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仪礼 觐礼》曰:“同姓大国,则日伯父;其异姓大国,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日叔舅。”王国维认为:“异姓之国……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甥舅之亲。"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儒家伦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增强 B.华夏民族国家封建化进程加快
C.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联系紧密 D.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统治已确立
2.屋大维统治时期,对元老院进行清洗,获得“元首”称号,不久元老院授予他“奥古斯都"(意为至圣至尊)尊称,并取得罗马帝国的军政大权。据统计,在屋大维执政的后20年,仅有4项法令由公民大会通过,而皇帝发布的敕谕、敕裁、敕示和敕答都被视为法律,不受任何机关的制约。这反映出该时期罗马
A.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B.统治者实行独裁统治
C重视发挥元首在法律中的作用 D.强化了社会等级差异
3.有学者指出,在政治协商过程中,民主党派实际上承担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监督者的角色。政策制定之后,各民主党派推动所联系的群众认同、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通过对成员的教育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
A.凸显了多党联合执政的必要性 B.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C.确立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D.体现出政协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4.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在各地设立中正官,其中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同时规定中正官只有品评权,任命权由朝廷作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官员选拔有了客观标准
C,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D.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局面
5.英国确立文官制度后,政府以法律形式禁止文官从事政治活动,要求文官在政治起落中严守“中立”立场。据此,英国的文官皆为终身职业,任期有法律保障,不随政党竞争的胜负和政府的变更而进退。这一规定
A.规范了政务官的选用与管理 B.确保了文官忠实执行政府决策
C.利于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6.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公务员任用条例》。1930年,中华民国考试院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最高人事机构。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铮叙,方得任用。”这些举措
A.反映出公务员制度得到全方位推进 B.有效避免了任用亲信现象的出现
C.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提供了政策基础 D.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7.汉代奉行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依据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定罪量刑,“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据此可知,汉代的"春秋决狱"
A.呈现出司法儒家化特征 B.体现出法律与儒家伦理的冲突
C.强化了法律刑罚的威严 D.促进了道德与法律地位的平衡
8.下表所示为中国古代部分乡约的相关情况。这反映出中国古代乡约
A.强化了基层社会等级制度 B.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使地方治理形成统一标准 D.保障了社会秩序稳定
9 . 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规定,“有关警察与公共治安的法律,对于住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人均有强制力”。任何人"不得违反有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之法律”,"未经政府允许,接受外国政府所授予公职者”,将丧失法国人资格。这说明《法国民法典》
A.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 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势力
C.强调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D.注重利用法律维护国家统治
10.在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会开办了一些学校,学校以其宗教信仰、道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宣扬以“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等为主要内容的“十诫”。这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
A.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B.把世俗文化已排斥在教育之外
C.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D.实现了对思想意识的绝对控制
11. 2022年初,司法部发布了《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 2025年)》,指出在“十四五”时期,预计到2025年全国执业律师将达到75万名。下表所示为2016-2022年我国律师执业人数统计情况。这反映出当今我国
A.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 B.进入人民民主政治的新阶段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D.依法治国原则开始有效落实
12.秦汉时期,我国对外往来对象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的直接往来。而唐朝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据此可知,唐朝时期我国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扩大了对外交往范围
C.对外贸易占据优势 D.与世界各地友好交往
13.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规定.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并将英格兰教立为国教,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英国的这一规定
A.摧毁了英国民众的信仰体系 B.激化了议会和国王间的矛盾
C.有利于民众民族意识的增强 D.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14.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A.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 B.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C.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D.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
15.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人民都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保证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在自治机关担任法定的职务;各级自治地方均得从本地情况出发制定具体规定。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开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阶段 B.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C.注重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较好地贯彻了民族平等政策
16.下面是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的处理中非事务的“五不”原则。这体现了我国
A.在国际事务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B.大力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英国的议会是辉格党和托利党产生的摇篮,议员大多是两大政党的核心成员。英国在政治上的二元性,使其两大政党时刻背负着被淘汰的压力。两大政党为了在中央和地方争权,个个剑拔弩张。两党并不是静止的或固定的,而是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迫使政党在两党制的范围内随时重组。在英国的两党制度下,两大政党在社会角色、政治政策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大政党真正目的仍然还是为了维护大资产阶级、土地贵族以及豪绅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支配地位和联盟关系,是奔着共同的社会目标前进的。另外,两大政党在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配合的尤为默契。政党是英国宪政体制得以运作的真正主体,在推动宪政体制运作程序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静《英国内阁制两党制与其宪政体制的关系》
材料二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初,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大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党派利益与个人利益左右着自己的情感倾向,因而模糊了对政治权威的理性构建,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倦心理。同时.人们的共和观念淡薄*儒家文化仍很顽强,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人治观念也未能向法制观念转变,缺乏规范认同,因而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即使是政党领袖们,也未能认识到西方政党背后一些更深刻的理念。
——摘编自李爱峰 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英两国政党政治实践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后,置御史台,于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并初设监察御史,分为十二道,后又几经调整,洪武十七年,更定都察院官制,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下辖有直属机构和内外监察御史。与此同时,洪武二十年,正式定分设于六部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在朱元璋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出巡相见仪礼》《奏请点差》和《巡历事例》。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明大诰》有载:“若民从朕命,着实为之.不一年之间,贪官污吏 尽化为贤矣。为何?以其良民自辨是非,奸邪难以横作,由是逼成有司以为美官。其正官、 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摘编自曾丽玮《明代监察制度的特色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二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只有总统有权撤换监察长。《政府道德法》对财产申报的种类、人员、内容、审查以及利益冲突的解决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还要求设立联邦政府道德署,政府各部门也要设立道德官员办公室,并对这些专门机构的职能、权限和运作程序作出规定,从而使执法主体、执法内容和监督对象在同一部法律之中予以明确。美国《道德改革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并公开自己以及配偶的财务情况,包括收入、个人财产等,以后还须按月申报。美国《联邦刑法典》规定,任何政府官员如果收受的财物价值超过7 000美元,就要处以相当于其收受财物价值3 倍的罚金,或者判1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取消其政府官员的资格。
—摘编自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朱元璋为加强监察制度建设而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国家行政监察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明初中国和现代美国行政监督对我国的启示。(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在历朝历代的不断重视下,逐渐形成了其特有体制与独特优势,有效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与伦理教化功能的实现。简单的生产生活方式只需简单的法律法令即可,因此.中国古代的法律宣教,便遵循这一“简本普及”传统。具体实施中,针对儿童有注重教化的“蒙学教育”;针对德高望重之人.有隆礼重德的“乡饮酒礼”;针对官吏,有朝廷重 视的“明法律令”。自战国以来,法律考核在商鞅的主张下极其严苛,掌法官吏在回答其他官 吏或百姓的咨询时,必须按法定程式回答。此外,明清两代都规定百官必须熟读法律,京师内外各部门官吏都要接受其上司的法律考核,倘若不能通过则受到惩罚。
——摘编自谢宝仪《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优势与当代借鉴——以基层普法为视角》
材料二中国古代皇帝既是口衔天宪的最高立法者,还是最高的司法权威。而西方从古希腊起,不同的权力中心同时共存有很长的历史,因此.西方法系总体上是由多个法律体系组成的组合性系统。在法律结构方面.古代中西方法律都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下维护不平等的身份等级秩序;但西方法律传统在文艺复兴及近代法律变革之后,出现了平等化、非歧视化的浪潮。在法治终极目标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实质正义的实现,以结果平等、社会关系和谐为目标;西方法律传统则注重程序正义,通过诉讼解决纠纷是其主要的目标实现方式。在法治认识论方面,中国古代个人依附在家庭和国家之下;西方法律传统更看重个人,个人权利和个体自由是法律关系的基石。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德主刑辅、礼法并重、宽猛相济;而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中世纪以降,长期采取宗教至上、法律 为辅的社会治理方式。
——摘编自冯玉军《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与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宣教制度的主要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法律的主要不同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策对民族间的交往和民族关系的趋向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取决于国家政策权威的执政理念和共同体的价值共识,经过长期实践并被共同体成员高度认同的民族政策会沉淀为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会持续性地影响族际交往的态度和行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经历了 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民族关系的调整方式也因此而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从中原王朝的角度出发,宏观可分为制度性调整和战争方式调整两大手段,而且都是以王朝为主体调整国内民族关系为主要方式。所谓制度性调整就是民族关系的调整纳入了王朝社会管理体制之内,并且使民族关系的调整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或借助于特定行政机构和机构内人员的活动取得结果,或对调整对象施以独特的管理,从而缓解或解决统治阶级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在各个民族群体的统治阶级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利益的一致性,因此他们通过各种制度性的措施和政治手段,加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了两个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融合。
—摘编自魏国红郑万军《民族政策与国家整合: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趋向》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例清晰。)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2.B3.B4.A5.C6.D7.A8.B9.D10.A11.A12.B13.C14.A15.D16.D
17.(1)特点:政党萌生于议会之中;政治上具有不确定性;利益和政策具有趋同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
作用: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推动了代议制的完善:推动了英国政治及经济改革的发展:促进了英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北洋军阀势力强大:政党激烈斗争缺乏合作;民智未开,缺乏广泛的社会基
础和对政党文化的科学认识: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认识:各国必须根
据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国民素质的高低影响民主政治的发
展。(2分,言之有理即可)
18.(1)主要措施:实行官员回避制度: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制定严苛的法律法规、严惩贪腐官员;准许民
间力量参与反腐。(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监察机构独立性强;对监察对象行为规范较为具体:惩罚措施坚强有力。
(4分,任答两点即可)启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与监察法律相结合的反腐倡廉法规体系;加快公务员从政道
德及财产申报的立法进程;推进政务公开及政治生活的透明度。(4分,言之有理即可)
19.(1)特征:“简本普及”传统;有较强针对性:监督考核严明。(4分,任答两点即可)
(2)不同:中国属于一元法,皇帝拥有最高立法和司法权,西方属于多元法,法律由多个体系构成:中国法律
伦理等级色彩浓厚,西方伦理色彩淡薄,强调平等;中国注重实质正义,西方注重程序正义:中国法律强调集
体主义,以为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服务,西方注重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中国法律强调德主法辅,西方法律强
调教主法辅。(4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原因: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西方商品经济发
展;古代中国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发展:思想上中国
古代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而西方中世纪受宗教思想影响,近代受人文主义和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4分,任答两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中国民族关系的走向是民族政策的结果,民族政策影响了民族关系的趋向。(2分)
闸述: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设典客、典屈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汉朝设大鸿胪
管理民族事务,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维持了汉匈之间多年的和平,并设“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
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同时在边盟还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
交流与发展。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文成
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人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在边疆设置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构,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扩大了中国的疆域和版
图。明朝实行了土司制度,建立军事卫所推行屯田、茶马贸易等措施来统治少数民族。清朝的满蒙联姻、
册封班禅、设置办事大臣、改土归流等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发展。(8分)
综上所述,这些政策是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理的基本保障,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统一
多民族国家的进程。(2分)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