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海南省海口市某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第1次阶段考试高二年级历史科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90分钟,总共100分。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3.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本试卷考生自己保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II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秦代,御史大夫的地位就是副丞相,位至三公。唐朝时,“凡丞相有阙,则御史大夫以次序迁”。宋代监察御史自“宰相至百官,自三省至百司。不循法守,有罪当劾,皆得纠正”。明代的御史巡按地方时,各省的“布政以下,皆以作揖为名,曰候于御史之门”。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监察效能的发挥受制于皇权B.重视树立监察官员的权威
C.监察官员的考核逐渐制度化D.监察权与行政权相互分离
2.据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桔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农民家庭,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这些现象的出现
A.说明了多种经营方式的普及B.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C.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D.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3.元朝时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B.加强了国家军事政治统治
C.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D.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效率
4.晚明对外贸易中,由于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增长,使得美洲、欧洲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这也促使苏、湖地区农户将耕地改种经济作物,原先“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逐渐被“湖广熟,天下足”所取代。晚明农业格局的变化
A.助推地域性商人群体兴盛B.导致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C.促使小农经济逐渐解体D.阻碍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5.某网站历史专栏出现了以下两幅图片。图1为外滩6号,1897年5月27日,近代国人自办的首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此翻开中国金融史的全新篇章。图2为外滩公园,由工部局(侵略者在租界设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建于1868年,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公园,公园门口曾竖有“华人禁入”的告示。该专栏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商业经营方式的近代化
B.近代中国沿海地区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C.西学东渐与东西文化的融合
D.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成功实践
6.1906年,清政府颁布《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指出:“窃谓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距异说者有二:日忠君,日尊孔。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箴砭以图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这反映了其教育宗旨的特点是
A.格物致知B.中体西用C.托古改制D.尊孔复古
7.1947年,河北景县流传着歌谣:“吃八路,穿八路,住八路,为什么不去当八路。”南宫县的新兵说:“好日子是毛主席给的,不打老蒋是没心肝的,所以我要坚决打老蒋。”肥乡县的农民说:“我得报恩,我老了,我送我儿子参军。”这反映出
A.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B.减租减息激发了革命热情
C.国民政府陷入统治危机D.土地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8.如图为宣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主题宣传画,该画反映出我国
A.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B.“五讲四美三热爱”政策的落实
C.社会主义卫生工作的鲜明特色
D.实施了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
9.如表是1952-200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这一变化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 1952年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08年
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 16.6% 46.5% 49.4% 74.4% 94.6%
A.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B.“一带一路”为出口贸易增添了活力
C.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
D.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0.西欧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到15世纪末,西欧先后形成了英格兰王国、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和葡萄牙王国,王权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强。这一变化
A.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逐渐成熟
B.为西欧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C.助推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产生
D.缓解了西欧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11.美国宪法授予联邦的权力主要是全国性的和对外的,诸如战争、和平、谈判和对外贸易等;而保留于各州的权力则涉及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因此,人民可以把“重大的和总体的利益”托付给全国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把“地方的和特别的利益”托付给州或地方政府立法机关的选民集团。据此可知,美国的这种制度设计
A.意在构建有效且有限的政府
B.表明邦联制的实行具有合理性
C.致力于扩大中央政府的权力
D.体现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12.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B.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C.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13.天花病毒经过三千多年才传播蔓延到世界各大洲,最后于1775年传播到澳大利亚。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一个月的时间蔓延全世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事件。导致新冠病毒肺炎急速传染,其关键推手应是
A.防疫措施未执行到位B.新病毒传染性非常强
C.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D.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单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两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1984年出土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朱庐执刲”银印(如表所示),是西汉晚期政府颁给有功的朱庐县守官的赐印。该银印的出土可以实证汉朝
A.对海南地区实行有效管辖B.南部边疆治理得到了强化
C.楚文化在海南占主导地位D.民族之间的交融不断加强
15.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逐步受到削弱
B.中央和地方税务范围受到侵夺
C.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清朝政府的外贸收入迅速增长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
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二说明:该城建于9世纪,约1217年成为德意志自由城市。图中①处为教堂及教堂广场;②处为市政厅;③处为制革作坊;④处为盐、酒仓及粮仓;⑤处为贸易点。
请概括指出图一明代北京城和图二德意志诺林根城市布局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不同特点的原因。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自强运动。从十九世纪后期的世界发展来看,以内燃机和电动机带来的电工技术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动现代化的第二次浪潮。从国内形势来看,这时正处于一次全国性农民运动的平息与社会恢复时期,对外贸易大都是顺差,对外关系也有新近的调整(只有中法关系趋于恶化)。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
-整理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经济出现了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二十世纪初,西欧北美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孕育了空前的内部危机:首先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国集团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白热化,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引起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导致现代生产力的阻滞,延缓了现代化推进的势头,在此期间,世界分裂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现代经济体系,对后来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选择与新探索发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纪后期中国“自强运动”面临的“有利时机”。结合所学,指出在这场运动中最初创办的工业企业所体现的现代化因子。(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之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三十年的停滞与徘徊”的“新因素”。结合所学,指出在此期间美国和苏联探索现代化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表现。(8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20世纪自由贸易的发展演变
时间 事件
1918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战后世界和平的纲领,其中包括取消一切贸易壁垒、国际贸易计划均等。
1941年 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所有国家都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贸易。后该原则被26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确认。
1946~1948年 美国向联合国提议,成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原则的国际贸易组织。23个国家参加的关贸总协定生效,重要目标是削减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等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其宗旨和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一致。
-据金卫星《从“门户开放”到世界贸易组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美国提议创建国际贸易组织的目的。(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由贸易在20世纪的发展趋势和作用。(11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外交发展史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1949-1978年的“和平共处外交"时期、1978-2012年的“和平发展外交”时期、2012年至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时期。每个时期的外交政策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时代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
-摘编自齐鹏飞《新中国70年和平外交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材料二
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总体)
-据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整理
(1)新中国外交深受世界格局的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4分)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进行探讨。(说明:可就图中一个或多个时段的“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表达赞同或修改意见,并提出观点和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8分)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级年级第1次阶段
考试历史科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II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 8 9 10 11 12 13
答案 B D B A -B B D C A B A -C C
单项选择题II: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2个选
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题号 14 A B D C 15 C A B D
答案 3分 1分 1分 0分 3分 1分 1分 0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
16.(1)不同点:北京城布局方正规则,按中轴线左右对称,紫禁城(宫城)居中,处在皇城、内外城的层层拱卫之中,建筑以宫殿、官署为主,仅有灯市等极少的经济场所,政治色彩浓厚。(3分)
诺林根城呈椭圆形,轮廓自由,道路系统不规则,以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场为中心,手工作坊和贸易点遍布全城,沿街都是居民点和工商业铺面,经济功能突出。(3分)
(2)原因:北京城: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皇权专制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或儒学礼制,以礼治国)。(4分)
诺林根城:重商主义,工商业较发达;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封建统治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西方的民主色彩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4分)
17.(1)时机: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国内社会趋于稳定;对外贸易大都顺差;中外关系相对缓和。因子:机器大生产,工厂制度。(6分)
(2)新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全球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4分)
主要表现:美国: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4分)
18.(1)目的:①避免重蹈经济危机的覆辙,促进本(美)国经济的发展(2分);②确立美国贸易主导权(2分)。
(2)趋势:①从少数国家提倡到大多数国家接受(3分);②从原则理念发展到制度体系或者制度化或者法制化或者规范化或者体系化(任答一个3分)。
作用:①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世界贸易发展,推动全球化(任答两点3分);②促进各国经济增长(或答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提高生活水平或扩大服务贸易便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2分)。
19.(1)趋势: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对峙;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2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调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2分,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赞同:①(1分)
观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创国际新局面(2分)
理由:在1950年至1976年间,中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长。这一增长得益于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亚非拉国家广泛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随后,中美关系正常化,进一步推动了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增长。这些历史事件充分证明,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还开创了国际新局面,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个史实+结论得4分,逻辑清晰1分。)
赞同:选择②(1分)
观点:“文革”结束,中共内政外交的调整影响了建交国家数量。(2分)
理由:1976年至1979年间,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重大调整,推动了与建交国家数量的有所增长。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外交工作得到重视。特别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更多国家建立经济和技术合作关系。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发展。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调整和国际地位提升,共同推动了与建交国家数量的快速增长。(5分)
赞同:选择③(1分)
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成果丰硕,建交国家数量大幅增长。(2分)
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同时,1979年中美建交,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建立亚投行,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这些举措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吸引了更多国家与中国建交,共同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积极作为是建交国家数量增长的关键。(5分)
修改:①(1分)
观点:我认为在该时段内,建交国家数量并非持续上升。(2分)
理由:在美苏两极格局下,20世纪70年代前,中美关系敌对,且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的紧张,部分原本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可能因受到其影响而与中国关系疏远,甚至断交。同时,“文革”期间,中国的外交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这进一步影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建交进程。因此,在该时段内,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很可能出现下降或波动,而非持续上升。这一修改更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5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海南省海口市某校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