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科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A A B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A B C C
1.【答案】D【解析】祁黄羊在推荐官员时,不避亲仇,完全基于个人的才能和品德进行推荐,这正是崇德尚贤的体
现。同时,他的推荐行为也体现了天下为公的精神,即不以个人私利为重,而是以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为重,故选
D 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与材料信息无
关,排除 A 项;家国情怀表达了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以及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
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排除 B 项;“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 项。
2.【答案】A【解析】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敦煌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通过增加马匹数量
和配置马医,可以减少因马匹死亡而导致的驿站运行中断,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促进了区域间商业
贸易的发展,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马匹和马医,这并不能提高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排
除 B 项;军令和政令是否畅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C 项;敦煌在西北地区,与加
速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 D 项。
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一方面南方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礼相
呼应,另一方面南北节日虽存在差异,但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安排节日的传统,这反映出当时大一统文化的
发展,即在政治分裂的背景下,南北各地仍保持了统一的文化传统和节令体系,故选 B 项;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
基层教化有所减弱,排除 A 项;材料虽提到社会风俗的地域性,但更强调南北文化在统一传统下的共存,排除 C
项;材料突出大一统文化的延续,而非多元文化发展,排除 D 项。
4.【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北击匈奴使得农牧分界线在长城一线,而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少数民
族内迁,并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导致农牧分界线总体上南移,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格局有了较大变化,说明政局
变化影响经济格局,故选 A 项;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导致的北方农业范围缩小,而畜牧业范围扩
大,农牧业的分界线变化与江南开发并无必然关联,排除 B 项;农牧分界线的南移是政局变动引起的,并不意味
着传统农耕经济的渐趋衰退,南北朝之后农耕经济的范围就又增加了,农牧分界线又发生了变化,所以 C 项与题
意不符,排除 C 项;虽然当时存在气候变迁,但是农牧分界线的变化主要受到政局的影响,D 项与题意不符,排
除 D 项。
5.【答案】A【解析】朱熹的观点强调了即使在疫病可能传染的情况下,也不应因为害怕感染而放弃照顾亲人,因为
这会伤害到社会风俗和伦理道理;梁章钜则批评了避疫习俗中的不慈不孝行为,认为即使在受过诗礼教育的家庭
中也有这种现象,这是难以理解的。朱熹和梁章钜的观点都体现了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对防疫行为的影响,即即使
在疫病面前,也不应放弃对亲人的照顾,因为这关乎恩义和道德,故选 A 项;朱熹的观点实际上是与阻断传染源
相反的,他强调的是即使在可能传染的情况下也要照顾亲人,而不是避免接触以阻断传染,排除 B 项;虽然朱熹
的言论中提到了与中医理论相关的内容(如心性的邪正、气体的虚实),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要论点,且梁章钜
的言论中并未直接涉及中医学理论,排除 C 项;在防疫方面,国家治理能力体现在政府能否迅速制定并执行有效
的防疫政策,调配医疗资源和物资,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以及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等方面。材料中没有提及避
疫习俗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具体影响,排除 D 项。
6.【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南迁至河仙地区,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服饰制度模仿
明朝,重视文学,好读书,这说明该地认同中华礼教,故选 B 项;材料并无有关清朝民族文化政策的信息,不能
得出清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中“港口国”与中国之间并无宗藩朝贡关系的信息,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广东人率族人迁到河仙地区后,在新的地区仍保留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礼仪,并非“多元化”色彩,
排除 D 项。
7.【答案】B【解析】据材料“以治生为急,于农商工贾之间务执一业……为长久之计”,“农工商贾,医小技艺之
属,皆可以治生”可知,何伦和李氏族规都强调了实际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以及长期稳定的生活规划,说明他们
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选 B 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家族内部的
职业指导原则和生计问题,并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治理政策,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明确提到“重农抑商”,只是
提到“农商工贾之间务执一业”,强调的是“专一”和“精益求精”,并未对“农”和“商”进行褒贬,因而无
从体现政策的调整,排除 C 项;儒学世俗化是指儒家思想逐渐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
要作用,但材料所述的家族规范本身并不等同于儒学世俗化,且材料中的建议都是关于如何“治生”,即如何谋
生和维持生计,而不是关于儒学道德伦理的应用,排除 D 项。
8.【答案】A【解析】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侵略势力为了自身利益,把控中国铁路修筑权,按照他
们的需求规划铁路,并且不同列强势力范围不同,导致铁路轨距多样,同时,地方割据势力各自为政,也不利于
全国统一规划铁路建设,严重阻碍了铁路的正常发展,故选 A 项;未能掌握世界铁路发展核心技术确实会对铁路
建设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即使掌握了技术,在外国侵略和国内混乱局势下,
铁路也难以顺利大规模建设发展,排除 B 项;复杂多样的地质气候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铁路建设难度,但这
不是导致旧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阻碍更为突出,排除 C 项;自然经济阻
碍和长期战乱的破坏对铁路发展有影响,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对铁路运输需求相对较小,长期战乱破坏
铁路设施等,但这些因素根源还是在于外国侵略和国内政治的不稳定、地方割据等,所以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邮票中“男工背药箱,女工手持《群众卫生》常识读本”展示了与卫生、健康
相关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注重提高大众的卫生意识,通过普及卫生知识来提升公众的
健康水平,故选 C 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涉及更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险体系、医疗救助等方面,而邮票所展
示的内容相对局限,不足以支撑这一宏大结论,排除 A 项;现代化阶段通常意味着行业在技术、管理、生产等多
个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邮票所展示的内容仅涉及医药卫生的一个侧面,无法全面反映医药业的现代化程度,
排除 B 项;专业医疗服务深入基层通常意味着医疗服务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
而邮票所展示的内容并未体现这一点,排除 D 项。
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新时代中国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以离岸服务外包、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
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宽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范围,说明中国积极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故选 D 项;
“-带一路”涉及国家较多,并不都是大国,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状况,
而非整个世界,排除 B 项;“真实亲诚”外交理念主要用于指导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发展,排除 C 项。
11.【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切公民的私有财产都应得到保护,国家绝不能以任何方式侵犯公民权利”可知,国
家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权利,故选 C 项;个人权利需要在法律范围内行使,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
私法,体现不出公法发展如何,排除 B 项;司法公正指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体现公平、平等、正当、正义
的精神,排除 D 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选必三第 7 课所学近代殖民活动的影响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活动推动
了世界人口大规模迁徙,使得不同族群间的文化碰撞、冲突、交融,故选 D 项;“消除了”绝对化,应为“缓解
了”,排除 A 项;“促进了”倒因为果,应为“反映了”,排除 B 项;“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不合史实、逻
辑,“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的是欧洲的殖民活动,排除 C 项。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印度佛教早期不承认世界创造之神,强调人的地位,这一理念为反对种姓制度提
供了理论支撑,显示出对人的重视;基督教早期的“博爱”思想超越了多种界限,体现了广泛的人文关怀。这两
种宗教在特定时期都展现了对人的深刻关注,故选 A 项。 材料聚焦于佛教和基督教两者的理念特征,并未涉及它
们的发展结果,排除 B 项;虽然佛教和基督教两者确实具有此功能,但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它们在理念上对人的关
注,未直接提及教化作用,排除 C 项;材料 并未明确提及两者构筑了后世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是过于绝
对和夸大的说法,排除 D 项。
14.【答案】B【解析】通过构建印第安人为“邪恶野蛮”的“非人”形象,欧洲殖民者可以为其侵略和殖民行为提供
道德上的正当性。这种负面描绘有助于掩盖殖民行为的残酷性,从而“美化”其扩张行径,故选 B 项;A 选项符
合史实,但它并不直接解释为什么欧洲殖民者会将印第安人进行负面化、非人化的描绘。文化差异并不直接导致
这种极端的负面形象构建,排除 A 项;C 选项虽然描述了殖民扩张的一个可能结果,但它并不解释为什么欧洲殖
民者会构建印第安人的负面形象。先进文化的传播与负面形象的构建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排除 C 项;D 选项实际
上是在为欧洲殖民者的侵略行为找借口,它强调了印第安人的“落后”作为挨打的原因,而不是解释为什么欧洲
殖民者会构建印第安人的负面形象。此外,这种“落后导致挨打”的观点也忽视了殖民行为的复杂性和不公正性,
排除 D 项。
2
15.【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欧洲有饮茶习惯的人越来越多,下层民众也养成饮茶的习惯,原产中国的茶
叶在欧洲的消费量大大增加,反映了东西贸易规模的扩大,故选 C 项;下层民众养成饮茶习惯说明西方等级秩序
受到冲击,“不复存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可知,到 18 世纪,荷兰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
代,排除 B 项;东西方茶叶贸易规模扩大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 D 项。
16.【答案】C【解析】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中包含了世界通用的节日(元旦)、华人传统节日(春节)和基督教节日
(耶稣受难日),这正好体现了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社会的多元性和对各种文化的包容性,故选 C 项;
法定节假日的安排主要反映的是文化多元性和社会结构,而不是经济体系,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多种文化影
响,“儒家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排除 B 项;新加坡的法定节假日主要反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而这些节
日的选择与国家的规模大小无直接关系。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可能选择庆祝世界性的节日(如元旦)或特定
文化的节日(如春节、耶稣受难日),排除 D 项。
17.【答案】
(1)原因:交通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对广东发展的重视;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每
点 2 分,任答四点 8 分)
(2)价值:广东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往;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承
载着北民南迁和民族交融的信息;蕴含了宗族文化的特征;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每点 2 分,
任答三点 6 分)
【解析】
(1)据材料一“唐代开凿了广东与江西之间的大庾岭道”,“开通了‘广州通海夷道’”,得出交通的发展;结
合所学可知,唐朝是大一统王朝,宋代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得出中央集
权的加强;据材料一“在广州首设市舶使”,“在广州城设‘番坊’,专供外商居住”,“宋太祖在广州首
设市舶司”,“南粤古道所蕴藏的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得出政府对广东发展的重视;据材料一“南粤
古道……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南宋经济中心转移完成,
南方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得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2)据材料一“南粤古道……历史文化资源……是广东省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广东传统历史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据材料一“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外文明交往的重要见证”,得出见证了古代中外
文明的交往;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粤古道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里传往国外,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汇聚之地,因此能鲜明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比如宗法血缘观念,得出折射出中华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蕴含了宗族文化的特征;据材料二“有 187 个氏族是从南雄珠玑巷迁入……占了总数的
98%”,得出承载着北民南迁和民族交融的信息;据材料三“成为了现如今研究南粤古驿道的红色文化遗产”,
得出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遗产。
18.【答案】
(1)原因:抗日战争的推动;国际援助与示范作用;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任答两点即得 4 分)
主要模式:正规医学学校教育;短期训练班;国际专家现场教学示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任答两点即得 4 分)
(2)影响:保障了部分群体的疾病医治;有助于人均寿命的提高;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初步奠定新中国
医疗制度的基础。(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军队的伤亡情况十分严重”可知,抗日战争的推动;据材料一“一
批援华医学专家如白求恩等对根据地医学教育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可知,国际援助与示范作用;据材料
一“根据地提出了‘与两个敌人作战(民族敌人与健康敌人)’的工作口号”“”先后建立了八路军前方总
卫生部卫生学校、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等卫生学校”可知,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
第二小问主要模式,据材料一“先后建立了八路军前方总卫生部卫生学校、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等卫
生学校”可知,正规医学学校教育;据材料一“通过学校教育和短期训练班”可知,短期训练班;据材料一
“一批援华医学专家如白求恩等对根据地医学教育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可知,国际专家现场教学示范;
据材料一“培养了 3000 多名医药卫生干部和近万名短期训练班的卫生人员”“ 出版了大量的医学书刊”“ 一
批援华医学专家如白求恩等对根据地医学教育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可知,医学教育不仅注重理论学习,
3
还强调实践操作,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据材料二“绝大多数国家公职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和工矿企业职工都能享受到有病就医的经济保证”可知,
保障了部分群体的疾病医治;据材料二“新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 1949 年的 35 岁提高到 57 岁”可知,有
助于人均寿命的提高;据材料二“通过全国上下的不懈努力,到 1957 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可知,
良好的医疗保障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人
力保障,故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据材料二“逐步建立起卫生防疫站及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
方病等卫生防疫专业机构”可知,初步奠定新中国医疗制度的基础。
19.【答案】(12 分)
示例:
观点:古代中华文化对亚洲产生深远影响。(2 分)
阐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断向亚洲国家辐射。
公元前 4 世纪—公元 3 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
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3—5 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
儒学成为官学。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7 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
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8 分)
综上,中华文化的辐射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2 分)
(若从宗教、建筑、艺术的方面论证,言之有理,酌情赋分)
【解析】
据材料信息,这一时期“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可知材料主旨是古代中华文
化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围绕这一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亚洲国家的具体史实即可。
20.【答案】
(1)背景:17 世纪初至 18 世纪 70 年代: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19 世纪:欧洲废除黑奴制度,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西部开发。
20 世纪 30 年代至大战期间:欧洲科学家躲避纳粹迫害,美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6 分,每个时期 2 分)
(2)特点:传统土著文化衰落;欧洲文化主导;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文化影响力扩散;族群混合程度较高。(6
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 西欧移民大批涌进 13 个英属殖民地……移民中半数是黑奴……对发展南方种植园经济起了巨大
作用”及所学可知,17 世纪初至 18 世纪 70 年代:欧洲殖民扩张,三角贸易,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据材 料“欧洲殖民国家相继宣布取消黑奴制度……他们主要在美国西部等地修筑铁路,开发金矿,垦殖荒地和建 设工厂”及所学可知,19 世纪:欧洲废除黑奴制度,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西部开发;据材料“20 世纪 30
年代至大战期间,许多欧洲科学家为躲避纳粹迫害逃亡美国”及所学可知,20 世纪 30 年代至大战期间:欧
洲科学家躲避纳粹迫害,美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2)据材料二“欧洲人发现拉丁美洲之后,开始对印第安人进行征服”“白人移民带来了欧洲文化、黑人移民带
来了非洲文化”可知,殖民侵略导致传统土著文化衰落;据材料二“数量众多的欧洲白人移民到拉丁美洲……
还从非洲移民了大量黑人。白人移民带来了欧洲文化”可知,欧洲文化主导;据材料二“现代拉丁美洲文化
依旧在深度碰撞、融合中发展……同时也将自身文化影响力扩散到全球”可知,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文化影
响力扩散;据材料二“白人移民带来了欧洲文化……不仅实现了人种上的融合混血,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发
展”可知,族群混合程度较高。
4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脸测历史料成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吕氏春秋》记载,晋国国君询问祁黄羊有关官员的接替人选,祁推举了自己的仇人和儿子。孔子闻
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的()
A.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提倡爱国,家国情怀
C.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D.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2.敦煌悬泉汉简记载:甘露二年七月,敦煌九个驿站的马匹累死368匹,超过西汉政府为驿站配置的定
额8匹;汉元帝时将敦煌郡九个厩置马匹定额从360匹提高到480匹,还为驿站配置马医。这()
A.促进了区域间商业贸易发展
B,提高了边疆地区的农业技术
C.确保了军令和政令畅通无阻
D.加速了西南地区的民族交融
3.南北朝时期,南方荆楚地区的腊、傩、寒食、端午、斋等岁时节庆,与庙堂礼典中的“五时读令”之
礼遥相呼应。虽然岁时节庆存在南北差异,但无论南北,都继承了秦汉以来按时令运行节奏安排各种
节日的传统。这反映出当时()
A.基层教化的强化B,大一统文化的发展C.社会风俗的地域性D.多元文化的发展
4.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一泰特封建
图1汉武帝时期农牧分界线
图2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
C.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
D.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
5.表1所示为宋代朱熹与清代梁章钜的有关防疫的认识。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表1
朱熹虽然承认疫病有可能传染,但认为若因可能传染而躲避不照顾亲人,则“伤俗害理,
莫此为甚”。故从恩义的角度讲,即便会感染也不当避,何况“染与不染,似亦系乎人
心之邪正、气体之虚实,不可一概论也”
清初的梁章钜在分析避疫习俗时说:“一为不蕊,一为不孝,在僻陋乡愚无知妄作,其
2
罪已不胜诛,乃竞有诗礼之家,亦复相率效尤,真不可解。”
A,主流伦理价值观念影响疫病治疗B.士人认为瘟疫防治须阻断传染源
C.中医学为疫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D.避疫习俗严重削弱国家治理能力
6.17世纪后期,广东人鄭玖率族人南迁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并把此地经营为富庶的小邦(亦称“港
口国”)。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宫室与中国无异,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风俗重文
学,好诗书…子弟皆彬彬如也”。这体现了()
A,清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
B,.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
C.宗藩朝贡体系的深入发展
D.移民社会呈现多元色彩
7.明代何伦在《何氏家规》中提出:“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商工贾之间务执一业,精其器具,薄其
利心,为长久之计。”清代安徽潜阳李氏族规告诚子弟,要“以诗书为上,次则农工商贾,医小技艺
之属,皆可以治生”。上述材料体现了()
A,国家治理的渐趋完善
B,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C.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
D.儒学世俗化趋势加强
1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德清县香山中学、高要一中、广信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