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2025年春期七年级期中凋研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20小题,20分)
1.杭州自古繁华,尤其到隋朝时期,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杭州经济地
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
A,其为隋朝的都城
B.大运河的开凿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统治者的重视
2.“军爵制度打开了让孔武之人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到了隋唐时期,政府又发
明出科举制度,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打通了另外一个通道。”材料意在说明
A,军爵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1
B.孔武之人和底层知识分子从此仕途顺畅

C.科举制扩大了选官的范围
D.军爵制和科举制都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3.《剑桥中国隋唐史》载“唐太宗以儒家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其施政作风被后世
推崇,对中国文人来说,他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这一历史局
面是
A,民族交融
B.安史之乱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组织了一批文士进行图书的搜集编修
工作,后来还在长安,洛阳两京创设书院管理图书。这些措施
A,显示社会风气开放
B.推动文教事业发展
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体现重文轻武政策
5.杜甫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我,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
原丹。”该诗句描绘的是安史之乱的
A.背景
B.原因
C.过程
D.影响
6.唐朝时期,边疆一些民族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右图为南诏
政权遗址出土的莲花纹瓦当,其形制和纹样都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和
兴庆坊出土的砖瓦毫无二致。这反映了唐朝
A.中外交往密切
B.民族交往交融
C.文学艺术多彩
D.制陶技术高超
7.“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
法等,被誉为古代文化使者。他是
A.玄类
B.鉴真
C.弘一法师
D.僧一行
七年级历史第1页(共6页)
8.唐朝时妇女喜欢“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
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传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
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欢“啼妆”反映了唐朝
A,城市商业的繁荣
B.诗歌创作的丰富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
9,唐诗通常会把时空背景转换成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宋词经
常提及不为两宋控制却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中国西北地区,如辛弃疾的“要挽银河仙
浪,西北洗胡沙”。这主要表明
A.唐诗宋词风格多样名家辈出
B.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C.家国情怀是超越时空的情感
D,秦朝汉朝边境贸易较为兴旺
10.“诸校露刃列于庭,日:‘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
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与史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陈桥兵变
B.宋辽议和
C.“杯酒释兵权”
D.郾城之战
11,如表为北宋时期枢密院部分官员情况统计。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北宋时期
官职类型
来自于文职
来自于武职
总人数
枢密院正职
54人
18人
72人
枢密院副职
108人
21人
129人
注:据《宋史》、《宋宰辅编年录》及《续资治通鉴长编》整理
A.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
D,取消节度使收税权
12.宋朝民间“耕读传家”的风气浓厚,农村人在冬闲时会送孩子入学,称为“冬
学书”,所读的是诸子百家类的蒙学读物。这主要是由于
A.崇文抑武政策推动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D.民族之间关系融洽
13.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
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国的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北宋王安石变法
D.清初的开荒政策
14.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除在中国之外;当
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
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D,民族隔阁完全消失
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6页)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二、非选择题(共 30 分)
21. (9 分)
(1)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1 分)。A:涿郡;B:余杭;C:通
济渠(2 分)。
(2) 材料二中认为隋灭亡的原因是开凿大运河(1 分)。不同意(1 分),理由:隋朝灭亡
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大运河的开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百姓负担,但不是隋朝灭亡的根
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如滥用民力、穷兵黩武、奢侈享乐等,使得百姓不堪重负,社
会矛盾激化,才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1 分) 。
(3) 有内在关系(1 分)。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减轻人民负担,
励精图治,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2 分)。
22. (6 分)
(1) 玄奘:河南洛阳人,贞观初年,他西行前往天竺取经。在天竺,他遍访佛教名师,
研习佛法。带回大量佛经,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的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2 分)。
鉴真:扬州人,唐玄宗时,他六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在日本,他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
的医药、文学、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2 分)。
(2)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灿烂,对周边各国具有吸引力;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
通;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答出任意两点得 2 分)。
23. (5 分)
(1) 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1 分)。原因: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为各阶层提
供了平等的参与政治的机会,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1 分)。
(2) 表现:严格考试程序,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录取及名次由皇帝掌握;实行
糊名考校法;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2 分)。
(3) 建议:严格考试程序,防止作弊;考试内容应注重考查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根据
不同的考试目的和需求,合理设置考试形式和科目等(1 分)。
24. (5 分)
(1) 领域:农业、服饰、手工业、音乐(1 分)。特点:双向性、全面性(1 分)。
(2) 方式:战争、榷场贸易、使者聘问、民间交流(1 分)。举例:宋辽澶渊之盟后,双
方开展榷场贸易,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元朝统一过程中,虽然有民族战争,但也促进了民
族融合(1 分)。
(3) 认识: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发展;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1 分)。
25. (5 分)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加强了各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元朝的辽阔疆域,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
奠定了基础(每点 1 分,答出 5 点得 5 分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