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项提升训练:
中国古代史·文言素材类
一、单选题
1.(2024·河北·一模)如表为唐代史学家杜佑所著《通典》中收集的前人的论述(部分),表中的论述( )
论述 著作
“礼生于有而废于无”“人富而仁义附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民哉” 晁错《论贵粟疏》
“(食货)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A.反映了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B.认为社会教化与发展经济应该并重
C.强调政府应放松对商业活动的管控 D.阐释了经济基础对社会治理的作用
二、材料题
2.(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
——据《长乐老自叙》等
材料二 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
——《旧五代史》
材料三 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
——《新五代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3.(2021·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4.(2013·江苏·高考真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5.(2015·四川德阳·二模)义利论是关于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两者关系的理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对义利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义利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表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义利观的演变”为课题收集的史料表
史料 观点评价
顽固派 “夫士习之坏,向第阴背夫义以从利耳,今则显然逐利,并不知有义之名。民风之坏,向第尚力而未能重德耳,今则长幼无序,且并不知有贵贱之分。”(《筹办夷务始末》) A
洋务派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但仍然没有突破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思想体系的范畴。
维新派 “故天演之道,不以浅夫、昏子之利为利矣,亦不以溪刻自敦、滥施妄与者之义为义,以其无所利也。庶几义利合,民乐从善,而治化之进不远欤。”(严复《天演论》) B
(2)材料二的观点折射出近代中国人对“义与利”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参考材料二中评价洋务派观点的方法,选择顽固派或维新派的观点进行评价。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洛克菲勒创业史的突出特点。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读图中所示漫画的寓意。
6.(2024·全国·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时期,学术界仍然延续着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学术格局,但三教在一些基本的信念上相互冲突,导致北宋诸儒对此深为不满,他们继承中唐以来韩愈等人的传统,批判佛、道,要求以儒家圣人之道来一道德。宋真宗朝曾为相的张知白就曾上书建议“今之世望汉之世,其章句之学弥盛,而异端之书又滋多乎数倍矣,安可不定其成制哉”。
宋神宗也表达了对当时经学研究中解说不一情况的担忧,王安石则提出“经术者,所以经世务也,果不足以经世务,则经术何赖焉”。为此,在神宗支持下,王安石及其弟子、门人重新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号曰《三经新义》,颁布天下,作为学校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标准,“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朝廷也下令征求“经术行谊”之士为教授,对于经学造诣深、品德优秀的学生则无须通过科举直接任命为官。日后旧党攻击免役法时,王安石也以《周礼》中“府、史、贾、胥、徒,皆赋禄焉,使足以代其耕”的记载加以还击。
——摘编自李祥俊《北宋时期儒家学派的一道德论》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一道德”思潮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颁行《三经新义》的影响。
7.(2024·全国·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姜女的故事原型产生于春秋时期,主要内容如下:
“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吊唁)之。(杞梁妻)辞曰:‘殖(即杞梁)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意即在郊外吊唁不合礼制)齐侯吊诸其室。”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
材料二 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庄公袭莒,殖(即杞梁)战而死……杞梁之妻无子,内外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枕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感人……十日而城为之崩。既葬(杞梁),曰:‘吾何归矣 夫妇人必有所倚者也。父在则倚父,夫在则倚夫,子在则倚子。今吾……内无所依……外无所倚……吾岂能更二(即改嫁)哉!亦死而已。’遂赴淄水(即投淄水而死)”。
——(西汉)刘向《列女传·贞顺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春秋时期比较,西汉时期孟姜女故事有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认识传说故事所蕴含的历史研究价值。
8.(2016·全国·一模)义利论是关于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两者关系的理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义利观的演变”为课题收集的史料表
史料 观点评价
顽 固 派 “夫士习之坏,向第阴背夫义以从利耳,今则显然逐利,并不知有义之名。民风之坏,向第尚力而未能重德耳,今则长幼无序,且并不知有贵贱之分。”(《筹办夷务始末》) A
洋 务 派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但仍然没有突破封建地主阶级伦理思想体系的范畴。
维 新 派 “故天演之道,不以浅夫、昏子之利为利矣,亦不以溪刻自敦、滥施妄与者之义为义,以其无所利也。庶几义利合,民乐从善,而治化之进不远欤。”(严复《天演论》) B
材料三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年)的创业史年表(部分)
1870年 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 1879年 通过暗中以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许以回扣或别的企业不曾给予的好处等手段,形成了遍及全美的标准石油托拉斯。 1890年 公司已经控制了全美的大多数石油企业,也控制了全世界石油工业70%以上的市场。 1892年 创办芝加哥大学,开历史上独家对一所大学捐款之最。 1902年 建立教育总会,是一战前最大的、有系统地资助黑人教育的组织。 1911年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标准石油公司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并将它拆分为34家新公司。 1913年 创建洛克菲勒基金会,其宗旨是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传播、预防和缓解痛苦、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以此来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 ——据CCTV节目组 《公司的力量》、资中筠 《财富的归宿》等 漫画(创作于1903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对义利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义利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的观点折射出近代中国人对“义与利”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参考材料二中评价洋务派观点的方法,选择顽固派或维新派的观点进行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洛克菲勒创业史的突出特点。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读漫画的寓意。
9.(2015·江苏泰州·二模)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 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
10.(23-24高三下·广东·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晋史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谓识治(治理国家)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夫。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用兵谋略),非其所长欤。”该评价引发了关于“陈菲是否有意贬抑诸葛亮”的长期争论,成为一桩史学公案。此案在历代史书中的书写情况大概如下:
东晋 王隐《晋书》引时人之传言,曰:“(陈)寿父为马谡参军,诸葛亮诛谡,髡其父头(剃发之刑),亮子瞻(即诸葛瞻)又轻寿,故寿撰《蜀志》,以爱憎为评也。”
北宋 萧常《续后汉书》批判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以蜀称汉”的做法,并称陈寿因其父“以罪为诸葛亮所髡”,于是“贬其号而诋讪其君臣(刘备和诸葛亮),是以尊魏也”。
明朝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认为陈寿修撰《三国志》,“实奉命晋君者也”,而骨以魏为正统,故“不得不纡回其笔”。而且陈寿在其书中也累记诸葛亮之战功,“所为扬诩武乡(即诸葛亮)之将略,固已至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寿贬抑诸葛亮”案的历史书写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事实”与“历史书写”之间的关系。
11.(2024·河北张家口·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其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说明作者所述“三代之法”与“后世之法”的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作者关于“后世之法”的观点。
12.(2018·广东汕头·一模)【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诸葛亮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到赞誉。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描述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北伐曹魏),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隋唐时期,诗人们有不少咏怀诸葛亮的诗篇,主要歌颂诸葛亮的忠义与才能。两宋以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以及南宋偏安江南的状况,使诸葛亮作为“收复中原”的一面旗帜,也别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元明清以后,通过小说与戏剧的传播,诸葛亮的形象也被神化到“智绝”的高度。
——摘编自《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及其思维走向》
材料二(诸葛亮)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彝众感悦……丞相(诸葛亮)在南中(指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劝彝筑城堡,务农桑,诸彝感慕其德化,皆自山林徙居平壤。
——(清)冯苏《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诸葛亮形象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诸葛亮南征的积极意义。
13.(2024·湖南常德·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 史料出处
“松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甓亦取给于彼” 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明代钱谦益 《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思’。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 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清代顾公變《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14.(2024·广东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请证明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
15.(2024·辽宁·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曹操《建学令》
史料二 太祖遣都护曹洪平下辩,使(辛)毗与曹休参之,令曰:“昔高祖贪财好色,而良、平匡其过失。今佐治(辛毗)、文烈(曹休)忧不轻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辛毗传》
史料三 神仙之书,道家之言,乃言传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下为东方朔……其为虚妄,甚矣哉!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岂复欲观神仙于瀛洲,求安期于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羡飞龙哉 曹植《辩道论》
材料二 唐太宗时,魏征在《理狱听谏疏》称:“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净(净)’”。唐太宗在《祭魏太祖文》中写道:“帝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初盛唐时期关于曹操的诗歌中,也多为文人对魏武帝的凭吊,如张说的“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自中唐起,许多作家开始将藩镇权贵比为曹操或用臣子与曹操对比,如:刘长卿“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将闽中长官比附曹操,友人比附陈琳;元稹的“刘虞不敢作天子,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则将同属东汉末年的名臣刘虞与曹操做了对比。
——摘编自高子倩《中唐曹操形象新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三则史料对研究曹操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唐以来曹操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16.(23-24高三上·辽宁·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史料均反映明代中后期社会情况。
史料 史料 出处
“浙江钱尚书治第时,多役乡人,而砖凳亦取给于彼” 明代文林《琅琊漫抄》
“吴中士大夫田连阡陌,受请寄,避徭役,贻累闾里,身殁而子孙为流佣者多矣” 明代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态度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达至太监,太监乃至御前”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
“是秀才一得出身,即享用无白银田二百亩矣”。“又贫生无力完粮,奏销豁免。诸生中不安分者,每日朔望赴县恳准词十纸,名曰‘乞恩’。又揽富户钱粮,立于自名下隐吞。故生员有‘坐一百走三百’之谣” 明代范三廉《云向据目抄》清代顾公燮《丹午笔记》
材料二 针对一条鞭法,襄阳李公曰:“以各项银差并力差工食合为一处,计银若干数,然后照丁高下,粮多寡,以此银派征之。征毕,则分此以为银差起解,及为官觅力差人之工食也。百姓完此外,无一事矣。法仍宜民哉……”而黄宗羲则说:“有明两税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银差……一条鞭法……是银力两差并入于两税也。未几,而里甲之值年者,仍复纷然,其后又安之。谓:‘条鞭,两税也,杂役,值年之差也。’岂知其为后出之差乎?使银差力差之名不去,何至是杂役耶!故条鞭之利于一时者少,而害于后世者大矣。”
——摘编自梁方仲《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中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襄阳李公、黄宗羲对明代中后期税制改革的看法。
17.(2023·云南昆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对中华传统“人文化成”的美育观念有着深刻的洞见和精辟概括,他说:“圣人作乐以养性情,育人材,事神祇,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知如此,今皆不复见矣,可胜叹哉!”这明确表达了朱熹美育教育的三个诉求:“以养性情”即“养心”、“育人材”即“成人”、“事神祇,和上下”即“厚风俗”。
——据赵贤迪《朱熹:养心,成人,厚风俗》
材料二 达·芬奇认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后世研究者广泛认为,达·芬奇的美育思想,拨动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琴弦。
——据张冲《达·芬奇美育思想探析》等
材料三 1896年,梁启超在其著作《学校总论》中提出:“世界之运,由乱而治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在他看来,“美育要尽量发挥情感的真善关,而且要淘汰邪恶与奸丑。进而推之,美育的真谛是国民在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等上必有一种独立的精神。”
——据邱嵘《梁启超美育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以朱熹、达·芬奇、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相似之处,阐释美育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运用史实说明达·芬奇美育思想“拨动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琴弦。”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与朱熹美育思想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社会原因。
18.(17-18高二上·湖北恩施·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摘自《郭嵩焘日记》,1877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代之治”集体记忆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感,并评价其观点.
19.(21-22高三上·山东菏泽·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曹操形象演变的过程
时期 内容 出处
西晋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
南朝 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 《世说新语》
唐朝 君不见魏武(曹操)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 张说《邺都引》
北宋 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
宋朝 阿瞒(曹操)长驱压吴垒,饮马长江投马棰。英雄只数大耳儿(刘备),仿佛芒砀赤龙子。 程俱《北圃怀古》
金、蒙古 阿瞒(曹操)狐媚无多罪,谁作桓文得到头。 刘昂《读三国志二首》
元朝 汉家一片当时土,肯为好雄载歌舞。销尽曹瞒(曹操)万古魂,落日漳河咽。 吴师道《铜雀台》
明朝 刻意强调曹操装病谄叔、杀吕伯奢全家、屠徐州、哭袁绍、梦中杀人等一些情节。 罗贯中《三国演义》
——摘编自曹龙《曹操形象演变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曹操形象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要求:持论据,表述清晰。)
20.(2021·全国·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史公曰: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己。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微期会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微贵,贵之微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 交换倾向出于自利的动机,并且引发了分工。我们不能借着肉贩,啤酒商或面包师的善行而获得晚餐,而是源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看重。每个人都不断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当然,他所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自然会且必然会使他青睐最利于社会的用途。这就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据亚当·斯密《国富论》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和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历史价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1)材料一高度肯定,为官不贪,为人真诚,忠孝两全。材料二,辩证看待,为人淳朴大度,但为臣不忠。材料三,全面否定,不忠不义,寡廉鲜耻。
(2)评价的角度;评价者所持的标准;时代变化;史料考订与发现。
3.利:
(1)从北宋都城的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历史上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
(2)从北宋都城的现实意义角度作答:①从开封与洛阳长安的经济对比角度,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②从开封的交通及意义角度,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
(1)从北宋都城的气候条件及其影响角度:北宋时期气候寒冷,会使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
(2)从北宋都城的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容易造成冗兵。(重点在地形平坦)
(3)从北宋都城的位置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
4.(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5.(1)认识:肯定物质利益对人的重要性、主张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反对人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主张以制度限制人的物质欲望。(4分)
时代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北宋政府“三冗”问题严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答出两点给4分)
(2)趋势:由重义轻利到以义为主、以利为辅,再到义利并重。(6分)
评价:顽固派(A):是封建地主阶级伦理价值观的反映,不利于近代早期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2分)
维新派(B):突破了传统的义利观,有利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分)
(3)特点:发展迅猛;采用不正当手段;注重回馈社会;适时调整经营模式。(答出三点给6分)
寓意:讽刺洛克菲勒借助资助芝加哥大学来掩盖其谋求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2分)这是在警示政府要重视对托拉斯的抑制,同时,在于引导企业更多地用财富回馈社会。(4分,言之有理即可)
6.(1)批判佛、道思想,以儒家圣人之道统一社会伦理道德;批判传统经学,建构新的经学体系;强调通经致用,把“一道德”从学术层面转移到现实社会政治中。(答出三点)
(2)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论证了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改革培养了人才;有利于统一社会思想,推进了变法改革;巩固了儒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任答三点)
7.(1)变化:①增加杞梁之妻无子、无五属之亲的信息;②增加城下哭夫情感真挚,十日哭塌城墙的情节;③增加杞梁之妻投淄水而死的情节。
原因:①汉武帝尊崇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夫为妻纲的观念深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③董仲舒新儒学形成;④儒学适应统治者需求。
(2)历史研究价值:①传说故事中蕴含了历史变迁的多方面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时代的风貌; ②传说故事中有一些夸大的成分,未必是历史真实,需要仔细鉴别;③传说故事中虚构的成分也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对于我们了解特定的历史现象有参考价值。
8.(1)认识:肯定物质利益对人的重要性、主张满足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但反对人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主张以制度限制人的物质欲望。
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北宋政府“三冗”问题严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2)变化:由重义轻利到以义为主、以利为辅,再到义利并重。
评价:顽固派(A):是封建地主阶级伦理价值观的反映,不利于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
维新派(B):突破了传统的义利观,是资产阶级伦理价值观的反映,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特点:发展迅猛;采用不正当手段;注重回馈社会;适时调整经营模式。(答出三点即可)
寓意:洛克菲勒借助资助芝加哥大学来掩盖其谋求控制(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或:讽刺洛克菲勒借对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美化自己)。
解读:警示政府重视对垄断的抑制(或警示政府要调控社会财富的分配);引导企业回馈社会,推动文明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9.(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
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4)原因: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
10.(1)变化:在东晋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个人恩怨而贬低诸葛亮,但到了北宋时期,的个人恩怨外,人们开始认为陈寿的心理观念也影响了他们的历史书写。到了明朝时期,人们更多的关注陈寿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官阶大小认为他们在修撰三国志是出于晋朝官方的需要,因为它的历史书写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2)历史事实是转移过去事实发生的事件。而历史书写则是对这些事件的进行记录。翻译和的文本历史书写受到了记录者的观念意识,时代背景和政治立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反映历史事实,同时历史事实也需要通过历史书写。的传承和流传,因此书写对历史的事实的传承和意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夺度对待历史书写。结合多方面的证据和背景知识,尽可能的还原历史事实和真实面貌。
11.(1)区别: “三代之法”,即公天下,是为实现天下的目的而设置的, “后世之法”即私天下,可称之为“一家之法”、“非法之法”,本质为公私之别。
(2)评析: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社会动荡,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 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反思。黄宗羲认为后世之法是维护君主专制的一家之法与非法之法,主张法律应该维护天下人的利益,反对法律只维护君主的利益。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作用,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对后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1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评分标准:
(1)变化和原因:西晋时期,年代并未久远,故陈寿的描述与评价相对客观(考生如从陈寿蜀汉出身,后为晋臣的身份分析亦可得分);隋唐时期,诗歌艺术兴盛,诸葛亮忠义的形象被道德化;两宋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诸葛亮成为一个政治与道德的象征;元明清时期,由于世俗文学文学的发展,诸葛亮被文学化。(每点,答齐4点给
(2)积极意义: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民族交融。
13.(1)问题:官员役使百姓;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不均,多有隐匿。
(2)看法:襄阳李公:充分肯定一条鞭法。认为一条鞭法照丁高下,粮多寡作为赋税征收的标准,同时政府雇人解运税银,极大地减轻了百姓负担。黄宗羲:否定一条鞭法。认为一条鞭法将原来的力差、银差杂税并入两税,而百姓依然要承担里甲的差役,这极大地增加了百姓负担,对后世危害极大。
14.(1)含义:“能动时代”指的是通过本土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受动时代”指的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
表现:“能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政“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受动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吸收佛教精神,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催生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
(2)理由:从宋代至晚清,理学长期在思想领域中占据主导,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君主专制高度发展,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使得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15.(1)价值:史料一是曹操撰写的文本,属于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曹操的治国思想和文学造诣。(言之有理即可)史料二是官修史书中的内容,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用人思想(知人善用)。(言之有理即可)史料三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可用于研究曹操的宗教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2)变化:由帝王形象转变为臣子形象;由褒奖为主转变为褒贬结合。原因:巩固统治秩序和维护专制皇权的现实需要;儒家封建伦理纲常的复兴;藩镇势力崛起,士子入仕选择的扩大。(任答两点即可)
16.(1)问题:官员役使百姓;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不均,多有隐匿。原因: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政治腐败;科举制下,对士人优待;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2)看法:襄阳李公:充分肯定一条鞭法。认为一条鞭法照丁高下,粮多寡作为赋税征收的标准,同时政府雇人解运税银,极大地减轻了百姓负担。黄宗羲看法:否定一条鞭法。认为一条鞭法将原来的力差、银差杂税并入两税,而百姓依然要承担里甲的差役,这极大地增加了百姓负担,对后世危害极大。
17.(1)阐释:美育通过艺术熏陶,提高人的品味,提升人的素质;美育激励人崇尚道德,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
(2)说明:创作出《蒙娜丽莎》等作品,追求内心感受,体现了文艺复兴中的人文精神;抨击教会,追求自觉信仰,推动宗教改革;强调绘画是科学与大自然的结合,推崇理性,对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3)差异:朱熹强调美育养心育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梁启超强调美育塑造独立精神以应对时代危机。
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教育发展、西方思想的传播。
18.(1)内容: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内涵:天下为公、虚君共治、选贤与能。
(2)观感:西方的民主制度符合三代“天下为公”理念;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符合“仁爱”理念;西方的政教风俗远远超过中国。评价:郭松焘认识到西方民主制度远远优于中国的专制制度,思想远远超越同时代的洋务派;郭松焘认为“西宪”的实践跟“三代”的理想是相通的,为中国提供了改造专制政体、建立宪政社会的蓝图与动力;郭松焘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理解有穿凿、附会之处;郭松焘的思想不为当时的朝廷所接受,但为后来维新思想和清末新政等提供了思想资源。
19.示例:形象变化:从三国、隋唐到宋代,曹操的形象经历了从伟人到奸臣的变化。解释:三国到隋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曹操突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有利于完成国家或局部的统一,反映了各阶层的社会心理需求;曹操采取屯田等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陈寿《三国志》为曹操的正面形象定下了基调。因此,这一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是以正面为主的伟人形象;南宋偏居一隅,仍以自己为正统,敌视北方政权,曹魏政权自然受到统治者的厌恶;理学兴起,要求人们遵守封建道德规范,元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学兴盛,民间文艺作品对曹操奸雄形象进行了生动描绘和渲染表演;民间感彩浓重,尤其在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的元朝统治时期,百姓痛恨统治者的思想情绪被投射到民间文艺作品上,通过间接的形式而宣泄出来;中国影响巨大的巨著《三国演义》使得曹操的奸雄形象最终定型。
总之,曹操形象的变化,是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思想观念,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20.(1)相似之处:社会分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追财逐利是人的天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人的自利行为可以产生好的效益;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提倡顺应引导人们的逐利行为,实现国富民裕。
(2)社会背景:中国:汉承秦制;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恢复发展;汉武帝时推行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管控。
西方: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和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活跃尤其是启蒙思想影响扩大;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经济思想分别对中国和西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对后世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