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参考答案
1——5 DBACA 6——10 BACDD 11——15 ADCBC
16. (1)实物史料:①④⑥文献史料:③⑦⑧口述史料: ②⑤⑨价值:这些史料为我们研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是印证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1分)(2)示例:一组:半两钱:秦朝统一后,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史实1分,作用1分)二组:人民币: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领导人民解放战争,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后来新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把伟人头像作为人民币图案,充分表明中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史实1分,评价1分)
17. (1)变化:秦朝侈靡消费思想向汉初的节俭思想转变;“崇俭黜奢"成为消费领域内的基本规范(答出任意一点1分)影响:有利于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为后世皇帝树立了节俭榜样;为后世节俭思想提供了有力例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反对教会,要求发扬个性,享受现世生活;文化上继承、创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一点即可得1分)都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都反对封建主义;都产生了重要成果;都促进了社会进步;都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点1分,共2分)(3)思想理论界兴起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得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之后开始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工作中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来;之后对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推动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十四大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在党的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答出上述任意一例思想解放指导社会实践并进行说明得2分,共4分)
18. (1)矛盾:争夺海外殖民地;争夺欧洲市场和世界市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根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1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府退出了战争,受此影响,美国对苏俄采取敌视政策,进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美国调整政策,与苏联合作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共同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评分说明:分别从不同阶段结合史实进行说明各得2分,共4分。(3)第一次: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称霸世界的欲望十分强烈,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对抗;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对新中国进行孤立封锁包围,企图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美两国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第二次: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苏两国关系破裂;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利益需求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4)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国家间的团结合作;要体现大国担当等(一点1分,共2分)
19. (1)名称: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分)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1分)③古印度文明(1分)成果: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1分)(2)示例:一组:日本实行大化改新,在服饰、社会习俗等方面学习中国隋唐,使得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进行改革,使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实行文明开化,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二组: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使俄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变化;同时推行兴办手工工场,建立新式常备军等措施,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农奴的解放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评分说明:任选一组,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得1分,共4分。(3)示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一张张代表中华文明的中国名片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意蕴点亮世界。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丝绸、瓷器、茶叶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印刷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也沿着丝绸之路对外传播,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和领先的科技水平,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成为国家形象的符号。乒乓球被称为“国球”,不仅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而且在20世纪70年代以“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友谊之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中国高铁、中国航天等为代表的“中国智造”成为新的国家名片。当今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代表中华文明、彰显中国魅力的“国家名片”,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和平的热爱,对共同发展的愿景,展现了大国风范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风貌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评分说明:围绕主题,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观点论述与3个关键词及其影响建立联系,并紧扣主题进行解释和扩展可得7分。之后按等级逐条赋分。姓名
准考证号
平定县2024一2025学年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全卷共6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等涂写在答题卡上,答选择题时,每题选
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ABCD】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
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1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选择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玉琮是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礼器。下列各地出土的玉琮共同反映了
浙江良渚遗址出土
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
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
A.·生产工具发生变化
B.早期国家已经建立
C.旧石器时代的成就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历史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
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3.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
描写唐太宗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
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
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5.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北
推萨之战
西
设置猛减大臣
A.设置台湾府
B.签订《尼布楚条约》C.平定噶尔丹叛乱·D.实行金瓶掣签制
九年级历史第1页(共6页)
6.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分辨出史实和结论。下列哪一项属于历史史实?
A.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D.《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
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A.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B.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C.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D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8.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
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
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9.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解放
区的土地改革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书写了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D.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0.右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
C.
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发展状
D.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况
11.12-13世纪,西欧庄园主的奢侈品消费日益增加,
年份
195219571960
1965
部分庄园主将庄园农产品,如粮食、羊毛等大量
投入市场销售,以此来获取更多的货币。该现象的出现
A.有助于近代城市的发展
B.表明庄园经济逐渐瓦解
C.提高了庄园主的经济地位
D.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12.有学者如此评价:“新航路开辟后,东西半球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农耕文明向工业
文明转变的过程…如果没有美洲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欧洲的殖民扩张
B:认为欧洲的发展完全依赖殖民掠夺
C.认为欧洲应归还财物
D,较客观地分析了新航路的历史作用
13.19世纪时,如果你坐在一张红木桌旁饮用加了糖的茶,便几乎与世界上所有大洲产生了关
联。会出现这一场景是由于
:生
A.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
B.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C.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各地的联系
·D.国际工人运动的开展
14.“共青城”原名彼尔姆斯科耶村,是一个仅有26户、163个居民的小村。1932年2月,第
一批自愿前来的莫斯科青年来到这里。1932年12月底改为城市并命名为“共青城”。1939
年全市发展到10万人,随后发展成为苏联远东地区造船工业中心。该城的迅速发展是因为
A.全面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苏联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C,大力推动私营中小企业发展
D.
坚决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
九年级历史
第2页(共6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2025年中考一模历史试卷(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