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二王三恪”制起源于尧舜禹时期,此后新建立的王朝,会册封前两朝或三朝的王室子孙,以示尊敬。周灭商后,商纣王的子孙被册封为西周的“二王三恪”。这说明( )
A.世袭制是该制度实施的前提 B.分封制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C.西周时期民族融合逐渐兴起 D.史书关于纣王的记载有待考证
2.斯巴达的国王有两位,职位世袭,两个国王权力平等,彼此牵制;除国王外的28位长老院成员由年满60岁的贵族担任,一旦当选,终身任职;而公民大会由年满30岁的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有讨论权和表决权。由此可知,斯巴达( )
A.公民大会有实际最高权力 B.实现了权力的有效制衡
C.注重强化官员的廉政建设 D.包含了一定的民主因素
3.下图为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速写画《代表们眺望人民的首都》。该时期我国( )
A.人民主权得以真正实现 B.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已趋于完善
C.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4.有学者指出:“清末仓促废除科举而对长期准备应试者的命运没有做出妥善的安排,导致清朝政权社会基础的迅速崩解。一个负责任的理性的政府在这样重大的废制面前,不应如此草率和忙乱。”材料意在说明,晚清废除科举制( )
A.已经不适应局势的发展 B.客观上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
C.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是一种不负责不理性的行为
5.宋代科举考试开始采取浮票制,即在科举考试之时每个考生需持一张浮票,浮票上详细记载着考生的体貌特征,考官可凭浮票来识别考生的身份。此外,还实行结保制,考生必须获得若干人的连保才能参加考试,考生有作弊行为则连保人都要受到处罚。宋代这些做法意在( )
A.维护士族阶层的特权 B.拓宽平民的入仕途径
C.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D.鉴别官员的道德水平
6.美国文官部门是由各类专门委员会和上千个类似的官僚机构组成的。这些官僚机构对国会制定的每一项立法都要再宣布二十条规章细则。美国此举( )
A.导致国会的立法权受到冲击 B.一定程度影响政府行政效率
C.实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D.完善了司法机构的法律依据
7.图中章程由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拟定。这一章程的颁布( )
A.规范了留学毕业生选官 B.宣告了科举制度的废止
C.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影响 D.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8.清嘉庆年间一乡规民约记载:“敦孝悌,以明人伦”“禁窝赃聚赌,以清弊源”“务本业,以戒游手”“禁怀私徇情,以归正道”“禁贼盗,以除乡害”“禁火烧山林、私砍竹木”等。这些规定( )
A.杜绝了村民的偷盗恶习 B.反映了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C.表明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D.助推公序良俗建设
9.《法国民法典》规定,不允许法官对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中有缺陷、互相冲突或者不明确的地方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总是留待立法者作权威性的解释。这体现了( )
A.《民法典》存在局限性 B.法官的权力受到约束
C.立法与司法分工明确 D.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
10.1950年婚姻法从起草到结稿的一年半中,历经41次修改,每章每条都是字斟句酌。据曾参与起草工作的人员回忆:“讨论问题时,大家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因为这是为新中国和五万万同胞起草的婚姻法,大家都意识到它的分量。”据此可知,1950年婚姻法的制定( )
A.开启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B.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的作用
C.体现了立法的严谨性和民主性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管理地位
11.8世纪时,回纥汗国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和都督、将军、司马等官职。此外,建城市、兴宫室,采用开元历法。这可用以说明,当时唐朝( )
A.制度文化的辐射力较强 B.改土归流成效显著
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强化 D.藩镇割据现象加重
12.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腓力一世在其统治期间(1060年至1108年在位),向大主教的教区发动战争,将所有教区置于自己的直接管辖之下。同时,他从牧师处征收骑士的俸禄,并大力发展律师团队。腓力一世的这些政策引发了教会的强烈不满,致使他被教皇开除教籍长达12年之久,直至1104年才获得赦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封建制度出现了瓦解 B.国王权力不断弱化
C.王权与教权矛盾突出 D.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13.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主张。1941年,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5个回民自治乡和1个蒙民自治区。1947年,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材料表明,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适用于各少数民族地区 B.继承了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
C.与历代民族政策相似 D.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基础
14.据统计,从1954至1982年中国政府与世界各国签订的80多个双边协定、联合声明、宣言、公报及条约中都确认或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一些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在其重要文件上也不同程度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精神。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深刻影响了国际关系实践 B.能够全面解决国际纠纷和矛盾
C.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D.淡化我国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
15.1948年12月1日,经中央批准,原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的华北银行、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山东政府的北海银行三行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统一流通。这一举措旨在( )
A.应对经济危机冲击 B.打破外部经济封锁
C.掌控国家金融主权 D.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16.唐代后期,柳宗元在与人讨论“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的主张时说:“(贫者)卒输其二三与半(20%—50%的产出)焉”“富者虽益赋,而其实输当其十一(10%的收入)”。这些讨论折射出当时( )
A.税率降低诱发腐败 B.新税制的弊端浮现
C.土地兼并得到抑制 D.社会救济覆盖面广
17.1770年直隶地方发生洪水灾害,直隶官员万维翰利用保甲组织,在开仓平粜之前三四个月,将登记册中各户的经济状况记在门牌上,到平粜时,持门牌到粮仓购粮,确保粮食真正用在实处。由此可知( )
A.官员腐败得到有效治理 B.基层组织主导社会救济
C.政府灾害救济成效显著 D.政府救济借助基层组织
18.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据此可知,英国( )
A.通过立法实行救助 B.工业革命助推救济制度的完善
C.提供就业救济贫民 D.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启蒙运动
19.辽宁阜新他尺西沟遗址距今约8000年。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先人日常生活使用的陶、石质遗物,有斜腹罐、直腹罐、石斧、石铲、磨盘、磨棒、敲砸器、砍砸器等,还出土了几件珍贵玉斧。据此可推知,当时( )
A.出现了社会贫富分化 B.存在着区域文化交流
C.产生了原始农耕经济 D.萌发了国家初始形态
20.《本草纲目》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该史料可用于印证( )
A.玉米最初被作为药用植物引入 B.明朝玉米出现了改良品种
C.物种交流丰富了明代人的饮食 D.欧洲作物开阔了国人视野
21.秦汉时期铁器种类增多,有锄、锸、镬、铲、犁等起土农具;还有蛭、爪镰、搯刀、捻刀等收割农具,而斧、锛等用于垦荒时砍伐树木的手工工具也屡见不鲜。这体现出秦汉时期( )
A.铁犁牛耕技术已全面推广
B.小农经济地位日益巩固
C.生产工具出现根本性变革
D.精耕细作农业有所发展
22.19世纪末,美国新英格兰州大西洋沿岸中部和中央东北部两大制造工业地带的大城市扩展异常迅猛。如1890年,纽约及布鲁克林共有230万居民,费城及芝加哥人口亦各超过100万人。由此可见,当时美国( )
A.人口增长超过社会承受力 B.全国性城市体系形成
C.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 D.垄断组织的规模扩大
23.2022年底,人工智能对话聊天机器人ChatGPT推出,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一些研究机构估计,在未来十年,几乎所有的劳动性岗位都将面临人工智能的替代挑战。当然,人工智能在劳动环节对人类的替代并非坏事,相反是对人类的一种解放。材料旨在说明,人工智能( )
A.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B.有助于实现人类的解放
C.加剧了各国科技的竞争 D.导致失业者大量的产生
24.史书载,晋平公有门客数千,“朝食不足,夕收市赋;暮食不足,朝收市赋。”这表明,当时( )
A.商业发展催生养士之风 B.晋国都城的商业已初具规模
C.门客主要从事商业经营 D.商业税是国家税赋主要来源
25.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由英国垄断的香港汇丰银行于1865年3月3日正式营业。据材料可知( )
A.工业革命推动商业发展 B.自由主义原则普遍确立
C.商业经营方式走向多元 D.政治革命促进产业变革
26.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期间,会员国在1951—1970年间,人均GDP增长率为3%,高于1971—1990年和1991—2010年两个时期。这是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为西欧提供了经济援助 B.以强化国家干预为中心
C.维持了国际汇率的稳定 D.消除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27.明初汉口只是一片荒滩,后因汉水改道成为天然良港,嘉靖年间正式设镇。清乾隆年间汉口曾经发生船只失火事件,粮船烧了一百多艘,商船烧了三四千艘,大火足足烧了两天。该事件折射出清朝市镇( )
A.地理位置优越 B.政府管理失序
C.经济功能增强 D.商业分工细致
28.民国初年,我国各地兴起了拆除城墙运动,上海、杭州和长沙等地都拆除了城墙,如上海城墙被全部拆除,护城河被填平,不仅铺设了下水道,还开辟了环城马路。由此可知,拆除城墙运动( )
A.旨在清除封建统治残余 B.削弱了军阀割据的基础
C.利于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D.改变了城市的军事属性
29.下表所示为1932—1935年中国国营铁路的运营状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
时间 1932年 1935年
客运量/万人公里 345058 434885
货运量/万吨公里 445661 648880
客运收入/元 55559762 62429017
货运收入/元 80321289 102529093
A.官僚资本经济膨胀 B.国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C.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D.社会发展活力有所增强
30.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暴发严重鼠疫,死亡军民人数在一半以上,雅典将军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雅典的政治走向明显转变;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他一手缔造的帝国随之土崩瓦解。这从侧面反映出疫病的流行( )
A.促进医学进步 B.影响国家的治理能力
C.改变战争走向 D.推动制度的根本转型
31.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他们思想的一致性在于( )
A.以民为本 B.敬畏天命 C.替天行道 D.理生万物
32.1917年,以先秦到清代的中国学术思想发展脉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文录》成为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中的重要部分。1919年后,课程更名为“国故论著集要”,钱玄同在《学术文录上编叙目》中梳理并重估了古代学术思想,以科学、辩证的角度重申国学之“自由”“平等”“民生”思想的要义。这些做法旨在( )
A.促进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 B.走上社会主义的救国道路
C.回归传统家国情怀的教育 D.从传统文化找寻济世良策
二、材料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清政府在诸多方面实行各项改革,然而虽然有一定的规模,却没有效果,工作人员也不能解释清楚这些改革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过程。随着西学东渐,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其政治制度、教育科技的先进有关。为此,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奏请简派录贵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致治的建议,派戴泽、端方等五大臣“分处东、西洋(东洋指日本,因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摘编自陈丹《五大臣出洋缘起》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国家计委计划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学习境外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其中以赴西欧五国、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访日及赴港澳四路代表团最为关键。考察团目睹了西方国家及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成就,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考察结束后,我国果断引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灵活的贸易合作模式,同时带回了许多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信息。大批考察团的出访推动了国内一些相关会议的召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78年下半年的国务院务虚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
——摘编自马欧阳《70年代后期“出国考察潮”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夕干部“出国考察潮”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能玩转世界靠的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股份制有限公司。它可以使冒险事业获得最广泛的资金来源,还可以使冒险事业不因任何人的意志和生老病死打断。……回到大航海时代,英国贵族和商人一起开公司,国王为公司颁发特许状,给予贸易特许权。国家通过这种玩法,把航海事业、殖民事业和资本主义融为一体。在整个过程中,正是公司这一关键的制度发明是三者相互支持,这是西班牙人根本没有想到的。
——摘编自李筠《西方史纲》
材料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进一步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企业资本金。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大航海时代英国发展“股份制有限公司”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3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期,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大城市以及南部和西部的新兴城市在工业化推动下迅速扩张,吸引了大量移民,城市公共服务不堪重负,导致当时出现了大片贫民窟。其中,住房问题首先引起改革者和政府的关注。19世纪末,美国国会曾发起专门委员会调查城市贫民窟问题,但并未出台系统的城市政策;尽管20世纪初的市政改革席卷美国多地,但改革者们主要以城市或州政府为平台,鲜少推动联邦城市政策的出台。在20世纪20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利用贷款购买住房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家庭的选择。
——摘编自李文硕《寻找“合适的衰败区”:联邦与城市关系视角下的美国城市更新》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很多失业者因还不起抵押贷款本息而失去了住房,无家可归者冲击了建筑业,老龄人、低收入者、军人更是急需住宅。1934——1937年,美国联邦政府修建2.2万套住宅以低价租给贫困家庭,但这种做法并不能根本解决住房问题 1964年9月,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了综合住宅法。根据这一法令,联邦政府拨款7.25亿美元用于都市重建,贷款1.5亿美元用于农村住宅建设,7500万美元用于老年住房贷款,共计11亿美元。1965年8月,约翰逊签署住房和都市发展法案,对住不起体面住房的穷人给以租金补贴,增建24万套住宅,拨款29亿美元用于城市更新。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前美国城市住房问题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后美国的住房保障政策。
3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客观条件。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式与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学说为骨干的意识形态,为文明成长繁荣创造了条件。独特的史学传统造就了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文明传承意识。同域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丰富发展的不竭动力。历经长期发展,中华文明培育出以道为统,以儒为基,以天人合一为根本理念,以民本为政治思想基底,以大一统为政治理想核心,以通变革新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符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结合材料,围绕“中华文明”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C B A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D A C B D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A B C C C C D B
题号 31 32
答案 B D
33.(1)原因:应对内忧外患;实行新政的需要;列强压力与示范效应;国内改革呼声(或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活动);实力派大臣的建议。
(2)特点:具有国家战略性;目的地多元性;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历史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政策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提出:拉动了技术引进与产业升级:进一步开拓了外交关系的广度和深度。
34.(1)作用:有利于筹集资金,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推动海外探险和海外贸易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拓展;推动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加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任四点)
(2)背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原有企业制度的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任三点)
意义:有利于提高企业活力,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世界接轨融入全球化等。(任二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5.(1)原因: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公共服务不足;住房政策的缺失;贷款购房政策加剧住房风险;经济危机的影响。
(2)简评:积极影响:提供了住房保障,缓解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压力;通过财政支持促进了住宅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财政负担加重,可能影响政府在其他领域的投入;政策实施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依赖政府补贴影响市场机制,影响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少答一点消极)
36.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的制度创新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阐述:制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的维系起到重要作用。为解决弊端,加强治理,各朝代不乏制度创新的实例。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北宋建立之后,通过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收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基本上改变了唐后期以来的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元朝建立后,为应对疆域空前辽阔的新情况,推行了行省制度,行省权力大而不专,既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又兼顾了中央集权。
综上可知,中国古代历代的制度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从而推进了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延续、不断发展。
示例二:论题: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阐述: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政府政策开明开放,民族往来和对外交流活跃。该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印度以及东非沿岸的珍奇物产、药物药方不断输入中国。明末,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对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总之,中华民族与域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