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
2024-202学年高二下期04月测试(一)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部分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诗经国风》共有诗歌135首,其中抒怨之作多达近百首,涉及女子爱情婚姻之怨、对统治者腐朽生活之怨、遭受剥削之怨、兵役之怨、流落无依之怨五大类。此外还有不少讽刺统治者腐朽昏庸的“变风”之作。上述材料反映出
A.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 B.贵族阶层的腐朽没落
C.小农阶层的困苦生活 D.先秦时期的人文关怀
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主题系列展中收集了以下资料,最适合作为本次研究子主题的是
A.农业生产中耕牛的使用 B.不同地区对动物的驯养
C.古代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D.中外庄园式劳作的发展
3.关于古代中国的商业起源,有学者认为黄帝时部落有以畜牧业为主、有以“播百谷”为主,于是部落间有交换需求;有学者认为东周时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制盐、冶炼、纺织等随之发展,商业活动亦就开始。材料中的观点说明了
A.历史解释主观随意性强 B.原始社会已经开始商品贸易
C.社会分工促进商业兴起 D.商业发展必须有政策的扶持
4.唐代诗人张籍的诗句“无数铃声遥过渍,应驮白练到安西”,生动再现了当时内地同西域各地频繁密切的丝绸贸易交往。....随着商贸进入的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更是不胜枚举。对此最合理的解读是
A.唐朝文学繁荣促进了丝路文化交流 B.丝绸之路助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C.开放兼容的政策促进中外交流发展 D.唐朝对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5.682年,新罗于首都设立国学,向学生传授《论语》、《孝经》、《毛诗》、《礼记》、《书》《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地方亦设学以教育民间子弟。史载新罗人知书喜学”,号称君子之国”。这可用来说明
A.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 B.朝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朝鲜典章制度仿效中国 D.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6.19世纪末,面对华洋商业纠纷处断不公问题,郑观应提出,清廷应聘请“外国上等有名大律师”,参酌西法专门制定中西交涉则例,并汇编交涉案例,将之适用于通商口岸。由此可知,郑观应主张
A.让渡部分司法主权以保护商利 B.用法律手段解决中外商业纠纷
C.将中国法律制度融入英美法系 D.在中外交涉中应遵循程序公正
7.古代两河流域的借贷行为有文字合同,在泥板文书中标明债权人、债务人、数量、时间、期限、利率与罚息等事项,而且一般列举多位证人,用途也基本分成两大类即生活消费和投资,且在生活消费类借贷中,明显具有扶贫的特征。这反映了两河流域
A.法律体系较为完备 B.关注百姓生活状况
C.借贷行为较为规范 D.政府保护私有产权
8.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帐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
A.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D.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
9.史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我们了解历史,尤其是早期地区文明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下列史诗解读正确的是
①《吉尔伽美什》②《荷马史诗》③《摩诃婆罗多》④《罗兰之歌》
A.①是目前所知世界最早的史诗,反映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情况
B.②是古代罗马文学的早期代表,成为后世西方文学的重要题材
C.③是反映古代埃及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的文学作品
D.④属于②其中的一篇,以楔形文字的形式保存留世
10.公元前118年托勒密八世颁布法令:“埃及人若以希腊语契约与希腊人达成协议,则在巡理法官处支付和接受赔偿;但凡是以埃及语签订契约的希腊人,均在当地法官处依据当地法律支付赔偿;巡理法官不得包揽埃及人之间的诉讼,而要让这类诉讼在当地法官处依据当地法律审理。”这主要反映了
A.北非等地的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发展 B.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士接受希腊文化
C.战争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充分交融 D.北非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着影响
11.学者研究发现,美国人一开始不怎么喝咖啡,而是跟随着英国习惯喝中国来的茶叶。后来因为英国征收茶税太高,而且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垄断了东亚茶叶贸易。所以,独立的美国人干脆放弃了英式饮茶习惯,开始转向喝咖啡,甚至标榜美洲人喝美洲人的饮品”。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对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B.饮食习惯的改变缘于英美的文化差异
C.垄断贸易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D.意义的建构促成茶和咖啡角色的转变
12.法国革命军和拿破仑在反击“反法联军”的进军中占领了莱茵河左岸,这里的徭役劳动、代役租、封建贡赋被取消了,《民法典》得到了实行,普遍实行了资产阶级改革,公民自由平等的口号深入人心。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A.瓦解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承认民族自决原则
C.重构了欧洲的政治文化 D.确立了维也纳体系
13.如图为美国在1899年发表的漫画《白人的负担》,其描述了这样的情形:英国约翰牛和美国山姆大叔,分别背着自己未完全驯化的“殖民地子民”,俩人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正一步步跨过野蛮、无知、迷信、腐败、残酷、邪恶等岩石,奋力向世界文明的高峰”攀登。这一作品
A.反映了英美竞争激烈 B.体现了白人种族主义色彩
C.凸显了亚非拉的落后 D.塑造了美国人的良好形象
14.20世纪初,英帝国的饮食文化受益于其广泛的殖民地资源和新技术的发展,英国的主食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小麦和肉类等食品并非完全依赖于本土的生产。在一些大城市中,还出现了少量的中餐厅和中东餐厅。材料主要反映了
A.新技术发展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B.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英国工业时代社会奢靡风气的盛行 D.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15.20世纪60年代西方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他们采取了爵士乐、摇滚乐等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引领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方向。这一文化现象反映了
A.跨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趋势 B.打破政治观念枷锁的强烈诉求
C.资本主义弊端的充分暴露 D.提高工人阶级地位的普遍要求
16.根据国际移民组织2003年发布的《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1990年有1.2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1.5亿,是35年前的两倍。2003年国际移民总数更是已超过1.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B.局部战争的频繁发生
C.地缘政治影响深远 D.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9世纪的美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伴随西进运动,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印第安人的征剿,1813-1814年克里克战争,杰克逊率军向印第安人发动进攻。1830年5月《印第安迁移法》通过,“在领土扩张的年代里,美国统治集团对印第安人采取屠杀政策”。从19世纪中期开始,保留地制度开始在印第安人居住区实行。保留地的作用就是把印第安人与白人社区隔离开来,负担“文明开化”的功能,迫使保留地印第安人采取白人的生活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宗教团体和传教士开赴印第安人的居住区进行大规模地传教活动。
-据刘明翰《美洲印第安人史略》
材料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出生于密苏里州。12岁丧父后独立谋生,先后做过印刷所学徒、排字工人,在密西西比河上担任过领航员。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批判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擅长幽默和讽刺。在短篇小说《竞选州长》中,他把竞选中政客们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谴责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最肮脏卑鄙的手段。在《田纳西的新闻界》中,他尖刻讽刺了美国报界中耸人听闻和尔虞我诈的恶劣风气。1873年发表《镀金时代》,揭露国会议员们贪赃受贿,政府机关和投机家沆瀣一气,追逐暴利、搜刮民财的罪恶勾当,针砭当时弥漫全国的投机风气。1884年,马克·吐温发表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绘了密西西比河上的迷人景色,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美国社会图画,并对黑暗和丑恶进行鞭挞,对黑人表示深切的同情,赋予他们平等的人格和高尚淳朴的心灵。他歌颂美国劳动人民开发西部时期的坚毅、乐观、追求自由和新生活的精神。同时还写了许多尖锐的政论文章,抨击美国政府所推行的反动的内外政策。
他把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的“繁荣”称为“镀金时代”并非“黄金时代”。从此,“镀金”成了19世纪后期美国社会的标记。
-摘编自丁则民等《美国通史: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世纪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实施的政策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对马克·吐温将19世纪后期的美国资本主义称为“镀金时代”进行阐释。(6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一批农产品例如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杭州尤以繁荣著称。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在江苏盛泽市镇的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分)
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一批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一批军用和民用企业的出现,开始了国人自主推进近代城市化的进程。据统计,中国近代四分之一以上城市直接受惠于洋务运动,这些城市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岭南和东南沿海,华北、长江上游和云贵则较少。
-摘编自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英国的城市化启动较早。早在16世纪中期,英国的大部分庄园土地已被出租,转向了面向市场的生产,而圈地运动又使部分土地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农民成为第一代工人。此时,一些传统的城市发展缓慢,而分布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城镇则得到了发展机遇。据统计,在1841-1901年的60年间,7个古老城市人口增长了2倍,而7个新兴城市人口则增加了48倍。集中的市场、金融机构、公用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更利于城市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有轨电车和街道正在迅速地把相邻的大城市联接起来”,如伦敦的发展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等。
-摘编自纪晓岚《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英城市化的异同点。(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创新升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根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革命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延续发展中演变而来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都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
-摘编自刘仓、岳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文化底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
2024-202学年高二下期04月测试(一)
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B A B C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B D B A
17.(1)政策:屠杀;迁移:隔离;同化。
(或:征剿/居杀;强制迁移;通过保留地制度,实行种族隔离;通过“文明开化”,实行生活方式同化;(任意两点4分)
积极影响:推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消极影响: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印第安文化遭到破坏;种族矛盾尖,种族问题长存;自由劳动力短缺,美国南北矛盾逐渐加深。(4分)
(2)阐释:经济:19世纪后期,美国领衔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但垄断资本主义加剧了贫富分化,投机盛行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发展。
政治:美国民主共和制走向成熟,但卑鄙贪腐等黑暗丑恶政治现象大量存在;
社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但社会问题丛生,阶级种族矛盾尖锐,社会道德水平下滑,黑人等弱势群体没被公平对待。(6分)
18.(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城市发展兴盛;纸币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任意三点6分)
(2)新变化:高产农作物的传入,粮食产量增长;农业的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业资本集聚;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任意三点6分)
19.(1)特点:起步晚,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受西方影响大;国人自主推进城市化进程;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城市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等地区。(任意三点6分)
(2)相同点:都受经济发展的推动;都有新的生产方式在城市中出现;城市的规模和数量都有所增加。(任意 2点4分)
不同点:英国:是主动的、内生的城市化,源于自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圈地运动等;城市化进程较为自然、有序。中国:是被动的、外生的城市化,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大;城市化进程受政治、战争等因素干扰大,具有不平衡性和曲折性。(4分)
20.示例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思想,这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对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指导。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对于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如“诚信”“勤劳”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