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3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题2分,共60分。)
1.公元前8~前3世纪,中国、印度和希腊都产生了著名的哲人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多涉及到如何治理国家、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相通性 D.同步性
2.两河流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阶梯性发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也是阶梯性发展;爱琴海流域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再往北影响了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由此可知,这些古文明( )
A.发展模式受社会性质的影响 B.扩展方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C.具备了早期世界帝国的特征 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3.公元前5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在主要城市之间修筑了大量“御道”。在“御道”旁每隔20公里左右设置一座驿站,信使通过驿站最快可在12天内横跨2500公里的距离。帝国“御道”和驿站的修建()
A.旨在对抗亚历山大入侵 B.扩大波斯帝国统治疆域
C.完善了官僚体系的建设 D.推动不同地域文明连接
4.据研究,新亚述帝国的战争浮雕主要通过衣服、头饰来刻画外族人,但公元前7世纪后,他们把努比亚人刻画成长有短卷发的人,把乌拉尔图人刻画成长着大鼻子的人,把阿拉伯人刻画成留着长直发的人。这一变化反映出()
A.区域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B.对异域文化的包容度提升
C.帝国扩张促进了人口迁移 D.西亚地区雕刻艺术的进步
5.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协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由此可见西欧封君封臣制()
A.在契约关系下形成权力专断 B.封君同样有义务维持封臣利益
C.在相互义务中形成君臣平等D.封君封臣建立上下级行政关系
6.在12世纪,法国国王腓力二世为了和勃艮第公爵斗争,分赐许多城市以公社权,以换取城市的支持。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授予城市特权证书的条件是,城市必须每年向国王缴纳一笔数目可观的固定款项,特权证书则给予城市财政权、司法权等一些权利。据此可知,当时的英法()
A.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B.地方割据势力依然强大
C.城市自治助推王权强化 D.专制王权国家逐步形成
7.1266年英格兰在《面包和麦酒法令》中规定:政府根据小麦和其他谷物价格来指定每便士必须购得的面包大小和售卖价格,而面包行会为保证利润,争取到将灯油、火蜡等开销列入成本来计算。上述行为的出现()
A.极大破坏了英格兰的市场秩序 B.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C.表明手工工场的发展受到遏制 D.说明手工业行会主导立法
8.拜占庭帝国建立后,统治者和民众均以“罗马人”自称。但7-8世纪,希腊语取代了拉丁语成为帝国官方语言;罗马政治制度中具有代表性的执政官、保民官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帝国的政治视野逐渐退居东地中海,军队、外交使臣、传教士很少再出现在西欧大陆。这一变化反映了拜占庭帝国( )
A.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 B.积极应对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C.寻求政治理念与疆域相统一 D.力图改变中古欧洲政治格局
9.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10.阿拉伯故事小说《天方夜谭》,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和高尚品质和爱憎分明的感情,揭露和鞭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平。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等名著,都受到了《天方夜谭》创作方法的影响。据此可知,《天方夜谭》()
①批判基督教神权的统治 ②融合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④表现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12.15世纪末,墨西哥中、南部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特诺奇蒂特兰城成为这一大帝国的政治中心。该帝国()
A.发明了“浮动园地” B.地方实行行省制。
C.采用了20进制 D.经济基础是商业
13.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 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14.有学者指出,将哥伦布日记同他与西班牙国王签订的《圣菲协议书》联系起来,并将其远航置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不难看出,哥伦布冒险远航是希望探索出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找到马可·波罗描述过的黄金、珠宝和香料之国。该学者意在说明()
A.哥伦布的冒险远航意图单一 B.马可·波罗对发现美洲居功至伟
C.开辟新航路源于对财富的追求 D.离开一手史料无法探求历史真相
15.1562-1563年,运往波罗的海地区的呢绒有2/3使用英国船只;1599-1600年,这一比例提高到99.9%;1601-1602年,进入伦敦港的船只几乎一半属于英国。在地中海,英国船只不仅运送英国货物,而且在外国之间运送货物。上述现象说明( )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B.英国积极进行商业扩张
C.英国垄断世界贸易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16.1511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攻克,葡萄牙控制了整个亚洲香料交易10%的份额,香料的定价权从威尼斯转向了里斯本。在此前后,德国富格尔家族在里斯本开设了商业银行,部分意大利的银行家族也来到里斯本设立分行,争相为里斯本的远航计划提供贷款。这些状况()
A.促进了商业革命的进程 B.促进了葡萄牙资本主义的发展
C.加速了价格革命的爆发 D.揭开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序幕
17.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果阿,并在那里建立了铸币厂,开始发行货币并使其在葡属印度流通。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东非在葡萄牙一连串战略堡垒的布局下,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三角贸易区域。这反映出,当时()
A.印度洋贸易的新发展 B.世界贸易中心逐步发生转移
C.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18.从1420到1463年,一位伟大的建筑师给佛罗伦萨的天主教堂建造了一个多面体构成的八角形的穹顶。这个穹顶高300多英尺,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盖子,圆顶上有很多窗洞,能够射入阳光。这个设计体现出()
A.人类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B.欧洲建筑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C.人与宇宙融为一体的美好愿望 D.近代社会多层面的统一和谐
19.宗教改革之前,英国主教群体在国家世俗和宗教事务上拥有诸多特权,如司法豁免等;宗教改革之后,主教的职能被限制在宗教领域,并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这一变化()
A.巩固了天主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国家建构
C.勾勒了理性王国的发展蓝图 D.催生了英国君主的世俗权力
20.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和许多同时代人概括了当时这种态度:如果我们要了解自然界,我们就必须向自然界请教,而不是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请教。这一态度体现了()
A.民主主义的理念 B.宗教改革的思想
C.启蒙思想的影响 D.科学的理性精神
21.有学者说:“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些哲人()
A.使人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开始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C.提出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D.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时代
22.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一些思想家明确指出,不存在不变的、通用的规则,与人类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比,未经开发的自然世界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上帝的荣耀。这些观点体现了()
A.法国尖锐的等级对立 B.对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C.抵制工业革命的倾向 D.对科学革命的悲观态度
23.18世纪后期,法国城市居民有了独立获悉公共事件的新渠道,那就是观点鲜明、话题性十足的小册子。1787年一共发行了217种,1788年发行了819种,到1789年至少发行了3305种。由此可知,这些“小册子”的发行()
A.进一步丰富启蒙思想内涵 B.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
C.为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D.鼓舞人民开展民族独立斗争
24.下表是部分国家革命与改革的情况。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各国共同的时代主题是( )
国家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和方式
英国 1640年爆发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美国 1775年,独立战争开始,1783年获得英国承认,1787年颁布宪法,实行共和制
俄国 1861年,沙皇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农奴制
德国 1864-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帝国成立,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A.争取民族独立 B.实现国家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 D.崇尚民主自由
25.“下表中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成立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3世纪《大宪章》的签订 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B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础
C 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美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D 经过数年动荡,法国确立共和制 西方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稳定
下图为创作于1831年的英国漫画《铲除“衰败选邑”》,图中的树干上题写着“衰败的选邑制度”(rotten borough system),左侧人群手中高举写有“改革”(reform)字样的斧头。该漫画()
A.意在鼓舞民众去争取普选权 B.反思经济增长对生态的破坏
C.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社会诉求 D.号召工人阶级进行社会革命
27.1861年4月,美国总统林肯下令暂停部分不稳定地区的人身保护权。军方据此扣押马里兰州涉嫌搞颠覆活动的梅里曼,最高法院大法官坦尼要求将其移交普通法庭审理,遭到军方拒绝。7月,国会立法授权总统可在战时暂停人身保护权,但不得对嫌犯进行军法审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分权制衡体制面临挑战 B.最高法院权力受限
C.政权运行遵循宪法原则 D.南北双方矛盾激化
28.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一文中写道:“(1861年后的俄国)国家完全保持了自己的收入,把相当大的一部分支出转嫁给省和县,省和县为了弥补支出便征收新的捐税,而俄国的惯例是上层阶级几乎不纳税,农民几乎交纳全部捐税。”该论述()
A.揭示了农奴制下农民的处境 B.指明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出路
C.阐明了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 D.表明中央放宽了对地方控制
29.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围绕新制度的建设,法国国内出现多种声音。有的人反对英国基于习惯的不成文宪法,主张制定一部美国式的成文宪法;有的人批评当时的美国宪法没有人权方面的规定。终于,法国制宪议会通过了成文的《1791年宪法》,把《人权宣言》作为制定宪法的指导思想,并且规定,一切权力只能来自国民,立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保存君主制,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属于选举产生的审判官;国民议会通过的法律须国王批准才能公布,国王无权立法或废止法律;规定了法国公民资格及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这表明,当时法国政治制度设计()
A.依据本国国情进行借鉴与创新 B.贯彻了卢梭人民主权理论学说
C.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高度一致 D.克服了英美制度设计上的弊端
30.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记载:“现代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相较之下,现代“民主”的主要特征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主权属于公民全体
C.采用民主共和制度 D.实行了代议制民主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的联系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来自于三角洲地区布托的考古文物告诉我们,埃及文明与两河文明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三角洲地区。在布托的史前文化考古层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两件最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则是抛光的圆锥体,它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文化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泥钉和抛光的圆柱体都与埃及史前文化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这表明他们肯定是异域之物,而他们却有典型的两河文明的特征。如果这个推断正确的话,那么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之间的联系就完全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000年。-摘编自郭丹彤《试论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共性和关系》
材料二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角洲地区布托出土的考古文物的史料类型及其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497年,西班牙王室颁布法律,发布国家铸币标准,开始在西班牙本土铸造比索银币。1550年,新的炼银技术--汞齐化法传入美洲,使得西班牙在西属美洲能够轻松冶炼出高纯度的白银。1579年,英国海盗头子德雷克捕获了一艘西班牙小型货船,船上有14箱比索和中国瓷器等。160年后,英国人在银币正面西班牙国王脖子的位子加盖英国乔治三世半身像小印戳,供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使用,同时在国内流通。随着17世纪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和1788年英属新南威尔士州的建立,比索银币先后流入这些地区,西班牙比索银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流通。-摘编自王晓利《西班牙比素银币的流通与世界贸易的形成》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班牙比索银元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10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当我们听着维京人、骑士、传教士、女巫、炼金士、黑死病,等等这些名词出现的时候,一定都知道这是在谈论欧洲的中世纪······这些名词合并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和愚昧,也就成了人类历史上不断被诟病的时期。但中世纪真的如此愚昧、黑暗吗?难道中世纪真的如此不堪嘛?但其实中世纪还有着很多被我们忽略掉的光明。如果对于这些光明有着更深的了解,就会知道我们的现代社会本就从中世纪之中脱胎而出,现代社会的很多思想、政治、文化甚至城市的发展都已经在中世纪开始萌芽。
-摘编自李筠《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3月份月考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个题2分,共6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D A B C B C B D A A B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A A B D C B C C B C C C A D
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共40分。)
31.【答案】12分。
(1)史料:三角洲地区布托出土的考古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2分)史料价值:为研究古埃及文明与两河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提供了实物证据;对于研究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4分)
(2)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任意3点得6分)
32.【答案】16分。
(1)原因:①法律化、标准化提升货币信用;②炼银技术的进步和对美洲白银的掠夺;③世界性贸易和海盗劫掠等殖民活动的推动;④英国对比索进行改铸和推广使用。(每点2分,任答三点,共6分)
(2)变化:①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②商品的种类增多,流通量大;③贸易的范围扩大;④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每点1分,共4分)
影响:①推动了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②加快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促进了物种交流,丰富了世界各地人们的物质生活。(每点2分,共6分)
33.【答案】12分。
论题:欧洲中世纪并非只有黑暗,亦有孕育现代社会的光明
阐释:欧洲中世纪并非只有黑暗,其中亦有许多被我们忽略的光明,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孕育了萌芽。从政治角度来看,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方的自治和稳定。封建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一定的权力,这种权力的分散为后来欧洲政治多元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大宪章》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体现了法治和有限政府的原则,为现代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在经济方面,中世纪的城市兴起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头。随着商业的复苏和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逐渐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权利,形成了早期的市民阶层。城市中的行会组织规范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领域,中世纪的大学兴起为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条件。大学的出现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哲学、神学、法学等学科的发展。同时,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的发展也对欧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欧洲中世纪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孕育的现代社会的萌芽。正是这些被忽略的光明,为后来欧洲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