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
(三月)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1分)
1.下列各项属于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④确定了国歌、国旗、国徽 ⑤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
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办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我们要用法治精神来建设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现代政府。”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进!”为什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最恰当的是 )
A.知耻后勇 B.居安思危 C.义无反顾 D.勇往直前
4.某校正在开展历史专题讨论会,下列能入选主题为“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 ( )
A.淮海战役 B.渡江战役 C.开国大典 D.公私合营
5.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并腐战斗,反抗美国的侵略。当时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 ).
A.朱德 B.彭德怀 C.林彪 D.毛泽东
6.“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A.美军 B.日军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7.“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一经问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体现的精神是 )
A.中国工农红军争取胜利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抗日军民抵抗侵略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英雄气概
C.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高寒地区的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
8.某同学利用下面“李庄农户构成变化表(单位:户)”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的结论应该是(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6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新中国成立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一五”计划
9.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 ( )
地主和窝农 占乡村人口不到10% 占有土地70%~80%
贫农、雇农和中农 占乡村人口90% 占有土地20%~30%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彻底摧毁了中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翻了身,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下列哪一事件 (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1.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项目的均衡发展
B.大力发展重工业
C.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
1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右图内容出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文件,该法律文件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 )
A.实行赎买政策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一国两制”
14.下面是小华同学整理的课堂笔记。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
A.三大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右图《摘棉花》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宣传画,从中可以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
A.当时存在严重的“浮夸风”现象
B.棉花生产获得大丰收
C.农业科技化取得重大成果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16.1959-1961 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大多亲历者习惯把它称为不堪回首的“三年困难时期”,造成这一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国际反华势力的破坏 B.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
17.“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 (
A.要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
B.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坚持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D.要将“文化大革命 进行到底
18.(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1)小明设计了一张“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变化”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你帮他补写完A 处党和国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该措施有何历史影响 (4分)
(2)在党和国家土地政策的指导下,B阶段生产资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3)说说C处掀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建设的不足之处有哪些。(列举出.两例即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何影响 (8分)
(4)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列举出两例即可)(4分)
初三 2024-2025年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
(三月)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5、 DABCB 6-10、ACABB 11-15、 BCAAA 16、 D 17、 D
二、非选择题
18、(1)A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言之成理即可)
(2)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对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须答出两例,言之有理即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使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言之有理即可)
(4)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从农村实际出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探索扩大农业生产自主权和多种经营的新体制;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