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
同步练习
1.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持后面观点的人是因为看到了当时
A.地理大发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西班牙聚集了大批优秀航海家
C.西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
D.西欧的航海家们相信地圆学说
2.14、15世纪欧洲保存食物的方法主要依靠香料,所以人们对香料需求量十分大,但利润丰富的香料贸易先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于是,欧洲人开始焦躁不安了。这说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 )
A.扭转中西贸易逆差 B.打破土耳其帝国的垄断
C.重新开辟新的贸易通道 D.工业文明扩张的必然性
3.15一16世纪西欧具有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是
A.庄园制度
B.手工工场
C.圈地运动
D.农业轮作
4.有历史学家指出:“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此变化源于( )
A.西欧发生的“商业革命”
B.“海上马车夫”荷兰沟通世界
C.蒸汽轮船用于远洋航行
D.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的海上探险
5.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有关季风和洋流等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远航。这些认识反映出( )
A.人们普遍接受了地圆学说 B.环球航行拓展了地理认知
C.传播基督教推动远洋探险 D.科学知识奠定了远航基础
6.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探险家的探险之旅是昂贵的,而政府与私人投资者却有极强的动力经营海上探险业“极强的动力”是指( )
A.宗教信仰的驱使 B.了解世界的欲望
C.巨额利润的诱惑 D.探险精神的驱动
7.梁启超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的航海活动( )
A.范围不同 B.规模不同 C.目的不同 D.技术不同
8.15—16世纪,一批英勇无畏、追逐利润的“亡命之徒”开始了海上探险活动。下列“新航路开辟图”中属于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探险航线的是
A.A B.B C.C D.D
9.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道:“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10.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这里的“远航”是指( )
A.新航路的开辟 B.早期殖民扩张
C.开展三角贸易 D.争夺海上霸权
11.“1487年7月,王上派遣了一支探险船队,去寻找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印度洋的航路。……船队向东航行了好几天后,他们果然又看见了陆地的影子,不久就抵达莫塞尔湾。”对此段文字解读正确的是
①此次航海的负责人是迪亚士 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国王
③1487年的航行最终到达印度 ④航海活动带有殖民扩张色彩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某学者说:“地理上的发现——纯粹是为了营利,因而归根到底是为了生产而完成的。”这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欧洲经济迅速发展 B.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满足了封建阶级的私欲 D.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
13.1497年,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经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 伽马 D.麦哲伦
14.哥伦布《航海日记》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史料
A.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二手史料
B.反映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
C.可用于研究亚洲大陆的殖民历史
D.说明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15.“不论是谁,如果你们希望了解人类各种族的不同,了解世界各地区的差异,请读一读或听人念这本书吧!在这本书中,正如马可 波罗所叙述的那样,我们条理分明地记下了东方各大地区……的所有伟大而又奇特的事物。”这一宣传( )
A.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迅速瓦解了西欧封建制度
C.成为西、葡开辟新航路的极大动力
D.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6.人类社会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宗教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
——摘编自【英】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中的历史学》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急于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高额利润,当时非洲、美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尚未受到世界殖民浪潮全面冲击的东方大市场,成为他们的重要侵略目标。
——据郭卫民《资本主义列强挑起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材料三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外发表电视讲话,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并呼吁乌克兰军队放下武器。普京在讲话中还表示,30年来俄罗斯一直试图就北约不东扩达成协议,但却受到欺骗、施压和讹诈,北约的战车正在朝着俄罗斯边境移动。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迈入大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方国家大规模侵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应对“北约”威胁苏联所组建的政治军事组织名称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并指出导致北约东扩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渡期”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及出现的新“力量中心”。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以后,随着工匠和商人在古代市镇的重新定居,中世纪的商业城市重新发展起来。城市的发展使劳动日益专门化,后者反过来又导致手工业和贸易的急剧扩张,吸引更多人口聚集到城市。在意大利诸城市中,威尼斯较为独特,它没有广大的农业土地环绕,其居民依靠商业为生。到13世纪,威尼斯商人在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开罗等地建立了大型的居住区,他们用盐、葡萄酒、毛织物和皮革制品来交换香料、丝绸及其他商品,并将它们销往欧洲其他地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市民的实力已经发展到足以抵制封建领主的要求并自己支配城市事务的地步。经过长期斗争,威尼斯人最终获得了包括选举总督、司法独立、组织行会等一系列广泛的自治权利。
——摘编自(美)布莱恩·蒂尔尼等《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二
临安是南宋大城市的一个缩影。南宋末年,临安人口大约有124万,其居民需用的米、菜蔬、食盐、布匹等杂货,多从外地运来。临安手工业发达,城内外住着大批“工役之人”;他们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不仅在市上出售,也运销到外地。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俱是”,买卖昼夜不绝。商人按照行业组成商行,临安市有四百四十行,如布行、冠子行、销金行、鱼行、蟹行等。商行不仅是商业组织,也是官府进行管理的途径。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当意大利在政治和经济上还是四分五裂的时候,其他欧洲国家已经逐步成为君主统治的统一国家。意大利的富庶与虚弱吸引着充满雄心壮志的各国君主,自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入侵起的一系列战争使得它面目全非。虽然各城市最终得以复兴,但是它过去曾引以为傲的工商业已经无可避免地衰落下去。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威尼斯与临安城市生活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威尼斯与临安最终未能发展出现代资本主义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2.C3.B4.D5.D6.C7.C8.A9.A10.A11.A12.B13.C14.B15.C
16.(1)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
(2)原因:西方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资本主义列强要求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原料(或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中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且尚未开发。
(3)组织:华沙条约组织(华约);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4)趋势:多极化趋势;新“力量中心”:欧盟、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日本等。
17.(1)同:人口众多,工商业者大量聚居;劳动与生产专门化程度高;居民生活需求依赖外来输入;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异:威尼斯人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临安人受到官府的严格管控;威尼斯以海外贸易为主,临安以国内贸易为主。
(2)威尼斯:意大利四分五裂,动荡不安;自然资源贫乏(缺乏良好农业基础);新航路开辟后,西欧经济重心转移。临安: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