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下)高一历史四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2空格处应是()
图2
A.古埃及文明 B.阿兹特克文明 C.地中海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父亲不仅可以将子女出卖为奴,以清偿债务,甚至还可以剥夺儿子们的继承权,并规定继承人的范围主要是儿子、兄弟、伯父、侄子、堂兄等父系男性亲属成员。由此可知,该法典()
A.利于社会长期稳定B.损害了奴隶的基本权利
C.留有原始社会遗风D.旨在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3,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4,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5,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图3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6,三世纪以前,西欧的行会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徒、帮工不论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资格就可以成为行会成员;13世纪以后,掌握着资本和生产的富人阶层控制了行会,出身贫寒的学徒、帮工面临着更高的入会门槛,行会成员逐渐成为世袭身份。这反映出
A.技术革新速度加快 B.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C.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D.王权对城市的控制加强
7,公元743年,日本天皇下诏:“垦田依养老七年(723年)格,限满之后,依例收授。由是农夫怠倦,开地复荒。自今以后,(垦田)任为私财,无论三世一身,咸悉永年莫取。”这一调整意在( )
A.增加税收巩固统治 B.推动私有土地发展
C.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D.发展农业改善民生
8,1270年,法国路易九世制定的《圣·路易典制》规定:“依据世俗法庭的习惯,未征得他的领主或至高领主之同意,任何封臣或贵族都不能以任何方式释放他的农奴。”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封建制度开始瓦解B.国王权威得到强化
C.法律至上观念形成 D.人文主义思想兴起
9,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图3 15世纪欧洲出现印书坊的城市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10,据表2可推知,16世纪末17世纪初期()
表2
意大利布鲁诺 1584年所写的《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太一》等书中进一步提出,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非宇宙的中心
意大利伽利略 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于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公开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
德国开普勒 在1609年《新天文学》一书中,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客观规律,判定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时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
A.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B.天主教会的权威得到加强
C.科学理论的发展依赖于实践 D.科学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
11,16世纪上半叶,航海家在太平洋开发了连接美洲和亚洲的东风带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从菲律宾群岛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纪初,荷兰人利用西风带环球航行。16至17世纪的航海活动()
A.激发“地圆说”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C.导致陆路贸易基本停滞 D.促进了贵金属的全球流动
12,图4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图4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13,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颂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14,17、18世纪的启蒙大师们认为,自然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发展,会产生一个完美的世界,因此人类的政治干预和宗教干预应该越少越好。与文艺复兴的主流思想相比,其观点的超越之处在于( )
A.肯定自然界的运转规律 B.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束缚
C.明确提出反封建的目标 D.理性地思考社会的发展
15,英国年鉴从1497年开始大规模印刷出版。早期年鉴会印有“是时间伊始以来的第几年,自诺亚洪水以来的第几年”和圣徒日等。17世纪中叶开始留出空白页面,供年鉴的主人记录约会等私人事务。18世纪中叶,创世纪以来的时间年表不再常见,年鉴中印刷的内容不是英国君主的日常,就是货币汇率,或是马车的来往时间。这些变化反映出()
A.新航路引发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工业革命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C.书籍的普及有赖于印刷术的发明 D.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
16,在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中,印度、中国和波斯的形象差异很大,中国人和印度人基本上呈现出正面、美好形象,而波斯人则常被描述为负面形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影响文学的创作
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实
D.文学作品因主观创作而缺乏研究价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都灵草纸地图》以尼罗河为轴心,呈现“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空间方位。其中,线条代表自然地形,符号代表人文景观,并以不同颜色区分金矿和贝肯石(制作雕像、石碑和神殿的主要原料)矿脉。图中明确标注了埃及人到达红海的路线,并用僧侣体象形文字对道路、矿藏之间的距离加以标记说明。此外,制图者运用明暗对比和阴影效果等手法,直观展现了当时埃及东部沙漠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摘编自王亮《<都灵草纸地图>及其史料价值》
《都灵草纸地图》作为目前仅存的一幅古埃及地图,是历史研究的宝贵素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①完成研究提纲。
序号 研究角度 相关信息
① 地形地貌 自然地形;尼罗河;东部沙漠
②
③
④
⑤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沙龙是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并演变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活动形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3欧洲“沙龙”发展史
时间 主要成员 热门议题
17世纪前 贵族、新兴市民 仪式化舞蹈、表演、风情言谈
17世纪 贵族、学者、艺术家 社交、精神、艺术的创造性;消弭社会等级和 歧视;文学、哲学和政治
18世纪 更多元的社会群体 批评现实、主权在民、新思想
--摘编自方维规《欧洲“沙龙”小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沙龙”的发展趋势及其成因。(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关节点是事物由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个点(时间、事件),既是前阶段量变的结束,又是新阶段量变的开端。它既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结起来。它是质量互变的契机或枢纽。掌握事物的关节点,是掌握事物的度的关键。示例:18世纪中后期发生的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关节点。
图4
--据《哲学大辞典》编写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参照材料中的示例另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12分)
2024-2025(下)高一历史四月考试题答案
1-5 CCDBA
6-10BABAD
11-16DCCDAA
17,【答案】
序号 研究角度 相关信息
② 矿藏资源 金矿和贝肯石矿脉
③ 交通状况 到达红海的路线;道路的距离
④ 地图材料 莎草纸
⑤ 文字形式 僧侣体象形文字
⑥ 制图手法 线条代表自然地形,符号代表人文景观;“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空间方位;明暗对比和阴影效果
18,【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19,【答案】(8分)
趋势:成员从显贵阶层向大众化发展;议题从生活向文艺、政治发展;形式从私密性向公共开放性发展。(4分。答出符合题意2点即可)
成因:封建社会没落(社会矛盾激化);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欧洲的文化传统。(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20【答案】
论题 论题具备以下要素:节点(事件或时间)、趋势(规律)。 (2分)
史实 包含两个以上的史实;史实需要具体、准确。(4分)
论述 包含节点前的状态描述(量变)、节点内容的阐述(节点)、围绕历史趋势阐释节点的影响或意义(质变)。(4分)
逻辑 能围绕论题进行论述,逻辑结构完整,能深化论题内涵。(2分)
示例1:
论题: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
阐述:新航路开辟前,人类仅存在区域性交流活动。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打破了美洲长期隔绝孤立的状态,美洲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新航路开辟后许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沦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新航路开辟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逐渐清晰,并引发人口、物种、商品全球性流动。新航路开辟后各区域相对独立的发展进程被中断,出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结论:因此,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