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城东学校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某一地区发现了大量风格独特的岩画,这些岩画描绘了人们戴着面具跳舞、举行祭祀仪式以及狩猎的场景,其中一些岩画中的人物形象还佩戴着贝壳等制成的饰品。此外,在该地区还出土了一些简单的陶器,陶器上刻有类似波浪线的图案。根据这些发现,以下对该地区古代文明的推测合理的是( )
A.该文明主要以渔业为经济基础,艺术创作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
B.其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
C.该地区的文明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D.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制陶技术和绘画技巧,文明程度较高
2.古埃及人针对一件“神奇”事情,可以给出若干个解释,并非用一个解释替代另一个解释,而是将这些解释层垒起来,只要这些解释可以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例如,关于“创世”,埃及人创造出至少3个成体系的神话,它们各不相同,却都能流行。这可用来说明古埃及()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 B.文化传统具有统一性
C.宗教信仰具有开放性 D.思维特征具有包容性
3.伯里克利认为一切职位都由抽签决定,任职的人对他们任上所做的一切负责,而一切意见均交公民大会裁决。苏格拉底曾说:“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拈阄的方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情上做错的话,其危害是要比在管理国务方面轻得多。”据此推断()
A.前者赞同精英政治 B.前者主张易走向民众暴政
C.后者推崇民主政治 D.后者观点为贵族特权辩护
4.亚述帝国的阿淑尔城遗址出土的一块砖浮雕上,刻画了一个满脸胡须的亚述贵族站在一位头戴犄角头巾的神灵面前,一只蝗虫赫然盘旋在这位拜神者的头顶上方。而这一时期国王豢养的术士所使用的《驱魔师手册》中有一项名为“抓住蝗虫的牙”的独特法术。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亚述帝国()
A.图腾崇拜独特 B.宗教信仰服务社会需求
C.蝗灾爆发频繁 D.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统治
5.公元前32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在波斯的苏萨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集体婚礼,他带头娶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女儿,并促成了80多名马其顿将领与波斯贵族之女结婚。据此可知,这次集体婚礼()
A.为亚历山大东征扫除了障碍 B.旨在建立牢固的军事同盟
C.确保了亚历山大的统治地位 D.利于促进东西方民族交融
6.英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在位)开始允许臣民向议会呈递诉状,议会诉状很快在英国流行开来。下图为1324年议会诉状的内容分布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7.14世纪,欧洲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原始资本快速增长 B.庄园经济彻底衰落 C.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D.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8.12至13世纪,西欧兴起两种教育:一是由行会资助或私人开办的学校,进行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二是由城市自治当局开办的以读、写、算为基本内容,用本族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各种类型的城市学校。这两类学校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A.新型生产关系的出现 B.天主教神权地位的下降
C.人文精神的广泛传播 D.城市工商业的不断发展
9.有西方学者这样评价阿拉伯帝国:“我们不能期望在阿拉伯人身上找到我们在希腊人身上所拥有的同样的强大的天才,同样的科学想象力的天赋,同样的思想独创性。阿拉伯人首先是希腊人的学生;他们的科学是希腊科学的延续,他们保存、培养了希腊科学。”这种观点()
A.客观评价了阿拉伯帝国的贡献 B.坚持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原则
C.认为希腊人贡献优于阿拉伯人 D.赞扬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
10.如图分别为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两大热门景点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两座建筑隔街对望400多年。据如图可知()
A.基督教文化征服了土耳其 B.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共性
C.文明交往促进文化的融合 D.两者均属于古罗马的遗存
11.14世纪北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见闻可知,当时()
地区 内容
非洲东海岸 周边的大城市,如蒙巴萨、桑给巴尔有许多穆斯林商人
当地以出口奴隶、金子、马匹、象牙和进口南亚棉花为主
摩加迪沙的苏丹将一件荣(丝)袍送给自己
A.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D.环印度洋贸易的繁荣
B.西欧对新航路的探索
C.大津巴布韦的强盛
12.某学者认为,美洲阿兹特克人在军队的支持下,向被征服的臣民征收赋税与贡物,但维系各部落、各地区联系的仅仅只有纳贡,没有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经济基础,整个社会看上去管理有序,实质上却十分松散。该学者意在强调阿兹特克()
A.文明发展落后B.实行专制统治C.社会结构脆弱 D.阶级矛盾尖锐
13.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不久,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B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使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自此,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C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 津巴布韦是当时非洲最强的国家
D 玛雅人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印加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古代美洲文明呈现多元面貌
A.A B.B C.C D.D
14.16世纪,荷兰画家马苏斯的画作《兑换银钱的人与他的妻子》,描绘的是钱铺(银行雏形)活动场景掌柜正在称量金银,其夫人翻阅画册,眼睛却斜视着丈夫的活动。这种以兑换金钱的人物或场景为题材的风俗画在16、17世纪的西欧非常流行,其根源是()
15.下图描绘了欧洲航海家到达美洲大陆时,宣称将“福音”带到美洲,并通过新旧世界对比的方式,描绘了文明欧洲与原始美洲相遇的场景。作品旨在()
16.在中世纪,人们对胡椒的喜爱到了偏执的程度,胡椒成为财富的象征。16世纪以来,胡椒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进入普通人家。1627年,荷兰静物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火鸡派和万历果盘》中可以看到牡蛎、橄榄、鹦鹉螺杯,旁边的锡盘上撒着盐和胡椒面。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欧洲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B.百姓生活状况有极大改善
C.东西方商品贸易快速发展 D.胡椒充当了等价物的角色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两河流域四面多对侵略者敞开,易遭到攻击。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晏利人、亚述人和嘉乐迪人,各民族之间代代你争我夺,一切都是转瞬即逝和变幻无常的。虽然巴比伦人也敬奉神灵,但从根本上说,巴比伦是一个法制社会。《汉谟拉比法典》开始假借神的口吻说法,一旦转入世俗条文后,就把神抛到一边。这部法典不仅阐明了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使巴比伦人从心理上摆脱了生活变幻无常的阴影。
--摘编自刘文《古代西亚北非文明》
材料二:法老要向玛阿特(古埃及一位女神)敬献食物,由此获得“神力”,统治埃及。对农民来说,遵守玛阿特意味着诚实劳动;对官员来说,意味着秉公办事;对士兵来说,意味着忠于职守。在埃及这片土地上,尼罗河定期泛滥,人们丰衣足食,社会井然有序。在四千年的埃及文明史上,虽有外族入侵,但它基本上保持了法老文化的内核。
--摘编自赵克仁《两河文明与埃及文明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并分析其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在社会整体面貌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8分)
18.【玉米的起源与传播】民以食为天,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中的玉米既是食粮,也是饲料作物。某中学同学就玉米搜集了大量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研究小组一:玉米的起源史
材料一 考古遗存中的玉米
材料二 神话中的玉米
根据古典史诗《波波尔·乌》中的说法,玛雅人的起源属于“植物变化说”。造物主最先是用泥土和木头造人,但都不太成功,后改用新的材料--玉米来造人:“黄色和白色的玉米造成了人的肉体;人的胳膊两腿用玉米团做成,唯有玉米进入了我们祖先的肌体。”。
材料三 文字中的玉米--玉米有文字历史的开始
哥伦布在1492年11月15日日记中所记载的农作物:“在那里(此时他们在古巴岛)有一片土地,种植着一种作物,结的果实有点像小麦,当地人称之为马西日(Mahiz,即后来西班牙语maiz、英语maize的词源,意为玉米)”。
--《哥伦布的航海日志》
材料四 科学视角下的玉米
在墨西哥普埃布拉州巨猫洞最低层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7000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蝙蝠洞发掘出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600年;在秘鲁中部墓穴中发掘的玉米穗轴,碳14测定距今5000年。这就把玉米的最早被驯化的地区缩小到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至秘鲁、智利沿安第斯山的狭长地区。
--汤丽清《种子漫谈》
(1)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玉米最早起源于美洲墨西哥地区,根据第一小组收集的资料任选两则,从史料类型、研究价值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6分)
(2)研究小组二:玉米的传播史
时间 地区
公元前7千年左右 驯化中心:北美墨西哥地区中部高原谷地玉米得到驯化和种植。
约公元前3千年前到 1千年前左右 拓展到中美洲及南美洲部分地区,秘鲁发现四千多年前贮藏玉米的大型仓库;玉米在北美洲很多地方作为重要农业作物种植。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左右 哥伦布西渡大西洋把玉米带回到西班牙。由于玉米耐寒且高产,能在土壤贫瘠的山地种植,此后30年传遍了欧洲各地和北非。
17世纪以来 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成为仅次于麦类第二大粮食作物,与马铃薯、甘薯这美洲三宝一起支撑起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2)根据第二小组收集的资料,概述玉米的传播历程,并从人类文明的交流视角加以说明。(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世纪的欧洲,确实有诸多让后人觉得黑暗与蒙昧的地方,如宗教迫害、审判异端和火刑杀人,有学者指出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但同时,中世纪欧洲不仅仅只有“黑暗”、“蒙昧”这些关键词。其黑暗迷糊中也有自己的光亮点,其蒙昧无知中也有它自己的觉醒,他们在昏庸无道中也有创造和累积了近代欧洲文明的诸多因素,如民主制度、法律制度、知识积累、大学创立、宗教信仰、城市扩张、草坪文化、建筑雕刻、图画艺术、行会商业、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朱迪斯·本内特在《欧洲中世纪史》中提到: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0-11世纪,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出现了新兴城市。从人口数量上看,11世纪后期,英国的考文垂有约6000人,约克有1万余人;14世纪初,只有几座城市超过5万人。从市民构成上看,最初的市民多是商人与手艺人一身二任: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包括城市贵族、富裕商人、手工业者、教士、律师、教师、帮工、学徒等。逃跑的农奴只要在城里住满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免受先前领主的追捕,“城市基本上是自由的庇护所,所以它被人称为是一个自由天地”。
--摘编自姜守明《浅析中世纪西欧城市制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11-15世纪,领主常将自治特许状赐予城市,以标明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城市市民在处理相互关系时,也往往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市长作为城市最高行政长官由市民推选,而且一任只能一年:其他重要官员也由全体市民或市民代表推选。与封建制以出身定等级不同的是,城市中的社会等级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每个人的社会身份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发家致富享有优越地位,富人也有因顷刻破产而沦为下层的可能。这些自治城市成为了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块试验田,成了近代以国家为载体的政治文明所效仿的样板。
--摘编自刘景华《自治城市:欧洲政治文明试验田》
(1)概括材料一西欧新兴城市的主要特征。(4分)
(2)谈谈你对材料二中“自治城市成为了欧洲近代政治文明的一块试验田”的理解。(6分)
(3)写出推动西欧走向近代的一个外部因素,并说明理由。(2分)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B D C D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0 C D B C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6分)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作用: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使人们摆脱了生活无常的心理阴影,有利于社会稳定.
(2)(8分)差异:古埃及是神权社会;两河流域是法制社会。主要因素: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民族因素;文化继承性的强弱。
18.【玉米的起源与传播】民以食为天,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中的玉米既是食粮,也是饲料作物。某中学同学就玉米搜集了大量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6分)材料一是历史遗存,是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可信度;材料二是神话传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说明玉米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并对其文明兴起发展起重要作用;材料三是文献史料或航海家的日志,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材料四是现代科学文献,展现了现代科技手段在远古人类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现代科学助推史学研究。二者都具有可信度,可以通过多重史料、多角度、不同方式互证玉米起源于美洲这一观点。
(2)(8分)概述:15世纪末以前,玉米的种植主要在美洲地区传播,传播速度慢、范围有限;15世纪末以来,玉米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说明:玉米的传播体现了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交流,反映了全球联系不断加强走向整体的过程。新航路开辟以前,人类早期文明彼此之间交流少,尤其是美洲文明独立发展相对孤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新航路的开辟后,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逐步打破,世界市场逐步拓展、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东西半球展开了人口的大迁移、物种大交流和商品大流通。
19.根据材料,结合史实,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示例
观点:西欧中世纪既有黑暗,又孕育新的因素。
论述:西欧中世纪暗中有光。政治上,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使欧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逐步走向统一,有利于西欧社会转型,促进议会兴起,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经济上,西欧实行大庄园和农奴制维持着的传统的封建经济。但随着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市民自治、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国王的统一事业。
思想上,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会的影响,神权至上,束缚了人性。但是中古后期大学兴起,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打破了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西欧的中世纪并不是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中世纪的西欧在缓慢发展中孕育新的因素,承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4分)因贸易而兴起;城市规模不大;市民成分多样;有一定自由。
(2)(6分)以契约为纽带,确立了近代公民社会的基本原则;官员由市民推选产生并有任期限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雏形;否定了以出身定等级的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
(3)(2分)从中国传入的指南针,促进了西欧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地理大发现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促进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西欧逐步走向近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城东学校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