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催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 )
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
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 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
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速北宋衰亡 B.并未富国强兵 C.加重人民负担 D.加强社会管控
3.北宋开宝四年,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 )
A.地方积极发展军事 B.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交通决定地方威望 D.地方积极扩展权力
4.北宋时,苏轼在徐州担任知州时,发现其治下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他感叹到:“兵卫寡弱,有同儿戏。使剧贼致死者十余人,白昼入市,则守者皆弃而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宋代( )
A.重文轻武社会风气 B.政治权力结构性弊端
C.周边民族政权侵扰 D.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
5.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仓、宪四司并立,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这些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C.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6.宋真宗即位不久就沿袭传统,“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之后,他还扩大了赐宴官员的范围,由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宋真宗的做法旨在( )
A.继承传统节日文化 B.化解君相间的矛盾
C.强化官僚政治认同 D.弘扬民为邦本理念
7.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禁军人数军队总载
A.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8.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B.文官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宋朝分分权体制加强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调和
9.宋初形成“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局面,也出现“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状况。说明( )
A.分割相权解决了宰相擅权的问题 B.制度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行政不统一影响政府的治理效果 D.机构重叠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0.宋初在方镇(藩镇)取消之后,中央政府无力直接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于是设立路来实行间接管理,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当,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和官员系统,隶属于不同的中央机构。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初期( )
A.创新制度加强地方治理 B.地方行政层级划分的混乱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 D.推行重外轻内的治国理念
11.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是赵宋一朝突出的历史现象。我们讨论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守内虚外”格局的展开、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如此等等,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宋代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吸取唐末五代以来的历史教训 B.重文轻武方针的提出
C.为应对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2.王安石在上书皇帝建议变法的奏章中说:“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 )
A.发展生产以解决财政困难 B.通过富国强兵打击割据势力
C.改革腐败臃肿的官僚机构 D.增收赋税以聚集天下的财富
13.如表是南宋王朝在今湖北、江苏、河南等地设置的一些榷场的开放时间段。该表可用于研究( )
建置地点 开放时间
旴眙军场 1142-1161年1164-1206年1208-1234年
光州光山渡市场 1151-1159年1165-1206年1208-1234年
安丰军花圃镇场 1152-1159年1165-1206年1208-1234年
随州枣阳县场 1142-1159年
襄阳邓城镇场 1165-1203年1208-1234年
A.宋辽互市贸易的情况 B.南宋市镇经济的概况
C.宋蒙之间的朝贡贸易 D.宋金绍兴和议的影响
14.南宋诗人林升在他的《题临安邸》中这样描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北宋结束割据 B.元朝完成统一
C.南宋偏安江南 D.金朝大定之治
15.1004年,辽宋签订协议,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方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界开展互市贸易,加强商业往来。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来看,其价值在于( )
A.北宋丧失政权尊严 B.北宋守内虚外的后果
C.促进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辽获得发展所需的财富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二曰青苗,三曰免投(也称募役),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王安石变法的措施。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较为一致的看法。当代学人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
宋与辽夏金元历次大型战役胜败统计
进攻型战争 防御型战争
失败 成功 失败 咸功
宋辽战争 3次 0次 2次 6次
宋夏战争 6次 0次 0次 2次
宋金战争 2次 3次 5次 2次
宋元战争 0次 0次 8次 6次
——据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久以来宋朝“积弱”说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在研究历史问题时应坚持哪些原则。
18.【选官制度与社会管理】
材料一 至汉代采取察举和征辟两途任官。察举是两汉选拔官吏的常设制度,始于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惠帝、文帝也先后下诏求“孝悌力田”“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征辟始于西汉而盛行于东汉,除皇帝下诏征辟外,公卿、州郡长官也可以征辟士人为官,但如举非其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法文化史镜鉴》
材料二 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门第的限制,科举考试主要有3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宋太宗即位不久,就科考录取五百多人,不仅规模远超以往,而且打破常规,超等任官。与此同时,文官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为皇权依靠的主要力量。宋太宗曾公开表示:“朕于士大夫,无所负矣。”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其余非科举出身的7人中,又有3人为开国功臣,而在所有宰相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南宋共有宰相62人,其中51人出身科举,6人出身太学生,其他4人出身恩荫,1人出身武臣。
——摘编自陈峰《宋代文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等
材料三 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摘编自栗云屏《试论元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度选官的标准,并指出这一标准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元朝科举制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澶渊之盟:“以钱财换和平”?
材料一
——据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
材料二 “澶渊之盟”后,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摘编自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材料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王旦:“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枢密副使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1)材料一作为研究澶渊之盟历史背景的史料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说明材料二 中两位学者分别立足哪一角度来评价澶渊之盟。
(3)有一种看法,认为宋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结合材料三表明你对此看法的态度并谈谈你的认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压制武将的地位,为了避免武将面对地位变化而产生心理落差,太祖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与武将阶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抑武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缓和矛盾,A项正确;B项太过绝对,排除B项;笼络武将正确,但笼络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实行抑武政策,排除C项;文官集团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干“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可知,王安石变法加重了百姓负担,C项正确;“加速北宋衰亡”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中强兵之法之一保甲法加强了社会管控,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可知,高邮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因此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反映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正确;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能体现地方积极发展军事,排除A项;交通因素影响地方威望,“决定”一说太绝对,排除C项;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而不是地方积极扩展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兵卫寡弱,有同儿戏”和所学可得出,北宋过度集中中央权力,造成地方权力被过度削弱,地方防卫力量虚弱,甚至无法防范盗贼,B项正确;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与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侵扰威胁的是宋代的边境安全,排除C项;城市经济发展繁荣与与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据题意可知,北宋时期在地方上实行分权,根据“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可知地方上的行政事务要由多个长官共同通过实行,这样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些做法并不一定杜绝官员的徇私舞弊,更不一定能够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BC项;这些做法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和铲除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题意可知,宋真宗通过赐宴的行为,加强了君臣之间的沟通联系,从而有利于政治认同,强化统治,C项正确;赐宴并非传统节日文化的组成部分,排除A项;材料中赐宴对象不仅仅只有宰相,还包括其他的官员,且皇帝赐宴的目的并非是化解君相矛盾,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民本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柱状图可以看出,北宋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都在上升,必然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没有体现出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无法得出改变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据题意可知,在宋仁宗废黜郭皇后这件事上,御史和谏官都对皇帝提出了谏议,并最终遭到皇帝的驳斥。这说明御史和谏官在职能上有混通之处,所以他们才能都对皇帝提出谏议,A项正确;文官政治实际上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威,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并不是分权体制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丞相的内容,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矛盾调和,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务”,“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可知宋初将相权一分为三,强化皇权,削弱相权,但是三者彼此之间并没有发挥出良好的治理效果,一定程度影响了行政效率,即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果,C项正确;分割相权并没有解决宰相擅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割相权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不是社会危机,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分割相权影响了行政效率,并不是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为了管理三百多个统县政区,设路进行间接治理,又对"路"进行事权划分,这体现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A项正确;材料表明宋初地方行政层级比较清晰,并不混乱,排除B项;设路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而非减弱,排除C项;宋朝推行的是重内轻外的国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守内虚外”、“文武制衡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赵宋王朝的“祖宗之法”,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应该循守的治事态度;既包括贯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其出发点着眼于“防弊”,主要目标在于保证政治格局与统治秩序的稳定,产生于总结继承历史遗产的基础之上,其“本”植根于经历动乱、戒惕动乱的土壤中,其“源”至少需要追溯至晚唐五代,A项正确;重文轻武方针的提出是推崇“祖宗之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根据材料“守内虚外”可见主要原因不是应对政权并立的威胁,排除C项。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是推崇“祖宗之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及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认为发展生产可以解决财政困难,如其变法措施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有利于保障农时、发展农业生产,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经过一些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王安石变法时期并没有割据势力,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中虽然有精简官僚机构的措施,但与材料“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可知,王安石认为增加社会生产可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并非通过增加赋税来提高国家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停战,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金边界的互市场所榷场重新开放,从表格中看出当时榷场的开放时间都是在绍兴和议之后,因此该表可用于研究宋金绍兴和议的影响,D项正确。当时辽已经灭亡,排除A项;市镇经济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材料没有体现市镇经济,排除B项;当时蒙古还没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宋朝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今杭州),偏安江南一隅。“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意思是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南宋时期的情况,而非北宋、元朝和金朝,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所述为北宋与辽订立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C项正确;北宋丧失政权尊严不属于澶渊之盟的价值,排除A项;题干要求指出澶渊之盟的价值而非原因,排除B项;辽获得发展所需的财富不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的价值,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
(2)富国之术: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
强兵之术: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
育才之术: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三舍法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变法成效,根据材料“则农时不夺,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再结合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可得知变法的成效是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等,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第二小问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新法实行损害大地主的利益,再根据材料“吏缘为奸,公私皆病”可得出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综合以上,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可以分为“富国”、“强兵”、“育才”。其中“富国”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根据所学要得出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设军器监等。“强兵”主要涉及军事领域,根据所学要得出主要有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等。“育才”主要涉及文化教育领域,根据所学要得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等措施。本题注意从多角度阐述措施。
17.(1)原因: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中,宋朝多以失败结束;传统观念的影响;宋朝未能实现大一统;北宋和南宋均被金、元灭亡;在与辽、西夏、金和元的交往中,宋朝(特别是南宋)常常扮演赔款、退让和求和等角色;反思政治得失垂训后世的传统治史原则;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影响了国人对历史的认识。
(2)原则: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避免历史偏见,树立客观的研究立场;拓展历史视野,多视角、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中国)。
据材料“防御型战争失败居多”可知,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中,宋朝多以失败结束;结合所学从传统观念的影响、宋朝未能实现大一统、北宋和南宋均被金元灭亡、宋朝(特别是南宋)常常扮演赔款退让和求和等角色、反思政治得失垂训后世的传统治史原则、近代以来民族危机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
结合所学从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避免历史偏见、树立客观的研究立场、拓展历史视野、多视角和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分析。
18.(1)标准:孝廉。
积极意义:是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思想的体现,有助于官员文化素养和品质的提升,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
(2)新发展:取消资格限制,分级考试,大规模录取任用。
(3)特点;规模小,按民族分类分配名额实行分卷考试。
认识;有助于政权巩固和民族交融;科举制实行过程中具有严重不公平性,不利于社会稳定;分科考试影响后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代。第一小问是标准,据材料一“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孝廉。第二小问是意义,结合所学从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思想的体现、有助于官员文化素养和品质的提升、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代。据材料二“取消了门第的限制,科举考试主要有3个层级,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可知,取消资格限制,分级考试;据材料二“就科考录取五百多人,不仅规模远超以往”可知,大规模录取任用。
(3)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元朝。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三“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可知,规模小;据材料三“内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可知,按民族分类分配名额实行分卷考试。第二小问是认识,结合所学从有助于政权巩固和民族交融、科举制实行过程中具有严重不公平性、分科考试影响后世的角度分析。
19.(1)恰当,因为材料一可从气候变迁角度来研究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原因,有助于了解澶渊之盟的背景。可以补充辽的封建化改革及国力的增强、北宋的“积贫”“积弱”及社会矛盾尖锐和军事力量羸弱等方面的史料。
(2)民族交流与交融、政府财政支出代价。
(3)示例不同意认识:澶渊之盟后,宋政府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的过量徭役和巨大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同时,澶渊之盟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交融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北宋政权垮台的真正原因,一是制度设计缺陷导致长期经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二是统治者不抑兼并及政治腐败等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北宋中国。根据材料“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可知恰当,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中北宋气温的变化可知因为材料一可从气候变迁角度来研究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侵的原因,有助于了解澶渊之盟的背景。结合所学北宋的时代背景可知可以补充辽的封建化改革及国力的增强、北宋的“积贫”“积弱”及社会矛盾尖锐和军事力量羸弱等方面的史料。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北宋中国。根据材料“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可知民族交流与交融、政府财政支出代价。
(3)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北宋中国。第一小问,表明态度,如不同意。
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可知澶渊之盟后,宋政府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的过量徭役和巨大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同时,澶渊之盟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民族交融也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结合北宋统治可知北宋政权垮台的真正原因,一是制度设计缺陷导致长期经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二是统治者不抑兼并及政治腐败等导致社会矛盾的尖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