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 B.③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
C.②地区是西瓜、玉米原产地 D.①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
2.1542年,德意志的一些出版物中已有对马铃薯等美洲作物的记载。可是,直到1744年普鲁士大饥荒,马铃薯这种后来的欧洲大主粮,才走出西班牙,来到德意志。这说明
A.欧洲各国普遍排斥美洲物种 B.西班牙限制了美洲物种传播
C.新物种被接纳需要一定时机 D.德意志农业长期处于低水平
3.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表明
A.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完全自给 B.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C.各国政府都很关注食品安全 D.统筹粮食资源可确保人类共同消除饥饿
4.甲骨文卜辞云:“(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上的变化是
A.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得以普及 B.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
C.精耕细作取代原始的粗放经营 D.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生产
5.1848年,英国通过了社会保健法;1850年,英国成立了国家卫生局;有关童工、女工、孕妇、职业病和卫生保健的法规也逐渐颁布。法国在19世纪初也成立了一批国家卫生机构,欧美的其他国家也先后采取了相应措施。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普遍提升 B.政府实现了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C.工业革命加强了政府公共职能 D.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广泛确立
6.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逐梦星辰的梦想一直都是人类的追逐,当前太空全球经济达万亿美元,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卫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A.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 B.商业航天威胁国家航天安全
C.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D.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7.日本学者曾对日本出土的48批铜钱资料进行统计:在总数554714枚铜钱中,中国古钱占99.8%,其中唐钱占8.54%、北宋钱占82.36%、南宋钱占1.46%、明钱占7.32%,其他朝代的中国钱占0.32%。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钱币已经成为东亚通用货币 B.货币外流有效缓解日本钱荒
C.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D.主要依托钱币进行对外交流
8.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90%以上的青铜皆产于楚国,水产、皮革等产品也是楚国输往中原的主要物资,中原输往楚国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如齐鲁的食盐等,楚国和中原诸国商人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来往贩运。据此可推知,当时
A.区域联系加强利于社会发展 B.争霸战争推动了地区经济交往
C.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 D.社会分工导致长途贩运的兴盛
9.表1所示为19世纪80年代初《申报》对当时中国招商局集股兴办企业的报道。这些报道折射出
表1
时间 评论摘要
1882年6月13日《劝华人集股说》 “自(轮船)招商局开之于先,招集商股,创成大业,各商人亦踊跃争先,竞投股分”
1882年6月25日《论赛兰格锡矿》 (投资者)“视公司股分皆以为奇货可居,往往一股分票出,争先购买”
1883年11月1日 《论买卖股票之弊》 “凡属公司,自刊发章程设局招股之后,不须一两月而股分全行卖完”
A.政府加强了对股份制企业的扶植 B.更多民间资本流向近代企业
C.“实业救国”得到国人热烈响应 D.近代金融体系日益得到完善
10.20世纪30年代初期,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大部分被苏联购买;当时位于乌拉尔地区的世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大型钢铁厂由美国麦基公司以美国最先进的钢铁企业为蓝本设计的,并有大批美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其建设。这反映了当时
A.国际形势客观助推苏联工业化建设
B.苏联经济实力增强外汇储备量充足
C.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在美国帮助下苏联工业化得以实现
11.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
A.城市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明显
C.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D.市的交易不再受政府限制
12.进入20世纪以来,广东汕头的城市不断发展。1914年,巨商高绳芝创办的自来水公司正式营业,市区居民用上了自来水。1923年,汕樟轻便铁路全线完工,乘客和货物均可从汕头运输到澄海县城,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1929年汕头飞机场完工启用,同年汕头电报局开始营业。据此可知,近代汕头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注重美化城市环境
C.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D.利用广东地理优势
13.19世纪中后期,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车。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运输和飞机运输迅速发展。二战后,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突飞猛进,现在,原子能除了用于发电外,已经在海运中采用。这表明
A.科技革命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新能源不断出现淘汰了传统能源
C.工业革命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D.原子能已经广泛运用于交通领域
14.“2023吴淞口论坛”发布: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将于2024年1月1日从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启航,正式开始商业运营。该邮轮的建成交付有助于提升中国造船业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回顾中国近代以来造船工业的发展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60年代,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黄鹄号”试航成功
B.1960年,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东风号”远洋货轮下水
C.1872年,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D.20世纪90年代,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了世界造船市场
15.《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
A.致力总结医学成果 B.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C.专业分科开始出现 D.面向社会服务大众
16.建国初期,中共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血吸虫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当时有群众由衷地发出“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治好了我的血吸虫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感叹。由此可知,新中国初期的疫病防治
A.形成了完整的卫生医疗体系 B.夯实了人民政权的社会基础
C.突出以意识形态斗争为核心 D.消除了传染病对人民的威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二
对西方人到东方探险以及来华寻求贸易,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拒斥,尤其是不赞成西方商人和中国商人的直接交易。十三行作为清朝官方制定的对外贸易机构,目的是把洋人限制在广州一隅,避免洋人对内地产生影响,同时也是为了限制中国商人为趋利而过多同外国商人接触。文化优越感和大国心态,使中西交流之初的中国人不可能有平等外交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可双方较量的实际结果却是,中国不仅在武力对抗中不堪一击,在商战中也是一败涂地,最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签订屈辱性条约。从原来历史的主角变为任人宰割的配角--中国人在19世纪完全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
材料三
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然而,全球化并未带来普遍的利益共享。美国利用其经济、军事和文化优势巩固其世界霸权地位,导致其他国家要么受益有限,要么遭受损害。理论上,全球化应使各国平等受益,但现实中世界不平等加剧。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在不发达国家高涨,而美国的“反全球化”行为实质上是维护其霸权,忽视其他国家的发展权利。尽管如此,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历史已走到了世界一体化、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必然阶段。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白银成为世界货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地位,并概括其成因。(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进程中的美国角色。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当今中国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英国城市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改造传统城镇,使之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政府就开始为民众提供如公园、图书馆等“合理的娱乐”设施。有些城市从19世纪40年代起就着手处理居民住宅的狭窄问题,并出台条例对居民的住宅建筑提出一些基本要求。1835年,英国中央政府通过了《城市自治机关法》,试图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在地方上,新建立的市政府的权力和职能日渐扩大,社会服务保障功能日益加强。市议会的会议允许市民旁听,市政厅建筑选址、预算、招标等都在公开的原则下进行。
--摘编自陆伟芳《19世纪英国城市现代化初探》
材料二
近代中国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城市确实是那些被迫或自愿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19世纪70年代肇始的国人自强运动通过在沿海城市上海、福州、天津和沿江城市武汉、安庆等展开的早期工业化运动,不仅进一步强化了沿海、沿江城市布局,而且建立起以经济性中心都会为纽结点的全新城市系统。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人主动作为,颁布了《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等,设立了一批特别市和省辖市,城市取得了和省、县一样的行政地位。
--摘编自涂文学《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区域非均衡性论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城市改造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20世纪,科学确定了世界的议程。科学家们以前往往只是响应社会的要求,而现在科学则推动其他的变化。科学家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类,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果。科学发现的步伐因此赢得了尊重,树立了威信。虽然科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奇怪的是,科学被证明具有自我破坏性。技术进步似乎给予机器以特权,机器参与战争,摧毁或破坏了环境。甚至在科学传播的同时,科学也滋生幻灭的情绪。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铜陵一中高二年级3月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C D C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B D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答案】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国际贸易的扩张;美洲、日本等地银矿的发现与开采;西欧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需求巨大。(8分)
(2)角色地位:被动的参与者和配角。(2分)
成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流(或答“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文化优越感和大国心态(或答“朝贡外交和华夷观念的影响”);军事和商战的失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缺乏应对全球化的准备。(每点2分,至少答出三点,共5分。)
(3)评价:
积极:美国作为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为世界经济增长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消极:美国打着“反全球化”的旗帜,维护自身霸权,加剧了全球利益失衡,引发局部地区的动荡。(4分)
应对措施:积极融人世界市场,追求合作共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答案】
(1)主要措施: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规范居民住宅等私人空间;改造城市政府,加强政府的社会服务保障功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允许市民参与决策过程,决策公开透明。(任答三点6分)
(2)特点:由被动发展到主动作为;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的地位不断提升。(任答两点得4分)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通商口岸的设立);洋务运动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政府的推动。(5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科技进步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阐述:20世纪,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20世纪初,伴随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技术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促使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出现变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人类文化生活出现新模式,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轻松了解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人类视野也产生新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科技进步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先进科技成果被应用于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类带来深重灾害。二战后人类长期笼罩在冷战态势下的核战争的恐怖阴影中。随着科技进步,诸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安全和金融安全问题、人工智能技术革新造成的失业问题、生物基因技术面临的伦理挑战等都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
总之,20世纪科技取得长足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人类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但科技进步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12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