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
历 史
本试卷共8页,19道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表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化遗存。
遗址 时间 出土情况
浙江良渚遗址 距今约 5000年 有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发现宫殿、祭坛等
陕西石峁遗址 距今约 4300年 遗址石城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
山西陶寺遗址 距今约4000年 中期城址面积约280万平方米,呈“回”字形,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等
表1
这些文化遗存可以印证这一时代
A.中国大地邦国林立 B.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C.政权神权不断融合 D.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2.有学者认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其他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材料中两个“早熟”的结果分别表现为
A.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的建立 B.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实施
C.周公礼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创建
3.北魏初年,朝仪典制,设官分职,多沿晋代旧制;经道武、明元诸帝渐进,至孝文帝时,不仅在服饰、语言、姓氏等方面实现全面汉化,还在教育体系中大力推广儒家经典,此外,北魏还积极与南朝进行文化交流。这一系列举措
A.打破了北方士族专权的局面 B.使政权内部凝聚力持续增强
C.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D.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4.茶法是古代政府管理茶叶生产、运销、税收的法规。图1为北宋徽宗时期的茶法流程图。该图反映宋徽宗时期
图1北宋徽宗时期的茶法流程图
A.政府规范茶税征收程序 B.茶叶专卖政策得以实施
C.茶叶经营已日渐专业化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5.《中国军事通史》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袭击了盘踞海中的寇盗,拓清了海疆,巩固和发展了沿海地区的安定,是永乐至宣德时期沿海防御体系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 B.反映出明代海疆面临严峻形势
C.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促使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
6.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的前提下,清政府颁布了《回疆则例》等法律,并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与民族地区上层人物的联系。当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当地民众夹道欢迎,帮助清军驱逐了阿古柏。这表明清政府
A.分而治之维系了羁縻统治 B.制订法律捍卫边疆主权
C.因俗而治增强了国家认同 D.依靠民众扩大统治基础
7.表2是一些学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观点 出 处
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产生发育的社会条件。 郑艳凤《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吴建红《不同视角下辛亥革命史教育价值刍议》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 卢淦明、李俊宏《浅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贡献》
表2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B.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列主义
C.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 D.与社会主义道路前后相继
8.新民主主义革命铸造了中国红色精神谱系。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红色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2中,上述精神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代号)是
图2中国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图
A.① B.② C.③ D. ④
9.《人民日报》从1949年10月9日起,65天连载《政治经济绪论》一书。该书立足于我国实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该报还设立了“学习问答”栏目,介绍资本主义与商品关系的知识。《人民日报》的这些做法
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有利于凝聚建设新中国的共识
C.为社会主义改造营造舆论氛围
D.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
10.2024年7月23日,巴勒斯坦14个政治派别在北京签署《北京宣言》,承诺结束分裂,给战火中的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和平的希望。面对全球和平事业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世界之困,中国始终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之道。这
A.体现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完善了全球的治理体系
C.彰显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
D.突显了中国的主导地位
11.苏美尔时代的史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吉尔伽美什先是咨询长老会,但拒绝了长老会向对手投降的主张。继而转向咨询人民大会,并接受了人民大会决定抵抗的主张。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乌鲁克国
A.国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遗风
B.国家大事由人民大会决策
C.国家机构建设逐渐走向健全
D.政体受到雅典民主制影响
12.中世纪城市是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权力的集体法人,不同于中国的城市,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是一种特殊实体的代表。城市争取自治权利的努力使其自身成为新的共同体,其内部生发出新的社会元素-市民阶级。材料意在强调欧洲的城市
A.不受封建领主的任何制约
B.成为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
C.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与中国城市地位明显不同
13.图3是某学者绘制的人类发展方向示意图,反映了世界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多种关系。从示意图可看出
图3 人类发展方向示意图
A.社会形态转变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B.生产关系调整拉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C.科学技术革新使社会分工更趋于合理
D.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14.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国的参议员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由此可见,杜鲁门希望美国
A.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抛弃意识形态偏见
C.奉行功利主义外交原则 D.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15.1947年,苏联不少地区缩小集体农庄基本劳动组织的规模,成立劳动组,并实行包产到组的制度。负责全国农业领导工作的安德烈耶夫在《真理报》撰文指出:“集体农庄基本劳动组织越个体化······对发展粮食和畜牧业越有成效”。这些探索
A.改变了苏联农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B.冲破了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的束缚
C.拉开了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序幕
D.反映了苏联社会摆脱困境的愿望
16.特朗普当选总统后,美国日益渲染中美关系中的大国竞争和权力争夺属性,强化与中国的意识形态差异,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强调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这
A.源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B.凸显出当今世界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
C.表明国家性质决定国际关系 D.反映了冷战思维仍影响当今国际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14分,18题22分,19题16分,共52分。)
17.(14分)唐、元两个王朝都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期。图4是唐代的多重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图5是元代的多元型帝国构造模式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比较图4和图5,概括指出唐帝国和元帝国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18.(22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技术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然而技术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却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工人王阿福在日记中抱怨:“洋匠月薪三百两白银,吾等每日劳作十二时辰,仅得铜钱五十文。机器轰鸣震耳,师傅说这是“自强之道',可厂外黄包车夫仍在用前明传下的独轮车运货。”
1986年,青岛电视机厂技术员陈国栋的工作笔中写道:“松下线体投产第三个月,流水线又卡住了-日本图纸标注的电压是110伏,可咱们的稳压器只能调到220伏。山田工程师指着烧毁的电路板吼:“按JIS标准(日本工业规格)作业!'可仓库里连备用保险丝都是东京运来的,我们连型号都看不懂。”
-根据《上海工业史话》《中国家电业技术引进史研究》等改编
材料二 1905年,张謇在《变法平议》中反思:“甲午之败非船不坚,而在官办企业'有机器而无匠魂'。日本三菱造船所聘英匠,必令日匠同作,十年而技成;我之福州船政局,三十年犹赖法员绘图。”
2018年,清华大学教授吴晓波在《技术锁国与创新陷阱》中指出:“中国互联网企业用“硅谷算法+廉价数据'的模式创造市值奇迹,但核心代码自主率不足30%,此与晚清“造不如买'何异?”
材料三 2023年,长沙某中学引入AI课堂监测系统,通过摄像头分析学生表情专注度生成“学习力指数”。家长投诉:“孩子为得高分刻意假笑,历史课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时也不敢皱眉。”同年,国家网信办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条例》,要求“AI生成内容须添加数字水印”,但短视频平台上仍出现“AI孙中山演讲带货”“李鸿章数字人评俄乌战争”等争议内容。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19世纪洋务企业与20世纪外资企业中中国工人的境遇,并指出两者反映的共性问题。(6分)
(2)材料二中张謇与吴晓波对技术引进的批判有何本质相似性?结合20世纪50年代“156项工程”和21世纪“芯片自主化”战略,概括中国打破技术依赖的历史经验。(6分)
(3)针对材料三中的AI伦理困境,请以“技术本土化与人文底线”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历史的演进也有相对明确的周期。图6是学者对近代以来国家发展与世界秩序的模型建构示意图。
图6近代以来国家发展与世界秩序的模型建构示意图
围绕该模型,选取三个相联系的要素或补充新的要素并拟定具体论题,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将基本要素与史实相对应,论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岳阳市2025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二)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D B A C D B B C A B D C D D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其中17题14分,18题22分,19题16分,共52分。)
17.【参考答案】
不同点:
①治理模式不同:唐代为多重型;元代为多元型
②治理结构差异:唐代:采用“羁縻府州”制度,形成“内重外轻”的二元结构;元代:推行行省制,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央集权体系。
③中央与地方关系:唐代:中央对边疆实行间接统治,联系松散。元代:边疆与内地行政一体化,实行直接统治,联系紧密。(任答2点得8分)
原因:
①统治需求:唐朝继承隋制,以中原为核心,需保持边疆稳定;元朝实现全国大一统,需快速整合辽、金等多元区域,行省制适应广袤疆域的直接治理。
②统治者民族属性:唐朝为汉族政权,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影响较深,依赖文化认同;元代作为少数民族大一统王朝,统治者缺乏传统中原治理经验,故以制度化手段强化控制。
③民族政策:唐代推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元朝为巩固统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等。(6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8.【参考答案】
(1)境遇:19世纪:技术依赖外匠;劳动价值被压榨(2分);
20世纪:技术标准受制于人/消费与技术落差(2分)
共性问题:技术引进中的主体性缺失(技术引进中缺乏自主权与人才培养,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劳动者沦为依附性工具,未能实现“技术本土化”)(2分)
(2)相似性:批判“重器物轻创新”的功利主义(批判技术引进中忽视自主创新与人才培养)(2分)
历史经验:苏联援建时强调技术消化(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学习)(2分);芯片战略中“举国体制+市场驱动”(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扶持本土企业,突破西方“卡脖子”技术;利用国内庞大市场反哺研发,驱动创新)(2分)
(3)评分说明:
等级 分数 要求
第一等级 8-10分 紧扣“技术本土化与人文底线”。结合材料三与中外历史案例(至少2例),体现历史学科思维。史论结合紧密,逻辑结构严密,表述非常清晰。
第二等级 4-7分 紧扣“技术本土化与人文底线”。结合材料三与中外历史案例(至少2例)。史论结合较紧密,逻辑较严密,表述较清晰
第三等级 0-3分 没有紧扣“技术本土化与人文底线”。史论结合不紧密,结构不完整,表述不清晰
示例一: 文化适配是推动技术本土化的必然选择(2分)
晚清洋务运动“仿制铁舰而无匠魂”,日本明治维新“和魂洋才”的成功,证明技术移植需注入本土文化基因。(2分)
AI监测系统照搬西方“表情识别算法”,忽视中国“因材施教”“尊师重道”传统,导致学生“强颜欢笑”。(2分)因此,面对AI伦理困境,有必要开发融合“礼乐教化”智慧的AI教育系统,如长沙某中学将“论语诵读”与AI语音分析结合,评估情感共鸣而非机械表情。(2分)
总之,技术本土化是文明的数字铠甲,人文底线是技术的伦理盾牌。唯有坚守“技术为人,文化为魂”,方能在AI时代捍卫文明的尊严与延续性。(2分)
示例二:人文底线是技术本土化的历史底线(2分)
古罗马滥用水利技术建造“血腥斗兽场”,技术沦为暴力工具;纳粹德国以“优生学”为名推行种族灭绝,科技反噬人性。(2分)
“AI孙中山带货”戏谑民族记忆,“数字李鸿章”消解历史严肃性,技术若突破人文底线,将瓦解文明认同。(2分)因此,面对AI伦理困境,有必要建立“AI历史人物使用规范”,禁止篡改历史人物的时代语境与精神内核。(2分)
总之,技术本土化是文明的数字铠甲,坚持以史为鉴,坚守人文底线,方能在AI时代捍卫文明的尊严与延续性。(2分)
示例三:文化自信是实现技术本土化的基础(2分)
20世纪“两弹一星”工程通过“苏联技术+中国实践”实现自主创新,证明本土化是技术超越的前提。
华为鸿蒙系统以中文编程逻辑重构底层架构,打破“硅谷代码霸权”,为AI本土化提供范例。因此,面对AI伦理困境,有必要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东方智慧注入AI伦理,推动构建“人类技术命运共同体”。
总之,技术本土化是文明的数字铠甲,人文底线是技术的伦理盾牌。弘扬文化自信,坚守“技术为人,文化为魂”,方能在AI时代捍卫文明的尊严与延续性。(2分)
19.【参考答案】
等级 分数 要求
第一等级 13-16分 要素齐全,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材料和史实(两个及以上),对所拟论题论述完整;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级 9-12分 要素齐全,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和史实说明论题;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级 5-8分 至少一个要素准确,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级 0-4分 有要素选取,或观点基本正确,或有论述但和观点关联不大,表述不清晰。
示例一:要素:强有力的领导、工业革命和强大的市场和金融中心;(3分)
论题:强有力的领导、技术创新和强大市场促进了英国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2分)
阐述: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权被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适应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3分)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建立了强大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机器大生产空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3分)
在这一进程中,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制度,英国成为世界的市场中心和金融中心,英国也由此在世界秩序占据主导地位。(3分)
总之,国家在世界秩序中重要地位的确立,是强有力的领导、技术创新和强大市场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
示例二:要素:强有力的领导、教育质量、文化创新(3分)
论题:强有力的领导、教育质量与文化创新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以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例(2分)
阐述:19世纪初,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确立工业发展框架,议会改革推动政治现代化。自由贸易政策为工业化扫清障碍。这种强有力的制度供给构建了良性发展环境,使英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3分)
英国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成立一系列的大学并培养出瓦特、法拉第等科技精英。工匠精神与科学理论结合催生蒸汽机改良、焦炭炼铁等突破。1851年世博会展示的工业成就中,大部分发明源自英国本土科研体系。(3分)
《国富论》的发表和自由资本主义学说的流行,为工业化提供理论支撑。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既批判社会问题,又塑造进取精神。这种文化嬗变使英国工业化进程加快,逐步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3分)
结论:英国经验证明,政治领导力、教育质量与文化创新构成发展“铁三角”,其协同作用能突破资源约束,引领国家跨越发展临界点。(2分)
示例三:要素:过度扩张、生产效率悖论、霸权转移(3分)
论题:过度扩张、生产效率悖论与霸权转移-以大英帝国衰落为例(1870-1945)(2分)
阐述:19世纪晚期,英国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但殖民地管理成本激增,挤压产业升级资金,这种战略透支使英国陷入“帝国过度伸展陷阱”。(3分)同时作为老牌的殖民帝国,不进行产业升级也能保证帝国的运行,因而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因而导致英国工业增速持续下降,被美德反超,由第一位降到第三位。(3分)
经济大危机期间,英国放弃金本位,全球储备份额下降。二战英国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迅速崛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英国丧失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3分)
结论:大英帝国案例揭示霸权国往往因战略扩张超越国力边界、技术创新停滞引发效率塌陷、货币信用透支导致体系重构,这三重机制共同导致国际秩序更迭。(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