦娥冤》;《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医学著作;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不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司马迁写作的是《史记》,故②错误,故选项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来分析题肢,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2024七下·宁海期末)《元史》评价忽必烈:“度量弘广,知人善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材料表明,忽必烈( )
A.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B.统一中国结束政权并立局面
C.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D.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答案】C
【知识点】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信用儒术”“一代之制”“规模宏远”等信息可知,忽必烈主动学习汉族文化,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对全国实行了有效统治,C项正确;
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排除A项;
材料涉及的是统治政策,没有涉及元朝统一中国,排除B项;
题干中“以夏变夷”意思是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因此,并非是放弃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2024七下·宁海期末)张时同学绘制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的示意图,据此判断空缺处应该填写( )
A.重文轻武 B.丞相制度 C.厂卫制度 D.八股取士
【答案】D
【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科举考试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创科举制,之后被沿用和完善,到了明朝采取八股取士方式选拔人才,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故选项D符合题意;A.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是宋朝的政策,不是明朝时期,不符合题意;
B.丞相制度,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不符合题意;
C.厂卫制度,厂卫制度属于监察机构,不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八股取士。
6.(2024七下·宁海期末)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论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史论
① 隋文帝统一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② 安史之乱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 王安石变法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④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达到顶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①史论与史实对应正确;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②史论与史实对应正确,①②符合题意;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在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时几乎全部被废除,没有实现“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③史论与史实不匹配;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强化了皇权,但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设立军机处,④史论与史实不匹配,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③或④的选项,故选项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回答,这就需要学生理解识记这些事件的影响或意义。
7.(2024七下·宁海期末)“清朝前期,中国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国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文中的“国策”(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基本上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D.根本上杜绝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答案】C
【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清朝前期,中国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国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外国人来华经商活动,使中国与世隔绝,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符合题意;
B. 基本上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抗倭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不符合题意;
D. 根本上杜绝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闭关锁国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不是完全杜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闭关锁国政策,再结合对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识记回答。
8.(2024七下·宁海期末)探经济发展,谋国力强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将若干自然河或旧沟连成一起,以延伸水上交通线,使帝国内部南北东西的交通都大为增进,以便南方人可以从余杭北行直达涿郡进行贸易。
——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开凿“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目的。
材料二:见曲辕犁和古诗《忆昔》。
(2)材料二中的诗句描绘了开元时期怎样的景象?探寻曲辕犁的发明与该景象出现的关系。
材料三:南宋发行了多种纸币,最主要的一种是会子。直到元朝,马可·波罗才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传到日本、高丽。南宋共发行“会子”近14亿贯,相当于发行了1600多吨黄金,纸币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见。
(3)结合所学,说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根据材料三,概括纸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推断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地区经济交流,巩固统治。
(2) 景象:①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开元盛世;②民众生活安定;③农业发达,经济繁荣;④国库充盈。关系: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为盛世景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交子。作用:①便于携带,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向外传播,促进中外贸易往来,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等。
(4) 主要因素①政策得当,政局稳定;②交通的发展;③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④货币的发展。
【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盛唐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
(1)目的:根据材料一“使帝国内部南北东西的交通都大为增进,以便南方人可以从余杭北行直达涿郡进行贸易。”可知,材料一中“这条古代最长的运河”即隋朝大运河,开凿“这条古代世界上最长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地区经济交流,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景象:根据材料二“曲辕犁和古诗《忆昔》”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被后世称为“开元盛世”;在盛世之下,社会秩序良好,百姓安居乐业;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经济的繁荣和税收的增加,使得国家财政状况良好,国库充盈;关系:曲辕犁作为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其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这种技术革新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说曲辕犁的发明是开元盛世景象出现的重要推手之一;
(3)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作用:根据材料三“南宋发行了多种纸币,最主要的一种是会子”“南宋共发行‘会子’近14亿贯,相当于发行了1600多吨黄金”可知,与沉重的金属货币相比,纸币更容易携带和交易,这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繁荣;根据材料三“直到元朝,马可·波罗才将纸币传播到伊朗,而后传到日本、高丽”可知,纸币的向外传播不仅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往来,还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主要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可以推断出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策得当,政局稳定, 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能够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就能为经济繁荣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交通的发展,材料一中提到的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不仅加强了南北之间的交通联系,还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材料二中提到的曲辕犁,作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极大地提高了耕地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同样,手工业和商业领域的技术进步也推动了这些行业的繁荣;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商品流通的广度和深度,材料三中提到的南宋发行的纸币——会子,不仅方便了商品交易,还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故答案为: (1)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地区经济交流,巩固统治。
(2) 景象:①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开元盛世;②民众生活安定;③农业发达,经济繁荣;④国库充盈。关系: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唐朝农业的发展,为盛世景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交子。作用:①便于携带,推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向外传播,促进中外贸易往来,在世界上影响深远等。
(4) 主要因素①政策得当,政局稳定;②交通的发展;③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④货币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紧贴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察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看出两者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上述材料,看看这些材料信息从哪些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回答。
9.(2024七下·宁海期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元朝建立后,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民族的碰撞与交融】
材料二:见下图。
(2)写出A代表的政权名称以及B代表的民族名称。请选用相关史实,佐证该时期是一个民族碰撞与交融的时代。
【版图的奠定与巩固】
材料三:
(3)通过材料三的学习,同学们认为清王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第二种,中央设置管理机构;第三种,与民族分裂势力坚决斗争。请任选一种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行省制度。
(2) A:金。B:回族
佐证:①北宋与辽澶州之战,辽战败,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经济交流,民族交融。②西夏多次进攻北宋,后西夏和北宋议和,促进贸易往来。③南宋时期,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④辽、西夏、金和元统治者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⑤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等。
(3) 赞同第一种观点;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
赞同第二种观点;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赞同第三种观点;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可知为中央集权制度。
政策:根据材料“元朝建立后,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结合元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为建立行省制度;
(2)A:根据中A的起始时间为1115-1234年,南宋对峙,可知为金;B:根据材料中B是由波斯、蒙古人、汉人、阿拉伯人、畏兀儿人融合而成的可知为回族;
佐证: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议和、南宋与金对峙及元朝的建立相关史实可知①北宋与辽澶州之战,辽战败,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经济交流,民族交融。②西夏多次进攻北宋,后西夏和北宋议和,促进贸易往来。③南宋时期,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④辽、西夏、金和元统治者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⑤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等;
(3)观点及理由: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表明观点,如赞同第一种观点;然后根据观点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结合清朝对西藏等地首领的册封可知,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
如赞同第二种观点;然后根据观点“中央设置管理机构”并结合所学清朝在西藏设置的主张大臣和在新疆设置的伊犁将军等史实加以说明: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如赞同第三种观点;然后结合清朝通过武力巩固统一的史实可知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故答案为:(1)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行省制度。
(2) A:金。B:回族佐证:①北宋与辽澶州之战,辽战败,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促进经济交流,民族交融。②西夏多次进攻北宋,后西夏和北宋议和,促进贸易往来。③南宋时期,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宋金对峙局面形成。④辽、西夏、金和元统治者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学习中原文化,促进民族交融。⑤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等。
(3) 赞同第一种观点;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赞同第二种观点;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赞同第三种观点;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要注意理解识记;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解答时,先理解题干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再结合自己的掌握情况,任意选取一种观点,把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注意做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10.(2024七下·宁海期末)某同学围绕“对外交往”主题进行项目化学习,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项目任务一:【赏“邮”学史】
(1)两张邮票分别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哪种方式?
项目任务二:【看“图”识史】
(2)读图,说说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和元代交通的特点。
项目任务三:【读“文”析史】
1405-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郑和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以此展示大国风度。每次出海都满载瓷器、茶叶等,当船队靠近当地时,居民纷纷跑来交易,郑和也换回奇珍异宝、药材等。据统计,明成祖在位期间,亚非使节共来华318次。
——摘编自朱桂香《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贡献》
(3)阅读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1) 和平交往;武力抗争。
(2) 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1、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2、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加以管理,3、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代交通的特点: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陆上交通四通八达,海上交通线路和范围比宋代有更大的拓展。陆上交通以元大都为中心。
(3)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以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
意义: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知识点】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
(1)方式:根据材料“《鉴真东渡》邮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六次尝试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并在那里传播佛教,促进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属于文化与宗教交流的范畴,没有涉及军事冲突或政治斗争,这种行为体现了和平交往的精神,即通过非暴力手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故《鉴真东渡》邮票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和平交往方式;根据材料“《戚继光抗倭》邮票”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戚继光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将领,他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保护了中国的海岸线不受侵犯,戚继光的抗倭行动是军事性质的,涉及武装抵抗外来的侵略者,这种行为体现了武力抗争,即使用军事手段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故《戚继光抗倭》邮票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武力抗争方式;
(2)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读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有: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如图中“宋代海外贸易图”所示,多个标记为“海”的点分布在地图的多个方位,表明宋代已经建立起了广泛的海上交通网络,这些海上通道不仅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使得宋代的海外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宋代政府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和推动这一经济活动,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这是一个专门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负责监管海外贸易活动,保障其顺利进行;海路形成多条航线,通达广泛,从图中可以看出,宋代的海上贸易航线四通八达,可通往日本、高丽(今朝鲜半岛)、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甚至远达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代交通的特点:读图和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海外贸易的特点有: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如图“元朝交通路线图”所示,元代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不仅海上交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加强,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这种海陆交通的畅通无阻为元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海上交通线路和范围比宋代有更大的拓展,相比宋代,元代的海上交通线路更加广泛和深入,这得益于元代强大的海军实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元代的商船能够远航至更远的地区进行贸易活动;陆上交通以元大都为中心,从图中可以看出,元代的陆上交通网络以元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元大都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也说明了元代在陆路交通建设上的重视和成就;
(3)目的:根据材料“所到之处,郑和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以此展示大国风度。每次出海都满载瓷器、茶叶等,当船队靠近当地时,居民纷纷跑来交易,郑和也换回奇珍异宝、药材等”和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以示中国富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展示明朝的强大和繁荣,通过访问各国、赠送物品等方式,彰显中国作为大国的风采和实力,郑和的船队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所携带的货物丰富多样,这些都是明朝经济、科技和文化实力的直接体现,通过这些展示,郑和向世界宣告了明朝的富强和昌盛; 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郑和下西洋还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他利用中国的瓷器、茶叶等优质商品,与沿途各国进行贸易,换回他们的奇珍异宝、药材等珍贵物品,这种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明朝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也丰富了明朝的物资储备;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规模宏大,历时长久,涉及国家和地区众多,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郑和的船队在航行过程中,与沿途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加深了明朝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郑和的航海活动开辟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不仅成为明朝与各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也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条交通线的开辟对于促进亚非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郑和的航海活动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要篇章,他的航海技术和经验为后来的航海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对于推动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答案为:(1)和平交往;武力抗争。
(2) 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1、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2、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专门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市舶司加以管理,3、海路形成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代交通的特点:陆路和海陆交通畅通,陆上交通四通八达,海上交通线路和范围比宋代有更大的拓展。陆上交通以元大都为中心。
(3) 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以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意义: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出历史事件,再结合对事件所属的对外交往的方式的理解分析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地图,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就是要理解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2023—2024下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